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如孕产妇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只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和隔离防护,无需过度焦虑;但当孕产妇出现明显症状时,还是应该积极对症治疗,而不要“硬扛”。 确诊阳性后,怀孕27周女子分享自身经历,引来大量关注 ![]() 12月1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妇产疾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就孕产妇如何防治新冠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她介绍:
![]() 这里有一份孕妇科学防治攻略,请查收! 众所周知,和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相比,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致病力与毒性明显下降。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是疫情大防线中公认最薄弱的环节,相对“温和”的奥密克戎毒株对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来自国外的研究数据给出了较乐观的答案:
国外大量研究数据证实妊娠期妇女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3]。在国内,2021年发布的《围妊娠期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的专家共识》也明确指出,推荐有暴露风险且有接种意愿的妊娠期女性及时接种疫苗[4]。 “孕妇不是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现在指南已经明确指出,孕前或妊娠期都可以接种疫苗。”包怡榕教授强调,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孕产妇要做好自我防护、加强自我监测。防护工作主要包括戴好口罩、减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等。在自我监测方面,她推荐家庭常备体温计、血压仪,以监测孕妇体温、心率及血压。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准备指式脉搏血氧仪。除了监测孕妇自身健康状况外,孕妇还可以通过胎动监测,评估胎儿状况,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做远程胎心监护。 孕妇通常于妊娠28周开始自我监测胎动,目前国内多采用每日固定3小时计数胎动法,即每日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测胎动1小时,将胎动数相加乘以4即得12小时的胎动数。按每小时监测,临床警戒值为<3次/小时,如达到警戒值可继续监测,若仍<3次/小时需及时就诊[5]。 接受常规产检前,孕妇可以提前做好预约,以减少往返及候诊时间,降低感染风险。部分非必须的产检,则可以通过线上咨询完成。“对于合并基础病、孕周大的孕妇,如果无法到院检查,我们会通过电话联系,做好首诊负责制。”包怡榕教授介绍,“我们医院也开设了互联网医院,可以进行咨询和门诊,每天都有医生在网上接诊。” 孕产妇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担忧药物影响胎儿,许多人选择不吃药“硬扛”。对此,包怡榕教授建议,如孕产妇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只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和隔离防护,无需过度焦虑;但当孕产妇出现明显症状时,还是应该积极对症治疗。 在新闻发布会上,乔杰院士也指出,当孕妇体温超过38.5℃,应该使用退烧药治疗。 “许多医院,包括我们医院在内,都在官网上推出了相应的用药推荐,大家可以自行查询。”包怡榕教授指出,当孕产妇出现发热及咽喉疼痛时,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对症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妊娠期使用风险增加,因此不孕产妇使用复方制剂。 在其他退烧药方面,由于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可能会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关闭;复方氨酚烷胺中的金刚烷成分,可能造成胎儿心脏畸形;氨酚咖那敏片含有咖啡因,可能会影响后代大脑发育;酚麻美敏片和美敏伪麻中含有伪麻黄碱,可能会增加胎儿腹壁裂,因此均不建议孕产妇使用。 如患者出现咳痰,可以使用乙酰半胱氨酸;对具有干咳症状的患者,右美沙芬在动物实验中对胎儿有潜在毒副作用,早孕期间慎用。相关感冒症状如鼻塞流涕等,推荐孕妇使用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氯苯那敏会影响泌乳,不推荐哺乳期妇女使用。 面对当前市场上多种药物断货引发焦虑的现象,包怡榕教授表示,目前新冠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市面上尚无特效药可购买,不建议家庭盲目囤药。“许多药物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孕妇体温非常高、病程长或有胸闷等不适症状,还是建议尽快就诊。” 参考文献: [1]Mupanomunda M, Fakih MG, Miller C,et al.Comparison of Severe Maternal 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Delivery During Periods of Circulation of Specific SARS-CoV-2 Variants. JAMA Netw Open. 2022 Aug 1;5(8):e2226436. [2]Pecks U, Mand N, Kolben T,et al.SARS-CoV-2 Infection During Pregnancy. Dtsch Arztebl Int. 2022 Sep 5;119(35-36):588-594. [3]Male V.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regnancy. Nat Rev Immunol. 2022 May;22(5):277-282. [4]李艳辉, 梁静,等 围妊娠期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的专家共识[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1, 11(5):4. [5]刘春雨, 赵扬玉. 胎动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9, 35(12):3.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