分享

【笔记】西方哲学(第六卷)黑格尔学派

 生命的启示 2022-12-13 发布于江苏

​在黑格尔生前,就在他周围聚集起一群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一死,这帮人就开始互相争论,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黑格尔的继承人。

这就形成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老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偏向于保守的右翼,他们的不少成员认为,现在普鲁士的政治是符合黑格尔的理性,并且对于基督教文化,他们也尽力维护。所以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尽管这句话的原意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认为哲学家不应该做改革家和预言家。

而青年黑格尔派,就比较偏向于左翼,他们对于基督教进行批判,并且对于政治制度都进行批判。他们认为,哲学不应该仅仅静观,还应该行动起来。

自然还有一些人,处于中庸和暧昧的状态,难以被归于左还是右。

1、大卫施特劳斯、鲍威尔兄弟与施蒂纳

大卫斯特劳斯写作了一本《耶稣传》,他试图用黑格尔的思想对《福音书》进行重构。试图通过对于基督教的批判来推进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德国的文化政治的进步。因为德意志受到宗教的影响太深了,只有通过宗教改革,才能进而推进其他改革。

在这本书里,首先就是对于耶稣的形象。

正统派认为,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就是耶稣的真实记载。

大卫斯特劳斯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耶稣确有其人,但是附会在他身上的神迹,只不过是犹太人把弥赛亚的希望给予了耶稣。所以耶稣实际上是被犹太人的集体无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他和真实的耶稣并不相同。

他认为耶稣和门徒的关系,如同苏格拉底和弟子的关系。施特劳斯主要就是揭示《新约》的虚假和迷信。很显然,这种观点一出现,就遭到了极大的反弹,施特劳斯就被贴上了无神论的名声。

那么,这部著作到底内涵着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的君主政体和耶稣基督的完美性是相符的,如果耶稣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么耶稣就不具备神性了,普鲁士的神学基础也就解体了。

另一方面,施特劳斯认为自己是黑格尔思想的延续,这样一来,就把黑格尔思想之中的潜在危险揭示出来,导致老年黑格尔派对他的抨击。

这里的代表人物,就是鲍威尔。

鲍威尔以黑格尔的传人自居,认为《耶稣传》以知识化的方式去批判宗教是对黑格尔的背叛。

但是这个人后来比无神论还无神论,这就是后话了。

此时,他反对施特劳斯的无意识创造说,他认为只有个体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得《圣经》具体生动,所以他是怀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创造的。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争论说到底是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发挥。

施特劳斯发挥的是实体,而鲍威尔是主体。

没想到的是,鲍威尔的主体思想越发展越”左“,最后竟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领袖。

他认为,既然福音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著,那么宗教意识就是和人的主动性想对立的,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当自我意识揭穿这一幻想的时候,宗教意识就复归到自我意识之中,宗教就完结了。

而鲍威尔的弟弟,艾德加尔鲍威尔,比他哥哥还激进,他认为应当对一切现存事物进行批判。

另一个值得提及的是施蒂纳,他发挥了唯我论,他认为一切权威都会阻碍个体的自由,把个体以外的一切存在都是自我个体的精神财产。

他把唯我论发展为三个阶段,对应着人生的儿童期是现实主义,对应着人生的青年时期,是理想主义。对应于成人时期,就是利己主义。而一切发展都以利己主义为归宿。

最后他宣称,我是高于一切的。

2、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的哲学又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在1830年,他匿名发表《论死和不朽的思想》,他宣扬基督教的教义例如灵魂不死是胡说八道,最后被人得知原来是他写的,最后他连找份糊口的差事都很难。

3、对于黑格尔的批判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起源于《逻辑学》,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理念,理念是逻辑在先的东西。而费尔巴哈认为《逻辑学》的所谓无、有、本质等等,都是从自然之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在逻辑上是在后的,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性化的神学,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头脚倒置。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另一个部分是《自然哲学》,费尔巴哈认为,这是黑格尔试图解决物质存在的一种努力。但是黑格尔的思想没有完成,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外化为物质世界,但是精神又要扬弃物质,这样一来仍然假定了精神,即上帝的真理性。所以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但是又用神学去否定哲学。

在黑格尔那里,最高阶段是绝对精神,而费尔巴哈认为,绝对精神只是抽象的主观精神,而主观精神是有限的。抽象就是假定自然之外的本质,人以外的本质,思维以外的思维本质,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将人异化,通过抽象来建立起他的体系。

因此黑格尔自己也认为,可以通过艺术、宗教来认识绝对精神,这就道出了绝对精神的全部秘密,他是经过改装的有限的主观精神。

无限的东西,只能是有限的东西开始,他们当然可以由有限走向无限,但是有限应当在先,而不是在后。所以黑格尔和神学都头脚倒置,把无限的东西视之为逻辑在先。

费尔巴哈强调,一切存在必须以时空为自己的存在形式,只有时空内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一种无时空的,超越时空的实体,是不存在的。

思辨哲学则是希望通过谈论超越时空,这种存在乃是一种非存在。因此黑格尔以绝对为出发点,他有力地证明了,思辨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绝对和上帝的所作所为没有区别。

因此,思辨哲学和宗教本质没有区别,思辨哲学就是彻底的神学。

我们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的批判,在于用唯物主义去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项工作不可说不重要,但是并没有切准黑格尔学说的问题,恰恰不在于唯心主义。因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恰恰是近代哲学的延续,他表达了哲学家对于精神闭环状态的认知,而不是相反。

4、人本学

费尔巴哈说,他的学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

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则是自然界之中成为有意识的实体,因此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实体,而人则是第二性的。

但同时,就人所处的位置而言,人又是第一性的,他以自己的中心来看待自然界。他以自然界为出发点,又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

那么,他所说的自然界是什么呢?

他认为,他所说的自然界就是让拿来当成非人性的东西,而从自然分出去的一切感性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

所以,作为非人性的自然界,他的基本特征就是感性和自因,他不是抽象的,神秘的,而是多样的,实在的,可感觉的。

这里的感性,就是本体论上,自然本身具备可以被感觉的性质,只有能够被感觉所把握的感性实体才是真正现实的实体。

自然界作为感性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植物、动物、光、电等等。所以他认为,多样事物的总和就是自然。

并且他发挥了斯宾诺莎的自因,强调自然界不是超自然的精神创造物,而是独立的,自己可以说明自身的东西,因此他在时间上是永恒,而在空间上是无限。

自然界是凭借着内在联系而运动变化着,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交互影响的。

人本学的要点在于,人是现实的感性实体,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抽象的思辨实体,也不是一架机器。

生命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是直接从自然中产生的人只是单纯的自然人,而不是人。人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他首先批判了唯灵主义,他认为大脑是物质的,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大脑只有和人整体进行联系才能是思维器官。

所以他把感性提升到了本体论上,将人视之为感性存在,而自然界就是一切感性事物之总和,这就是人本论。

在他看来,人靠意识生活,意识的特征有四:

1、在于能够把握“类”,而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

2、意识可以把握无限的东西。人必须把握无限的东西,获得无限的快乐,成为“类”的人。

3、意识还是知、情、意的三位一体,我们具备理性、爱和意志自由。

4、他在对象拿来获得自我意识。存在和自我意识是同一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也是同一的。离开了对象意识,就不存在自我意识。

人在意识活动中产生的快乐,无非就是对于自我本质的确证,对于自己完善性和无限性的自我陶醉。人在对象那里获得的完美性,仅仅是他自己本质力量的投射,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本质去幻想一个更高的个体,也无法脱离开他自己的类。

5、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也是人的对象,上帝只是人的投射。上帝之意识,只是人的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也只是人的自我认识。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关系。属神的本质,在于属人,正是人试图突破个体、现实,对象化为一个不同于他的独立本质,并且对于这种本质顶礼膜拜。

人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设想其对象,而人的绝对尺度就是类的尺度,宗教所赋予给上帝的那些属性,就是人自身的本质属性。所以自然人只能有自然神的观念,而文明人一旦住进房子,导致也要给神修一个教堂。

如果你相信上帝的仁慈,这反而说明了人自身的仁慈。宗教,就是和人本质同一的世界观和人生。因为你生存着,你自己是本质,你把爱、善良视之为人最高的善、美。因此,你把一般地生存着,做一个存在者看成最高的幸福。

每个人是个体和类的集体,作为个体我是有限的,而作为类,我却是无限的。上帝就是人的类概念和类本质,人贯穿着宗教始终,人才是宗教的中心点。

但是宗教把这种关系异化了,他不把人的本质看成固有本质,而是看成与之相对的存在者,这就包含着宗教和理性、德性的矛盾。

就其公开的本质,宗教是属人和属神本质的分离。但是就其隐秘的本质,两者又是统一的,因为上帝不外乎是人之类概念。但是基督教却把信仰和爱分离,爱要从属于信仰,所以基督教之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受到信仰限制的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爱。因为爱使得上帝和人统一起来,但是信仰又使得两者分离开来。

所以,为了让上帝富有,人就成为无,他被剥夺了,实际上他并没有丧失生命,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罢了。比如,修道士放弃性爱,却在玛丽亚那里获得了女性的形象。人放弃了人格,却在上帝那里获得这种人格。

简单来说,他的一番论证,仅仅要表达出,上帝只是人的投射。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层次去审视他的观点,他并没有揭示出,人为什么要投射?人的投射,仅仅是剥夺上帝和人之间的有无关系吗?

6、神学的秘密是自然学

在费尔巴哈前期,他主张宗教来源于人本学,也就是宗教只是人的自我呈现。但是后来他认识到,这种说法忽视了自然的存在。

于是他修正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虚无,他总要有一个起源,必须要与之打交道的东西,这就是自然。所以他说,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

人是依赖于自然的,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的对象就是自然。所以宗教伴随着人起源,因为人必然要依赖于自然,并且人有反思能力,所以自然界是宗教的第一个对象。

一方面,人会畏惧自然中可怕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会感谢可爱的力量,如太阳、月亮。因此凡是给人提供幸福生活的手段或源泉,我就爱他。凡是剥夺幸福的力量,我就畏惧他。

依赖感表现了人的有限性,所以依赖感和有限感是一个东西,人会意识到自己会死亡,故而人的坟墓就是神的诞生地。有神论者无法解释生命,就把这种无能视之为自然无法产生生命,于是诉诸于神。

尽管,宗教的直接对象是自然界,但是人们并不把它当成单纯的东西加以崇拜,而是将其视之为有人格的东西加以崇拜。那么是什么把自然转化为人格化呢?他认为是幻想和想象力。

所谓信仰就是想象力,正是借助想象力,普通的饼成为了基督的肉,普通的酒,成为了基督的血,试图上帝只存在宗教之中,更确切地说在于想象力。

于是借助于想象力,人把自然神化,人格化,把人投射到自然上,人的宗教只是和自己打交道,而不是上帝。

宗教的基础是依赖感,而宗教的目的是自我感。也就是说,从自然之中获得解放,才是宗教的目的。所以人的神性才是宗教的最高目的。

因此,宗教就构成了这么两条原则,

1、在自然面前,我算不了什么,在我面前一切都是神

2、在我面前,一切庄严都消失了,我就是神,一切只是我的目的

所以利己主义,就是依赖感的来源。

最后,费尔巴哈认为,应当把宗教的关系进行颠倒。对于宗教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进行批判。人与人的关系是神圣的,不是由于神灵,而是由于他们自身,所以宗教的错误不在于把人神化,而在于贬低人。

我们只要把宗教认为人的附属、把宗教视之为有条件的东西,把宗教设定为手段的东西理解为目的,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宗教包含着人的本质和生存的真知灼见。

但是他同时认为,他不想把自然和人神化,尊敬一个人,不在于神化一个人,不是漠视他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人才有的情感,理性和认识。人的真正任务在于如实地看待事物,而不是夸大或者缩小他的本来样子。

希望人从一半是禽兽、一半是天使的状态,转化为一个真正的人。从信仰者转化为思想者,从神的朋友,转化为人的朋友。

7、新哲学

于是面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他提出要建立一套新哲学。

要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回来。所以是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存在。这里的存在,就是自然,也就是非人性的东西。一切事物本质之总和,包括电、空气、水.....

他说,不能承认肉体是由精神中派生出来的,我们必须先吃饭,才能能够思想,而不是相反。

新哲学的出发点,就是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自然界不是神派生的,理性也一定是以感官为前提,而不是相反。

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是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肉体的总体才是我。

感觉是人的本质,只有人才能把感觉成为绝对的本质,人们会享受感觉,当人们面对皎洁的月亮时,他们会欣赏。所以否定感官是一切的堕落,仇恨和病态的源泉,肯定感官是生理、道德和理论上的健康的源泉。

费尔巴哈所说的感觉,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外在的东西,还包括内在的事物,还包括自我,一切事物都能通过感觉来认识,不管是直接和间接。

感觉不仅能够认识现象,还能够认识本质,本质和现象之间,并不建立起一个此岸和彼岸的世界,这些差别本身就在感性范围之内。

所以,新哲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哲学,人必须导源于自然界。新哲学把人和自然当成哲学唯一的对象。所以自然是和存在没有区别的实体,人是和存在有区别的实体,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