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供参考!

 烘焙頌 2022-12-15 发布于福建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前言 

颁布令 

任命书 

质量方针和目标 

质量目标分解及考核管理规定

组织机构图

管理制度的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厂区管理实施办法

生产车间管理实施办法

关键环节控制管理制度

产品安全防护控制制度

人员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职责及考核制度

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仓储管理制度

原材料明细帐

产品销售台帐

原辅料采购管理制度

供应商审核制度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信息化管理及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

物料储存和分发制度

工作服清洗保洁制度

生产设备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管理制度

产品防护管理制度

运输管理制度

产品检验管理制度

不安全产品召回制度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自查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检验设备管理制度

文件管理制度

记录管理制度

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防止食品污染卫生管理制度

人员进出生产清洁区管理制度

异物控制管理制度

成品销售管理制度

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特殊原因中断生产时保障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按不合格产品处置的办法

不合格原辅材料拒收、报废、返 厂等处理办法规  定

三聚氰胺控制制度

电子追溯系统管理制度






食品论坛网友zzhzzhzzh分享,因文字限制不能全部展示,如需要电子版可点这里到食品论坛下载,如无法下载可联系微信18006452914。


前  言

为了食品安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造企业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编制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体阐明了本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指导本企业建立并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是本企业开展质量活动,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法规性文件,该文件的发布对我企业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方针和目标

根据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针,公司制定可测量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目标;根据各部门在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承担的职责,将质量和食品安全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职能管理部门。所有的质量方针及目标由质量负责人按照考核周期进行考核。

公司质量方针:

公司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分解及考核管理规定

组织机构图

略 

管理制度的管理

 略

质量管理体系

一、为了有效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本企业应该做到:

1、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本企业的应用。

2、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3、确定为保证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制度和措施。

4、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5、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6、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二、本企业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有关人员对顾客的要求和市场状况、产品、生产工艺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三、记录控制程序:

1、对记录进行控制管理,为产品(服务)、过程和体系符合要求及体系有效运行提供证据。

2、各职能部门是质量记录的实施收集、整理与保管部门。

3、质量记录要按格式、要求正确填写,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标明日期和记录人姓名。质量记录不许擅自涂改,如需纠正应划线改后在上方加盖修改人印章。

4、记录可提供产品、服务与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及有效运行的证据;还要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为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信息。

5、质量记录的控制内容:

A、标识:单件记录可用编号做标识,归档的质量记录每卷应有封面、目录,记录名称等以便于检索、快速查找。

B、保存:记录的保存环境要有防火、防潮、防腐、防鼠等条件,以确保记录在保存期间不丢失、不损坏、不变质。

C、属计算机单独储存的记录要复制,以防原始记录丢失。

D、保护:各部门应明确专人保管。

E、保存期: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保存 3 年,特殊要求的记录另定保存期。

F、处置:对过期作废的质量记录归档后经品质管理部审核,实施监督销毁。

四、通过采取培训、宣传或会议等形式向全体员工传达满足顾客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将顾客的要求落实到有关部门。确定质量管理的总要求,不断树立和加强自身及员工的质量意识,了解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与本企业每一个员工对质量认识的紧密关系。

五、企业成功取决于理解并满足现有的及潜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总经理必须遵循并向全体员工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以实现服务顾客、使顾客满意为最终目的。

1、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或与顾客直接沟通等方式,统筹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要求。

2、本企业内部各层次应及时对确定的顾客要求进行沟通,并调配本企业整体资源予以满足,应对有特殊要求的顾客予以满足。主动了解与顾客特殊要求有关的种类信息,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以满足顾客特殊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六、总经理应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与本企业总的宗旨相一致,相适应。

七、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可能发生变更,在对其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应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如:

1、当组织机构和人员调整时,可能引起体系文件,资源配置的调整。

2、当管理范围、市场结构调整时,相应的体系文件、人力资源,作业环境均可能发生变化。

3、当设施设备发生重大调整时,相应的体系文件、人力资源、环境要求、过程控制等均可能发生变化。

上述情况都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因此,在策划和实施以及变更时,品质管理部应协助总经理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措施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厂区管理实施办法

生产车间管理实施办法

关键环节控制管理制度

1 概述

根据质量安全要求设置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强化管理,使其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2 职责

2.1 品质管理部负责关键工序控制、管理、检验。

2.2 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3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确定

3.1 关键质量控制点按以下原则确定:

1)属于关键特性或导致致命缺陷的项目和部位;

2)工艺上有特殊要求或对后续工序有显著影响的部位;

3)质量信息反馈中问题严重的项目或部位。

3.2 关键质量控制点由品质管理部确定。品质管理部分析工序能力,找出影响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编制关键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在工艺流程图上标出关键质量控制点,报总经理批准。

4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管理

4.1 生产技术部根据所生产不同类别的产品,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规程,报总经理批准。

4.2 生产车间按关键质量控制点操作控制规程或工艺规程进行质量控制,并做好操作记录。

4.3 品质管理部对关键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质量监督检验。

5 本公司关键质量控制工序见工艺流程图

产品安全防护控制制度

1 目的

确保产品在整个生产和最终交付过程中的质量,使产品完好达到顾客满意。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所需的原辅材料及半成品、成品的搬运、贮存、防护和交付过程中的控制。

3 职责

3.1 品质管理部负责制定《原辅料、产成品验收及进货查验管理制度》。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仓储管理实施办法》,采购中心负责《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对原辅材料、包装材料、成品贮存控制,并选择和使用适宜的搬运工具和方法。

3.3 各部门负责所属区域内物品的防护。

4 工作程序

4.1 原辅料、产成品存放过程的控制

4.11 分类储存控制,原辅料、产成品和辅料分区保存,食品添加剂单独存放,内包装和外包装的分开保存,清洁剂和有毒有害物品单独存放并隔离,原辅料、产成品和包材仓库同产品仓库无交叉进出口及公用物流通道。

4.1.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主要包括人流和物流的隔离(从原辅料、产成品卸货到原辅料、产成品保存等各个环节的物流专用通道),物品之间的隔离,不同物流链之间的有效隔离,不合格品的隔离等。

4.1.3 污染控制,主要包括搬运中人员卫生给原辅料、产成品带来的污染,原辅料、产成品搬运过程中不合理的设备使用带来的污染(叉车的润滑油等),原辅料、产成品堆放和原辅料、产成品储存场所的卫生和设施带来的意外污染。

4.1.4 虫害控制,主要包括防鼠,防虫,在库房通道和原辅料、产成品库门口、外侧设置灭蝇灯和灭鼠笼以便控制相关的虫害。

4.1.5 异物控制,对整个卸货,搬运,存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严禁使用木制品和竹制品,在所有的通道和整个库房区域,对易碎品和易脱落材料进行保护性控制,及时清理原辅料、产成品库中的杂物。

4.1.6 环境控制,对于整个原辅料、产成品仓库进行环境控制,包括内外部的环境控制,内部系统安全的控制。

4.2 生产过程的控制

4.2.1 人员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人员和产品的接触是最广泛和深入的,因此对所有的生产员工进行招聘前的深入调查和询问,防止不法分子和偏激情绪的人员进入产品的生产体系。

4.2.2 生产区域控制:生产区域的物流和人流无任何交叉,生产区域的物流有成品和半成品/产品和非产品的区分,生产区域各个环节人员的区分,生产区域进料和出料的区分,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半成品的区分。

4.2.3 机械设备的安全:设备安全包括设备的检修和保养以及生产过程的控制,机械设备有专用的储存仓库,有专业的保养队伍,有专门的操作人员,并制定相关的保养程序。

4.2.4 食品添加剂控制:包括食品添加剂供应商的考评和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管理,食品添加剂的库存管理。

4.2.5 生产助剂的管理:生产助剂的管理要参照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4.2.6 生产环境的控制:包括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虫害控制和人员以及温度、危险品的控制,包括蚊蝇类控制,供排水系统的安全,各类循环系统和墙面卫生。

4.3 成品和半成品的控制

4.3.1 内部物流的控制:主要包括物流通道和物流标示的控制,以及相关物流人员的控制和管理;

4.3.2 物流人员的控制:包括对相关人员的招聘背景调查和人员健康状况的检测,各个区域的物流人员的工作区域管理,人员的无交叉管理。

4.3.3 包装材料的控制: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审核和管理,包装材料的卫生和安全指标,包装材料的管理制度,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管理。

4.3.4 运输工具的控制:运输工具的安全和卫生是保障产品和包装卫生和安全的关键,要对运输工具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内包装和产品的运输工具必须要定时的进行清洗和消毒,并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4.3.5 库存环境控制:卫生环境和安全环境是库存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环境卫生是最基本的库存环境,安全环境是防护体系的最重要内容,包括库存硬件系统的安全控制和人员的安全控制。

4.3.6 库房人员管理,库房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的保障是人员管理的关键,人员的安全包括对人员的正常心理教育和沟通,不满工作情绪的有效和正确的表达等,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4 产品运输控制

4.4.1 装货和卸货控制:包括对装货和卸货人员进行正常的健康检查和卫生培训, 以及装卸机械和设备的管理。

4.4.2 接触人员控制:包括对食品和食品包装进行抽样检验的人员和其他接触人员,必须进行登记,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4.4.3 工器具控制:产品的搬运和检验过程中使用的工器具,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工器具的消毒清洗和保养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实施人员的责任制。

4.4.4 车辆控制,主要是包括外来车辆和内部车辆两方面的控制,对内部车辆的管理相对简单,对外来车辆的管理要求对相关的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检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的产生。

4.4.5 周转控制:在周转过程中可能有停车加油等各种情况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意外的破坏,加强这个环节的控制对产品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安排相关的周转环节的管理减少这些以外环节的风险。

4.4.6 配发控制:在配发过程中,配发方应该和企业达成一致,保证次品和有破坏的产品/包装能够及时的退回或隔离处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4.7 验货控制:主要是指客户和客户终端的验货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关的国内外标准,保证产品的抽样和验货符合产品的特性和相关标准。

人员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职责及考核制度

( 一)培训管理

(二 ) 质量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质量安全职责与权限

1. 总经理职责和权限

2.质量负责人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3. 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4.生产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权力和义务

5.技术人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6. 化验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7. 关键岗位负责人

8. 生产操作人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9.采购人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10.销售人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11.设备管理员、计量管理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12.仓库管理员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 三 )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1. 质量负责人 职责和权限

2 .生产技术部 职责和权限

3. 品质管理部 职责和权限

4.采购中心 职责和权限

5. 市场综合部 职责和权限:

6. 仓库 职责和权限

7.设备动力班组  职责权限

8.研发中心职责权限

9. 财务部 职责权限

10.人事行政部 职责权限

质量责任制考核办法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2、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卫生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

3、行政人事部负责员工的健康检查,并保存相关记录。具体要求如下:

a)车间操作人员、检验人员、与产品有接触的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

b)对患有疾病及外伤人员逐级上报:出现有碍产品卫生的疾病或外伤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应自觉报告班长,由班长及时调整工作岗位。严禁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直接参与产品的加工,病愈经体检合格后并经生产技术部批准后方可重新上岗。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

★化脓性或渗出性脱屑性皮肤病

★活动性肺结核

★手外伤(或冻伤)感染未愈者

★其他有碍产品卫生的疾病

c)每天班前卫生检查员检查工人身上有无可能污染产品的受感染的伤口。

d)对于健康状况可能导致产品污染的工人应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报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将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汇报给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评审是否存在可能污染的情况。

4、车间主任负责每日对进入车间的相关人员进行卫生检查。

5、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本公司从业人员的健康查体工作。

6、行政人事部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并且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

督管理。

7、相关记录

7.1 员工健康证

7.2 生产人员卫生检查记录

仓储管理制度

1 原材料接收管理:

1.1 来料后,仓库管理员根据送货单接受原材料,并按照原材料验收标准由化验员检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1.2 对入库的原材料要认真核对送货单。如发现材料名称、型号、数量不符应及时填写《不合格品记录》报品质管理部处理。

1.3 在库原材料管理:

1.3.1 原材料入库后,按标识牌分类、分区摆放整齐,确保完整无损;

1.3.2 仓建立完整的仓库明细帐,逐日逐笔登记,确保帐、物、卡相符,发现有材料短缺情况,必须立即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部门汇报;

1.3.3 材料先入先出要求

仓库保管人员必须按来料日期做到材料的先入先出。每月进行盘点工作,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保证准确无误。

1.3.4 严格按贮存要求贮存食品,保证食品的贮存安全,原材料应垛放在托盘上,挂标识牌进行标识。标识牌内容应包括:进货日期,批号,数量产地,出库日期、出库数量等。

1.3.5 原辅料、产成品购进后必须经品质管理部检验合格后方可送入车间,仓库保管员应认真核对入库数量。

2 仓储环境要求

2.1 严格做到防尘、防潮、防盗、防鼠、防虫等防护措施。

2.2 包装材料、成品等严禁落地,要离地、离墙 10cm 保存。

2.3 成品库的环境要求应清洁、密封、保持适宜温度 。保持地面干燥,保持通风,必要时采取除湿措施。

2.4 库存过程中,保管员要进行日常检查,并做好防尘、防火、防潮等防护措施。

3  成品仓贮管理要求

3.1 入库后要摆放整齐,分品种存放,避免重压、磨损、包装损坏,标识牌遗落等情况;

3.2 入库成品要按划分区域存放,必须做到帐、物相符,并在成品箱上做好成品规格、型号、批号、数量等相关标识;

3.3 成品在库存过程中,保管员要进行日常检查。成品在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保证产品和外包装不受损伤;

3.4 成品入库/出库必须保证货物、品名、批号、数量与包装箱标识一致;

3.5 成品出库时,保管员要严格核对发运计划、成品规格、型号、数量等内容,以确保出库正确,成品出库应登记台帐。

4 贮存条件

4.1不得将原辅料、产成品、包装物、产成品、食品添加剂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防止交叉污染。

4.2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的物料或产品应分区存放。

4.3清洁剂、消毒剂等采用专人专库管理.

5相关记录

原材料明细帐

产品销售台帐

原辅料采购管理制度

1. 职责

1.1 采购中心负责组织对供应商的评审与确定,对供应商的供货业绩定期进行评价;

1.2 采购中心负责原材料的采购;

1.3 品质管理部负责制定原材料的进货验收及供应商供货质量状况的跟踪;

1.4 总经理负责合格供应商的确定以及采购文件的批准;

2. 程序

2.1  对供应商的评价

2.1.1 评价的常用方法

a) 市场比较;

b) 提供产品的质量验证报告;

c) 供应商的情况调查;

d) 供应商的现场评定;

2.1.2 供应商评价的主要内容

a) 管理情况、生产情况;

b) 技术能力、生产设备与环境控制情况;

c) 检测与监控情况;

d) 供货质量状况、价格情况;

e) 交付情况、提供的支持性服务情况;

f) 市场反映情况等;

2.1.3  合格供应商应具备的条件

a)原辅料供应商、内包装材料供应商应提交生产许可证;

b) 能提供有效的第三方实验室对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明材料;

c) 产品全部自产,供货质量稳定、合格;

d) 有良好的信誉。

e) 做到供货及时、价格适中、服务周到。

f) 生产商或经销商应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需要持许可经营的需要提供有效的经营许可证。

2.1.4 供应商的评价与确定

a) 对于原辅料、包装材料的供应商,填写《供应商评定记录表》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查;根据合作情况,必要时,可由采购中心组织品质管理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供应商的现场评定;

b) 对于一般物资的供应商,由采购中心在采购时进行市场比较、商家比较、价格比较;

c) 采购中心负责供应商评定的实施,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d) 对同一种物资需同时选择多家合作供应商,以确保供货及时及生产的流畅;

2.1.5 合格供应商的控制

a) 根据市场需要及本公司采购需要,必要时应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质量保证协议或解决质量争端协议等,确保采购产品的合格;

b) 采购中心负责每年对合格供应商进行一次年度综合评定,形成供应商业绩年度评定意见,评价不合格将不再作为合格供应商;当供应商连续两次供货情况不能满足公司采购要求或供货质量不合格程度较严重时,应向供应商提出纠正要求,限期整改。

2.2  采购实施

采购中心按采购文件要求,根据《合格供应商名单》选择供方,以电话、书面合同或传真、亲自采购等方式进行物资采购。

3 采购文件控制

3.1 采购文件一般包括采购计划、采购订单、采购合同和有关协议、原材料验收标准等。

3.2 采购中心根据库存情况、资金情况、生产销售情况以及供方的生产能力和供货情况等制定《采购计划单》,报请总经理批准。

3.3 采购中心负责采购订单,采购合同和有关协议的签订,其内容应包括:采购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限、质量要求等;必要时还包括对供应商产品的安全认证要求;对加工过程、设备及人员要求、委托检测的服务要求等.在与供方沟通前,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3.4 品质管理部负责制订《原材料验收标准》,包括检验抽样、判定的方法和接收的标准等要求。

3.5 采购文件发放前,由总经理负责对其内容是否适当进行审批。采购文件须总经理批准后实行。

4 采购产品的验证控制

4.1 采购人员负责向供应商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报告证明文件提交给品质管理部。

4.2 对供应商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原辅料,采购中心应通知品质管理部,依照《原材料验收标准》实施进货检验/验证或委托检验,并记录相应的检验记录。

4.3 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应商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4.4 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应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具体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4.5 如需要在供应商现场实施检验/验证,采购中心应在相应的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并组织、协调予以实施;

4.6 公司的验证不能免除供应商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拒收的可能;

4.7 采购中心负责保存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文件。

5、定期对主要原辅料生产商或者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形成现场质量审核报告。

6、进口原辅料的生产企业,应审核进口原辅料供应商、贸易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每批原辅料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相关合格证明。

7、含乳原辅料应对三聚氰胺等项目进行查验合格报告。不得采购经辐照处理过的原辅料。食用植物油采购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不得采购氢化油脂。

8、相关文件和质量记录

供应商评定记录表

合格供应商名单

采购合同或订单

供应商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供应商产品合格证明

《原材料验收标准》

供应商审核制度

1 目的

对原辅材料、外购(协)件的供应商进行审核,并对其进行评价,确保所采购物品满足其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相关法规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供应商的管理和控制。

3 职责

3.1 采购中心负责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并归口管理。

3.2 品质管理部负责采购物资的验证。

4.1 内容 审核要求

4.1.1 准入审核:采购中心制定供应商准入要求,建立供应商档案。根据采购信息,包括采购物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规程、图样等内容,对供应商经营状况、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供货期等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必要时开展现场审核,以确保采购物品符合要求。

4.1.2 过程审核:生产技术部建立采购物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审核要求,对采购物品的进货查验、生产使用、检验情况、不合格品处理等方面进行审核并保持记录,保证采购物品在使用过程中持续符合要求。

4.1.3 评估管理:采购中心建立评估要求,对供应商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回顾分析其供应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交货能力、产品合格率等。对结果为不满意的供应商,采取淘汰或改进措施。采购物品的生产条件、规格型号、样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可能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时,应当对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必要时进行现场审核。

4.2 审核要点

4.2.1 文件审核

4.2.1.1 供应商资质,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合法的生产经营证明文件等;

4.2.1.2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4.2.1.3 采购物品生产工艺说明;

4.2.1.4 采购物品性能、规格、型号、安全性评估材料、企业自检报告或有资质检验机构出具的有效检验报告。

4.2.1.5、其他所需的文件和资料。

4.2.2 特殊采购物品的审核

4.2.2.1 如对洁净级别有要求的,有可能对供应商的生产条件进行现场审核。

4.2.2.2 根据外协加工采购物品的要求和特点,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情况开展现场审核。

4.3 新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与审核:

根据《外加工委托书》及质量要求,采购中心调查和了解市场信息,提供有生产能力、交货及时、质量稳定、信守合同的单位,作为候选供应商。物资类别为:

 A类(重要物资):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主要特性、安全性)的物资(主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B 类(一般物资):对产品质量有一般影响(一般特性)的物资(主要辅料,内包装等);C 类(辅助物资):对产品质量有轻微影响(外观等)的物资(包装箱等)。A 类、B 类物资评价方法:

4.3.1、由采购中心组织品质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参加对候选供应商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4.3.1.1 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质量等级、可供数量、包装、运输、防护、交付能力等;

 4.3.1.2 检测能力:可检测项目、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素质、环境条件;

4.3.1.3 技术水平:包括技术人员素质及技术能力;

4.3.1.4 质管水平: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状态;

4.3.1.5 第三方评定证明:如标准化水平确认、计量水平等级考核、第三方认证等。

4.3.2、调查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的一种或若干种

4.3.2.1 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供应商质量体系现场调查评价;

4.3.2.2 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4.3.2.3 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4.3.3、调查结果由调查人员填写《供应商调查表》,并签署意见。

4.3.4、经调查评价,基本符合要求的,由采购中心通知其提供少量样品试用,并抽样检验。

4.3.5、根据检验和试用结果,由品质管理部出具《样品试用报告》,通知采购中心。

4.3.6、《样品试用报告》判定样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候选供应商,由采购中心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作为定点采购单位之一。

C 类物

资评价方法:

a. 采购中心向候选供应商发放《供应商调查表》。经调查评价,基本符合要求的由采购中心通知其提供少量样品进行检验和试用。

b. 根据检验和试用结果,由品质管理部出具《样品试用报告》,通知采购中心。

c. 《样品试用报告》判定样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由采购中心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作为定点采购单位之一。

4.4 老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

根据老供应商(连续供货历史不少于 3 年)历年来对本公司所供应产品的质量情况,由采购中心主持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共同评价分析,填写《供应商评定记录表》,选择其中符合本公司要求的,列出单位名称及供应产品范围,交采购中心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作为定点采购依据。

对已经通过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或(和)ISO22000、HACCP认证的供应商,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直接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4.5 对合格供应商的管理:

采购中心根据品质管理部的进货质量情况,对合格供应商实施动态分级控制,并填写《供应商质量记录》。

4.5.1 供货质量一直合格的定为 A 级;

4.5.2 若连续 2 批不合格的降为 B 级,并警告限期整改。只有再连续 3 批合格者,才能升为 A 级,若达不到连续 3 批合格者就降为 C 级;

4.5.3 若连续 3 批不合格者降为 C 级,并责令限期整改。只有连续 3 批合格者,才能升为 B 级,C 级再不能保持连续 3 批合格者,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中除名并停止进货。采购中心每年按 4.3 要求对合格供应商进行一次复评。

4.6 执行本制度形成的质量记录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管理。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 目的

为了加强对进货,确保物资在有合法资质的供货商,从源头控制不合格食品原辅料、产成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流入,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外购物资的进货查验和原辅料、产成品验收。

3 职责

采购中心和品质管理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索取相关资质证明

4.1.1 查验供货商资质证明文件。对首次采购的供货商,应当索取并仔细查验下列证明文件:

a)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资质;

b)出厂检验报告和供需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方型式检验报告;

c) 进口食品需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检测报告;

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并由供应商加盖公章。对上述证明文件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经营者不准进货。

4.1.2 索取并仔细查验食品质量证明文件。首次购入食品应当按食品种类和生产批次索取并仔细查验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

4.1.3 索取销售凭证。

4.1.4 索取资料的管理。经营者索取的上述文件资料应当按供应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分类建档保存,档案保管期限为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二年。

4.2 进货验证的要求

4.2.1 对每批采购进货,供货方必须提供该批次货物的出厂检验报告、有效期内的型式检验报告,具体执行《原辅材料验收标准》。

4.2.2 如有特殊情况或特殊原辅料、产成品,供货方确实无法提供检验报告,企业必须按照有关标准自行检验,检验记录至少保存二年。

4.2.3 库管员配合采购中心对每批进货进行核对,做到物、证、帐统一,检验报告和物品名称、批次、等级等信息不一致者不予接受,退回供货方协调处理,并在进货查验记录和供应商评价记录中予以注明。

4.3 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

企业应建立并保存每次的进货查验记录,对进货查验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以备质量追溯。

4.3.1 记录内容。应当根据进货查验文件、凭证如实记录购进原辅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4.3.2 定期查阅进货记录。市场综合部应当定期查阅进货记录,检查原辅料保存与质量状况。并按先进先出原则提醒仓库和车间优先使用生产时间更早的原辅料。一旦发现物料超过保质期,立即通知仓库启动《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进行处理。

4.3.3 记录保存期限。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应采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每批进行进货查验,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方可使用,对复配营养强化剂还应查验各营养素的含量。

6、 包装材料应清洁、无毒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不得使用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材料,包装材料在特定贮存和使用条件下不应影响特殊膳食食品的安全和产品特性,包装材料不得重复使用。

相关记录

《原材料进货验收记录》

信息化管理及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

1 产品标识;

为防止不同产品混淆,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标识产品,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识办法并实施控制。

1.1 各仓库保管员负责对进企业的原辅料、物资等通过标签、标牌等方式进行标识。标识内容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等。

1.2 成品标识以包装袋及包装纸上的印刷版面为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包装容量、生产厂家、注册商标、保存期、生产日期等。

2 可追溯性管理

2.1 原辅料库必须按照《原材料发放记录》的内容详细记录,对每班生产产品名称、所用原材料(包括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量、使用日期等详细填写。特别是一个班次使用的同一种原辅料,出现两个批次,当班人员首先要通知车间配料人员,同时自己要记录清楚两批原辅料生产日期、使用量、厂家名称、使用日期。

2.2 车间配料人员接到原辅料库人员通知后,将两批原材料使用情况,按《车间原材料使用记录》要求填写清楚,记录每品种的原材料使用情况。

2.3 成品库人员必须按《成品库发货记录》要求,详细记录。

内容包括:

(1)产品名称、规格、数量、批次

(2)发货日期、发货目的地

(3)运输工具编号。

2.4 成品库人员见到化验人员合格的检验报告单,方可发货,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库。

2.5 《原材料发放记录》、《车间原材料使用记录》、《制程检验记录》《成品库发货记录》月底汇总保管。

2.6 可追溯性适用场合:

a、合同要求

b、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按以上记录追溯到产品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工序操作人员以及产品发货区域,便于产品的追溯召回。

3 产品的防护

对于产品从接收、加工、交付直到预期目的地的所有阶段,企业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措施,防止产品变质、损坏和错用。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3.1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严格按食品行业的相关要求进行运输;不得破坏包装、防止跌落、磕碰、划伤;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好产品,防止丢失或损坏;运输过程应防雨、防潮、防火等。

3.2营销中心根据客户的要求确定包装材料,规定包装要求;包装工按时将检验合格的产品在箱内放上合格证,其内容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等。

3.3 生产技术部负责编制《仓储管理实施办法》并下发到各部门,规范仓库的管理,按规定码放产品;所有贮存的产品应建立台帐,仓库每年定期盘点,做好帐务处理,保持帐、物、卡一致,经常查看库存物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给分管领导。

物料储存和分发制度

1 目的

建立仓库各种物料的验收、入库、储存、发放的管理制度,防止物料错收、错发或不按规定储存。

2 范围

适用于仓库物料验收、入库、储存、发放的全过程。

3 责任

仓库主管、仓管员、品控员、车间统计。

4 内容

4.1 物料的验收入库

4.1.1 仓管员对进库的物料必须按送货凭证核对品名、规格、供货厂家、数量与货物是否一致,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受潮、污损,标签是否完好,如不符合要求,应予拒收,做好拒收记录。

4.1.2 同意收货的物料,仓管员应及时填写“进公司原材料、包装材料 总帐”, 并按“物料验收抽查实施办法”进行数量验收。

4.1.3 物料进库,仓管员将货放在待验区内,填写请检单交品质管理部检验。

4.1.4 经检验符合规定的物料,仓管员应逐件放上合格证,移入合格品区,挂上绿色合格标示牌,填写物料分类帐。

4.1.5 经检验不符合规定的物料,仓管员应立即移入不合格区,挂上红色不合格标示牌,填写不合格品总帐,并通知采购人员作退货处理。

4.2 物料的储存

4.2.1 库存的物料应按规定的要求分库、分区存放,物料存放要牢固、整齐、 无明显倾斜,应符合规定的距离要求。

4.2.2 库内待验、合格、不合格的物料应分区存放,并要有明显的状态标志。

4.2.3 分为必须控制合理的温、湿度、照明度,保持仓库的通风干燥,做好温、 湿度记录。

4.2.4 认真做好仓库的预防工作(防火、防鼠、防盗、防潮),不定期对库存物料进行检查,了解物料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库存物料的质量。

4.3 物料的发放

4.3.1 物料发放原则:

4.3.1.1 经检验符合规定的物料;

4.3.1.2 超过贮存期的物料,需复检符合规定后;

4.3.1.3 处理后使用的物料,应经品质管理部门批准后;

4.3.2 仓管员发放物料,应执行“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

4.3.3 物料领用应按生产计划由车间专职人员领取,仓管员凭领料部门负责人、品控员签名的限额领料单发料,双方签字认可。

4.3.4 生产车间如遇到限额发放的物料不够需超额领料时,首先要认真检查原因,确认生产过程无异常情况下,经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审核、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填写超额领料单方可发料。

工作服清洗保洁制度

1 为了规范工作服清洁管理,保证生产过程卫生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 员工每人配备两套工作服,及时清洗保洁,更换使用。

3 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岗位员工下班后,必须将工作服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其他岗位员工要保持工作服清洁卫生。

4 更衣室中,工作服必须和其他衣物分开存放,防止交叉。

5 品控员负责对在岗员工衣着卫生,进行监督检查,公司不定期抽查。

6 保洁员及时对工作服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

7 为保证生产正常需要,保洁员日常配备一定数量的洁净工作服,做好应急准备。

生产设备管理制度

1 概述

为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实施有效的控制和适当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以配合有效生产运作与品质保障过程的能力,提升作业的安全性。

2 职责

2.1 设备动力班组负责生产设备控制、保养、维护。

2.2 操作人员负责生产设备的使用和易损件更换。

3 内容

3.1 设备台帐和标识

3.1.1 设备动力班组建立《生产设备台账》,并将设备编号进行统一管理。设备编号要标识在生产设备上;

3.1.2 对于维修、报废和停用的设备,应在设备现场予以标识。

3.2 设备的提供

3.2.1 设备的采购

设备动力班组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向总经理提出设备需求计划,书面注明设备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安排采购或自制的相关事宜;

3.2.2 直接接触食品及原辅料、产成品的设备和容器,必须由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结构上应边角圆滑、不易积垢,便于清洗消毒。

3 3.3  设备的验收

3.3.1 采购的设备动力班组组织安装调试,必要时由设备厂家现场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生产技术部和使用部门在《设备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备名称、型号、技术参数等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备验收单》由生产技术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

3.3.2 验收不合格的设备,设备动力班组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备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3.4 设备的操作使用及日常检查

3.4.1 根据生产需要设备动力班组组织编写设备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过程所用的设备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技术负责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4.2 设备管理员负责每天对设备、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巡检,并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记录。设备动力班组保存设备、设施运行巡检记录。

3.5 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

3.5.1 设备使用者为日常检查的责任人,每日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

3.5.2 定期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检查

a)设备管理员为定期检查责任人,负责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进行定期检查。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方法、工具、周期等事项。

b)设备动力班组每年 12 月制定下年度的《设备检修计划》,设备管理员负责实施,设备定期检查工作,并记录于《设备检修单》中。

3.6 设备的维修控制

3.6.1 设备使用者在日常检查、作业过程中或定期检查,发现设备异常需检修时,应填写《设备巡检记录》报设备动力班组负责人。

3.6.2 维修涉及之零件采购、托外维修,由设备动力班组负责统筹处理。

3.6.3 设备维修时间较长,对生产可能造成较大影响时,设备动力班组、设备使用单位应会同分管副总经理协商处理,以利生产顺畅。

3.6.4 检修中的设备应标识“检修”。

3.6.5 维修工作完成后由设备动力班组将检修情况记录在《设备检修单》上,设备管理员负责记录保管。

3.6.6 检修好的设备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设备使用前必须清洁消毒,符合卫生要求并经车间主任检查同意后方可使用。车间主任负责设备清洁消毒记录的保管。

7 3.7  设备、设施等停产复产安全控制记录

3.7.1 停产超过 1 天时,应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复产时,设备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洁消毒。检查结果记录在《设备设施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中。

3.7.2 设备动力班组负责建立和保存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

3.8  设备的报废

3.8.1 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备,由设备动力班组填写设备报废单,经总经理批准后报废,在《生产设备台账》中注明。

3.8.2 对低值易耗的工装、塑料盒、辅具等,由使用部门填写设备报废单报部门负责人批准即可报废。

3.8.3 报废的设备应标识“报废”,及时清理出加工区域。

4 4 质量记录

4.1 设备验收安装交付使用记录

4.2 生产设备设施台帐

4.3 设备检修计划

4.4 设备巡检记录

4.5 设备设施维护保养记录

生产过程管理制度

1 目的

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各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保证生产作业操作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半成品进行有效检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产品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及考核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对本企业所有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特别是对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等的有效控制,也包括对违反工艺纪律、对产品质量造成危害的管理。

3 职责

3.1 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负责对生产整个操作过程进行组织考核。

3.1.1 负责制定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计划的落实;负责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负责工艺纪律考核;负责设备的管理,水、电供给、安全生产等。

3.2 品质管理部:负责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的产品检验考核。

4 工作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控制

生产技术部根据销售状况及库存报表安排生产,并向加工车间下达生产任务,均衡生产。

4.2  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分为一般工序和关键控制工序,(见本手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要求)。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严格控制主要采取监控工艺纪律方式,确保准确无误等。

4.3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控制

1)生产技术部研发中心是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管理部门。负责产品标识的设计、规定、管理和执行情况的检查。

2)品质管理部负责产品标识的检查,以防止同类产品或相同形状的产品的混淆或误用,区别性标识可以用标识卡、标签、挂牌、印制、编号等形式。

3)每次进货,由化验员通过《原材料验收记录》对供货情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货源地供应商、进货日期、进货数量、检验人等,必要时,应包括供方提供的检验报告结论等内容。

4)原辅材料贮存过程采取定置存放、挂标识牌等方式进行识别,识别内容应包括:原辅料、产成品名称、规格等级、产地(生产商、经销商)、进货时间、保质期等,原辅材料发放填写《原辅材料发放记录》。

5)生产过程的标识通过加工过程的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等进行批号识别,通过不同的容器进行检验状态的识别及不合格品的识别;

车间做好生产加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原辅料、产成品批号、加工时间、质量状态、日期、操作者等。

加工现场通过标牌、定置存放、不同颜色的盛装容器等方式进行检验状态的识别及不合格品的识别;

6)化验员负责出具公司产品检验记录,依据记录内容(生产日期、检验日期、产品批号、代表数量、抽样量、检测结果、检验人等)可对产品质量进行追溯。

7)仓库管理员负责产品出、入库的相关记录,内容应包括生产日期、数量、发货日期、数量、提货人等。

8)成品贮存过程采用入库、发货记录等进行产品批号的识别。

9)出厂产品通过产品标签和产品合格证及销售记录进行追溯产品标签其内容应符合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

10)市场综合部根据销售记录等可以对已交付的产品可以进行追溯。

4.4 人员控制

操作人员须经岗前培训,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程、技能要求和安全知识。

生产操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应有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每天上岗前进行卫生检查。

4.5 设备控制

生产车间要按照管理制度要求,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检修,确保设备处在正常运转状态。操作人员负责正确使用本岗位的设备,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润滑。

4.6 半成品质量检验

半成品的检验方法要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及时进行检查检验。

4.7 环境条件控制

按本手册《防止食品污染管理制度》要求控制生产现场,确保生产现场的卫生环境满足要求。

4.8  生产设备、设施清洗消毒

按本手册《生产设备、设施清洗消毒管理制度》要求,对生产现场的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生产设备设施的卫生满足要求。

4.9  对违反工艺纪律的控制:

4.9.1 生产技术部负责对执行工艺纪律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防止违反工艺纪律的现象发生。检查考核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结果,考核结果与员工业绩挂钩。

4.9.2 执行本程序形成的质量记录分别由相关部门保存。

产品防护管理制度

1 目的

在生产加工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加强产品防护,防止产品出现污染或损坏。

2 职责

2.1 仓库负责原辅料、产成品、包装材料、成品的进货仓储、发货搬运过程的产品防护。

2.2 生产车间负责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的防护。

2.3 采购中心、市场综合部负责采购和销售运输过程的产品防护。

3 进货和发货的过程的产品防护

3.1 检查运输工具车辆,应专用、清洁、无异味。盛装容器应清洁,无破损。

3.2 检查进货产品的贮存情况,产品包装无损坏、污染现象。

3.3 装卸搬运现场无有毒有害物体,采取防尘、防潮、防鼠、防虫等措施。

3.4 产品不允许落地,有防护措施。

4 原辅料、产成品、包材的贮存防护要求

4.1 仓库要专库专用,专人管理,不得混存混放,不得存放无关物品,管理人员应每日进行清查记录。

4.2 充分、合理利用库容,合理划分库区、库位、货架、层号,各类物资按品种、规格、外形、特点及贮存要求进行分区、分类、分批次定置存放。

4.3 各类物资叠放整齐、横竖对齐、离地10cm、离墙10cm,留有通道。

5 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产品防护

5.1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5.2 生产工人应搞好个人卫生,进入车间应穿戴好工作服、帽,及时对手进行消毒,防止对食品造成污染。配齐工作服、口罩、工作帽等防护用品。

5.3 及时对设备、容器、工具进行清洗、消毒,防止机油、残留的清洁剂、消毒剂等对食品的污染。

5.4 搞好车间环境卫生,采取防尘、防鼠、防虫等措施,对生产设施及时进行维护保养,防止灰尘、脏水、屋顶上的脱落物、水珠及蚊蝇、虫鼠等对产品的污染。

5.5 生产车间应保证各项工艺操作应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

5.6 产品转运过程中所用的容器、工具和车辆必须清洁,辅垫物、遮盖物应干净卫生,不能将食品与其他物品同车搬运。

5.7 严格执行卫生控制管理制度。

6 成品的防护

6.1 成品应采用合格的纸箱包装,搬运工具和车辆必须清洁,辅垫物、遮盖物应干净卫生。

6.2 成品贮存时应分类放置,应存放在垫板上;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或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的物品同处贮存。

6.3 成品在装车时码放高度要符合要求:纸箱(塑箱)食品不超过八层。

7 运输过程产品防护控制要求

7.1 运输原辅料、产成品、包装材料所用的包装容器、工具和车辆必须清洁,辅垫物、遮盖物应干净卫生,不能将食品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

7.2 专用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不得将产品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应轻拿轻放,不得重压;避免日晒、雨淋。

运输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范运输和交付的工作程序,在原辅材料采购和成品交付过程中,使物料在运输、防护和交付过程中不受污染损害和降低质量特性。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在食品生产中各种原辅料、产成品、半成品和成品的中转和搬运、防护与交付的运输过程控制。

3 工作程序

3.1 运输工具

3.1.1 应根据食品的类型、特性、运输季节、距离以及产品保质贮藏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运输工具。

3.1.2 运输应专车专用,不使用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而未经清污处理的运输工具运输食品。

3.1.3 运输工具在装载食品之前应清理干净,必要时进行灭菌消毒,防止害虫感染。

3.1.4 运输工具应配有防尘、防雨、防虫设施,铺垫物、遮盖物等应清洁、无毒、无害。

3.1.5 自身没有能力提供运输工具,需跟被委托的车辆签订运输委托合同,被委托方应同样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要求。

3.2 运输过程控制

3.2.1 装运前应进行食品质量检查,在食品、标签、单据三者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装运。

3.2.2 运输过程中应轻装、轻卸,防止挤压和剧烈震动。

3.2.3 运输过程应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并保留相应的单据。

3.3 搬运过程控制

3.3.1 由各搬运部门对其搬运人员进行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培训,确保无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3.3.2 人力装卸车时,须轻搬轻放。严禁野蛮装卸产品。

3.3.3 借助工具搬运成品时,不应超过该产品规定码放层数量。

3.3.4 由各搬运部门对其所用搬运设备和器具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

3.3.5 所有搬运、交付应履行交接手续,对所搬运产品的名称、数量、质量进行核对检查,并做好记录。

3.3.6 因搬运责任造成产品损坏、变质,标识损坏、丢失,应由搬运部门负责,破损产品按《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执行。

3.4 交付过程控制

3.4.1 原辅料进厂后应迅速卸车,严格按原辅料收购标准(或按合同要求)进行验收。

3.4.2 成品出库后应立即装车,仓库主管按照销售合同、提货单等记录进行清点,做好出库记录。

产品检验管理制度

)原辅料验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不得采购和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确保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不投入使用生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的进货检验(或验证)。

3 职责

3.1 品质管理部负责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或验证。

3.2 采购中心负责不合格品采购的退货处理。

4 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了解产品特性,熟悉标准、规程等检验依据,掌握检验技术和相关知识,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5 进货检验/验证

5.1 原材料及包装材料进公司后,仓管员作好待检标识并通知品质管理部检验。

5.2 品质管理部按原辅料接收标准进行抽样、检验/验证,如实记录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保存进货检验记录。

5.2.1 每批进货,应当查验供货者的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产品合格证、产品检验报告);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验收入库

5.2.2 品质管理部保存进货检验的相关记录。

5.3 检验或验证不合格的,由采购中心办理退货和索赔手续。

5.4 仓管员根据检验或验证结果对原材料、包装材料作好检验状态标识。

5.5 公司原材料不允许“紧急放行”。

5.6 对随货提供检验报告的产品,化验员须查验报告的符合性。仓管员凭品质管理部化验员出具的合格检验报告办理入库。

5.7 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由品质管理部归档保管。

6 记录

6.1 进货检验记录

6.2 供货方提供的检验报告

6.3 不合格评审报告

)过程质量检验制度

1 目的

在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进行检验和控制,确保不合格品不转入下道工序。

2 职责

2.1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半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

2.2 生产车间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返工。

3 过程检验

3.1 首件检验

化验员对每批产品的首件要进行检验,合格,操作者继续操作。

3.2 过程检验

3.2.1 加工过程中由品控人员按一定频率检查半成品和成品,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直接剔出,作废品处理,对检验结果作好记录。

3.2.2 化验员对生产过程的转序产品按工艺规程的质量要求进行检验,不合格不得转序。

3.2.3 对检验不合格的半成品,品质管理部会同生产技术部确定应采取的有关措施(如返工、报废等)。对半成品予以扣留,不得转序,并加标识另外存放。

3.2.4 对需返工的半成品,生产车间应及时组织生产工人返工。

3.2.5 返工后的半成品由化验员重新进行检验,并予以记录。经检验合格方可转序或入库。

3.2.6 检验记录应齐全、清晰,由品质管理部保存。

3.2.7 加工过程中由质检人员按一定频率检查半成品和成品,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直接剔出,作废品处理,对检验结果作好记录。

4 记录

4.1 《不合格评审报告》

)出厂检验及检验记录制度

1 出厂检验是产品出厂前对其质量状况所进行的全面检查。公司实施严格的出厂检验及检验记录制度,逐批检验,严把产品质量关。

2 产品包装完工后,放置在待检区,由化验员按产品标准要求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通知仓库管理员办理入库手续。检验项目任一项不合格,不得放行,由公司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处置。

3 产品发货前进行出库检查,由仓库管理员依据出厂检验报告核对产品型号、规格、产品批号、合格证等,依据提货单核查发货数量、提货商、发货地址并检查产品的包装质量,全部符合方可发货。

4 品质管理部负责建立和保存出厂产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抽样检验和编写出厂检验报告时应查验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

5 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能力,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

6 本公司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产品的型式检验。品质管理部负责编制型式检验项目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7 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依据产品标准及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规定的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确认规定的检验项目均已完成,且结果符合要求后,出具《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对检验合格的产品,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入库、发货出公司。

8 品质管理部负责检验中心的管理,计量员负责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或校准。检验中心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9 品质管理部每年进行二次型式检验,同时进行比对测试,依据品质管理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与型式检验报告检测的数据进行比对,当比对数据出现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纠正。期间生产的产品应送品质管理部门进行检验。化验员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

10 品质管理部负责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留存样品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后一年,留存样品应保存在检验中心留样室中。

11 记录

《产品检验报告》

《比对报告》

《原始检验记录》

《样品留存记录》

品质管理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

)委托检验管理制度

1 目的:为严肃质量工作,严格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出厂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规定。

2 职责:品质管理部负责产品的型式检验工作,根据产品标准要求,定期抽样,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产品的型式检验。

3 工作程序:

3.1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拟委托检验的机构进行资格评价,选择有资质的检验机构。

3.2 送检时间:正常情况下,每年上半年、下半年二次抽样送检,其他情况依据标准要求执行。

3.3 检验项目:按产品标准规定执行。

3.4 如上级质检机构已进行定期检验抽样且合格,允许采用该检验结果作为型式检验的依据。

3.5 送样负责部门/人:检验中心/品质管理部负责人

3.6 抽样和送检规定:

a)抽样:按产品标准要求在成品库中抽取样品,品质管理部负责人亲自抽样并封好,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b)送检人员须在月底 5 天前将抽样产品送至检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若有不可抗原因需申请公司质量负责人,由质量负责人指定其他人负责送检。

3.7 送检人员须在下月将检验报告取回,交至质量负责人,由质量负责人审阅后,交至品质管理部存档。

4 相关文件及记录

委托检验合同

委托检验报告

检验中心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严格检验中心纪律,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和实验安全,杜绝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公司检验中心卫生、安全和日常的管理。

3 职责

3.1 公司化验员负责管理。

4 工作程序

4.1 检验中心管理

4.1.1 检验中心是进行检验工作的场所,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安静,为检验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种仪器、器皿试剂等安置整齐清洁,标志清楚。

4.1.2 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衣帽整齐。检验过程认真负责,检验中心内保持安静,工作人员不准串岗闲谈。

4.1.3 进入检验操作需要时,应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要求执行,严禁违纪操作。

4.1.4 对检测环境有要求的检验项目,应按检验方法的规定,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4.1.5 做好安全工作,经常检查不安全因素及时清除隐患,确保设备的准确使用及人身安全。

4.1.6 每日下班前与节假日,检验人员应对水、电、门窗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无隐患后方可锁门离开。

4.1.7 禁止将与检验无关的物品带入检验中心。

4.1.8 禁止在检验中心内随地吐痰、抽烟、吃东西或做其他与检验无关的事情。

4.1.9 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检验中心,禁止将小孩带入检验中心。

4.1.10 检验中心的卫生,由检验人员负责每天打扫卫生,每周彻底打扫一次。

4.2 检验中心安全

4.2.1 凡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或易燃、易爆、有毒药品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4.2.2 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液、废气、有毒有害的包装容器等应按属性分别妥善处理,以保证检验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4.3 检验人员

4.3.1 积极配合市场综合部做好原辅材料的采购验证工作。

4.3.2 严把产品出公司检验关,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及有关操作规程对入库产品进行检验,并出具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原始检验记录。

不安全产品召回制度

1 目的

为有效地召回已交付给顾客的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产品,保护顾客及消费者利益,防止不安全危害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已经交付给顾客的不安全或潜在不安全产品的自主召回和被责令召回。

3 职责

3.1 市场综合部负责收集市场信息,负责制订不安全或潜在不安全产品的召回或撤柜计划,负责召回或撤柜计划的实施,负责产品召回或撤柜后的跟踪监督。

3.2 总经理批准召回或撤柜计划的实施。

3.3 品质管理部配合市场综合部收集召回产品的信息源,负责对召回产品进行产品质量验证工作。

3.4 生产技术部负责对召回或撤柜的产品进行处理。

3.5 各个部门收集到的有关产品召回或撤柜产品的信息都要在第一时间传到市场综合部。

4、工作程序

4.1 召回产品的信息源,包括以下内容:

4.1.1 顾客的信息反馈及投诉。

2 4.1.2  本公司的自己发现。

4.1.3 官方公布被责令召回及法律法规的变化。

4.2 仓库管理员根据相关的单据确定发生回收的产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数量,根据发货记录迅速找出相关顾客(确保 100%),并报告市场综合部。

4.3 市场综合部确定相关产品目前所处的位置,并实施相应的产品召回计划。

4.3.1 产品正准备出运,应立即停止出运,并通知仓库隔离产品,准备召回回收处理。

4.3.2 产品已出运或已到收货人手中,公司必须按以下方法召回产品

a)召回实际某批或多批特定产品,必须在通告和声明中告知产品的相关生产批号。

b)通知客户和其他相涉机构;

c) 市场综合部将负责监督产品的召回过程,召回计划一经决定,将 100%的通过电话、传真通知到所有的客户,并随后发书面召回函件;

d)根据上述召回分类,通过通讯媒体发布公开警告或通告并实施产品召回;

e)产品召回计划执行完毕后,由品质管理部将《产品召回记录》等相关资料存档。

4.4 产品召回或撤柜的处理

4.4.1 总经理负责做出召回或撤柜产品的处理决定, 对召回产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组织相关部门分析产生不安全的原因,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防止不安全或潜在不安全的再次发生。

4.4.2 仓库负责召回或撤柜产品的存放,要求在专库中分别存放,标示清楚,专人负责。

4.4.3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召回产品提出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处置意见,并负责保存执行情况的记录。

4.4.4 生产技术部负责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处置。品质管理部监督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处置结果,确保不再造成危害。

4.4.5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召回产品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形成书面报告,向当地监管部门汇报召回及处理情况。

4.5 对于撤柜的产品市场综合部应通知客户对产品单独存放,并标示清楚,销售商在未得到明确恢复上柜的信息前,不得擅自恢复销售。

4.6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撤柜的产品和撤柜信息进行分析验证,如果存在不安全,则通知市场综合部执行召回,如果不存在安全隐患,则由市场综合部通知销售商付柜销售。

4.7 对因产品召回或撤柜而引发的与顾客之间的相关问题,由总经理与顾客协商处理。

5 相关记录

5.1 不安全食品召回登记表

5.2 召回产品处理记录表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 目的

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 范围

原材料、生产过程的不合格品、成品以及交付后发生的不合格产品的控制。

3 职责

3.1 采购中心负责不合格原材料的退货处理;

3.2 仓库管理员负责不合格原材料、成品的隔离;

3.3 品质管理部负责所有不合格品的标识和销毁处理的追溯记录;

3.4 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过程中不合格产品的处置;

3.5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不合格产品提出处置意见;

3.6 市场综合部负责交付后发生的不合格品的退回及追回。

4 程序

4.1 不合格品的分类及处理办法:

4.1.1 原辅料、产成品进货出现的不合格原辅料、产成品进货检验不合格:应予以退货。

4.1.2、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

1)原辅料、产成品出现变质,可视情况直接报废处置;

2)生产加过程造成感官不合格,可视情况返工处置或报废处置;

3)落在地上的产品必须报废;

4.1.3 包装过程出现的不合格

1)标识不清或错误,可进行返工;

2)出现净含量缺失,可进行返工应重新称量及时更换包装并重新杀菌。

4.1.4 成品检验不合格

1)卫生指标不合格,直接报废。

2)交付后出现的不合格,该批次产品应全部予以追回并销毁。

4.1.5 交付后出现的不合格品

执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4.2 不合格品的处置责任

4.2.1 原材料不合格不得入库,由采购中心负责做退货处理,仓库管理员未接到化验员合格通知不得办理入库手续,更不得直接发往车间使用;

入库后出现的不合格原材料由仓库管理员负责隔离,由品质管理部作出报废或另作它用的处理意见,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2 生产过程及最终检验的不合格品,由化验员做出明确的标识单独存放,由质量负责人作出返工或报废处理的处置意见,车间主任负责执行。

4.2.3 交付使用后出现的不合格品,由市场综合部和顾客联系,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处理,按本手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执行。

4.2.4 不合格产品的处置情况,由化验员负责及时填写《不合格产品评审记录》发放到责任部门,品质管理部保持记录。

4.3 对于不合格品处置涉及纠正措施的按本手册《不符合情况管理制度》执行。

5 质量记录:《不合格产品评审记录表》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自查制度

1 目的:

为保证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加强公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为全面、真实、准确地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食品生产安全自查范围包括现场检查、管理制度和质量记录。

3 职责:

公司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确定一名相对固定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员,及时收集整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报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

3.1 品质管理部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文件的编制、修改、更新。

3.2 品质管理部组织人员每月两次进行食品生产安全现场检查。

3.3 生产技术部、品质管理部分别指派 1 名以上管理人员组成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每半年对公司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检查评价一次,并向公司提交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4 内容:

4.1 公司自查小组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当地区县食药局报告。

4.2 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改变主要生产工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监督机构提出要求企业进行自查时;

——产品出现异常时(产品质量遭顾客投诉、产品召回后)

4.3 自查内容:

4.3.1 企业资质变化情况:工商营业执照与生产许可证实际生产方式和范围是否一致;

4.3.2 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

4.3.2.1采购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索证、食品相关产品是否从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购进时是否索取了企业相关资质证明、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

4.3.2.2是否有详细的采购验证记录;

4.3.2.3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严格遵照了 GB2760 的要求,并做了详细的相应记录;

4.3.2.4食品添加剂存放、使用是否专柜、专人管理,有单独的进货台账。

4.3.3 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4.3.3.1是否安排专人对厂区卫生进行打扫,保持厂区内环境整洁干净;

4.3.3.2是否定期对生产场所、设备、库房、进行打扫、消毒,保持在加工过程中与产品接触的一切设施、设备、环境的卫生,杜绝一切污染的可能; 

4.3.3.3是否定期养护设备设施,每批产品生产前和生产结束后,是否均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消毒;

4.3.3.4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服帽是否整洁;工作人员是否经专用人流通道进入生产车间,验收合格的原辅料是否经专用物流通道进入生产区域;

4.3.3.5从原辅料到成品及成品库是否有防护措施,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4.3.4 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检验仪器、设备,计量检验仪器、设备是否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检验辅助设备和化学试剂是否齐备,检验中心测量比对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一年不少于两次);检验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具有检验资格和能力;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对生产出的每个单元的每批产品进行检验,是否将检验的原始记录和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留存备查,是否对出厂的每批产品留样,并进行登记。

4.3.5 不合格品的管理情况和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是否有采购不合格食品原辅料、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食品相关产品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对不合格品是否按相关规定进行召回、退(换)货或销毁,并有记录。

4.3.6 食品标识标注情况:生产的各个单元产品的包装上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印有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产品标准代号,以及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SC 编号和 SC 标识以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和产品的贮藏方式和保质期等相关信息。

4.3.7 食品销售台账记录情况:是否建立了食品的销售台账,记录了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销售日期、检验合格证号、生产批号以及购货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购货者的名字,地址、销货场所等。

4.3.8 产品标准执行情况:企业是否积极并严格执行各个产品的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的标准是否有效

5 自查结果

自查小组依据现场自查情况填写自查记录表,真实反映情况,不得隐瞒,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责成责任部门立即整改。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总经理。品质管理部负责对自查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复查确认。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1 目的

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规定出响应措施,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取得指导和处置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2 定义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 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和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对紧急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和组织处理。

3.2 品质管理部负责识别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配合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在紧急事故中对食品安全等问题统筹和协调。

3.3 市场综合部负责认定为食品安全事故后,产品召回的具体实施工作。

3.4 各班组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如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配合品管部进行原因调查和分析,妥善处置涉及不安全产品和原辅料、产成品。

4 工作程序

4.1 报告

报告原则:任何员工有义务在第 一时间报告或越级报告涉及本公司产品的食品安全事故。

4.2 报告程序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各部门应立即向质量安全管理负责人汇报,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要立即向总经理报告,由总经理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任何部门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4.2.1 初次报告

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4.2.2 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4.2.3 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2.4 品质管理部协同市场综合部编制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报告交给质量负责人存档。

4.3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要封存暂扣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产品及其原辅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分析、调查;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产品及其原辅料,应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本公司《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立即予以召回并销毁。

5 责任追究

5.1 各部门负责人及公司领导必须保持每天 24 小时联络畅通,对无法联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5.2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如事故发生后,要及时上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不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要实事求是。如因报告不实,影响领导决策,影响事件处理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哪一级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的问题,由哪一级负责。对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6. 纠正与完善

如有事故发生,由品质管理部组织进行原因分析,编制《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针对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如异常作业、操作人员缺乏培训等,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品质管理部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交事故发生部门备案一份,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事故发生后,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本方案和有关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7. 相关记录

7.1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7.2 风险监测与评估信息反应记录表

7.3 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定期检查记录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1 总则与目的

1.1. 产品研发是企业在同行业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以后发展的重要性,是实现“生产、试制、研究开发”的重要性阶段,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品优势、开拓新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技术能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改良善的管理,加快技术积累和提升产品档次,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着“技术领先,产品专业化”的原则,对国内外行业发展与最新科技动态深刻理解与把握,确保公司产品的先进性。

2 实施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新产品的要求。本制度中所指的产品研发包括新产品开发。

3 相关部门职责

3.1 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年度产品的研发,组织安排其它成员研发项目的任务。并负责协调处理研发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其项目进行监督。负责研发项目的批准,对实施方案、生产准备、试制试验等进行鉴定等工作。

3.2 产品研发中心:负责制定产品研发项目的实施方案,负责开展产品研发项目的设计、试验、试制,对项目承担人员的任务分工,并参与项目的评审。

3.3 市场综合部:负责收集和提供市场需求产品的信息,并提出产品研发项目建议。

3.4 研发中心:负责对产品研发人员的配置进行备案,对设计开发的技术文档的归档。

3.5 生产技术部:负责对研发产品的试制提供协助,产品试制所涉及到的工艺装备和设备的调试。

3.6 采购中心:负责对研发产品的试制所涉及的原辅料、产成品进行采购,及新增设备的采购工作。

3.7 品质管理部:负责对研发产品试制过程的质量检测和跟踪记录,并反馈质量信息

4 产品研发管理

4.1 研发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研发:

4.1.1 公司部门提出新项目建议或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满足客户要求的建议,经总经理批准后,确定立项并下达任务给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本制度规定程序进行开发。

4.1.2 研发中心确定项目须填写《研发项目立项书》,报批准后实施。

4.1.3 研发中心按公司相关财务制度《研发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项目投入预算申请报告,申请研发经费,以确保项目研发工作的进展和时效。

4.1.4 研发中心按照《研发项目立项书》要求,由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负责编制《产品研发项目进度表》,并由总经理负责对进度表内容进行检查,确认后才可以由研发中心负责实施全过程管理。

4.2 开发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4.2.1 研发中心根据《研发项目立项书》组织实施项目的研发,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按《研发项目立项书》组织完成。

4.2.2 根据研发进度,应提前编制产品试制流程大纲,试制流程大纲是样品及小批试制用必备技术文件,要求大纲具备:

1) 试样样品(或小批产品)技术性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规定各种测试性能的标准方法及产品试验的要求和方法;

2) 试样样品在规定的极限情况下使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4.2.3 技术文件资料的验收及存档:

1) 文件目录(项目研发批准文件、技术文件、材料明细、标准汇总,技术条件、产品功能及使用说明书、包装说明等)。

2) 标准化文件(对新设计产品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方面作出总的评价)。

3) 研发中心负责将全部文件收齐归档,交行政人事人员进行验证齐全后本部门存档。

4.3 项目试制过程的管理

4.3.1 试制是研发中心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工艺文件及试验结果的要求进行试验,以考验研发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工艺性、稳定性以及质量的重要性。

4.3.2 试制完成后,研发中心须及时完成《项目结题报告》,并附上各种反映技术内容的记录报告,以及必要的工艺文件交研发中心存档。

4.3.3 产品研发完成后,确定投入大批量生产,报总经理批准。

4.3.4 对研发成果显著的技术或产品,公司确定申请外部机构鉴定或认证的,由研发中心完成相关文件的编制,总经理负责协调与接待联络工作。

4.4 知识产权登记与管理

4.4.1 在不泄露公司技术秘密的前提下,公司认为有必要申请国家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或产品,由研发中心门负责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4.4.2 研发中心完整保管知识申报的文档和批准文件以及相关证书的原件等档案,对外使用一律采用扫描件或复印件。

5 产品研发经费的核算与管理

5.1 公司对研发项目实行经费进行审批,研发专项经费包括以下内容:

5.1.1 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外委试验费、产品鉴定费、知识产权申请费、项目所必需的国内调研、差旅费、业务资料、对外技术合作费等。

5.1.2 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费,运杂包装费和安装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和外协加工费等。如特殊需要,应说明情况,报总经理批准。

5.1.3 管理费:按每个项目提取项目总经费的5%作为管理费用,最高不得超过1 万元,用于充抵项目应分摊的水、电、气等费用和其它费用。

5.1.4 项目承担人员的生活补贴费:项目承担人员可根据实际参与项目工作天数和工作量提取生活补贴,生活补贴总额最高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5%。

5.2 产品研发经费由公司财务部按单项预算拨给项目承担部门,由项目组按计划支配使用,不得挪作它用。财务部将列帐单进行核算。

5.3 研发专项经费的使用审批,按公司《经费审批管理办法》执行。

6 加快技术研发和提升技术水平的措施

6.1 公司将定期对研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对考试不及格和在今后工作中不能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公司将给予转岗或淘汰。

6.2 研发中心可根据年度开发项目的数量,以及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的情况,提出引进人才的需求,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人事行政部负责实施招聘。

6.3 公司在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中对研发人员设立了专门的考核奖励制度,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 本制度的施行

本制度自总经理签发批准之日起正式施行。

检验设备管理制度

1 目的及适用范围

对公司内使用的所有检验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检验设备满足规定要求。

2 职责

2.1 品质管理部负责检验设备的管理。

2.2 使用部门负责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

3 申购审查

使用部门需增添检验设备时,品质管理部填写购置申请,报总经理批准。

4 采购和验收

4.1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由品质管理部人员进行采购。

4.2 检验设备购入后,品质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4.2.1 开箱验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包装物是否完好无损;

2)整机完整性与外观检查;

3)主机、附件、随机工具的数量与合同及装箱单的一致性;

4)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4.2.2 质量验收

根据采购文件规定的技术要求或相应的规程、规范、标准、使用说明书等,

对检验设备的性能及技术指标进行质量验收。计量器具须经检定/校准。

4.3 验收不合格的检验验设备,由品质管理部负责向供方退货/索赔。

5 登记发放使用

5.1 使用部门到设备动力班组办理领用检验设备手续,明确保管人和放置地点。保管人因人事变动重新确定的、放置地点有变化的,使用部门应及时通知品质管理部进行变更。

5.2 使用检验设备前,必须检查其是否有合格或准用标志,是否在有效期内。按检验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6 检定/校准

6.1 品质管理部在每年年初制定《计量检测设备校准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6.2 当检验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如停用、重新启用、报废)时,品质管理部对《计量检测设备校准计划》进行更改。

6.3 检验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根据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制造公司建议、使用频繁程度和严酷程度、使用环境的影响、测量准确度要求等由品质管理部确定。

6.4 周期检定、校准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使用部门因工作需要确需修改周期的,由使用部门说明变更理由,品质管理部修改周期检定、校准计划。

6.5 对于因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进行检定、校准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经品质管理部同意,可超周期使用。一经工作结束后,应立即组织检定、校准,同时根据检定、校准结果对此期间出具的数据的有效性作相应处理。

6.6 品质管理部根据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提前一个月把即将到期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送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6.7 检定、校准有关记录、证书由品质管理部归档。

7 使用维护保养

使用人员对计量设备进行正常维护保养。使用前应检查计量设备量值是否正常,使用后应进行清洁,适宜保管,使用人要进行使用登记。

8 不合格处理

8.1 检验设备在使用时有过载或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检定、校准或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或超出规定极限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将其进行有效隔离,直至修复。

8.2 修复的检验设备须经检定、校准或检查,证明满足规定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8.3 对由于检验设备存在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而对过去进行的检测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检查、追溯,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8.4 检验设备经过多年使用或因事故损坏致使无法满足检定、校准要求而又无法修复者,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品质管理部同意,可给予报废。

9 记录

9.1 计量检测设备清单

9.2 计量检测设备校准计划

9.3 计量设备检定/校准证书

文件管理制度

1 目的

对组织质量管理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文件控制。

3 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公司企业文件的批准。

3.2 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编写的企业文件进行审核。

3.3 品质管理部是文件管理的主责部门,负责文件的发放、回收、标识控制。

3.4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的管理工作。

3.5 各职能部门负责外来文件(本部门职责)的收集和有效性查询。

4 工作程序

4.1 公司文件主要内容

a) 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制度);

b) 为确保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必需的管理文件和技术作业文件;

c) 质量记录。

4.1 文件的主要分类

a) 管理性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定等。

b) 技术性文件:企业标准、工艺操作标准、配方单、检验规范等。

c) 外来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d) 质量记录

4.2 文件的编号办法

4.2.1 质量管理手册编号:

(略)

4.2.2 作业文件的编号方式由品质管理部制定并实施。

4.3 文件的制定、审核、批准与发放各部门按规定要求制定作业文件,经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实施,将文件纳入《受控文件清单》内管理。

4.3.3 文件的发放

公司所有文件的发放由品质管理部确定发放范围,确保与质量有关的各相关部门所获得有关版本的使用文件;职责部门进行相应份数的复印、装订,标识发放号后发放;文件的领用部门/人员需进行签收,并填写《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4.4 破损文件的换发及丢失文件的补发

当文件破损严重而影响使用时,及时向品质管理部办理更换,回收的破损文件应及时销毁,当文件丢失,文件的使用人及时向生产技术部办理补发。

4.5 文件更改、换版与作废

4.5.1 文件需要更改时,由更改提出人向品质管理部提出更改申请,说明更改原因;

4.5.2 文件更改的审核、批准由该文件的原审核、批准人执行,当原审批人不再职时,可由原审批人上级或接替其职位的人员审批;

4.5.3 文件经更改审批后,由责任部门实施更改,按原发放范围进行换页,同时收回作废文件。

4.5.4 文件经行多次或需大的修改时应进行换版,旧版文件回收处理,换发新版本;

4.5.5 需作资料保留的旧版或作废文件,经原批准人确认后,加盖“作废”章放可保留,一般只允许留用文件原稿。

4.5.6 对于各种时效性文件、临时性文件,如各类计划、工艺通知书等,按使用期予以控制,过期自动失效。

4.5.7 作废文件由品质管理部进行统一销毁,并记录销毁情况。

4.6 文件的版次/修改

版次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修改状况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版本为“A”,未修改为“A/0”;首次修订为“A/1”,第二版为“B”版,依次类推;

4.7 外来文件的控制

4.7.1 各职能部门负责有效外来文件(本部门职责)的收集和有效性查询。

4.7.2 品质管理部负责确定外来文件的发放范围,复印相应份数,发放并记录。

4.7.3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外来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确保使用版本的有效性、适宜性。

5. 质量记录

5.1 《文件更改记录》

5.2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记录管理制度

1 目的

通过对记录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证明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与产品质量及质量体系有关的所有记录的管理,包括来自供方的相关记录。

3 职责

3.1 品质管理部负责记录的归口管理。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记录的使用控制。

4 工作程序

4.1 记录的标识和编目

4.1.1 记录包括各种报表、台帐、文字资料、软件和呈任何媒体的其它资料。

4.1.2 记录的标识采用记录名称和日期、序号进行识别。

4.1.3 品质管理部编制记录清单并规定保存期限,保存期限的规定应满足可追溯性要求。各部门按工作需要从记录清单中选取所需要的质量记录使用。

4.2 记录的要求

4.2.1 原始记录必须使用规范表格.填报原始记录应完整、准确,任何人不得擅自漏填或删除某些项目。

4.2.2 记录应由检测人员或操作者根据实际数据如实填报,不能提前记录或事后追记,检测人员或操作者应在记录完成后立即签上姓名和日期,不得只签姓氏、单字或用印章代替。

4.2.3 记录数字应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0.1.2.3.4.5……)填写。

4.2.4 记录时间应按北京时间 24 小时顺序填报。

4.2.5 凡记录的内容错写需要更改时,应划圆圈将错字圈起,然后在旁边填上正确的数据,不得使用涂改液或擦除更改错写纪录。

4.3 记录的收集、贮存、保管和归档、

4.3.1 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形成的记录应及时收集,进行分类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对需要贮存的记录交办公室归档贮存。记录应存放在干燥、防变质、防丢失的场所。记录的存放保管应便于查阅。

4.3.2 归档的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以确保记录的客观性。

4.3.3 记录的内容应体现质量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结果,记录要客观、真实,

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记录应注明日期,有记录人员签字或盖章。

4.4 记录的查阅

公司内员工因工作需要需查阅记录时,查阅人需经记录持有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查阅;合同要求时,须经总经理批准,顾客或其代表方可到现场查阅。

4.5 记录的销毁处理

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由品质管理部审查后负责销毁。

4.6 记录的增减和修订

若需增加、减少和修订记录表式,申请部门应到品质管理部备案后方可进行。

4.7 记录的保存期

4.7.1 产品检验记录(原辅料、产成品、辅料、成品检验记录和品质管理部的抽样检验记录、监管部门的抽检报告、委托检验报告)保存期 2 年。

4.7.2 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控检查记录保存期 2 年。

4.7.3 供方资质资料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保存期 2 年。

4.7.4 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台帐长期保存;检修记录保存一年;检定校准记录保存一年。

4.7.5 销售记录保存期 3 年。

4.7.6 管理考核方面的记录保存期一年。

4.7.7 证书、证件、企业需要保持的相关文件记录、设备说明书及设备台账,长期保存。

5.相关记录

记录清单

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

1 目的

为规范售后服务工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和完善产品质量,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1 定义

消费者投诉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我公司产品过程中因服务态度恶劣,或者购买产品后因使用本公司产品出现各种异常情况而进行的投诉及信息反馈。

1.2 部门

市场综合部负责消费者投诉的管理,品质管理部门负责消费者投诉的具体处理。

2 管理原则

2.1 尊重消费者选择解决途径的协商和解原则。

2.2 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2.3 合法、合情、合理、平等自愿的公平友好原则。

2.4 兼顾本公司利益的原则。

3 投诉分类

根据投诉内容,消费者投诉分为服务质量投诉、产品质量投诉。

3.1 服务质量投诉

消费者购买产品过程中,因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而发生的投诉,由市场综合部负责处理。

3.2 产品质量投诉

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在保质期限内出现产品变质、包装破损或内容物异常等情况而发生的投诉,由品质管理部分析原因,市场综合部具体处理。

4 投诉处理

4.1 服务质量投诉

所受理的服务质量投诉,如与经销商、零售商有关的,市场综合部负责人应及时进行协调和沟通,妥善处理。

4.2 产品质量投诉

4.2.1 在接到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后,应告知消费者注意保留购物凭证,并第一时间通知品质管理部负责人。

4.2.2 品质管理部负责人应立即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尽量安排在原购买商场进行换货。确因特殊原因不能换货的,可给予退货处理。

4.3 对于重大投诉事件,质量负责人应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协调处理方案,避免事态恶化。

4.4 品质管理部应建立消费者投诉记录。

4.5 所退回的产品的处理

按产品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进行处置。

5 相关记录

5.1 消费者投诉处理记录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产品按规定使用添加食品添加剂,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的相关工作的控制。

3 职责

3.1 质量部负责监督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3.2 生产部负责按工艺配方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

4 职责

4.1 食品添加剂入库后要专人管理,不得与非食用产品或有毒有害物品混放,出入库要做好严格的登记,分门别类,明码标示,以防误用及污染。

4.2 食品添加剂领料必须由公司专人批准后,方可到库房按量进行专人领取,并设立收领台帐。在领取添加剂时,应依据产品需用品名,对号领取,并根据需用量,领取最小包装单元。领取时应检查保质期情况,拒绝领用超保质期的材料。对于需要从大包装分装使用的,应在分装的产品上加贴标识,防止误用。

4.3 根据产品特性及技术质量要求按 GB2760 标准规定、合法、合理、保质、按量严格添加使用,不得将非食品添加剂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

4.4 公司应当建立添加剂使用台帐,并做到批批记录。车间配料过程中所使用添加剂应每日逐一登记,禁止使用过期的食品添加剂,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交有关部门按特殊垃圾处理。

4.5 使用复合食品添加剂应注意复合食品添加剂内含的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其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是否符合 GB2760 标准的规定。

4.6 应特别注意生产加工时使用的原辅材料可能会带入的添加剂,特别是各种复合配料,应清楚其中使用了何种添加剂,所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4.7 公司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的产品的,应按照规定在产品标识中注明。

防止食品污染卫生管理制度

1 目的

加强厂区环境、生产车间、人员等的卫生管理要求,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2 范围

厂区环境、生产车间、人员。

3 责任人

公司全体员工

4 内容

4.1 厂区环境卫生的管理:

厂区合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应分开,保卫部日常加强监督检查,杜绝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

厂区内垃圾池距离生产操作区100米,每日由专门人员清运,厕所设置为水冲式,废水由密闭管道排入污水系统,无暴露垃圾及污水场所。

厂区道路应保持通畅、清洁不起尘,无积水、无树叶、无纸屑等。

车辆应停放在规定区域,废弃物及垃圾应及时外运,不得有蚊蝇滋生。

草坪应植被整洁,无杂草、无杂物。

厂区施工时必须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将施工现场与厂区周围环境隔离,有明显的施工标志,不得对厂区、物料运输、生产造成污染。

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鼠类、蚊、蝇、昆虫等的聚集和滋生。对已经发生的场所,应采取紧急措施加以控制和消灭,防止蔓延和对食品的污染,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的污染和中毒的预防措施,用药后将所有设备、工具彻底清洗,消除污染。

公司对厂区卫生进行划片分区,各车间负责人负责责任区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每日及时清洁,保持厂区环境卫生清洁,生产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

4.2 车间条件及设施卫生的要求

4.2.1车间面积与生产应相适应,布局合理,排水畅通;车间地面用防滑坚固、不透水、耐腐蚀的无毒材料修建,平坦、无积水,并保持清洁;车间出口及外界相连的排水、通风处应当安装有防鼠、防蝇、防虫设施。

4.2.2车间内墙壁、屋顶或者天花板使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脱落、易于清洗的材料修建。

4.2.3车间内门窗用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结构严密。

4.2.4车间内位于食品生产线上方的照明设施装有防护罩,工作场所以及检验台的照度符合生产、检验的要求,光线以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为宜。

4.2.5有温度要求的工序和场所安装温度显示装置,车间温度按照产品工艺要求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保持良好通风。

4.2.6车间供电、供水应满足生产需要。

4.2.7在更衣室、清洗间、卫生间等地点设足够数量的洗手、清洁消毒、烘手设备,洗手水龙头为非手动开关。

4.2.8更衣室,应当保持清洁卫生,其设施和布局不得对车间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4.2.9车间内的设备、设施和工器具用无毒、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坚固的材料制作,其构造易于清洗消毒。

4.2.10生产中的废弃物应每天及时清理到规定处,并立即清洗干净容器、车辆、工具。每天检查生产车间卫生,对检查出的与标准不符合项,现场纠正,在当天内进行复查,直至符合要求。

4.3 加工人员卫生控制见《人员进出生产清洁区管理制度》

4.4 工作服、鞋、帽的管理

新采购的工作服、鞋、帽使用前应进行清洁。工作服、鞋、帽必须保持干净、整洁。每三天清洗一次,凉干后放入更 衣室用紫外线杀菌30分钟。有外来人员参观时,经厂部批准后,换工作服和一次性鞋套方可进入生 产车间。

4.5 洁具使用管理

洁具首次进入清洁区时,应先清洗干净,并在清洁区通紫外线灯之前进入,然后通紫外线灯对洁具及整个清洁区进行消毒,用后应及时清洁,置于通风良好的洁具室的规定位置,不得在生产现场乱放,应根据其使用情况及时更换。

4.6 更衣室的管理

严禁将私人物品带入更衣室。进入清洁区更衣室,禁止携带未按规定进行净化的物料、容器、工具、仪器等。清洁区更衣室内的洗手、烘手装置及消毒设施是供操作工上班洗手、消毒专用,不准在更衣室洗手池洗涤其它物品。操作工要爱护好更衣室内的各种设施,如有损坏要及时上报进行维修。严禁在更衣室内乱贴、乱画、乱挂东西。

人员进出生产清洁区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定人员进出清洁区的管理程序、规范企业管理。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人员进出清洁区的管理。

3 责任人

生产操作人员,生产负责人、公司各级管理人员。

4 内容

4.1 规定

非车间生产及管理人员,未经总经理批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不准进入车间。患有手外伤,皮肤病、腹泻等有碍食品卫生的人员不准进入车间。进入清洁区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生产人员未按规定更鞋、更衣前,不得进入生产区,一旦换上工装就不能在指定区域以外的地方走动。更衣室、风淋室两门不得同时打开,进入清洁区时不得携带未按规定进行净化的物料、容器具、仪器等。严禁穿戴工作服、鞋、帽走出车间。出车间上厕所必须按规定换鞋更 衣、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车间。

4.2 程序

更鞋后更衣:先更鞋然后戴好帽子,前部头发不得外露,穿工作服全部头发不外露,戴口罩。

洗手消毒:湿手,滴上皂液,两手反复搓洗,然后在感应水笼头下冲洗干净。手部喷洒浓度为 75%的酒精,并保持 1.5 分钟以上,手腕以下部分表面应全部覆盖。在感应水笼头下冲洗去消毒液后,烘干双手后方可进入加工场所。手消毒后,如有污染,必须重复以上程序。

异物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产品中的异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也是占客户投诉和客户索赔百分比最高的一个因素。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的外来异物,提高产品的质量,现对异物控制作了有关的规定。

2 异物描述及说明

2.1 异物的种类

2.1.1 外来异物:虫子、金属、玻璃、砂石、毛发、线毛、纸壳、木屑、薄膜、纸渣、塑料、手套皮等食品以外的异物。

2.1.2 本身的异物

不能被客户接受的产品本身带有的异物,比如烤焦物等。

2.2 异物混入的原因

2.2.1 原料处理不良带入:原料本身含有一些杂物,或加工时清洗不干净等造成的外来异物或本身异物的混入。

2.2.2 加工用器具破损混入:加工用设备及器具破损或脱落造成异物的混入。如塑料箱、薄膜的破损;灯泡、灯管破裂造成玻璃的混入;焊接维修器具有焊豆、焊渣等造成金属片的混入。

2.2.3 加工人员的带入:人员管理不注意造成严重的异物混入,如:毛发、线绒、手套皮、创可贴、纽扣、钥匙、饰物、烟蒂等的混入。

2.2.4 加工环境不良造成的异物混入:如苍蝇、蚊子等虫子的混入;墙壁水泥块脱落后混入;包装材料中带有异物;水质的不洁等皆可造成异物的混入而影响产品的品质。

2.3 防止异物混入的措施

控制异物首先要从混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3.1 加强生产过程异物管理的力度

生产过程中周转桶在运输过程中必须盖上盖子,防止异物掉入。烘烤后剩下的烤焦物要及时清理,保持烤炉干净整洁。

2.3.2 加强车间环境卫生的管理

车间内发现卫生隐患要及时消除,如:飞虫的捕杀、毛发的控制、破损工器具的控制、车间报表纸张的控制、车间墙上纸张的控制。有灯管、灯泡爆裂等事故发生时要进行区域性的彻底清理,不安全的产品一律报废。

2.3.3 加强对异物重要性的认识

车间要加强对异物控制的管理,并把此项列入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规程当中,全体动员,把异物的混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3 异物控制及具体的管理措施

3.1 非生产性物品管理

3.1.1.进更衣室前,自检便服上的纽扣或拉锁有无脱落或松动,对于易脱落的纽扣要及时取下。

3.1.2 进入车间前主动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放入更衣柜内(如:钥匙、饭票等),不准携带进入车间。

3.1.3 食品、饮料等一律不准带入车间内。

3.1.4 严禁穿戴有装饰品(漂浮易脱落)的便服进车间。

3.1.5 严禁佩戴首饰(如戒指、耳环、项链、红绳等)进入车间。

3.2 工作人员着装管理

3.2.1 工作服的要求

a.工作服必须清洁、卫生、无异味;

b.工作服两天清洗 1 次,保持清洁;

c. 工作服只准用粘合扣,严禁使用纽扣;

d.工作服无破损、无线头;

e.新工作服穿戴前必须先检查,去除表面的线头等。

3.2.2 工作服穿戴程序

a.换鞋→换工装→戴工作帽(发网)→戴口罩

b.进行洗手消毒流程。

3.2.3 着装要求

a.工作帽罩住耳朵、头发,帽沿紧贴脸部(工作帽松紧带定期更换);

b.口罩要罩住鼻子,不准在车间内随便摘下,不准在车间内吐痰等;

c.围裙、套袖及手套要及时更换,保持干净;

d.加工过程中便服不准外露,严禁穿工作服外出。

3.3 毛发控制管理

3.3.1 工作服穿戴前

自检工作服和便服上的毛发。

3.3.2 穿戴整齐后

两人互检

3.3.4 工作期间

a.工作中设现场质量进行抽查;

b.工作中禁止挽袖作业,防止毛发从袖口窜出;

c.现场质量检出毛发统一收集,集中进行处理。

3.3.6 毛发检查顺序

头部→肩部→背部→前胸→双臂及腋下→腿部依次进行检查。

3.3.7 工作人员理发后必须洗头,将头发渣清理干净,进车间前主动报告现场质量,并接受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车间。

3.3.8 男员工不可留长胡子。

3.3.9 加工人员必须勤洗头洗澡,保证冬天每周至少洗头两次,洗澡一次;夏天每周洗头三次,每天洗澡一次。

3.4 原辅料、包材操作管理

3.4.1 使用前

a.所有原辅物料在使用前必须将外包装清理干净。

b.所有分内外包装的原辅物料,外包装不准带入加工车间。

c.内外包装物料分开离地放置。

3.4.2 使用时

a.使用时采用先进先出的原则;

b.任何原辅料使用前要开口整齐;

c.原料未使用完时要密封好,避免异物混入。

3.5 设备维修管理

3.5.1 维修人员自带工具数量清点。

3.5.2 车间必须准备专用的维修人员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卫生清洁。

3.5.3 非必须使用的工具禁止带入车间,车间配备专用工具箱并时刻保持工具箱的清洁卫生。

注:如果班中机械设备损坏,需动用电焊机、拉结电线,或挖凿地面、更换灯管等易造成产品安全隐患较大的维修项目在正常生产中严禁进行,必须全部清理,班后实施。

3.6 玻璃制品管理

3.6.1 灯管更换规范

严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维修、更换灯管,须在班后无生产时方可进行。

3.6.2 车间玻璃门窗管理

a.玻璃卫生的清理及管理落实到个人;

b.门窗上的玻璃如有裂纹,当天班后组织人员更换;

c.班中如有突发事件,造成玻璃破损,按重大问题处理,保证产品安全。

3.6.3 任何玻璃器具在车间内严禁使用,特殊情况:如压力表、温度计等必须加设防护设施,进行特殊保管。

3.7 纤维物使用管理

3.7.1 破损烂裂的毛巾严禁使用。

3.7.2 工作服、套袖、围裙上的线头、线绒,进车间前必须彻底检查、去除。

3.8 金属制品使用管理

3.8.1 原料方面:通过目视检查保证原料中没有金属的混入。

3.8.2 工器具、设施方面

a.破损的器具严禁使用。如加工过程中发现器具有破损,须立即停止使用;

b.器具、案面、设备等有进行焊接的地方,使用前必须先去除表面的焊豆,确保不会掉入产品中;

c.定时检查机器中使用的钢丝,有异常要马上进行处理。

3.9 纸片使用管理

3.9.1 普通员工不准带废纸进车间。

3.9.2 对生产中用到的报表实行数量管理,不得带多余的报表进车间,并保证带入车间的报表无破损。

3.9.3 严禁在生产区域内填写报表,以防止纸张等破损脱落混入产品。

3.9.4 班中加工人员出车间时,使用统一制定的请假条,严禁私自乱涂乱画,造成不必要的废纸产生。

3.9.5 产品包装时,纸箱与产品及包装案面必须分开,防止纸屑混入成品中。

4 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

各部门应根据产生废弃物的情况应当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容器应当标识清晰,不得与盛装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容器混用。

废品由供销部与指定的废品收购方联系,确定废弃物收购事宜。

成品销售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定成品销售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成品销售的管理。

3 责任人

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仓库管理人员、销售人员。

4 成品销售管理制度

4.1 凡销售出库的成品,必须是经过公司质量部化验合格产品。

4.2 成品出厂必须凭销售公司的发货通知单发货。仓库保管员发货时应确认产品名称、数量、规格、收货单位、收货地点等。

4.3 发货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不合格品、待验品不得发出。

4.4 仓库保管员发货时,必须认真填写批销售记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至、数量、收货单位及地址、发货日期、发货人签名。核对库存情况、填写“产品货位卡”、“出入库台账”, 做到帐、卡、物相符。各种记录、凭证收编归档保存。

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特殊原因中断生产时保障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按不合格产品处置的办法

1 目的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的处理大面积的停电、停水、停汽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停电、停水、停汽给车间生产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保证车间生产的连续性,预防安全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大面积的停电、停水、停汽事件做出准备和响应。

3 职责

3.1 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总体负责对大面积的停电、停水、停汽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3.2 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具体实施。

4 管理规定

4.1成立应急组织

4.1.1 应急组织是应急处置的执行机构,是应急处置的组织基础。食品安全管理小组行使应急组织的职责。

4.1.2 总经理负责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协调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并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4.1.3 各组织成员负责协调相关方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跟踪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所有组织成员应保证通讯畅通,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沟通信息,迅速组织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4.2 监测、预警及报告

4.2.1 公司应加强对信息的收集,保持与电力局密切联系,与电力部门签订相关协议,加强对员工的应急演练。

4.2.2 公司应定期检查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2.3 当突发事件已经危害或潜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时,公司应当立即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公司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4.2.4 在后续的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不合格原辅材料拒收、报废、返 厂等处理办法规

1.原材料经由供应商提供给公司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厂家“检验报告单”,每年必须出具国家权威检验部门的“检验报告单”;对于新开发的供应商还必须附有产品的厂家执行标准,及经销资质证明。

2.化验室接到保管员通知后,立即对原辅料及包装材料进行检验验证;验证形式分二步:A、确认厂家“检验报告单”、产品合格证、标识、包装;B、取样检验:按照原辅料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化验室开具“原料检验报告单”,一式二份,一份自留,一份交保管员卸货入库;检验不合格,开具“原料检验报告单”,检验结果注明“不合格”,通知供应商协商退货事宜。

3.对于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材料的,必须对照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接收或使用,检验费用由供方承担。

4.对于卫生指标不能当场出具检验报告,化验员进行理化指标初检合格后通知库房卸车,库房需将物资单独存放,标明待检,等检验结果出来后再决定接收或拒收。

5.各种产品必须对标签内容进行检查,产品标签及说明书内容应符合《食品安全法》、GB7718、GB13432、《食品标签管理规定》及国家其他法规的规定。预包装食品产品包装上应以中文标示下列内容: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配料表(包括成分或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产地、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食品添加剂应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说明书应载明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配料表(包括成分或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产地、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标签不符合要求的该批包材判为不合格,不得入库。

6.仓库只有在原辅料等物资经化验室判定合格后才能入库;原辅料及包材贮存期间发现不合格品后,应及时通知品管部进行确认,防止不合格原辅料进入生产现场;仓库保管员对过期、滞用、报废原辅料进行统计汇总。

7.车间从物资管理处提货时,必须是经化验室检验判定合格后的原辅料及包材,如生产车间在生产现场发现不合格原辅料及包材,应及时通知品管部进行确认,防止不合格品投入生产。

8.对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必须标识清楚单独存放,由供销部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影响食品安全的指标,将上报上级主管部门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9.对不合格原辅材料,原则上由供销部及时通知供方进行退货或就地销毁,不做让步接收;但是为了不影响与供应商的合作,如果供销部要求进行让步接收时,质量部根据不合格原因决定是否可以进行让步接收,A 类物资不做让步接收,其他物资让步接受的原则必须是保证不合格因素不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指标不合格不予让步接收。让步接收单一式四份,由负责人签字,最后报分管领导签字,最后报公司财务部一份,作为最终和供应商结算的依据。库房必须见到让步接收单后才能将该批材料转序到生产车间,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三聚氰胺控制制度

1 目的

为了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合格,提高原料奶粉和原辅料的质量,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成品的合格率,做到从原奶粉和原辅料进厂到成品出厂整个过程严格控制,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制定本方案。

2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门及化验员和所有生产人员。

3 三聚氰胺管控实施细则

3.1 原料奶粉验收

3.1.1 奶粉车验收

a 验收内容:进厂时间、车号、来源、随车信息单、司机情况。

b 验收人员:化验员。

c 验收确认:化验员、司机三方签字确认,进入下一环节。

3.1.2 原料奶粉采样

化验员、过磅员监督司机按规则进行取样。

3.1.3 原料奶粉验收

a 原料奶粉的检验验收依据《GB 19644》进行。

b 三聚氰胺验收判断依据为<2.0mg/kg(或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调整)。

c 三聚氰胺检验依据:GB/T22388-2008。

d 化验室将检验结果存底,以备后期追溯。

e 三聚氰胺检测异常反馈程序检验员在三聚氰胺检测异常时,及时通知质量经理并同时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合格且其它检测指标无异常时可以入库。复检不合格时,及时将情况通知质量部经理,由质量部经理对其进行封存。质量部经理把情况报告给总经理,由总经理将情况通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f 程序结束,原料奶粉合格方可进入加工过程中。

2 三聚氰胺检测异常反馈程序

a 原辅料三聚氰胺检测异常时,化验员第一时间将结果报告质量部经理并同时进行复检,复检后不合格时,质量部须将情况通报给供销部由进行封存,供销部告知供应商检验结果,质量部经理将情况汇报给总经理,由总经理将情况通报给当地主管部门,由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b 程序结束,原辅料完全合格入库储存备用。

3 成品样品采集

3.1 以 200kg 为一个采样单元,不足 200kg 时视为一个采样单元,按照出粉的先后顺序采集均匀一致的产品。

3.2 批次及采样时间等相关信息明确,以便事后进行质量追溯。

4 成品三聚氰胺检测异常反馈程序

成品三聚氰胺检测异常时,化验员须在第一时间内将结果报告给质量部经理并同时做复检,复检仍异常时,须将检验结果通报给生产、奶粉源、采购、仓储、总经理等部门领导,并由总经理任命调查小组对问题产品进行封存、调查。调查封存期间除调查小组外任何人不得接触问题产品,调查结束后须形成调查报告上报总经理,对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进行处罚,问题产品报废处理。出现问题须第一时间将情况通报给当地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全过程须在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执行。

5 产品出库

每批次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货,将产品投放市场,每次发货时仓库管理员要对该批次产品进行查验,内容为: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报告单号、购货单位名称、联系电话、联系人、发货日期。认真记好发货检验记录,并存底,以备后期追溯。

电子追溯系统管理制度

1 目的

通过对电子追溯系统有效管理、使用和维护,使期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为消费者、监管部门及公司之间建立起一个可以有效沟通的渠道。增强消费者及相关方的放心度和信任度;提高企业定位缺陷产品的能力,准确、迅速召回问题产品,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基础信息、原辅料进货、生产过程记录、销售台账、客户查询等各环节管理。

3 岗位职责:

3.1 人员要求:熟悉业务;具备电脑的基本使用常识;

3.2 职责

a 程序员负责电子追溯系统的管理并负责基本信息录入;

b 检验信息录入员负责原辅料检验、产品检验信息及相关检验信息的录入;

c 生产信息录入员负责生产过程信息的录入;

d 销售信息录入员负责销售信息的录入;

e 质量负责人负责密码的保存和修改。

4 工作程序:

4.1 追溯系统以企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为根本出发点,采用条码技术和 RFID 技术等先进技术,以“质量管理”、“产品追溯”和“精确召回”为主线,对生产加工的食品产品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

a 安全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进入系统。

b 信息录入:依次录入企业基本信息、配料和包装材料验收信息、生产信息、检验信息、销售信息等

4.2 追溯系统程序使用信息录入应由质量负责人指定的各部门相关人员录入,应及时录入相关信息并保证上报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4.3 数据备份:程序管理员应对追溯系统数据定期备份,至少每月一次。

4.4 硬件保证:能上网电脑,程序管理员必须保证追溯系统的正常应用,及时维护,保证系统所用的电脑、网络和备份光盘等硬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5 运行环境:互联网用户,系统推荐使用IE浏览器 6.0 版以上,支持图片、Word、Excel等格式文件的上传,大小限制200K内。

4.6 密钥维护:及时向质量负责人申请定期更换密钥,做好密钥维护。

4.7 系统维护: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提供专业工程师,对于本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进行解答;如上述方式无法解决,乙方提供现场维护服务。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