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著名政治家,当时郑国内忧外患,国力日渐衰败,处境非常危险。为了富国强兵,子产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处罚那些荒唐不法、奢侈浪费的人。很多大贵族的利益在改革中受到损害,他们对改革措施说三道四,甚至还编了歌谣咒骂子产:“硬逼我把上好的衣帽藏起来,还把我的田产左查又查!谁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也参加!”面对威胁,子产毫不退却,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我死也得做。推行善政,不能中途改变,我决心坚持到底。” 为了使国家有法可依,子产主持制定了“刑书”。这套刑书起初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后来子产下令把全部文字铸在一口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老百姓都能看到,这就是有名的“刑鼎”。 法律应该公之于众,这在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时却掀起轩然大波。晋国大夫叔向派人给子产送了封信,开头就说:“开始我对您的执政抱着很大希望,现在完了!”然后说:“从前那些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都是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老百姓一旦知道法律,就会对上面不恭敬,就会产生争夺之心,拿着刑法作根据,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触犯法律的案件会更多,整个国家就很难治理啦!” 叔向还说:“夏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了《禹刑》;商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作了《汤刑》;周朝有违犯政令的人,就制定了《九刑》。这三种法律,都是在王朝统治的晚期才出现的。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必然多订法律。您现在辅佐郑国,忙着制定刑法,还要铸在鼎上,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了吧!” 子产回信说:“正如您信中说的那样,我是个没有才能的人,管不了子孙后代那么遥远的事。我现在公布刑法,是要挽救眼下已经混乱不堪的当代呀!” 子产执政的第三个年头,改革初见成效,百姓从中获得实惠,郑国又流传着一首歌谣:“我们有子弟啊,子产来教导;我们有田地啊,子产帮我们把产量提高;要是子产死了呀,有谁还能像他这样好?” 孔子的生活时代略晚于子产,他主张用德行、礼义治国,反对子产铸刑鼎,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赞美他是给百姓带来福祉的“仁人”。 经 典 《论语·为政》第三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同“导”,引导。政:政治,政事。齐:整齐。这里作动词用。免:免罪,免受刑罚。格:有“正义”、“达到……标准”、“亲近、归服”等多种解释。 孔子说:“用政治来领导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们只希望能免于刑罚就好了,却不会从心底里感觉做错事是可耻的。如果能用道德来教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人心中都会感到做错事是可耻的,而且会自觉朝着在上者希望他们达到的标准努力。” 开明的子产 郑国人喜欢聚在学校,闲聊议事,难免有人议论政府的各项措施,说好话、说话坏的都有。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干脆把乡校拆了吧,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拆呢?人们忙了一天,晚上到乡校聚一聚,聊聊对施政措施的看法,咱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听嘛!他们喜欢的,咱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咱们就改正。他们都是咱们的老师啊!哪能拆掉乡校,让人没地方说话呢?我听说,人要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从没听说过可以倚权仗势,去阻止怨恨的。断然制止议论,不是很容易吗?可是那就像堵塞河道,河堤一旦大决口,必然淹死很多人,我是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慢慢流出去呀!还是让百姓自由说话吧,咱们听听这些议论,可以当作治病的良药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