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版“高衙内”夺妻,导致四人命丧黄泉!1990年河南复仇案

 人之意 2022-12-14 发布于陕西

看过《水浒》的人,大概都记得那位骄横跋扈的好色之徒“高衙内”吧。他为了霸占林冲的妻子,干尽伤天害理之事,终于将林冲逼上梁山。如今时代变了,可我们极个别的干部子弟却仍然害着同“高衙内”一样的“好色病”。竟然利用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侵犯、霸占别人的妻子,以致酿成血案,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愿大家透过这殷红的血色,领悟一些人生的哲理……

1988年秋,河南新乡市离休干部、原市某局副局长张令军家来了两位客人。这是一对年轻夫妇,丈夫耿云鹏,是市无线电厂工人,妻子刘小慧是本省北部某市的理发员。这次,刘小慧来该市探亲,顺便按其父的嘱咐,登门拜访张令军这个素昧平生的老乡。交谈中,张令军得知刘小慧的祖母与自己同村,便让刘小慧称他为舅爷。刘小慧喜出望外,并趁机请舅爷帮忙,把她调来该市工作,张令军满口答应。此后,在张局长的奔走活动下,市劳动局发出了离调函,但因安置困难,一时尚未办妥。

耿云鹏、刘小慧夫妻俩年纪不算大,却自认为社会经验不少。他们很相信社会上流传着的一种说法:“公章碗口大,比不上熟人一句话。”便把认下这门“亲戚”,看作是“三生有幸”,一心想把两家的关系搞得“亲如一家”。

张令军的儿子张怀义是市工业学校的电工,此人贪财好色,犯过盗窃、流氓罪。他与妻子已分居多年,一直在闹离婚。当刘小慧在他家出现后,他被刘小慧的美貌容貌弄得神魂颠倒,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这个女人搞到手。于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在他的父母的支持下,开始实施了。

张怀义认为,夺妻计划的第一步,是要把刘小慧笼络住,软硬兼施地先使她失身丧节……

1990年8月16日,耿云鹏因聚众赌博被处以行政拘留十天,张怀义趁机把刘小慧接到自己住处,并在单位附近为刘小慧联系了临时工作。自从那天开始,他就像个幽灵似的在刘小慧身边,早晚驾“轻骑”接送刘小慧上下班;中午为刘小慧买饭打菜;还不断赠送一些诸如金笔、化妆品、精美零食等小礼物,又信誓旦旦地对刘小慧保证,一定尽快解决她的工作调动问题。凭着这股殷勤劲,很快就获得了刘小慧的好感。

在频繁的接触中,张怀义一直细心观察、研究着刘小慧,充分了解她性格上的弱点:轻佻、怯懦、爱虚荣……于是,1990年8月25日,他在母亲的配合下,将刘小慧诱骗到家,然后采取了极其卑劣的手段,强行侵犯了刘小慧。

事后,刘小慧果不敢声张,不敢告发,不敢挺身捍卫自己做人的权利。她只是含羞忍垢,暗自流泪。这就更加助长了张怀义的嚣张气焰。他色胆包天,故伎重演,又两次占有了刘小慧。至此,张怀义认为他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二步,张怀义一心要耿云鹏、刘小慧关系恶化。由于刘小慧常在张家盘桓。已引起耿云鹏不满,夫妻开始不和。张怀义对此仍嫌“欠火”。

1990年9月10日,他和弟弟张怀忠联名给耿云鹏写信,用污言秽语辱骂耿云鹏,暗示耿云鹏的妻子是个作风败坏的女人,并声称他们哥俩要坚决阻挠刘小慧的调动。信件封好后,这两兄弟竟卑鄙地让刘小慧把信捐给耿云鹏,耿云鹏阅信后勃然大怒,将刘小慧狠捧了一顿。刘小慧觉得自己无端受辱,怨愤异常。张家父子便趁机将刘小慧接走,安排住进医院。

1990年9月14日,张怀义再次给耿云鹏寄去一封长信,挑拨离间,以达到自己的卑鄙目的。

耿云鹏、刘小慧夫妻反目之后,张怀义又想把耿云鹏投入监狱,以便根除后患,同时也绝了刘小慧恋旧的心思。

1990年9月下旬,张怀义接连向市、区公安机关寄出多封署名“知情人”的匿名信,检举耿云鹏的赌博、盗窃等违法问题。作为受党教育多年的离休老干部张令军,他对儿子的种种错误做法不仅不予制止,反而推波助澜。他利用自己旧有的威望和有关组织对他的信任,亲自出马,到公安机关找熟人,要求将耿云鹏收审。第二天,无线电厂保卫科也送来耿云鹏的罪行材料,公安局于是决定收审耿云鹏。

此间,张怀义还亲自为刘小慧起草了离婚诉状,交刘小慧眷写后又经张令军过目认可。同时,张家父子曾逼迫刘小慧写揭发耿云鹏的材料。张令军夫妇和张怀义还企图借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之机,将耿“流放边疆”,以便使刘小慧能同张怀义顺利结婚。

至此,张怀义的“夺妻三部曲”似乎已接近成功了。

耿云鹏曾混迹赌场,性颇凶顽,且富于冒险精神,在绝境中不惜孤注一掷。他同张家相识,原想攀门贵戚,以利调动。在交往中,他也曾尽力巴结奉迎,不惜借资赠款,以博取张家欢心。哪曾想风波迭起,矛盾频生,刘小慧的调动长期搁置,他怀疑是张家父子有意作梗;张怀义与刘小慧的暧昧关系,则使他怒火中烧;后来,刘小慧又被张家弄走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使两家的关系更为恶化。

1990年10月3日,耿云鹏去张家交涉,要求接刘小慧回家,被张氏兄弟挡在门外,发生争执。耿云鹏当即恶狠狠地威胁说:以三天为限,不把人送回,就要和张一家同归于尽。

1990年10月8日上午,在无线电厂召开收审耿云鹏的职工大会之前,耿云鹏趁看管者不注意,溜出会场,随即携带自己的两把剔骨刀和一把匕首潜逃。他这一“逃”,对张家来说,当然就是潜伏着很大的危机了。

1990年10月8日傍晚,张令军虽然仍像往日一样在收看电视新闻,但却显得心神不宁。几个小时前,公安局的小陈和无线电厂保卫科科长先后来家,告诉他:耿云鹏已潜逃,尚未抓获,一定要注意防范。

这个消息,使张令军坐卧不安。他想,姓耿的此刻在什么地方呢?这个亡命之徒曾扬言要杀人行凶,是单纯恐吓还是真要下毒手?……思来想去,心烦意乱,便站起身来,欲去室外散步。

刚出门,他就发现后院菜地里有个幽灵般的人影,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攫住了他的心。“谁?”他颤声喝问。话音未落,一道黑影冲到他面前,随即一把匕首狠狠地扎在他的左胸上,六十二岁的张令军身中三刀,走完了他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步。张令军的老伴闻声赶出,耿云鹏又朝她砍了两刀,她头部中刀扑倒在地。随后张令军的三儿子张怀忠即从房中跑出,冲向凶犯,也被耿云鹏用剔骨刀砍伤。尽管他忍痛与之搏斗,终因失血过多而倒地身亡。

此刻,刚刚回家的张怀义,听见后院的嘈杂声,急从屋内持自己的单管猎枪扑上去,并用枪托攻击耿云鹏。不料,由于用力过猛,砸断了枪托,他便紧紧抱住凶犯,呼喊家里的小孩拿菜刀来。他十四岁的女儿应声递过一把菜刀。这时,凶犯又砍了一刀,却不知道怎么的刀脱手而出。张怀义便抢起菜刀,猛砍耿云鹏的头部,当场将其砍死……

警车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张怀义颓然倚靠在墙上,忽觉头脑混沌,疲惫不堪。须臾之间,横尸四具,“夺妻”的美梦也变成了泡影……

报复杀人犯耿云鹏连杀三人,自己也丧命,这叫咎由自取,死有余辜。他所选择的是一条罪恶的绝路。

假如刘小慧及时而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悲剧也有可能终止在萌芽状态中吧!?

纵子作恶的张家夫妇、助兄害人的张怀忠,都已进入另一个世界了。但对这一血案负有直接重大责任的张怀义还活着,威严的法律会不会轻易放过他呢?

答案:肯定不会!

1991年4月,张怀义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愿望。在中国,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渴望自己的儿女苗壮成长、出人头地、成名成家、有所作为。教子有方,天遂人愿者有之;教子无方,南辕北辙者有之。前者为儿女的成功胜过自己,而大喜过望,后者为教育失误,子女不才,而痛心疾首。

一个智力正常的子女,无所作为,甚至违法犯罪,尽管因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败,本案的始作俑者张怀义就是张家夫妇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子女的放纵,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子女教育失败有多种情形:重说教而不重身教。有一少年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沉痛地说:小时候,我看见父母下班时,经常带回一饭盒碎铁丝,拿去换东西吃。我当上学徒后,也往家里偷铝块……终于落得今天的下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一出生,就把父母作为第一模仿对象。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子女树立“榜样”。不注意把言传与身教结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家长往往说得多,做得少,教育停留在口头,言传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家长平时不检点的语言和行为就会成为孩子形成坏习惯的诱因。

同样,良好的榜样也会成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的重要参照。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怨恨以及对人生社会的不正确认识都会给孩子心理投下阴影;经常说错话不承认,当面说谎话,就会使孩子怀疑事实与真理;搞“一言堂”、家长制,失去民主气氛,就会让孩子失去自理能力,难以平等待人;家长表现怕苦怕累,患得患失,就难以培养孩子勇于实践、勇于创造的品格……

重物质满足而不重精神品德的培养。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目无旁顾。近年来,有的国家风行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且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必修课,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会生存和自立,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造的品格。在我国,不少父母把独生子女作为家中的重点与“核心”,不讲原则地溺爱照顾,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许多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全部由大人包办,孩子做错事也不闻不问,舍不得批评教育。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也不切实际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遇事没有自主性,在困难面前要么观望退缩,要么束手无策。

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能力的培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现在许多家长信奉的人生理念,他们认为读书就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要求就是记住、记住、再记住,许多世俗眼光的评判标准就是上大学。学生在这大小环境里,变成了吸取知识的机器,于是在中国人的子女中,太多了一些高分低能。与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胜过外国学生,但在动手与创新方面明显输于外国学生。

拔苗助长而不循序渐进。许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学东西越早越好,塞的东西越多越好,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全由着家长的兴趣和意愿来安排:今天学唱歌,美声通俗一起上;明天学拉琴,钢琴风琴电子琴一个不落下;书法热就去学书法;跳舞风行又逼着孩子学跳舞。妄想一夜之间让孩子成“家”、成“星”,结果折腾来折腾去,反而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消磨得精光,什么也没学好。

教育应该遵循其规律,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处于儿童阶段的孩子玩耍是其固有的天性,教育首先应在玩中完成,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多费心思,什么三岁写字,五岁作诗,九岁出小说的“神童”(或许是神童)的例子,生活中绝对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的。其实应该是孩子在玩中长大,在玩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还有一种就是放任自流。对于进入少年学生期的孩子来讲,学习培养就显得相当重要,而这时有些父母却又走入“不教育”误区。认为孩子已基本能自理,就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和生活,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在意识上松懈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年龄处于30~40岁之间的家长们,事业正处于爬坡阶段,事务繁杂、压力重、工作忙,往往因此而忽视子女教育,对孩子的正当合理要求不认真对待,过耳即忘;对孩子的学业不仔细过问,即便是开个家长会,也要找理由推脱,更不用说坐下来为孩子学业和培养特长好好谋划。

最后希望每一位父母能有心、用心地教育好孩子,时光匆匆而过,别等孩子定型过后方才警觉,这时已悔之晚矣。

(因可理解原因,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