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这三教,是如何做到相安无事,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底色的?

 梦想童年594 2022-12-15 发布于江西

南北朝总结(六)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引申义基本都知道——泛指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但是它的本义,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人们并不清楚,所谓“三教”和“九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有关“九流”到底是哪九流,分歧很大。因为春秋时期的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不过就只有九家而已;而各个时期对民众等级和群体的划分又都和“九”绕不开关系(比如说元朝就管读书人叫“臭老九”),因此“九流”的具体指代相当模糊。

“三教”的争议比较小,因为即使今天强调的“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然而在中国古代,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三家而已。

毫无疑问,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文化乃至宗教流派,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而如果细细分析,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甚至包括本不是中土的佛家,彼此之间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呈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这就奇怪,其他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几种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宗教内部,都能因为信仰不同打到现在都不死不休,怎么中国的这几种宗教就能彼此相安无事呢?

我从不相信在政治、宗教、文化上的融合是不用流血的。今天的和同为一家,必然是因为之前已经有过牺牲。而这段融合的历程,也正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里,我们先简单捋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的发展线:

儒家:两汉时期被奉为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以后逐渐失去市场,直到北周时才以复兴周礼的名义将其重新扶上正统思想的位置;

佛家:两晋时期开始大面积传播,涌现出如佛图澄、法显、鸠摩罗什等中外高僧。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蓬勃发展,但在北朝先后遭遇两次灭佛;

道家:汉末乱世的开启者,孙恩卢循之乱的宗教引导,却也是魏晋玄学的主流思想。拓跋焘灭佛后将其树立为北魏国教,此后发展又逐渐逊于佛教,在宇文邕灭佛时也被一锅端。

儒家之所以会长期失势,既和东汉时期儒学已经逐渐腐儒化有关,也和时代特色有关——前面说过,儒家是在承平时期修齐治平的学问,却很难在纷繁乱世中安邦定国。再加上五胡们刚刚来到中原,连汉字都未必认全,指望他们抱着六经去之乎者也,比较不靠谱。

而佛家和道家就不同了。前面在讲佛图澄的时候就提到过,在如此乱世,人民需要内心的宗教寄托。而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土自己产生的道教,就填补了这种空白。

然而,佛教来到中国以后,与其在印度本来的样子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也很好理解——佛教在印度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而在亚洲东部生根发芽以后,又被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和南传佛教三支。三大流派之间的差异,恐怕不比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之间的差异要小多少。

而现在非西藏的佛教即汉传佛教,其定型正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前面所说的鸠摩罗什之所以被誉为“八宗之祖”,就是说的他是汉传佛教各宗的共同始祖,虽然他是龟兹人。

其实佛教刚刚融入中华的时候,也绝非一帆风顺。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就有僧侣聚众作乱,受到当局严厉镇压。而在两晋时期,为了博取当权者的青睐,如佛图澄这样的高僧,也不得不采用一些“奇技淫巧”来吸引眼球。

甚至,在两晋时期的史料里,管和尚们也叫“道人”,把他们和道士没太区分开来。名僧支道林,也是靠的清谈玄学受到青睐,而非在佛学上有多高的造诣。

而与此同时,道家的日子则一天比一天好过了。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边嗑寒石散,一边拿着一根拂尘,一边清谈,这是魏晋名士的标配。就在这高雅的谈话之中,刘渊和石勒带着大军攻入中原,遂使中原板荡,神州陆沉。

衣冠南渡以后,道家思想更为士族青睐。甚至连时人的姓名都受到其影响,比如王羲之、王献之、刘穆之等,之所以名字都带一个“之”字,就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顺便说一句,正是这股风潮使得中国人的名字从单字变成双字,在南北朝后期,单字名已经很少见了)

进入南北朝以后,起初两边的君主对于宗教都还比较宽容,毕竟在物质条件不足以让人民满意的时候,宗教这种精神镇痛剂可以解决好多问题。而当他们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国家却不得不出手干预了。

有关北朝两次灭佛,之前咱们已经专门分析过了,大抵都是因为佛教影响了国家动员能力;而佛教在南方的大面积铺开,除了菩萨皇帝萧衍(包括后来的陈霸先)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西方僧侣的大规模涌入。

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海外的联系进一步发达。于南朝而言,长期贸易伙伴北有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等国,东有日本,西则有天竺。而从天竺而来的僧侣,沿着当年法显走过的路,从印度半岛乘船来到广州,踏上了南朝的土地。

这些僧侣,既有寂寂无名的普通僧人,也有在南北均获得极高礼遇的达摩老祖。他们大部分留在了南朝,从而为南朝的佛教事业添砖加瓦,最终获得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美誉。

当然,最后收人头的,还是儒家。当南北即将回归一统的时候,作为统一思想的利器,宇文邕将其重新拿了出来,成为北周的官方思想。沉寂了三百年的儒家,成了摘桃子的那个。

而在经过三百年后的互相融合、挤兑后,三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不清了,而它们对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塑造更是无法估量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普通人,会把“不亦乐乎”、“下辈子吧”和“你要上天啊”三句话当成口头禅。而这些简短的句子背后,却分别是儒、佛、道的思想。而如今的我们,早已将他们兼容并蓄地吸收了。

看来,融合这件事,不仅包括血缘、民族,文化也不例外。

在总结完这段大融合的经历以后,我们的故事也将进入尾声。在最后两讲,我们将谈谈这段历史的观察者,以及它对我的家乡的影响。那么,《两晋南北朝人物志》的最后两讲将如何展开呢?咱们下回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