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名将贺若弼:父亲扎破舌头提醒他管住嘴,最终却还是祸从口出

 梦想童年594 2022-12-15 发布于江西

隋朝虽然短暂,但在军事上却非常强悍,它肢解突厥、攻灭南陈、征服林邑、驯服契丹、攻拔琉球、打趴吐谷浑,让随后的大唐从中受益匪浅。至于最具代表性的隋朝将领,则是被称为“四大名将”的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

遗憾的是,这四人中有一半死于非命:由于杨素陷害,史万岁被隋文帝杨坚当朝打死;而贺若弼,在立下了灭陈大功后,余生都在抱怨中度过,并且最终因嘴巴招来了杀生之祸。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贺若弼的父亲自杀前,曾经以血淋淋的教训警戒其管住嘴巴。

贺若弼出自北朝将门之家,祖父贺若统历任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北雍州刺史,父亲贺若敦官居北周金州总管。他们有个共同特点:为人勇猛、性格刚烈,这种脾性在战场上也许挺有优势,但处在官场则是安身立命的大忌。

贺若敦就因此吃了大亏。公元565年,由于认为朝廷对自己赏罚不公,他忍不住心生怨气、口出怨言,被北周权臣宇文护赐死。

临自杀前,贺若敦对此悔恨不已,他叫来年仅20多岁的儿子贺若弼,重点叮嘱了两件事:

第一,自己曾下定决心要平定南边的陈朝,如今壮志难酬,儿子一定要替自己完成心愿;

第二,自己因为管不住嘴巴而死,儿子一定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谨言慎行、夹起尾巴做人。

也许是为了让儿子长记性,贺若敦甚至找来了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扎出了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起初,贺若弼倒是记得父亲的教诲,并因此逃过了一劫。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世时,很多大臣都对不成器的太子宇文赟颇有微词,他们私下议论纷纷,多次请求周武帝易储。

有一天,上柱国乌丸轨找宇文邕吐槽:“太子真没什么帝王之才,我跟贺若弼议论过这事,他也同意我的意见。”

宇文邕于是找来贺若弼,想找他细细了解下对太子的看法。然而,此时的贺若弼判断宇文赟的太子之位已不可动摇,于是违心地打哈哈:“皇太子的德望一天比一天高,我没有发现他的过错。”

宇文邕沉默不语,没有再提及此事。

公元578年,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没多久他就着手诛杀当初那些说自己坏话的大臣,乌丸轨自然难逃一死,出卖朋友的贺若弼则幸运地安然无恙。

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子承父业,有幸跟随名将韦孝宽攻打陈朝,因崭露头角的战功官拜寿州刺史、封爵襄邑县公。

不过,随着时代的剧烈变迁,原本看似前景远大的贺若弼,命运也无法自主地随波逐流。公元580年,杨坚出任北周大丞相,有心夺位的他,对朝廷军政大员进行清洗。当尉迟迥在邺城反叛时,他担心宇文氏任命的贺若弼生乱,令人火线前去替换,贺若弼就这么赋闲在家。

但是,机会总是垂青有实力的人。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后,雄心勃勃地计划平定陈朝、一统天下,于是让自己的亲信、宰相高颎举荐对口的军事人才。在这位名相的建议下,贺若弼被任命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同时,韩擒虎被委任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俩人得到杨坚的密令,在南方前线经营平陈大计。其中,广陵正对着建康城。

事实上,八年后当隋朝南下时,摧枯拉朽般击垮陈朝的,正是贺若、韩二人,让人不得不佩服隋朝在巅峰时期的战略决心、用人气魄。(对了,韩擒虎正是大唐战神李靖的舅舅)

当初在推荐贺若弼时,高颎曾不吝溢美之辞:“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而贺若弼也没有愧对朋友送给的高帽子,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耐。

他就任后,在广陵整顿军队、严明号令,根据江南的气候、自然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期间,他还数年如一日地苦心设局:

首先,他针对南边缺少良马的现状,安排人私下用老马找陈朝人换船。那些坚船、大船,他命人隐藏起来;那些破旧的小船,则故意停在岸边。陈朝的探子多次踩点,最终得出结论:隋军没好船,渡江不容易。

其次,每次对沿江隋军进行轮换时,贺若弼都坚持在广陵进行大规模集结。望不到边的战旗迎风猎猎,战鼓震天动地,营地遍布江边,对岸看到这幅场景,以为隋军集结南侵,于是连忙调兵准备,但不久发现只是轮防而已。于是,经过几次折腾后,陈朝对于广陵隋军的集结已经不当回事,压根不做任何反应。(这就是“狼来了”)

此外,对于如何征服陈朝,贺若弼还从战略、战术的整体角度形成了自己的完整方案,他多次向朝廷汇报这方面的思路,并于公元587年敬献了“取陈十策”,被杨坚赐予金刀嘉奖。

公元589年春,在做好所有准备后,隋朝51.8万大军沿着长江全面南下,贺若弼兵出广陵、直冲陈朝统治腹心地区。

这个时候,贺若弼之前多年的苦心安排起到了奇效:大军在广陵集结,陈朝人以为又是轮防,不以为意;甚至随后隋军拖出隐藏的战船、渡过长江后,南边还是没什么反应......

一直到各路隋军攻城略地时,陈朝才察觉大事不妙,陈叔宝连忙调集人马应对,但由于他多年的荒唐任性、隋军的出其不意,此时已无力回天。

贺若弼拿下京口后,率军直逼建康城。沿途他贯彻杨坚“仁义之师”的旨意,所到之处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曾有军人找当地老百姓买酒,被他当众斩立决;对于俘虏的数千陈军将士,他悉数释放,并且给衣送粮,让这些人回去宣传隋军的王者之师光辉形象。

就这样,贺若弼一部所到之处,陈朝军民望风披靡,直至抵达健康城外的钟山。在这里,他遇到了鲁广达、周智安、萧摩诃等陈朝名将率领的主力。

面对殊死进攻的彪悍陈军,隋军一度败退、阵亡近300人,贺若弼命人放烟阻挡对方视线,这才找到了重整队伍的机会。不过,他并没有因此丧气,而是断定对方必定会将骄士怠,随后抓住敌人争先恐后砍首级领赏的机会,再度发起进攻,终于反败为胜,一举击溃了陈军的有生力量。

不过,就在贺若弼从北面硬钢陈军主力、稳步杀进皇宫时,庐州总管韩擒虎已经带着数百奇兵趁机从南边摸了进来,并且生擒了陈叔宝。

贺若弼终于如父亲临死前希望的那样,亲自率军平定了陈朝,然而,此时他却犯下了两个错误:

第一,没有服从总指挥杨广的命令,擅自提早发起与陈军的决战;

第二,耻于没能亲自抓获陈叔宝,对韩擒虎心生不忿,俩人互相责骂,以致拔刀相向。

其实不难理解:私自提前开战,是怕被人抢功;但不曾想,自己血战陈军主力,最终还是被韩擒虎这个“狡猾”的队友摘了桃子,贺若弼从此就埋下了心气不顺的种子。

在战事结束后,虽然曾被秉公执法的杨广下令抓了起来,但随后贺若弼得到了杨坚的亲自接见、慰问,获得了如此夸奖:“克定三吴,公之功也”。

杨坚随后大手一挥,以“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食邑三千户,拜右领军大将军”嘉奖贺若弼的功劳,至于赏钱、赠物、加鼓吹等殊荣更是毫不客气,甚至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为妾。

贺若弼一家人从此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朝野无不对其心生羡慕,妥妥的人生赢家。

按理说,一个军人获取实现如此战功、享受如此荣耀,那也算是圆满了,有些人甚至会刻意就此退居二线、以免功高震主。然而,贺若弼却恰恰相反,他竟然从此开始了作死之路,并且恰好违背了父亲留下的第二条遗嘱:谨言慎行。

当初贺若弼、韩擒虎曾经在杨坚面前争得脸红脖子粗,都说自己应当位居首功;心情大好的杨坚呵呵一笑,大度地让他俩并列头等功。韩擒虎很快把这事翻篇,但贺若弼却一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北朝至隋,功臣有入朝为相的惯例。因此,在灭陈之后,也许是自认为功劳冠绝群臣,贺若弼常常以宰相自居。然而,不久后被提拔为右仆射的却是当初从上游发兵的杨素,贺若弼却仍旧是军职,即使是尊贵的右武侯大将军。

于是他“甚不平,形于言色”,可以理解为一天到晚愤愤不平、随时给人以骂骂咧咧的感觉。

这跟当初他父亲的情形一模一样。但他没想过,为什么同样军人出身,杨素却能当宰相?政坛不同于军旅,牛鬼蛇神混迹其中,想要协调各方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位居宰辅,哪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贺若弼未被提拔,只是他的性格不适合罢了。

幸运的是,杨坚不是宇文护,眼见贺若弼越来越不像样,他只是把其免职、令其回家反省而已。

但纵然如此,贺若弼仍不知醒悟,甚至痛骂当朝宰相高颎、杨素是吃白饭的,这不等于扇皇帝的耳光、骂他是昏君吗?杨坚忍无可忍,把贺若弼关进了大狱,并亲自审问。

即使到了这一步,贺若弼仍对自己辱骂宰相一事毫无愧疚,他甚至说:高颎是自己的朋友、杨素是自己的舅子,自己知道这俩家伙的底细。言下之意,别看两位宰相人前像模像样,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人。

杨素也许确实不是好人,但其文武全才当时无出其右者;至于高颎,他不仅对贺若弼有恩,更是当之无愧的隋朝第一贤相。贺若弼这是在指责杨坚有眼无珠?

这只能说明一点:贺若弼自视过高,而且只盯着别人的缺点。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贺若弼功劳显赫、举家富贵,早就让人眼红了,到了这个时候,还不赶紧落井下石?当时,上表请求将其按罪处死的大臣不在少数,但杨坚感念其功劳,只是免为庶民而已。

并且免官也只是做做样子,一年后,杨坚又恢复了贺若弼的爵位,还经常大方地赏赐财物,只是不再让他担任任何实际性的职务而已。

客观来说,杨坚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贺若弼仍旧我行我素。

公元599,杨坚宴请王公大臣,下诏让贺若弼写一首五言诗。不出意外,完成后的作品饱含着愤懑、抱怨之情,杨坚看后,心中一声叹息,但也未作计较。

没过几年,杨广即位,但贺若弼还是那个贺若弼。

其实早在杨广还是太子时,就见识过贺若弼的为人。

当时,杨广与贺若弼聊天,提了一个问题:“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

这既是送命题,但也是送分题。杨广多年带兵,对各位将领怎能不知?他这么问,只是想试探贺若弼的人品罢了。贺若弼只要适当肯定几位同僚的长处、并且点到为止,相信会给未来的皇帝留下好印象。

然而,贺若弼选择了送命。他把与自己并称的三位名将一顿痛贬:“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看似饶有兴趣:“那么谁称得上是大将呢?”

贺若弼下拜:“那看殿下的抉择了”。言下之意,大将非我其谁。

先不论韩、史二人,但凡贺若弼有一点点基本的情商,他都应该知道——杨素是杨广的铁杆亲信、是其夺取太子之位的头号功臣。打狗还看主人,贬低杨广的人,跟贬低杨广有啥区别?

结果不出预料:杨广即位后,贺若弼仍被疏远,只是被安排了个尊贵而没有实权的光禄大夫之职。

公元607年,贺若弼跟随杨广巡幸草原。为了招待称臣的突厥人,杨广设下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巨型大帐,君臣其乐融融、觥筹交错。但贺若弼、高颎、宇文弼这几位老臣却在私下吐槽规格太高、太奢侈,一会儿又扯到平素里的其他政策也大多不合适。

杨广可没杨坚那份隐忍,他听说后,毫不犹豫地将这三位父亲时代的老臣以“诽谤朝政”罪名处死;贺若弼的儿子贺若怀亮先被免官为奴,不久后也被诛杀,贺若家族就此断根。

现在再回看当初贺若敦留给儿子的遗嘱,不禁让人唏嘘不已。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最适合贺若家族的身份,只是铁血沙场的将军而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官场比沙场更凶险,因为人心比敌人更凶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