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晚报数字报

 sxshaoyu 2022-12-15 发布于美国

  ■朱振国

  韫(wēn),发“稳”音,方言中蘸酱油、米醋等调料用这个字,如把涮羊肉从锅里捞出,先得在配好的调料里“稳(韫)一稳(韫)”才入口。

  韫,是一个动词,它的基本义是蕴藏,收藏,多与玉相关。《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清惜秋等著《维新梦·采矿》:“珠玉往来怀韫久,便警看水媚山辉。”此词也与其它珍贵物品相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裹”是“韫”的衍生义,据《玉篇》解释,“韫,裹也。”越地方言借其意而用之。

  绍兴人所说的“稳(韫)”,与“蘸”有所区别,蘸可以是浅表的,点到即止,而“韫”是沉浸式的,须全部沉没在调料或卤汁中,等重新捞出时,食材浑身沾满调料,如被“裹”上一层湿湿的外衣。如果套用韫玉一类的句子,即成“有食材于斯,韫味而裹醇。”“诸鲜往来怀韫久,便叹珍馐快朵颐。”“韫”在吃火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调料小盅一字排开,筷尖食材被“韫”得淋漓尽致,食客不时哼哈呼噜。有些厨师做菜时尝咸淡,也得先用筷子往汤汁里“韫”,然后送于舌尖一尝。另一种场合,给发烧病人物理降温,毛巾须在冷水中“韫”一下,然后挤至半干,敷于病人脑门。

  槁(gǎo),方言中用得较多,嘴上常说的“吃告(音)”“用告(音)”的“告(音)”,即是这个“槁”,意为完结。它是“槁”的衍生义,发音与普通话基本一致。

  “槁”的基本义是干枯,但它还有一重要义项是“死亡”。汉刘向《说苑·立节》:“成公赵曰:'……吾若是而生,何面目而见天下之士。’遂立槁于彭山之上。”明高攀龙《三时记》:“文山负其马,立槁,至今马冢尚在。”梁启超《论中国国民生计之危机》:“如食木之蠹,木尽而蠹亦槁必矣。”“立槁”,即立即死亡;“槁必矣”,死必矣。

  越方言“槁”,是从槁的义项中取其“死亡”一义而用之,衍生为“完结”。如:“狗店王幸亏把家产荡告(槁),后划了个贫农(成分)。”又表示情况恶劣:“告(槁)场”“这台风一来,收成告(槁)还。”这字旧时视为不吉利,多忌讳,例如小孩镬里盛饭,喊一句“妈,饭盛告(槁)哉!”父母立即会脸色一紧,随即喝斥:“不许乱说!”我自己就尝过这等呵斥,还顶过嘴:“真的盛告(槁)哉!”这时母亲的筷子已举过头顶了。这槁字,我至今还要“杠”,不说“告(槁)”,说什么?光?完?没?都不是半斤八两的吗?但据说标准答案是有的,应说:“妈,饭要煮添哉!”天哪!

  绍兴人还有一句骂人语:“告(槁)坯”,这词显然刻薄,喻人形同槁木,烂木头一段,朽不可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