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耷名号

 gudian386 2022-12-15 发布于山东

  一、八大不可能叫“朱耷”

  八大山人姓朱但究竟叫什么?中外学者有诸多争议。其中有研究八大的学者李旦先生曾于1960年著写文章说,青云谱道院历代传说中称,八大山人呱呱坠地,便生有一双大耳,八大山人的父亲朱谋给他取了乳名叫“耷子”,所以他本名叫朱耷。与八大同时期的新建人曹茂的《绎经杂识》中说了:“耷为僧名雪个”,这是发现最早的史料记载,其后清朝、民国时期的一些资料,也记载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字雪个。于是,人们一直沿用到今天


       八大山人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叫“朱耷”。这个记载最早见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02)刊的《西江志》:“八大山人名耷。”另见康熙年间新建县曹茂先著《绎堂杂识》:“耷为僧,名雪个”。后来,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载:“八大山人……姓朱氏名耷,字雪个。”

  为什么叫“朱耷”?“朱耷”是什么意思?“耷”,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耳”,就是“大耳朵”之义,据说,八大生下来时双耳较大,所以他父亲就给他取了个名,叫“朱耷子”。

  但是,“耷”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想,都不像皇亲贵族家的孩子名,倒很像民间百姓的小孩取名。民间小孩往往以身体某部位的特征取名,特别是取绰号,如“王大眼睛”、“李光头”、“刘小脚”、“钱大疤子”等,“朱耷子”,就相当于叫“朱大耳朵”,况且,“耷”的耳朵不但大,还下垂,即“耷拉着的大耳朵”,这个“朱耷子”的小名,还真有点南昌气息。南昌话里往往有“**子”的说法,比如“结巴之人”叫“结巴子”、“疖”叫“疖子”、“眼瞎之人”叫“瞎子”,“耳聋之人”叫“聋子”,这种叫法在南昌话里有几个特点:一、一般是名词,指称人,所以用来作人名,二是多指不好的身体特征,比如:“身材矮小之人”叫“矮子”,但身材高大为俊美之人,就没有“高子”一说,同样,眼神好、眼睛漂亮、耳朵好之类的人,都没有相应的叫法。三、除了临时把人叫成“瞎子”“拐子”是骂人、贬损人的话之外,用“**子”来作人名,则没有多大的骂人法,反而有贱名好活的意愿,就像“劣根”、“尿根”之类的名字。但不管管怎么说,八大山人叫“朱耷子”,很有些南昌城里的市井味道,王者皇族之气则不见啦。

  陈椿年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另眼再看八大山人》,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贵族皇室的取名制度上,认定八大不可能叫“耷”。他认为朱耷和八大山人的“大明宗室”身份相矛盾。八大山人作为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原名,也就是“谱名”,绝不可能是“耷”。

  因为皇族有着严格的谱系序名制度,朱元璋的后裔,其名字由两部分构成:一、按中国传统,名字要有一个字辈。比如,朱元璋给燕王朱棣(即明成祖)这一支颁赐的谱系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二、从朱元璋的儿子辈起,名字中除字辈外的那个字,必须依次选用“木、火、土、金、水”为偏旁的字,五行相生,周而复始地轮换使用。比如,崇祯皇帝作为朱棣的第九世孙,他的字辈是“由”,所以名字中必须有一个“由”字,而名字中的另一个字的偏旁则必须按照“木火水金土”的序列轮回,轮着崇祯帝这一辈是“木”,所以他的名字叫“由检”,而他的堂兄弘光皇帝则名叫“由崧”,他的另一个更加疏远的堂弟永历皇帝名叫“由榔”。总之,所有属于他这一辈的兄弟、堂兄弟的名字都必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辈分名“由”字,二是带有“木”字旁的字。

  各藩受封,也均由王子各拟世系二十个字以定行派。江西的朱权这一支的谱系字辈20个字为:“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八大山人是朱多炡的孙子,朱谋□(从土)的儿子,故以统字排行,也就是说,轮到八大山人这一辈,是“统”字辈,所以,他的名字中必有一个“统”。那名字中另一个字是什么呢?按上述江西宁王宗室排行20个字首,每代排行第二字取五行偏旁造名。八大山人的祖父叫朱多炡,火字旁,八大的父亲叫谋□,“土”字旁。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行这样排下来,八大这个“统”字辈的名字中就必须是一个带有“木”字旁的字。据《江西朱氏八支宗谱》记载八大的名字是:“统□(上“林”下“金”,音“劝”),号彭祖,又号八大山人,封辅国中尉,……”。因此,八大山人的正式名字绝不可能是单名“耷”字,他和他的父祖们谁都不可能违反太祖皇帝钦定的宗室命名制度。


       但有学者认为,“朱耷”不过是八大山人应考秀才时,为了不让考官们知道他是皇家子孙,按照当时的制度,由当局给他安了个“名”,即“庠名”,就像今日考生的数字代号一样。也有学者提出疑问,作为龙子龙孙,“朱耷”一名有悖八大山人的“大明宗室”身份。作为宁王后裔,“谱名”才是本名,

二、八大山人是皇族王孙

  在这幅《个山小像》上,有彭文亮的题跋:

  个翁大师像赞:

  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

  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

  湖西彭文亮

  “瀑泉”系指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字贞吉,号瀑泉),“故侯”当为宁王朱权,“九叶”系指从朱权到八大繁衍至第九代。这就说明了八大山人是朱权的后代。

  八大山人在《个山小像》上还特意盖上一方“西江弋阳王孙”的朱印。

  “西江”即指江西,“弋阳”指宁王下的弋阳郡王这一支。

  中国人是很重视印章的,不管是公章,还是私印,都是极其重要的信物。可以想象,八大山人隐名埋名,躲开人世,窜伏山林,潜藏佛门,人不人,僧不僧地这么多年,现在,他终于亮出自己的身份、名号、家世,大专地向世人喊出“我是皇族王孙!”家族的荣耀、自己的尊严,身份显贵,当然也有这些年的屈辱、苦难、压抑、苦闷等等,全在这“西江弋阳王孙”几个字、这一方印上啦!

  那么,八大山人作为“王孙”,他究竟是朱权之孙弋阳郡王的第几世孙呢?

  据《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记载,朱权在江西藩衍子孙,前属八府,后成八支。八支为:临川、宜春、瑞昌、乐安、石城、建安、钟陵、弋阳,均封为王。八大山人属弋阳王支。弋阳王府设在南昌。据汪世清、李旦、周士心和蔡星仪等先生等考证研究,八大属统字辈,谱系如下: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为宁王,谥“献”,为第一世。

  朱权的儿子磐烒追封为宁王,谥“惠”,为第二世。

  磐烒的儿子奠槛封为弋阳王,谥“荣庄”,为第三世。


他的少年时期很是意气风发,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敏而好学,8岁便能作诗,11岁能画山水,甚至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15岁时不顾当时的规定—“王室只能世袭勋爵而不得参加科考”,执意参试,并高中秀才,而这也是他得到赐名“朱耷”的缘由。
只可惜,这样少年得意的日子,戛然而止于他19岁。那一年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覆巢之下无完卵,朱耷开始了困顿的流亡生活。
22岁那年妻子的亡故,带走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于是朱耷带着母亲和弟弟“出家”,在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从此改号“雪个”,而后又多次更改名号,如个山、个山驴、驴屋、驴汉、刃庵、拾得、何园等等,不一而足。
但很显然,他的每一个名号背后,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他彼时当下的悲愁思绪和郁结心情。


直到59岁时,朱耷开始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号,题诗作画。八大的深意源自“朱耷”二字,拆开来解,“朱”字去掉“牛”就是“八”,而“耷”字去掉“耳”则是“大”。


“八大”者,失去“牛耳”也。我们知道,牛和耳在古籍中又多是象征着事物相对关键的地方,在政治领域里则象征着有一定地位和权势的人物。所以在这里,八大山人舍却牛耳的目的不言而喻。
更有意思的是,在署名款时,他常常将“八大山人”四个字连缀在一起,乍看之下,仿佛是“哭之”,又像是“笑之”,或许这样解读也未尝不可,正如他这哭笑皆非的一生。


只不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八大者,是“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纵观八大山人这一生,忍不住会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都是出生于富贵之家,春风得意少年时,奈何一朝家变,直接从云端坠入尘埃里,只不过宝玉面临的是抄家,而朱耷面对的则是国破家碎后的颠沛流离。
只一样的是,他俩都遁入了空门。《红楼梦》里贾宝玉遁入空门的境况我们已不可考,但空门之内,法名传綮的朱耷,将内心种种不能诉说于人的苦痛,尽情诉诸于他的画作和诗文里。
而在这本《画者东西影-八大山人艺术中的生存智慧》书中,北大哲学系教授、美学家朱良志先生则是在对八大山人的多年综合研究中,精选出最能体现八大山人哲学思想和生存智慧的画作,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带着我们读者细品八大山人画作里的失意、孤独、荒诞等艺术风格,以及八大山人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的思想旨趣等等。


02
八大山人其画:怪诞孤绝的艺术风格
许是为了贯彻他的“画为影子说”,八大山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突出他笔下物象的荒诞感,但在荒诞之余,又每每总透着丝冥思意味,画里字间凝结着八大山人对一切众生(也包括人)生命存在的态度。
显而易见的是,八大山人画风的荒诞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本书作者朱良志教授将八大山人的绘画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659-1680年,初入佛门,八大山人画的多是花卉奇石,更注重写实,并不刻意追求怪诞;只可惜,这个时期的传世作品并不太多。

网图,侵删
1681-1684年间,开始使用“驴”号,并处于思想的极度苦闷期,作品多呈现的是对故国的思念,比如现藏于北京故宫的《古梅图轴》。这个时期的整体画风依然偏向于写实风格。
自1685年开始,他正式使用“八大山人”之号,而不用“雪个”、“驴”等名号,标志着他正式离开佛门,一直到1705年去世,这是他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期间,怪诞面目逐渐多起来,尤其在1690年前后,有大量怪诞而晦涩的作品问世。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大体又可分为两类:
1,具体形态上的变异,尝试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
比如这幅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花果册》,如果不看说明的话,你能看得出来这画的是什么吗?


咋看之下好比一尾鱼,游曳在天地间,可细思量之下,竟然是芋头,你看那芋头的茎有多像鱼尾巴高高翘起?而偏偏芋和鱼的发音也是这般接近,似乎八大山人有意在和我们开玩笑,这画,说是芋头也可以,说是鱼也未尝不可,更可以说是非芋非鱼也。
类似的构图可见于八大山人的许多作品中。而他也旨在告诉我们:鸿蒙开物,何须有定观!
可不是吗?我们习惯性地以为世界就是确定的,固化的,但事实上,它却是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着的。而是芋还是鱼,也不过是我们加诸在它们身上的一个称呼而已。
2,空间布局上的变异,建立一种罕见的物质存在关系
八大喜欢画鸟,画各种类型的鸟,有家禽,有飞鸟;有大如鹰,有小如鹌鹑;有尊贵的鸟,如鹤,有卑微的鸟,如山雀。他的画中,鸟或栖于树,或傍于崖,或立于地,少见飞翔于高天的鸟。他喜欢画鱼,画过很多类型的鱼,但很少画鱼在水中游弋的常态。八大创造了一个鸟落于水、鱼飞于天的世界。


这幅作于1693年的《鱼鸟图卷》,则是一幅典型的八大式的荒诞之作。画的构图非常简单,起手处,画一条大鱼,横飞天际,画的后段两只鸟于石岸边闭目兀立......显然,这又是一个鸟不飞,而鱼飞的世界。
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我们对鱼、鸟的存在方式有着多么固化的定见。所以八大山人通过他的画告诉我们:还是放下定见,尝试多角度看看这个世界吧。
在八大看来,常人着眼于差异的世界,物物有定相,这是鱼,这是鸟,这是鸭,这是石,一物有一相,物物相关联;物与物又依照一定的规则在活动,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鸭在水面浮,山在天际显。而八大却深入“苍茫寂历”之中,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鸟不是鸟,鱼不是鱼,石不是石,世界上无一物有定相,定相只是我们的幻觉。
八大山人如此这般怪诞且孤绝的画风,源自禅宗对表相世界的解构。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本书中,朱良志教授也着大笔墨给予细细剖析,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找来此书,亲自去阅读感受一番~ 顺带说一句,朱良志教授的文笔也特别有画面感,读来很是赏心悦目呢。


03
写在最后
回头开头的问题,为何八大山人的画里,那些小动物们总是在下意识地翻着白眼呢?
这个典故源自魏晋名士阮籍的故事,据说阮籍能为青白眼,对自己喜欢或是尊重的人,则是青眼有加,表现尊重;而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则是白眼以示,表达仇视的心情。
对于八大山人来说,作为明室后裔,一方面思念着故国,一方面又不得不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被人发现真实的身份。他这一生飘零的孤寂感可想而知。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处境,他心里的愤懑无处纾解,唯有寄情于书画。故而,他的笔下,鱼鸟鹰雀,多是孑然一身,孤立于世,桀骜不驯,白眼朝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