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宁:保定是我的文学福地

 司敬雪书院 2022-12-14 发布于河北

个人简介

阿宁,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专业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河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现居保定。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狠如羊》、《坚硬的柔软》等十余部。在《收获》《当代》《花城》《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六百余万字,中短篇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选载。曾获《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短篇小说佳作奖。河北省第七、第八、第十一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第二届孙犁文学奖等。长篇小说《狠如羊》入围茅盾文学奖。并有小说被翻译为英文。

编剧作品有电视连续剧《县委书记》、《中国一九四五》和话剧《池塘》等。

4月15日,携着温暖的春意,阿宁笑声朗朗地走进《莲池周刊》编辑部。六十多岁的他,鬓边已染沧桑,聊起自己与保定、与文学的事来,热情洋溢,滔滔不绝。那份热忱与赤诚,让聆听者感同身受。

阿宁说:“文学与一个人的联系,仿佛是天生的。”他走上文学之路,定居保定从事文学创作,亦是冥冥中的缘分。

阿宁从小喜欢读书。姥姥家作者不详的手抄诗集令他印象深刻,舅舅的普希金诗集让他对文字的意境与美好产生感悟。当初中语文老师推荐他读一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时,已通过《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等小说对保定有初步印象的他,第一次凭借孙犁的小说对保定有了具象认识:“真美呀!”

也许从那时起,保定和文学便捆绑一体,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他爱写作,父亲并不支持。读高中时,阿宁每天中午都会和家人一起听半小时广播,保定作家申跃中的长篇小说《挂红灯》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阿宁深觉:“保定这个地方真了不起。”父亲则说:“你听听人家这才叫生活,你有吗?没有生活你怎么写作?”

梦想的力量无比强大。阿宁不肯放弃,从初中到高中一直热衷学习写作,陆陆续续写了几十首诗和一些散文。那册活页的诗本他至今藏若珍宝。阿宁坚持投稿,从县文化馆小报到张家口的报刊,时有发表。

 “参加工作后,总有同事问我,写诗能挣多少钱。那时,一首诗的稿费也就两块钱,我哪儿好意思说。”后来听人说一篇好小说能挣几十块钱,为了“挣个面子”,阿宁写起了小说。

发表第一篇小说阿宁挣了40多块钱。父亲佯装不在意,却转身跟在院里干活的木匠说,你看我儿子……言语中的自豪,给了阿宁继续文学创作的底气和动力。

“文学就是这样,偶然与它亲近,就会受到很深的影响,甚至能改变一生。”阿宁说。

工作几年后,阿宁文学梦想不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一些小说后,他有机会到省作协和河北大学联办的河北大学作家班进修。阿宁说,让他欣喜的原因有二,一是作家班在河北大学举办,二是地点在保定。

来到保定,他看到保定公交车上有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街头发生争吵没有人围观,这种极具城市荣誉感的淳朴民风,加上古莲花池的书法碑刻,让他深觉“保定是不一样的”,毕业后要能在这里工作多好,至少应该在这里工作五年。

上学期间,得知阿宁想结识保定作家,热情的班长带他到当时名气很大的韩冬家做客,韩冬备下一桌子饭菜招待他们。那份热情深深感动了阿宁,成为他选择留保的又一原因。

最终促成阿宁留在保定的,是铁凝。

临近毕业,著名作家铁凝问他毕业后愿不愿意留在保定,保定地区文联《荷花淀》正好缺人。阿宁在征求父母意见后,经过铁凝的推荐如愿留下。

在保定地区文联工作的时光,充实、快乐。曾经如雷贯耳的著名作家们就在身边,随和亲切,普通鲜活;知道阿宁家在外地,同事们轮流请他到家吃饭;浸润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随时随处可以学习请教,让他受益匪浅。保定作家的才情、真诚,文联同事的淳朴、热情,感染了阿宁,感动了阿宁,让他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更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深耕多年,阿宁优秀作品不断,且屡屡获奖。他说:“这源于保定的影响,源于保定作家的影响,源于很多好人的相助,保定是我的文学福地。”多年来,阿宁汲取的养分,有关文学学问,有关为人处事,有关人生涵养。众多人中,铁凝给予他的影响尤其深刻。她融进骨子里的文学素养与待人的宽容、对人的普遍善良,令阿宁深深敬仰。 

如今,在保定生活了近三十年的阿宁,已成为了真正的保定人。浸润于城市之中,他对保定城市素质的认识愈加深刻:“既有平凡入世,又有超凡脱俗,两者结合,就是城市的内在基因。”

城市基因,承载城市底蕴而决定城市气质。

其中,也包括城市的文学气质。

“至今记得当年保定作家群辉煌时代的盛景,每次省里组织重点作者会,保定作家能占据参会人数的一半,除了已经调到省里的铁凝、陈冲,还在保定的韩映山、申跃中、赵新、薛勇、韩冬、邢卓、李景田、钟恪民,都是顶尖作家。”阿宁回忆说,那时保定的文学队伍,在河北是无与伦比的,在全国也有很大知名度。

岁月荏苒,辉煌不再,影响却是隐性而持久的。

如今,保定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打好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仗,打造新的全国文学期刊《莲池周刊》,给保定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与感慨过去相比,阿宁认为打造新队伍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作家需要天赋、也需要适宜的土壤。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经过长期积累,使文学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形成持久的群体效应,变成深入骨髓的城市底气。”

阿宁说,重塑保定作家群辉煌、再现保定文学盛景需要过程。“文学爱好者,要如饥似渴地阅读、废寝忘食地写作,才能多出好作品。我们要以老带新、以大带小,发现并培养年轻人才,打造凝聚人才的文学阵地,进而叫响保定的城市文化品牌,让保定成为全国的'文学福地’。”对保定文学发展的未来,阿宁充满期待。


编   辑:张天宇

策   划:赵琳  孟趁景

编   审:夏红星

监   制:陈芳

本文为保定日报社旗下《莲池周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