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工程如何了解TMD的减振效果呢? 很简单,不要把精力放在寻求解析解上,用数值方法“傻算”即可。本文将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简谐作用、风振作用和地震作用下,TMD装置对台北101大楼的减振(震)效果。 (本文算例分析结果由刘建成提供,采用SAUSG软件计算) ![]() 建立台北101计算模型,TMD与主体结构质量比取 简谐作用时程: TMD位移时程: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简谐作用下: ①当主体结构、TMD与简谐作用三者的振动频率基本一致时,TMD对主体结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可起到较好的减振效果(降低50%以上); ②由于主体结构与TMD自身阻尼的存在,简谐作用一定时间后,主体结构与TMD即达到稳定振动状态; ③TMD最大位移达到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3m(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1500),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可控制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6条规定的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0.15、0.25m/s2)以内。 ![]() 风振作用时程: 主体结构顶部位移时程: TMD位移时程: TMD很快发生较大位移幅值往复运动,最大位移为0.954m,接近1m行程限值。 主体结构顶部加速度时程: 无TMD时最大加速度为0.560m/s2,有TMD时最大加速度为0.433m/s2,TMD装置降低了主体结构22.7%的加速度响应,但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仍然较大。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风振时程作用下: ①TMD对实际风振作用下主体结构响应的降低效果并不明显(降低20%左右),降低幅度明显低于简谐作用下的结果; ②TMD最大位移在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06m左右(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7500左右),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未能控制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3.7.6规定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0.15、0.25m/s2)以内,且超出限值较多,楼内人员应振感明显; TMD装置未能在风振作用下充分发挥作用,应与实际风振作用频谱复杂有关,与主体结构和TMD同频的风振成分占比有限。 ![]()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地震动作用时程: 本文地震动采用如下人工波RH4TG055时程,根据台北101大楼的TMD装置1m最大行程限值试算,采用7度小震,对应峰值加速度35m/s2。 TMD位移时程: TMD的最大位移为0.884m,接近1m的最大行程限值。 主体结构顶部加速度时程: 无TMD时最大加速度0.542m/s2,有TMD时最大加速度0.638m/s2。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地震时程作用下: ①TMD未降低主体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反而有所增大; ②TMD对降低主体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作用有限,TMD最大位移在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04m左右(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10000左右),应与地震作用持时较短有关; ③当地震作用超过7度小震时(峰值加速度35cm/s2),TMD装置就可能与主体结构的限位装置发生碰撞。 ![]() 结论 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TMD装置对台北101大楼的减振(震)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简谐作用下,当主体结构主控振型频率、TMD自振频率与外界作用频率三者接近时,TMD装置会产生较好的减振效果,在接近TMD装置最大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最大加速度响应的降低值与降低幅度均较大; 2)对本文算例,TMD装置对降低风振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响应作用有限,增加TMD装置能否起到控制超高层结构舒适度作用存疑,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3)对本文算例,TMD装置对降低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位移响应作用有限,且TMD装置在较小地震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较大位移响应,在较强烈地震作用下TMD装置可能与主体结构发生碰撞,应引起足够重视。 写在后面: 前面的文章提到,有人描述TMD装置:“当天101大厦几乎空无一人,只有楼顶的风阻尼器与“苏迪罗”较量着”,“风阻尼器还能承受这么大强度的台风,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这种佩服多少有些盲目和缺乏依据,若认真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定会提高认知并有所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