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笔记|既然已经知道,就去勤勉地练习吧

 shineboy1 2022-12-16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图片

📖

“不知则已,知止观之可以入道者,可不勉哉! ”

宋代大儒陈瓘在一篇名为《止观坐禅法要记》的文章最后,这样感叹道。

可以说,这像是一篇来自古人的读书笔记。他所读的,正是隋代智顗大师的《童蒙止观》,这部关于静坐方法与止观智慧的古代经典。

巧的是,近来五阶线上课「静定的滋养」的同学们,也在认真尝试着去做《童蒙止观》的总结笔记😊

图片

林曦老师《童蒙止观》备课日常

十章内容,经由林曦老师一路带领,精读讲毕,唯有总结整理,复习并践行,学而时习之,才可真正地作用于我们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读读陈瓘的这篇吧。宋人读着隋代的经典,写下自己的理解,而我们,实在幸运,可以兼而读之,一盏明灯,便也跨越时空,传之千盏。

愿你看过,能如这句感叹一般:道路就在那里,既然已经知道,就去勤勉地练习吧✌️


图片

图片
在「静定的滋养」线上课,林曦老师带领着大家通读了这篇文章,小世界将课堂内容整理,分享与你,我们一起慢慢看💛

图片

图片

在开头,陈瓘便点出了修习止观的本质:它是方法。

如果本来就能做到如如不动,哪里还需要修“止”?如果我们的心性未曾受到遮蔽,又何需修“观”呢?

正是因为暂时地,我们远离了这本具的明澈状态,失去了基本的定力与观照能力,所以才需要借由某种方法,去改善,去重新获得。


图片


而这句“动静俱失,不昏即散”,大概,是对我们日常状态的精辟总结了😄

会发现,往往那些没有办法安静下来,一团散乱的人,也同样没法在需要打起精神时,很好地调动起自己。

所以动和静,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同一种能力。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同阴阳共生,一失便是俱失。

写字中的快和慢也是如此。我们的练习,便是为了不断拓宽快与慢的空间,让快慢,成为自然书写的节奏本身,宽急得所,才有自在。

图片
林曦老师录《坛经》中句


图片
图片

这里以病与药的关系作比喻:吃药并不是让我们获得另外一种状态,而是回归到原本的健康。所以“病瘳药废”,道理很简单:当我们的病好了,便也不再想着吃药了。
也如《金刚经》中的那个譬喻:“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渡河的船筏都只是工具,当你抵达彼岸,就不再需要它。
“止观者乃假名字”,真正的具足圆满状态,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只是那些已经到达彼岸的觉者,希望自己获得的这般清凉自在,他人也同样可以得到,于是为我们指明了这样由止观获得定力与智慧的方法。

不知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对那些不辞辛苦的善知识们,心怀感激。

图片
《京江送别图》局部 明 沈周


图片

图片

语言的大海无边无际,为了我们不致迷失其中,善知识便以方便法门,使得“尝一滴知百川味,由一沤见全潮体”,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令我们可以通过手指,去看到月亮。

然而语言有令人迷惑的特质,我们很容易局囿于手指本身,将方法执着为目的,就像到达了彼岸,却还背着船。

所以为了引导与启蒙,智顗大师撰写了这样一册薄薄的小书,《童蒙止观》。言简意赅,读来很容易明白,能够帮助我们从生病恢复至健康的良药,尽在其中了。

这良药,便是“止观二法”,它是那手指,最终指向“定慧”的月亮。


图片
《松溪泛月图》局部 宋 夏圭

图片

图片

《黄帝内经》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同样地,修习止观,不必等到彻底陷入昏沉,而是“止乎其未散,观乎其未昏”,在还没有完全散乱的时候,试着安定下来,抓住我们心念中的,那一点圆明。

最初,它只是一个小火苗,忽明忽灭,而我们修习的路途,便在于让它持续稳定地发光。定力,好比一个玻璃罩子,把火苗罩起来,智慧便放出光芒。

图片

在《童蒙止观》中,对定力与智慧、止与观二者的关系,有一个经典的形容——“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独轮的车子很难开动,一只翅膀的鸟儿很难飞起。

所以整部《童蒙止观》都在强调,“定慧力等”。

专修定力难免落入愚痴,视野狭窄,偏学智慧则容易狂妄,心生傲慢。依然如阴与阳的一体共生,唯有将稳定性与敏锐度达致平衡,这样的实力,才是智慧的显现。

图片

林曦老师的手写讲义,看到这对翅膀了吗?😊


这个道理,“穷远极高,无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于此”,无论走得再远,都要回到止观二法,从这里开始。它是起点,亦是终点。

好比莲花,花果同时,此时的花开里就已经包含结果,所以依然如之前所说,我们并不是要成为另外的状态,过程即是结果。

所以最后发出了感慨: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就要做起啊。

图片

从种子到果实,它就是它


回到《童蒙止观》的开头序言,智顗大师也曾如是提醒诸位:说易行难。

“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讲得虽然浅近,但在这条道路上追寻智慧的人,应当时时刻刻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你真的理解过程即结果这件事,也就不会觉得它简单了。

好比我们写字,千笔万笔,最终都要回到那一笔。过程里,你如实映照出多少,都是你当下的果子。

既然道路就在这里,可不勉哉❤️

图片

齐同学的《童蒙止观》,“把书读厚”✌️

图片

古早树同学的《童蒙止观》笔记


最后,想和你分享陈瓘一首《卜算子》中的两句: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是啊,去观照,去证得,将三千与大千尽收眼底,这路途中的历缘对境,客尘种种,你所经历的,都将成为成长的助缘,作用于心。

愿你能看到月亮,致广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