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博士专刊 | 赛格广场晃动问题之三(台北101上的大球有用吗?)

 lylla 2022-12-13 发布于北京

Image



上期文章赛格广场晃动问题之二(TMD减振工作原理)得到如下结论:
1)TMD可简化为双质点线性体系,部分理想情况下,可得到TMD与主体结构响应的解析解,籍此可以理解TMD减震工作原理;
2)TMD减振工作原理虽并不复杂,但当采用粘滞阻尼假定时,其运动方程的解析求解方法和结果都相当复杂;
3)当简谐作用频率、主体结构某阶主控振型频率和TMD自振频率三者接近时,TMD将产生较大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主体结构响应会因此降低,达到TMD减振效果。


实际工程如何了解TMD的减振效果呢?

很简单,不要把精力放在寻求解析解上,用数值方法“傻算”即可。本文将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简谐作用、风振作用和地震作用下,TMD装置对台北101大楼的减振(震)效果。

(本文算例分析结果由刘建成提供,采用SAUSG软件计算)

Image

简谐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建立台北101计算模型,TMD与主体结构质量比取 Image,主体结构阻尼比取Image,TMD按最优阻尼比计算Image,简谐作用及结构响应如下图所示:

简谐作用时程:

Image

主体结构顶点位移时程:

Image

TMD位移时程:

Image

主体结构顶点加速度时程:

Image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简谐作用下:

①当主体结构、TMD与简谐作用三者的振动频率基本一致时,TMD对主体结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均可起到较好的减振效果(降低50%以上);

②由于主体结构与TMD自身阻尼的存在,简谐作用一定时间后,主体结构与TMD即达到稳定振动状态;

③TMD最大位移达到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3m(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1500),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可控制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6条规定的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0.15、0.25m/s2)以内。

Image

风振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风振作用时程:

Image

主体结构顶部位移时程:

Image

无TMD时最大位移为0.337m,有TMD时最大位移为0.276m,TMD装置降低了主体结构18.1%的位移响应。

TMD位移时程:

Image

TMD很快发生较大位移幅值往复运动,最大位移为0.954m,接近1m行程限值。

主体结构顶部加速度时程:

Image

无TMD时最大加速度为0.560m/s2,有TMD时最大加速度为0.433m/s2,TMD装置降低了主体结构22.7%的加速度响应,但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仍然较大。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风振时程作用下:

①TMD对实际风振作用下主体结构响应的降低效果并不明显(降低20%左右),降低幅度明显低于简谐作用下的结果;

②TMD最大位移在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06m左右(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7500左右),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未能控制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3.7.6规定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0.15、0.25m/s2)以内,且超出限值较多,楼内人员应振感明显;

TMD装置未能在风振作用下充分发挥作用,应与实际风振作用频谱复杂有关,与主体结构和TMD同频的风振成分占比有限。

Image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地震动作用时程:

本文地震动采用如下人工波RH4TG055时程,根据台北101大楼的TMD装置1m最大行程限值试算,采用7度小震,对应峰值加速度35m/s2

Image

主体结构顶部位移时程:

Image

无TMD时最大位移为0.274m,有TMD时最大位移为0.236m,TMD装置降低了主体结构13.4%的最大位移响应。

TMD位移时程:

Image

TMD的最大位移为0.884m,接近1m的最大行程限值。

主体结构顶部加速度时程:

Image

无TMD时最大加速度0.542m/s2,有TMD时最大加速度0.638m/s2

可以看出,本文算例结构在该地震时程作用下:

①TMD未降低主体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反而有所增大;

②TMD对降低主体结构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作用有限,TMD最大位移在接近1m的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降低0.04m左右(对应主体结构位移角降低1/10000左右),应与地震作用持时较短有关;

③当地震作用超过7度小震时(峰值加速度35cm/s2),TMD装置就可能与主体结构的限位装置发生碰撞。

Image

结论

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TMD装置对台北101大楼的减振(震)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简谐作用下,当主体结构主控振型频率、TMD自振频率与外界作用频率三者接近时,TMD装置会产生较好的减振效果,在接近TMD装置最大行程限值时,主体结构最大位移、最大加速度响应的降低值与降低幅度均较大;

2)对本文算例,TMD装置对降低风振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加速度响应作用有限,增加TMD装置能否起到控制超高层结构舒适度作用存疑,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3)对本文算例,TMD装置对降低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最大位移响应作用有限,且TMD装置在较小地震作用下即可能发生较大位移响应,在较强烈地震作用下TMD装置可能与主体结构发生碰撞,应引起足够重视。

写在后面:

前面的文章提到,有人描述TMD装置:“当天101大厦几乎空无一人,只有楼顶的风阻尼器与“苏迪罗”较量着”,“风阻尼器还能承受这么大强度的台风,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这种佩服多少有些盲目和缺乏依据,若认真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定会提高认知并有所收益。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