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飞将军李广为何终身难封侯

 茂林之家 2022-12-15 发布于湖南

引言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老将行》中曾赞汉代名将李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力爆表的飞将军,终其一生,不但未得到封侯,最终反落得个饮恨自尽的下场,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纵观史书,历代史学家对于李广难封的原因均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他是运气不好,生不逢时。也有人说他是军功不够。

而笔者则认为,“李广难封”的悲剧与他自身存在的性格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基于此点,本文将从李广的性格着手,尝试探究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要了解李广的性格,首先便要了解李广其的生平。

据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日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其一是李广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静宁西南) 人,其二是他的先祖是秦朝的一位叫李信的将领

如此来看,李广的出身并不算低,即使后来朝代更迭家族没落,但亦不能算在普通的平民之列。这也就意味着后文中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能用单纯的“不知礼仪”来辩解。

刨开已经没落的家族的影响,李广其人的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皆十分突出。

为了方便理解,后文中,笔者将从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来对他展现在性格进行归纳,从而剖析出他终身未能封侯的原因。

优点之一:无双的个人武力

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武将,李广的个人武力值极高是不争的事实。他曾历仕三朝,曾得汉文帝评价说: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了汉景帝一朝,七王之乱爆发,他又因追随周亚夫击退楚军而受到了皇帝赞赏,在七国之乱时勇夺敌军军旗。

可以说,惊人的体力及武艺对于出身武将的李广而言是安身立命的要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亦十分优秀,绝对担得起匈奴单于唤他的“飞将军”之名。

关于这一点,《史记》与《汉书》中均记载他臂力惊人,能完成射箭穿石,徒手格兽等高难度动作,足见其力气之巨。

除此以外他还精于骑射,并擅长兵法——或是因为出身于骑射世家。

李广“为人长猨臂, 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平时爱“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射阔狭以饮”。

此三项技能足以助他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因此在入伍之初,李广在个人身体素质的方面的优势展露无遗。

年少时能于三军中夺取战旗,至汉武帝时期便已经在军中小有名气。

而他在雁门,代郡等地做太守时,又“皆以力战为名”,以至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 。

以其种种表现,在注重武功的汉武帝一朝本可以令他拜将封侯,平步青云。

但他却在扬名之后数次与侯位擦肩而过,论及原因,便是其私人的道德品行、智谋及情商水平与武力值呈现反比所致。

优点之二:为人廉洁,治军仁义

尽管太史公在为李广作传时对这位名将的私德多有夸大的赞美之词,但总体而言还算是公正。据他所说,李广为人廉洁仁义,对待下属更是慷慨无私。

如“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家无余财, 终不言家产事”,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乏绝之处, 见水, 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 广不尝食。宽缓不苛, 士以此爱乐为用” 。

皆是他爱兵如子的论证,如此做派也为他在士卒及群众间博得了美名,以至于他后来自杀,能引得“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说完优点,我们再来谈一谈他性格当中的缺陷。

缺点一:心胸狭隘,性格极端

细究史料便可以发现,李广对待自己的部下和对待旁人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待部下,他自可以慷慨大度,而在处理外人对自己的冒犯之时,他却又显得睚眦必报了起来。

关于睚眦必报,比较著名的事件便是他射杀霸陵尉。

或许是出于对李广将军的偏爱,太史公司马迁并未将此事收录于《李将军列传》,但这件事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之《汉书》中却有着明文记载:

“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只因亭尉在醉酒之后的一句呵斥便心存芥蒂,并在军中玩起了秋后算账的套路,特意向皇帝请命令其遂行,行至军中便毫不犹豫地斩杀他,后又向皇帝上书请罪……

李广在此事中种种作为,都将他性格当中的狭隘与极端暴露无疑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他这样的性格几乎是注定了他很难与除了同袍之外的人和谐相处,亦很难听取他人意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这般良莠参半的品性即使不是阻碍他获封的主要因素,但也足以成为他升迁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了。

缺点二:有勇无谋

如果说心胸狭窄还只是私德问题,充其量只能为李广在人际交往方面徒增许多许多困难,那么智谋水平的高低则可以直接决定他能在军事上达到的高度。

关于为将者应该具备的品格,宋朝刘劭在《人物志·英雄第八》总结道:

“气力过人, 勇能行之, 智足断事, 乃可以为雄……雄可以为将”。

也就是说,除去过人的胆识与武力,能成为名将者还需要拥有可以准确判断战场形势的谋略,而有勇无谋之人“可以为先登, 未足以为将帅” 。

(影视剧中的李广)

纵观李广其人的行事风格与战绩,与其卓越的武力相比,他为将的智谋着实令人不敢恭维,正属于“智不能断事”的类型。

关于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件就是他曾在人生巅峰时私自接受了梁王颁发的将印

梁王何许人也?乃是汉景帝刘启的一母胞弟,素受窦太后喜爱,且在七国之乱前就曾被刘启指定为接班人。

这样敏感的人物在政治动乱时期越过皇帝直接向皇帝的属将颁发将印,无异于公然挖了自己那位皇帝哥哥的墙角。

而的是被挖墙角的那个人还真接受了这一危险的“好意”,实在令人想不通他究竟是傻,还是想借机进行一场政治投资。

从事件的后续发展来看,李将军大概率是真傻,因为不久后他便反应过来了,于是果断地上交了私印。

但素来对诸王与朝臣结党之事深恶痛绝的汉景帝还是将他调去了边境,李广也因此错失了他前半生唯一一次封侯的机会。

除去政治上的迟钝,作为将帅的李广在军事智谋上也表现的十分欠缺

史载他治军松散。对外,他在行军时常常“行无部伍行陈, 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不击刀斗以自卫”。

丝毫没有将领应该具备的危机意识,以至于在光元六年的战役中被匈奴俘虏,靠着诈死才勉力逃脱。

对内,李广亦缺乏严明的纪律,“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过于宽松的管理环境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无疑是件坏事。

早于汉朝百几百年,兵法名家孙子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纪律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孙子兵法·行军》

但据说精通兵法的李广却对此置若罔闻。

比起严肃军纪,他似乎更喜欢依靠自己的个人威望维持他与士兵的关系。这样的队伍注定参与不了大规模的多方配合战役

所以李广总能在他自己指挥的戍边战中屡战屡胜,却打不好一场与友军配合的多路进攻战。这也导致他在多战事的武帝一朝时常陷自己于“无功而有罚”的尴尬处境。

乃至于后来武帝前脚放他与卫青、霍去病一同夹击匈奴,后脚便忧心忡忡地向主帅卫青嘱咐道:

“毋令独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结语

古往今来,成功者的成功定然与其性格存在联系,失败者亦然。

作为将领,李广的性格可以说是他封侯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纵观李广的人生经历,他本来拥有优于许多人的灿烂起点,却因一念之差而与功名失之交臂。

他也有机会成为像霍去病那样的名将,却又因性格中的自大与懒散而丧失了机遇。

戎马一生的将军,最终以自刎的方式凄然落幕。这值得我们为他叹惋,更值得无数后来者引以为戒。

引用文献:

【1】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2】班固《汉书》

【3】《孙子兵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