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8.7.

 昵称1Z7nN02j 2022-12-14 发布于福建

第三节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治疗法则,该法则为《内经》所首先提出∶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至真要大论》)

了解正治与反治的异同,掌握其运用要领,有助于临床治疗时知常达变,特别是处理危重病证过程中透过假象而“伏其所主”,抓住病机本质正确施治。

一、正治与反治

正治法∶“逆者正治”,正治法因其逆(针对)疾病本质和证候而治,故又称“逆治法”。之所以称为“正治”,是因为其为正常、普通的治疗方法。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疾病的证候表现与其内在本质是一致的,治病都是针对疾病本质而治,故通常亦是逆其证候而治。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相对于正治法而言,该法是一种反常、特殊的治疗方法,故称反治。而其不同于正治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顺从疾病的表象(假象)而治,因而又称为“从治法”。

正治法是治疗疾病最普遍采用的常规方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塞者通之、通者塞(涩)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等均是,故其临床运用自不待言。而反治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有违常规的治病方法,虽然运用的机会较少,但在病情危急的关头,却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应用得当,可以起死回生,挽救危亡,因此,掌握其治疗机理,正确施用于危重疾病的辨证论治之中,更属必要。

二、反治法的具体运用

反治法作为一类反常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其运用有严格的限制,只能在疾病出现与本质相反的假象时才能使用,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常用的反治法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情况。

(一)“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指温热方药因假热证象而使用。之所以出现假热证象,系因为里寒盛甚,阳气虚极而被格拒于外,从而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象,病之本质在于里阳之虚,里寒之盛。因此热因热用看似用热药顺从表面的热象,但实际是以之“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消散里寒,温养阳气。里寒得除,阳气得复则不浮散于外,假热证象即除。《伤寒论·少阴病》的“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其“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即是假热证象,故用通脉四逆汤辛热祛寒,温阳复脉以为治。

《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喻嘉言治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急治承气将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曰是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尚可咽大黄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即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复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按  本例亦是用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治真寒假热证,喻氏于一派假热证象中,由其“得水不欲咽”及脉重按无力知其里寒病机,说明真寒假热证虽然假热证象显著,但细心诊察,亦必有反映真寒病机的证象可寻。

(二)“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则与热因热用相对而言,指寒凉方药因假寒证象而使用,亦即用寒凉方药治疗真热假寒证。《伤寒论·厥阴病篇》∶“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宜白虎汤。”厥,指手足厥冷,按《伤寒论》所言,“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阴阳气”指阴经和阳经经气,“阴阳气不相顺接”即阴阳经气阻绝,不能布达温煦四肢。阳气虚衰不能布达四肢,固然可以引起四肢逆冷,但热盛极于里,亦会格阻阳气,使其不得外达,四肢不得温养而厥冷,此即真热假寒,故虽有四肢厥冷的假寒证象,但出现假寒证象的内在原因却是里热盛甚。仲景以寒凉之承气汤(下法)、白虎汤为治,即是寒因寒用。

《名医类案卷一伤寒》“南省参议常德甫,至元甲戌间赴大都,路感伤寒证,勉强至真定,馆于常参谋家,迁延数日,病不瘥,总府李经历并马录事来求治。罗(谦甫)诊得两手脉沉数,外证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嘎,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亦深,变成狐惑,其证最急。询之从者,乃曰自内邱县感冒头痛,身体拘急,发热恶寒,医以百解散发之,汗出浃背,殊不解。每经郡邑,治同一法,发汗极多,遂至于此。罗详其说,谓平昔膏粱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故大便难也。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按  本例除了脉沉数外,其他证候皆似寒证,罗谦甫以其脉象,结合详细询问病史,而知其为真热假寒证,以大承气汤、黄连解毒汤等寒因寒用以治热深厥深,辨证之审详准确,颇堪师法。

(三)“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指固涩大小二便的方药因大小便不通而使用。此处所言固涩二便方药乃指具有补脾肾、益气升提作用,常用以治疗大便泄泻、小便频数失禁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四神丸等。盖因脾主运化、主升提,而肾为胃之关而司二便开阖,泄泻或小便过多常因脾肾气虚,失于固涩而致。但二便固塞不通亦有因脾肾气虚,运化或气化功能失常而无力排出,医书所谓“虚坐努责”者。对于这类二便不通的“塞”,同样可以通过温补脾肾方法以促进其运化、排泄功能,这就是“塞因塞用”的治疗机理。可见这一治法实际就是运用具有温补脾肾,

促进其气化功能,本来用以固涩二便的方药,以治疗一类因脾肾气虚而无力运化二便,不能使之及时、通畅排出的病证。

《名医类案秘结》∶“丹溪治一老人,因内伤挟外感,自误汗后,以补药治愈,脉尚洪数。朱谓洪当作大论,年高误汗后,必有虚证。乃以参、术、归、芪、陈皮、甘草等。自言从病不曾更衣,今虚努迸痛不堪,欲用利药。朱谓非实秘,为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锁阳粥吸之,浓煎葱椒汤浸下体,下软块五六枚。脉大未敛,此气血未复,又与前药二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烦苦,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倍参芪。服二日,小便通,至半月愈。”“一人年八旬,小便短涩,分利太过,致涓滴不出。盖饮食过伤其胃,气陷于下焦。用补中益气汤,一服即通。”

按  此即运用补益脾肾方药,塞因塞用以治疗二便不通病证之显例。临床上对于气虚大便秘结,无力排出而虚坐努责者,可用补中益气汤重加白术、枳壳劳淋而中气虚衰,小便淋沥不畅,排出困难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川牛膝以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