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禄之去公室五世矣(16-3)

 经义工坊 2022-12-15 发布于重庆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孔子借用鲁国“三桓”的事例说明这一严重后果,以此说明鲁国已成“无道”之世。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注释】
禄:俸禄,这里指爵禄赏罚等权力。
去:离开、失去。
公室:诸侯君主的家室。
逮(dài):及,到。
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译文】
孔子说:“鲁国国君失去国家权力已经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家子孙都衰微了。”
古时,爵位、俸禄的晋升和罢黜权力属于君主,“禄”代表君主之权。朱熹《论语集注》认为,“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公。”从鲁隐公到鲁昭公十代,后面五代大夫专权,鲁君失去爵禄赏罚等君权。“三桓”指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都出于鲁桓公,世代掌权,合称“三桓”。仲孙氏也称孟孙氏。季氏是三家势力最大的家族,四代把持国政。“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到了季桓子时,权力又被家臣阳虎夺走,可见鲁桓公的子孙后代已经衰微。
朱熹《论语集注》引用“苏氏”观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之权从诸侯发出,这说明诸侯非常强势,鲁国国君自然就失去政权;礼乐征伐之权从大夫发出,这说明大夫非常强势,“三桓”最后也是家臣当道,自然而然就走向衰微。其原因在于,真正的“强”不凭借财力、武力、势力,而是生于心安理得,心安理得生于上下崇礼守礼、名分各定其位。而春秋时期,诸侯、大夫都凌辱天子,天子没有实权,权力全部落入诸侯、大夫之手,已经无法命令天下。诸侯、大夫都不安于下位,都想拥有天子的权力,社会就不可能太平。这样的局势发展下去,都不会维系长久,天子、诸侯、大夫的权力最后都会全部失去,国家政权终将丢失。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后,其妾室敬嬴请求东门襄仲拥立庶子姬俀(tuǐ)为国君。东门襄仲早与敬嬴和公子俀结成利益集团,先杀死鲁文公正室出姜的儿子姬恶和姬视,再诱杀反对自己的叔仲惠伯,立姬俀即位为鲁国国君,为鲁宣公。鲁宣公得位不正,只能依靠东门襄仲,而东门襄仲因杀嫡立庶不得人心,“三桓”在季友之子季文子的带领下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渐渐失去对政权的掌控。东门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更加不是“三桓”的对手。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想借晋国之力驱逐“三桓”以稳固公室地位,季文子便公开指责公孙归父的父亲东门襄仲擅自杀嫡立庶,扬言要把东门氏驱逐出鲁国。
制度一旦破坏,就会引发恶性循环。东门破坏制度,季氏效法夺权;季氏藐视君主,家臣阳虎效法,直面季氏发难。所以,国家安定团结、繁荣昌盛,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崇礼守礼、上下相安,各行其道、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制度一旦出现漏洞特别是遭到破坏,一定要及时弥补修正,绝对不能让危害蔓延。否则,再伟大的事业,最终也会走向衰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