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心情起伏如同山峦。起起落落也不曾掩藏,或喜或怒,总是表现得一眼就可以看出。还以为这就是真性情,是坦率不虚伪,也不想改变。人到中年,再回过头来想想,显然有些啼笑皆非。而此时,回过头来再看《中庸》,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中庸》在第一章就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虽然这些情感表现出来的,但依然克制而适度,这都是被中庸所肯定的。 初看的话,可能会有些不理解,难道这是要我们心里明明高兴,却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当然不是,这里提倡的并不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傲娇行为。该是怎样的心情,还是应该坦率地表现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中庸》又这么说呢?这时候,如果联系我们熟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就容易理解一点。如果这里提到的不悲不喜是因为心态淡定,所见所闻不会引起内心太大的波动,那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种淡定的状态,也就是一种需要我们努力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而虽然无法超凡脱俗,遇事依然会有自己的情绪,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让情绪处于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也是需要功力的。把控情绪谈何容易?《中庸》在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要通过修身养性达到收敛情绪的状态,避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生而为人,很少有人能事事顺心。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不急躁,不焦虑,不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坦然地面对现实,活出精彩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