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的悲情人物,孙武的伯乐,被司马迁称之为刚烈的他是谁

 梦想童年594 2022-12-14 发布于江西

春秋时期有一个二流国家因为他的到来而兴盛,也因为他的离去而消亡,他就是伍子胥。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卷六六伍子胥列传中评论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大意就是:如果伍子胥和他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一雪重大耻辱,名声流传后世。可悲!伍子胥在江边走投无路,沿途乞讨,他的心志难道有片刻忘记郢都的仇恨吗?他能隐忍成就功名,若不是刚烈男子,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

左边是司马迁评论

司马迁评论

这是司马迁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对伍子胥的佩服称赞。

现以《史记》的叙述脉络来讲述伍子胥,在其基础上细化和延伸。

伍子胥列传第一句:“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伍子胥是楚人,其祖上以直谏得名,所以他们家族在楚国有些名气。父亲是太子太傅,而费无忌是少傅,费无忌多以讨好楚平王,也因此怕太子建登位后对他不利,于是总是说太子坏话,楚平王也听信其谗言佞语,将伍子胥父亲伍奢抓来,然而伍子胥哥哥甘愿赴死,伍子胥藏恨于心开启了逃亡之路。

伍子胥到了宋国,遇上宋国内乱,便和太子建逃去郑国,郑国对他们很友善,然而太子建接受晋国在郑国做内应的条件,后被发现并处死,伍子胥害怕就带着太子的儿子胜去往吴国。

《史记》中说道:“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据传过昭关之前,担心被楚国抓到,伍子胥忧愁带恨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管是不是真的一夜白头,但也证明伍子胥当时的处境很不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一夜白头是有可能的,过分忧愁焦虑会产生黑素抑制因子,导致头发色素颗粒得不到供应而变白。

“昭关欲执之”意思是昭关士兵要抓拿他们,“几不得脱”意思是差点不得逃脱。而这里也有个故事,说是伍子胥被一个官兵抓住的时候,伍子胥说自己因珍珠而被通缉,然而珍珠已经不见,到时候就诬陷你拿了珍珠,你必然受到质疑而被牵连,于是官兵害怕就放了伍子胥。

《史记》:“追兵在后,至江,江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过江之后伍子胥非常感激渔翁,把传家之剑赠予渔翁,渔翁不接受。

司马迁没有说渔翁的结局,只是阐述了一个“不受”的事实。有两种说法,一是渔翁拿剑自刎,第二是渔翁沉船而亡。渔翁觉得伍子胥赠宝之事是一种不相信或以获利来看待,所以渔翁以死自清。

《史记》:“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意思是伍子胥还没到吴国都城就生病了,在中途停了下来,讨饭吃。

“乞食”这里也有个故事,伍子胥看到一姑娘篮子里有剩饭,就上前哀求赏饭,姑娘家觉得这样非常不好,本来是不愿意的,无奈伍子胥苦苦哀求,姑娘家心软就把饭给他吃了,然而吃饱之后的伍子胥请求姑娘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踪,姑娘觉得人格受辱,抱起石头投入水中,伍子胥伤感不已,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真的回到这里,可惜不知她家在何处,就把千金散进水中,“千金小姐”因此而来。

《史记》:“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大概意思是到吴国都城,吴王僚刚当权执政,公子光为大将,伍子胥托公子光的关系见到吴王。

过了很久,楚国和吴国边境因为争采桑叶而发生战争,公子光取得胜利,伍子胥说楚国可以打败,希望再派公子光过去。公子光则觉得不能打败楚国,说伍子胥劝吴王攻打楚国,是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

《史记》:“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意思是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野心,想要杀死吴王僚自立,不可以劝说用军事行动来完成,就引进刺客专诸给公子光,而后退出朝野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

为什么公子光要杀吴王僚自立?这里得说到吴国的继承制,是兄弟继位制,上一代四个兄弟,前三个都当了吴王,老四不愿意当,于是大臣推荐了老三的儿子做王,引来老大的儿子公子光的不满,因为按传位来说也应该从公子光开始,怎么也轮不到吴王僚,所以这个传位机制埋下伏笔。

后面专诸也确实成功刺杀吴王僚,因为吴国与楚国交战,吴军被困无法回朝,公子光借此机会令专诸刺杀吴王僚。

故事是这样的,公子光与吴王僚吃饭,说有一道鱼宴美食让其品尝,吴王僚其实也知道公子光有谋反之意,做好了防护工作,然而他也想吃到鱼宴美食,专诸端上鱼美食的时候,从鱼肚子里面拿出一把小剑刺死了吴王僚,这把小剑就是鱼肠剑。

有人说推荐专诸的计策是孙武给伍子胥说的,相识的时间并不明确,猜测伍子胥和孙武认识是在乡下种田的时候,那会孙武正好隐居在姑苏矛莲坞,正在编著《孙子兵法》,也因此伍子胥这个伯乐,才发现了孙武这个千里马。

《史记》:“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意思是阖庐自立以后,达成愿望,召来伍员,官拜为行人,共同谋划国事。

阖庐是《史记》等著作的称呼,而《吴越春秋》称之为阖闾,是同一个人,现在大部分都称为阖闾。

阖闾自立之后,困在楚国的军队投降楚国,阖闾在位第三年,带领伍子胥等人讨伐楚国,打败楚国,抓到判国的将领。

阖闾本想一举攻入楚都,被孙武劝阻,以下是原文:

《史记》:“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后面的事情,伍子胥和孙武主要就是破楚之计,先是疲敌六年,而后三万兵力战二十万兵力,创下以少胜多的佳绩。

吴军攻入郢都,没有抓到楚王,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体,鞭打三百下。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力保楚国,出访秦国,在朝堂七天七夜痛哭,秦国出兵攻打吴国,吴王阖闾的弟弟趁机想要在吴国自立,吴军返回吴国,平定内乱,楚国因此生机尚存。

《史记》:“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然而正在阖闾势头正起的时候,在一次攻打勾践刚继位的越国,兵败重伤身亡,其儿子夫差上位,打败越国,却不听伍子胥的建议杀掉勾践。

《史记》:“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必后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说到这里,想起《孙子兵法》:“利以诱之。”太宰伯嚭接受越王勾践的贿赂,勾践忍辱负重在吴国几年后,回去使用美人计把西施和郑旦等人送给吴王。

伍子胥谏言说:“臣闻夏亡以喜妹,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并没有听伍子胥的话,四大美女之沉鱼西施,英雄难过美人关,又或许是伍子胥直谏让其反感,谁说不是呢?伍子胥祖上到他也都是这样的秉性。

后来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儿子留住齐国,独自回吴国,伯嚭故意和吴王说伍子胥有异心,吴王赐死伍子胥,伍子胥对门客说死后把眼睛放在都城东门前,看吴国如何灭亡。吴王听到此话大怒,把伍子胥尸体抛入江中,后被吴国子民打捞秘密运回安葬。

昏君吴王夫差,利益小人伯嚭造就了吴国的灭亡,霸主之位还未坐热,就消失在历史长河。

《史记》中伍子胥好友申包胥说过:“子之报雠(chou第二声),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意思是:你这样报仇也太过分了,我听说,人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你曾经也是楚平王的臣,亲自侍奉过他,如今竟然这样污辱一个死去的人,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了极致吗?

伍子胥深陷为臣之心,正如司马迁说他是刚烈之人,这样的秉性对明君是好的,但对昏君就不得善终,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当初听听孙武的话,一起归隐,或许还能安享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