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十二讲 鬼方与“独目人”

 陈之秀 2022-12-14 发布于北京


《周易.既济》九六爻辞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即商王武丁,鬼方是商朝西北方的一支游牧部落,以中兴时期的商朝对鬼方的战争尚需三年时间才见分晓,可见鬼方势力的强大。
经过战争,鬼方臣服,成为商朝的属国,这一点在甲骨卜辞中也得到了印证。如:
《合集》8592:“己酉卜,内(贞)鬼方昜(亡)祸。五月。”
是卜问鬼方有没有灾祸。
《合集》6474:“王勿比鬼。”
是卜问要不要征用鬼方一起出征。
但在武乙时期,鬼方似乎脱离了商朝的统治,因此才有周侯季历伐西落鬼戎的记载。
到帝辛(纣)时,鬼方又归顺商朝,鬼侯(九侯)女被纣纳为王妃,鬼侯也被封为“三公”之一。不过,因为鬼侯女“不喜淫”,被纣杀害,鬼侯怒,也被纣杀死,并把他的肉做成了肉酱,给诸侯吃。到了周朝时期,鬼方仍然是敌国。康王时的小盂鼎有“盂以多旗佩鬼方”的铭文。
鬼方当即《山海经》中提到的鬼国、一目人、一目国。
《海内北经》说:“鬼国在贰父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大荒北经》说:“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海外北经》说:“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
威姓即鬼姓,鬼国人的特征是只有一目。
从鬼国、一目人、一目国都在北经中可以看出,它位于我国北方。
《淮南子.地形训》说:“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
高诱注:“沙所盖流沙所出也”。
《尚书.禹贡》说:“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弱水即今张掖河,合黎山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河东、西、北三面都是大沙漠,即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
国内不少学者都把鬼国与希腊文献中的“独目人”联系到了一起。
公元12世纪拜占庭诗人泽泽斯在《千行卷汇编》中收录了阿里斯提亚斯《独目篇》的六行原句:“以长发自豪的伊塞顿人说:'他们北风方向那边的邻人,是人多势众的战士,富有马匹、羊和畜群。每个人只在额中间生一只眼。他们毛发鬖鬖,强悍无比。’”
据希罗多德记载,在东方诸民族中,独目人最为强大,从不间断地和毗邻民族交战。
张龙海先生认为,独目人文化对应公元前9至前7世纪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图瓦地区的阿尔然文化。阿尔然1号王冢尽管早年被盗,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马具数量众多、种类多样,仅青铜颊片就有12种之多,应为各从属部落酋长的贡物或友好邻邦的赠礼。据布克文克判断,阿尔然1号王冢的北部墓穴中发现的贡物来自哈萨克斯坦东部、阿尔泰和米努辛斯克,南部墓穴中的贡物来自图瓦和蒙古西北部。阿尔然2号墓比1号墓稍晚,约当公元前7世纪,未遭盗掘,出土了大量黄金珍品,尽显墓主人生前的荣耀。独目人强大的时代与阿尔然文化繁荣时期正相符合。
既然独目人就是鬼方,那么他们是怎么从中国的西北部来到阿尔泰山以北地区的呢?
赖斯根据中国史料认为,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将匈奴逐出周王朝的西部边境,败退的匈奴随即夺占其西邻驻牧之地,后者又侵占其邻族领地,引起游牧民族的一连串大迁徙。斯基泰人的西迁就是其中一环。赖斯所说的匈奴就是中国史料中所说的猃允(狁)。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鬼方就是猃狁,也就是匈奴。
刘志虎先生在《鬼方猃狁同为塞种说》一文中指出,鬼方和猃狁同为塞人。猃狁的常居之地在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之间。
张龙海先生认为,商周之际的鬼方和西周时期的猃狁在分布地域上有部分重合,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游牧政权。西周中叶,猃狁夺取鬼方居地,后者向西北迁徙至流沙。宣王时,猃狁或向西败退或向西发展,鬼方迫于猃狁的压力,继续向西北迁徙,经蒙古西北部进入图瓦地区。这也许就是独目人出现在图瓦地区的原因,也就是希罗多德记载的那次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希罗多德和普林尼都曾提到,独目人和格里芬人为争夺金矿而不断争斗。有学者认为,格里芬相当于《山海经》中记载的穷奇。
《海内北经》在鬼国之后,紧接着提到穷奇,说:“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一曰从足。”
《西山经》说:“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笔者认为,邽山就是鬼山,邽、鬼音同。鬼方为少昊子,穷奇为少皞不才子,穷奇与鬼方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学者认为,格里芬人的文化就是巴泽雷克文化。因为在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墓地中出土了大量格里芬的图案和雕刻。巴泽雷克文化与图瓦的阿尔然文化紧邻,前者位于后者之西。中西文献与考古发现都证明,鬼方(独目人)的文化为阿尔然文化,穷奇(格里芬)的文化为巴泽雷克文化。
在蒙古——外贝加尔、图瓦、新疆青河和富蕴等地区还存在一种鹿石,其上部有连续点状或线状分界线,分界线上部一般有单圆圈纹。有学者认为,这种鹿石上的大圆圈就是“独目”,因为鹿石的分布与独目人的活动地域非常符合。位于新疆青河县东北的三道海子发现了一座巨型石冢,石堆四周包围着一个石圆圈,宽5米,直径92米。距此石圈70米处,又有一个石圈,宽5米,直径210米。内外石圈之间有四条石道相连,呈“十”字形。由于石堆平面状如车轮,被学界称为“轮型墓”。这类墓葬在同时代的图瓦、杭爱山等地区也有发现,被认为是独目人的又一文化特征。
独目人和格里芬人之间的争斗以及之后巴泽雷克文化的繁荣,暗示独目人和格里芬人在萨彦——阿尔泰地区势力的此消彼长。独目人的西迁又导致伊塞顿人的西迁。在斯基泰文化时期阿尔泰——天山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中部存在的一种胡须墓,很可能就是伊塞顿人的遗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