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五行

 壹团和气养形神 2022-12-16 发布于湖北

五行和阴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中的精品,可惜多年未曾解开其中之迷,本人在解开阴阳之迷后,在阴阳的基础上,再解开了五行之迷。敢说解开了五行之迷,在于已经找到了古人为什么要创造五行,找到了触动创造的灵感与动机,找到了创造五行的基础,发现了五行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创造五行的根据是什么,五行配五脏的根据是什么等,由于是部分的节选,难免有说不到的地方。希望能为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

1、创造五行的起因

五为奇数,选择一个不对称的奇数为主体来创造五行,这本身就非常令人奇怪。这个世界上处处都存在对称,为什么必定要选择一个奇数为主体来包藏世上一切事物?人们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想出要创造一个五行?创造五行的灵感与动机来自于什么?简单的五行是否能够将一切复杂的事物包括在内?创造五行的原理和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一切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些不解之迷。 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已经追溯过,古代人们创造阴阳的灵感,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中那条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的醒悟,人们发现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遵循着这条自然规律运行,而毫无有例外,人们在对这条自然规律的分析中,发现了自然规律中有两种基本因素在发生作用,一种是有利的正面因素,一种是有害的反面因素,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事物遵循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规律是对一切正反因素“对立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表达。

创造阴阳有一个从实践中引发的灵感,它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解决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共性本质,典定了阴阳为宇宙基本法则的地位,为人们认识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变化原理确定了一套规范化的标准。

古代人们在创造五行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从实践中引发出来的灵感和动机?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为什么能够想象出一套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的理论?如果有的话,人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惑,从困惑中发现了什么?需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创造出了五行?创造五行有没有一个可靠的基础平台?

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无非是想从本质上了解清楚五行到底有没有科学性这个根本问题,如果创造五行有科学的根据,顺从自然的规律而产生,那么它是科学的,否则,就不是科学。

古代的人们选择奇数五行,肯定有它的道理,创造出一套五行,必定是将实践中的发现进行理性提高,将事物的基本存在上升为普遍性的指导理论,创造五行决不是臆想的虚幻,它必定有触发灵感的原因,必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动机。人们创造一套五行理论,无非是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将宇宙中所有事物造成的无穷无尽的既混乱又复杂的状态从性质上进行规范化,规范统属为五个行列的标准性质;二是将事物造成的变化万千的复杂关系进行规范化,规范为标准的关系定律。有了五行的性质标准和关系定律后,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按照性质属性确定自己的定位后,就能够知道与其他不同事物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双边关系。

将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事物关系在高清晰度表达的情况下简单化和程序化,关系定律为人们掌握宇宙万物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准确度比较高的理性平台,也即是为人们进行预测提供了一套可验证的理论依据。 

2、创造五行的灵感

五行实际所起的作用,是要以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形式,建立起一套简单化的性质标准和性质关系定律,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性质分类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划分标准,为事物的相互关系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规范模式。
        这里有一个令人感到奇怪和不可理解的问题,不是已经有了一套将宇宙间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的阴阳性质与关系标准了吗?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以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为原则,打造出一套能够规范所有事物的宇宙基本法则,它以阴阳为性质总纲,统领了一切事物的基本性质,以阴阳的相互作用为模式,规范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过程,已经在重点表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都是阴阳相互量变所形成,而且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也证明了阴阳理论的正确性与先进性。
        《易经》的记载表明,远古时代“三皇”之一的伏羲,运用阴阳为基础,创造出了一套八卦,能够以阴阳为基础平台再进行开拓性的创造,这就说明伏羲对阴阳已经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证明在伏羲之前的更加远古时代,阴阳已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而按照《尚书》的记载,五行最早只在夏朝初年才出现的洪范九畴,这说阴阳的产生年代远远比五行的产生年代要早得多,但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古代人们在已经创造出一套用于对宇宙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阴阳理论后,为什么还要再创造出另一套也是用于对宇宙一切事物进行性质划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五行理论来?虽然这肯定有其中的重要原因,但原因是什么呢?这才是创造五行的真正触发灵感。
        人们在有了一套把握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阴阳理论后,还要再创造另外一套同样也是用于把握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的五行理论,肯定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出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需要,也肯定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相互关系所发生现象的理性认识,是有目的和有意识的创造。可以设想到,古代人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也同样会遇到,触发创造五行的动机,在当代的社会实践中也同样会感受出来。
        五行与阴阳之间的最大不同点,就是人们要创造五行的重要原因,将五行与阴阳相比,就会发现两者存在有鲜明的不同之处,阴阳是二元的对立统一,重点体现的是宇宙基本法则,它以阴阳为基本因素,去描述一切事物在本质上的分类,再从本质基础上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原因。而五行则是以五元性质为基本标准的统一,以性质的相互关系来体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其重点在于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然后再以性质的关系规律来确定事物相互作用后的发展趋势。 
        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呢?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从复杂多变的事物变化中发现了五行关系呢?其实这个看似困难的问题,要解决也并不难,只要人们细心揣测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就会有所感触,有所觉悟。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的表现为相亲相爱,相互扶助,和谐共生,有的彼此间好像前世有仇一样,水火不能相容,有的成为天敌,见面非置对方于死地,有的成为依靠,生死都恋恋不舍。 
        比如人们发现植物中存在这样一些奇特的现象,如果在蓖麻地里种芥菜种,尽管蓖麻比介菜粗壮高大,但蓖麻还是会发生叶子大量枯黄而逐渐死去,如果在蓖麻地里种大豆,则两者都生长旺盛。如果将番茄和黄瓜种在一起,或者将卷心菜和荠菜种在一起,它们彼此就会出现斗争,不能好好地生长。如果将洋葱头和红萝卜种在一起,或在玉米地里种上豌豆,它们之间会相互扶助,共同造就出一个互为有利的生态环境,它会比单独植取得更多的收获。 
        人们也发现,动物中的有一条非常有秩序的食物链,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都是大型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以及鹰,而位于食物链最低层的则一些小型的草食性动物和昆虫。食物链显示,同一层次的动物在互不争夺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和平相处,但必须提防在食物链中比自己更加高层次凶狠动物的伤害,同时又在不断搜捕食物链下层的受害者。从食物链的关系来看,动物之间只存在一个他食我,我食他的相克关系,也存在一个他不食我,我也不食他的共生关系。人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大海中的海蜇和海葵身上藏有毒剌,鱼类基本上不敢接近,但一些小虾则利用海蜇为藏身之地,小丑鱼则以海葵为藏身之所,奇怪的是,海蜇与海葵从不伤害这些弱小的鱼虾,鱼虾在这些有毒剌的保护伞下面,可以有效地躲避天敌的追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生养我的长辈,有与我一样的平辈,有我生养的后辈,有我讨厌的人,有敌视我的人,有朋友,有我爱的人,有爱我的人。事实在证明,无论事物与事物也好,人与人也好,之间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斗争的一面,至于双边关系是和谐还是斗争,这就要视谁对谁,在什么时间和在什么地点。 
        人们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若以人际关系来解释的话,可以这样表达:在这个世界上,既有自己有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敌人,自己的敌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也可能是朋友的敌人,自己的朋友,有可能是敌人的朋友,也有可能是敌人的敌人,但朋友的敌人,未必是自己的敌人,朋友的朋友,未必是自己的朋友。
        宇宙中的事物虽然无穷无尽,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多变,有支持,有反对;有相杀,有相容;有共存,有斗争;有扶助,有抑制;有增强,有损害;有友爱,有无情;如果将所有的双边关系综合起来,经过梳理后,发现在这些复杂的关系现象里面,只存在两种最基本性的双边关系,一种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正面的有利性质关系,一种是一方对另一方有负面性的有害性质关系。正是事物里面存在的这两种最基本性的关系,触动了古代人们的思维灵感,它们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有一种普遍性而且有秩序的关系规律,有利关系和有害关系应该成为连接各种事物的基本纽带,如果从事物中理顺出各方的关系,将相同和类似的性质合并,运用抽象化的形式,以性质代替物质,梳理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样,宇宙中所有事物间那些形形式式千奇百怪的复杂关系,就有了一个具有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理论模式。 
        若将有利与有害这对相反的二元性质为连接的基础,会产生出多少种双边关系呢?事实证明,如果以任何的一件具体事物为基点,对照与其他事物所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双边关系无非只有简单的几点:
        1、本身对其他事物起到有促进或者扶助的正面性有利作用;
        2、本身对其他事物起到有妨碍或者抑制的负面性有害作用;
        3、其他事物对本身起到有促进或者扶助的正面性有利作用;
        4、其他事物对本身起到有妨碍或者抑制的负面性有害作用;
        5、本身与其他事物的性质性能一样,相互间没有促进作用,也没有抑制作用。
        可以看出,宇宙中一切事物所发生的复杂性相互关系经过理顺,就只有以上五种最基本性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以上的关系围绕一个基点“我”来体现,所有关系就成为了只有我、支持我者、我支持者、反对我者、我反对者五个方面。人们或者觉得,不是还有中立,弃权、不支持又不反对这些中间性的态度吗?对于这几种态度,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是既支持又反对的和合,也即是支持与反对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共同取舍,从阴阳这个基本性质来看,它们都是一种不清晰的模糊态度,不是最基本性的单一态度,只是正反二元态度的组合,如果用二元性质组合的方式,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态度,当支持多于反对时,成为了有限度的支持,当反对多于支持时,成为了有限度反对,而且这个有限度还是无限的,可大可小,因此从基本层面看,最基本的态度只有支持与反对两种,也即是阴阳二元性的态度表达。 
        这五种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关系,就是触发人们创造五行的灵感,也是引导人们创造五行的真正诱因,人们发现,阴阳虽然很好地解决了事物在基本层面上的性质属性,解释了事物在基本层次上的运动变化原理,但它没有完全地解决事物在复杂的运动状态下,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的性质定位标准,也没有解决事物在不同的运动阶段中的相互关系原则。为了将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反映出来的性质取向规范化地定性,为了表明事物在不同性质取向阶段内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原则,这就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创造出一套相适应的五行理论,用以解决事物之间复杂多向的相互关系这些实际问题。

3、创造五行的思路

事物中存在的五种相互关系形式,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古代人感觉到,如果能够将事物之间体现出来的这五种关系转变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一套规律性的必然守则,那么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关系就有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关系定律,只要把握了这套定律,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宇宙间一切事物产生的复杂关系形式,抓住这个理论模式,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所有关系模式。
       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性的标准化关系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理顺的关系问题有非常之多,而首当其冲的重点,是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1、虽然知道事物间存在有扶助与促进的实际情况,但在什么的相互性质关系状态下,一件事物才对另一件事物起到扶助与促进的作用;
        2、虽然知道事物间存在有妨碍与抑制的实际情况,但在什么的相互性质关系状态下,一件事物才对另一件事物起到妨碍与抑制的作用;
        3、事物所归属的五种性质,应该采用一套什么样的意义表达,才能既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性质标识,又能体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 
        总的来说,要想创造出一套统管一切事物的关系定律,首先必须要建立起一整套具有科学性,能够准确体现事物个性化的性质标识体系。也只有建立起性质标识体系,才能够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理顺出一套明确相互关系的规则性定律,如果连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身分都无法识别和确定的话,创造事物关系标准化的定律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建立标识体系,首先要肯定这五种不同关系的性质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这一点可以这样得到断定,当人们以一件具体的事物为主体,定为“我”后,以“我”为中心来分析各方关系性质,可以得到这样确定:支持我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我支持者、与我反对者和与反对我者的性质不同;我支持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反对我者和与我反对者的性质不同;我反对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我支持者和与反对我者的性质不同;反对我者,在性质上肯定与我不同,也肯定与支持我者、与我支持者和与我反对者的性质不同。因为支持我者,它必定有能力弥补我的不足之处,而不需我的扶助,而我支持者,它必有不足之处需要我的扶助,却未必有能力对我进行支持,我反对者,是我有能力进行反对,而不怕对方的报复,而反对我者,必须有反对我的实力,并不怕我的报复。从它们与我的相互关系中,表达出它们彼此的性质并不相同,它们四个方面的性质与我的性质也完全不相同。从具体方面而言,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只存在有五个不同的基本性质状态。如果将以上五个方面中的任意一方为主体中心点“我”,也都必然性地产生出四种不同的关系,因此,在以“我”为中心点的相互关系当中,形成了两条关系链,一条以支持我者,我,与我支持者组成的相互支持的相生关系链,一条以反对我者,我,与我反对者组成的相互反对的相克关系链。
        如果将具有扶持和促进,起到正面和支持性作用的双边关系统称为“相生”,将具有妨碍和抑制,起到负面和反对作用的双边关系统称为“相克”,那么一切事物的关系就呈现出一条相生关系链和一条相克关系链。在以五个不同性质为中心的相互关系中,各自都有一条以支持我者,我,与我支持者组成的相生关系链,也都有一条以反对我者,我,与我反对者组成的相克关系链。我们的祖先们发现,由一切事物组成的五种性质状态中,它们各自的相生链和相克链可以互相连接,能够形成一条循环相连的整体性相生关系链,和一条循环相连的整体性相克关系链。人们发现,要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性质与相互关系,就必须建立起五种性质的基本标识。但用什么样的性质标识为五个不同方面定性,这才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处于这两条关系链中的我,性质定怎样确定?对我起扶助作用的他,性质定为什么?对我起抑制作用的他,性质定为什么?我扶助的他,性质又定为什么?我抑制的他,其性质又定为什么?
        以什么来表示五种不同的基本性质,形成各自的性质特点,的确不是一件随便就能够做到的事,最大的难点是在于这一套标识能够确定彼此的相互关系,需要定性识别的对象虽然只有五个方面,而依据什么来创造性质标识,怎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性质关系体系,确实有一点难度。
        可喜的是,我们的祖先做到了,它们选择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性质标识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了一套性质识别标准,它们将五种性质的各自关系链相连接,形成了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环,建立起一条相生关系链;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建立起了一条相克关系链。有了一套五行性质标准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只要对照五行的性质属性,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性质定位,再对照相生关系和相克关系链,于是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就一目了然。古代将五行关系作出拟人化的表达,它们将相生关系中的生我者称为“父母”,将我生者称为“子孙”;将相克关系中的克我者称为“官鬼”,将我克者称为“妻财”;将双边关系中性质与我同者称为“兄弟”。将生硬的道理人性化,的确是一种创造,经过人性化的改造,五行关系被活化,更具亲切感,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

4、五行的产生基础

古代的人们创造了五行,在几千年的实践运用中也证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至于古代的人们是在什么基础上,用什么的方法创造出五行,一直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点问题。当人们怀着解惑的心态翻阅古今的典藉,试图找到产生五行来源的原委时,得到的只有失望,虽然现在人们对五行的成因有诸多的解释,遗憾的是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创造五行的原始依据、过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遗憾则是古代那些创造五行的先辈们,没有将五行的产生原理和创造过程流传下来,让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这一套性质标准与关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呢?虽然肯定五行首先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但将这个由实践的认识提高为普遍性的理论,就必然有一个相适应的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现实依据,有一个顺应自然的发生过程。简单一点说,是它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再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创新而创造出来。
        创造五行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从《解读阴阳》中已经说过,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产生,那么五行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事物形态,它产生来源也不会例外,也必然由阴阳为基本材料生成,否则的话,阴阳理论就不能成为放之中海而皆准的真理。
        阴阳又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发现有一套相关的理论能够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发,它就是《易经》中的八卦。稍微读过《周易》,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的人,对八卦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从个经卦,按照《周易》的解释,八个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质:
        震为雷的性质为木,位于正东方;兑为泽的性质为金,位于正西方;离为火的性质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的性质为水,位于正北方;坤为地的性质为土,位于西南方;艮为山的性质为土,位于东北方;巽为风的性质为木,位于东南方;乾为天的性质为金,位于西北方。
        从八卦中看到,离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位于正北方,震为雷位于正东方,兑为泽位于正西方,在这中个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东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由于八卦中没有中央,五行中的土在八卦中转变到了西南方和东北方,虽然八卦的性质属性是以五行的性质属性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充分地说明了八卦的性质和五行的性质有了一种和谐的溶合,特点是八中的离火和五行中的火同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水同为一物,五行与八卦中的水与火两基本物质元素的同一性,绝对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必然性的关系。
        人们已经知道,八卦是由阴阳产生,阴的性质为黑暗寒冷,其基础物质为水,阳的性质为明亮炎热,其基础物质为火,阴与阳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应该注意到,八卦是由阴阳为原始材料生成,这就是说,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种性质事物,全部都由水与火两种性质为基础,再经过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在注意到这个生化来源后,可以看到,阴阳的水与火,和五行中的水与火,和八卦中的水与火,同属于一样的物质,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五行的产生来源,必定来自于阴阳,阴阳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体,同样也是生化五行的母体。
        是阴阳生化出五行吗?在最早系统性地解说五行的《洪范》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阴阳,没有提及过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或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既没有表示,也没有暗示过五行的来源出自于阴阳,甚至在《周易》中,也没有发现阴阳与五行有什么必然性的直接生化关系。人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发现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事,这一切都在表明,从阴阳一词最早出现的时代,从五行最早出现的时代,没有记载证明两者有着必然的生化关系,能够证明阴阳生化出五行的唯一条件,只有阴阳是生化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一条依据,单凭这一点,能够证明五行来源于阴阳吗?
        还有一个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阴阳是由一阴一阳组合成的偶数,被称为两仪,一阴一阳的相互作用,按理应当也要生成偶数,比如生化出四象、生化出八卦,甚至生化出六十四卦。如果五行是由阴阳生化而成,对称的偶数为什么偏偏会生化出一个不对称的奇数五行呢?由偶数生化出奇数,的确是一道不容易破解的难题。
        应该注意到,八卦中的不同性质,是以四象为基础,在每一象上再另加一阴或一阳而生成,而四象则由阴阳相互变化而产生,为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四个标定点,四象有东、南、西、北的分属,少阳归属东方,形象为青龙,性质为木;太阳归属南方,形象为朱雀,性质为火;少阴归属西方,形象为白虎,性质为金;太阴归属北方,形象为玄武,性质为水。如果将四象与五行相比较,就会发现双方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五行木归东方,火归南方,金归西方,水归北方,土归中央,四象只比五行少了一个中央方位。
        从四象与五行有这么多相同的情况来分析,如果五行以阴阳为基础来源而产生的话,显然是有一定根据的。

5、五行的真实本质

如果要清楚地认识五行的真实本质,必须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找寻。我在《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指出,阴阳变化规律有一个规范性的程序化过程,共分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在阴阳的变化规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阴阳相互消长;二是阴阳相互转化。同时也指出,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都为一个量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量变可以引发整体的质变;重阳必阴和重阴必阳都同为一个质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质变转换会引发双方量变趋势的改变;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中,于是就存在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具有标定作用的坐标点,它们分别为两个阴阳平衡点和两个阴阳极限点,两个阴阳平衡点都显示为双方在量上的对等均衡,两个阴阳极限点都显示双方在量上发展的最大极限。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的两个平衡点和两个极限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标定阴阳运动变化全过程的坐标系统,将四个标定点用拟物化来表达,从便成为了四象产生来源。那么,阴阳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这五种状态就是五行的真实本质。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这说明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为什么在四象中要将两个平衡点分开来用,而在五行中却要将两个平衡状态合二为一?原因并不复杂,在四象坐标中,两个阴阳平衡点的状态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点前面与后面的变化,作为一个坐标中的标定点,平衡点在坐标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两个平衡点显示的状态都相同,但这个平衡状态不起什么标定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性质状态,所以两者可以合并为一。由此可见,五行中的奇数“五”,是一个天然的定数,它不会以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如果单从数学形式上,实在不能想象出阴阳这一对偶数是怎样生化出奇数的“五”来,这只能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出认识,才可以理解到古代人们为什么要必然性地选择“五”为一个天然定数,原来这不是人为的选择,而是出自天然的定数。
        四象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找出具有特别标定意义的点组成的可以标示阴阳运动变化全过程的坐标,五行则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对运动变化产生的不同状态以性质为主体作出的分类。
        五行以其本质在告诉人们,五行体现的是阴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这个基础上的全面性扩展细分,并且突出性地表达出五种不同状态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们创造五行,只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各自作出一个明确性的性质表达。
        我在《阴阳是什么》中已经指出,阴阳只是一个形象,一个“对立统一”的具体形象,它没有具体性的指定事物,是一种泛指的,具有广义性功能的大众化公众形象。阴与阳这两条统管一切事物的纲领也只是有特定的性质,而没有特定的事物,五行从阴阳的变化规律中产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五种不同状态。由此可知,从阴阳的运动变化而产生出来的五行,也不是具体性的指定事物,而是五种特定性质的运动状态,只能具有特定性质内容的抽象性广泛意义。
        古代的人们将阴阳变化规律过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称为“五行”,其意是表示这五种状态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具有特定的广泛性意义表达,都代表着一个行列的相关性质,五行其实是五个行列状态的简称。
        古代的人们可能觉得,以阴消阳长状态、重阳极限状态、阳消阴长状态、重阴极限状态、阴阳平衡状态用为日常的表达方式,在实践运用颇有点复杂,不够简洁,而最大的缺点是不容易在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中推广。人们创造五行,是要同创造阴阳一样,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让人们掌握这些知识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太过复杂的理论原理,不容易为低知识的人所掌握,于是人们也象创造阴阳一样,采用了一种模拟化的形象表达方法,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五种状态以鲜明的形象作出简洁的替代。
        人们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将阴阳运动变化产生的五种状态进行了形象化的的处理后,大大地方便了记忆,以这些日常见闻的物质形态为形象,有这样的最大好处。在实践的运用中,只要记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明白了它们只是一个个表面上外在性的形象化代表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掌握了统管一切事物的五个行列的性质特点,可以轻松地掌握阴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五种不同状态的具体性质,明白到金的真实本质为阳消阴长状态,木的真实本质为阴消阳长状态,水的真实本质为重阴极限状态,火的真实本质为重阳极限状态,土的真实本质为阴阳平衡状态。
        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五行为五种性质状态的实质逐渐被人们淡化,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则被人们误当为五行的本质,所以一说到五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就是在说金、木、水、火、土。

6、五行性质的包容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从阴阳是生化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个认识出发,宇宙中多姿多彩的所有事物形式,都是不同量变状态的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在不同的阴阳量变对比中,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事物形态和运动状态。由于阴阳相互作用中的变化状态只有五种,从本质上说,宇宙中一切事物必然是阴阳五种变化状态的产物,从这个认识基础上看,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必然性地在五行体系中有一个具体性的固定性质,而且这个性质是绝对不变的,比如人、动物、植物、矿物,它们由不同的阴阳状态所产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但从现象来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地处于静止状态,静止是暂时现象,运动是永远的本质,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事物所处的状态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一件具体性事物的五行属性,可以跟随时间、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草木的性质属于木,当它发生燃烧时,就变为火;一件物体位于东方时,其性质定为木,当它转移到南方后,其性质则定为火;一个人的性格处于暴燥时,属于火,当处于柔弱时,则属于水;从运动观点上看,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相对性变化,由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由阴阳量变产生,所以事物发生的变化状态,也必然只有五种,绝对不会多,也绝对不会少。
        从不变与可变的原因中认识到,事物的五行性质有一个绝对性和一个相对性,绝对性是指事物由整体内阴阳量变对比形成的不可改变的固定状态,也是事物的基本形态,相对性是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这个表现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性作用反映。
        现实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事物在不断地发生,虽然以阴阳的运动变化原理,一切事物都必然归属于五行,但如果仅仅以简单的五种状态,就将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宇宙万事万物包容在一起,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化?
        必须看到,五行虽然只是五种状态,但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由无数相同或类似状态的事物组成的范畴,比如阴消阳长状态,它可以分为两种上不同形式的阴消阳长,一为在以阴大于阳状态下的阴消阳长,二为阳大于阴状态下的阴消阳长,前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前一阶段,后者为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再深入地看,阴消阳长有着无数个不同的力量对比,形成一条双方力量相互在不断消长的比例过程。比如重阳极限状态,它的标准形式为火,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发现到,同是火,由于产生的基础来源不同,在温度上就有不同的表示,少量的物质燃烧可能只有几百度,大量的物质快速燃烧可能有几千度,这说明,重阳极限状态可以由不同的极限量而形成一个变化系列。又比如阴阳平衡状态,它可以分成为量的平衡与质的平衡,在质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量上的不平衡,在量上的平衡可以表现为质上的不平衡,而由不同等量阴阳平衡形成状态,就可以形成一个量化系列,一幅《太极图》明显体现的就是量上的平衡和质上的不平衡,另外又体现为相反性质在等量上的制约平衡。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还有一项重要的规律过程在证明五行完全能够将所有事物包藏在内,而不会被遗漏。由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服从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的摆布,都必然性地共同走上一条从发生到兴旺,从兴旺到衰落,再从衰落到消亡的道路。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已经解释过,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本质,其实就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在事物中的具体性体现,如果将这条自然规律进行详细分解,也必然会分解出五种不同的状态,当所有事物在沿着生与死这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发生运动变化时,其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只会出现五种状态,事物的性质变化也只能在五行的性质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
        五行中的每一种状态,都包含着一个行列化的相同性或类似性的范畴,于是简单的每一种状态都变成了一个具有集成化性质的状态,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成为了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五行既能够在性质上将宇宙中一切事物包括在内,也能够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中显示的性质状态包括在内。

7、创造五行的物质性基础

人们可能会觉得,五行只是一种空虚的理论,是人们根据事物现象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再从阴阳理论中寻找出相应的道理,再经过人为的理性综合提高而创造出来的一套理论,说白了就是一种臆想出来带有主观性的伪科学。其实不然,五行理论的性质定位,以及关系模式,都有物质性的原型,应该说,五行的性质特征和关系特点,都是从五行的物质原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特点为基础抽象而来,由于五行理论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来源,有在自然状态下的物质性演绎,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因此它完全可以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作出完美的解释。

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形是什么?这要再次从阴阳的知识中谈起,我在《阴阳是什么》中已经分析过,阴阳只是一个有具体性质而没有具体性指定物质的形象,详细地说,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是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我在《阴阳的产生来源》中追溯过,古代的人们在创造阴阳的时候,有一个科学性的基础平台,人们是以自然界中的阴气与阳气为原形,根据阴气与阳气的性质特点、关系特点、原则特点、规律特点,再结合宇宙中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中的本质性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条宇宙基本法则。我在《阴气阳气的本质》中已经解开阴气阳气共同的基础本质都是为能量,阴气处于能量的稀薄状态,阳气处于能量的密集状态,双方由量变而发生质变,于是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而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的根源。阴阳理论是对阴气阳气性质、关系、原则、规律的抽象性提高,阴气阳气则成为了阴阳理论的物质性演绎工具。

五行由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中产生,按照阴气阳气为阴阳物质性原型的实际情况,那么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形也必然由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从阴气阳气为气态物质的状况来看,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五行基础性物质原型,也应当为五种气化状态的物质。由于阴气阳气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基本物质,因此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五种气态物质也应当在大自然普遍性地存在,只要找出这五种气态物质,再观察它们的性质状态,和相互作用后的变化,就可以从实践方面认识五行,如果对五行理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通过对五行基础原型的演示中观察,从中加深认识。

8、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

如果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在大自然中存在,那么它们是几种怎样状态的物质呢?在追溯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研究一下现在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些认识。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上,有一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气候环境,大自然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雷雨交加,有时风起云涌,有时晴阴不定,有时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有时烈日当空热浪迫人。为了让人们在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中正常地进行各种活动,人们运用了最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进行预测,在现在的广播电台或者电视节目,都毫不例外地有这样的公益事项,这就是无偿地向公众预报气象变化情况。如果注意一下气象预报的内容,就会发现,有三项指标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温度;二是湿度;三是风力。在这三项内容中,温度一般以温度计显示的度数来表达,风力也以风力计的显示状态来表示,但湿度的表达就丰富多彩一些,出除了用干湿度计的显示的度数来表达外,还再以晴天、雨天、阴天、大雾等状态来表达,当人们掌握了未来气象变化的温度、湿度、风力后,就可以根据这些气候变化状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形式。
  如果问,气象预报中的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科学性内容,是谁首先发明的呢?可能大部分都认为,这必然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因为现代气象学说是由外国传入到中国来的,气象预测也是外国人创造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气象中的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科学知识,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们首先发明的,早在几千年前,祖先们就已经知道温度、湿度、风力这三项自然气象指标的重要意义所在,知道这三项指标内容对人类生理的重大影响,于是它们将由这三项气象变化状态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记载下来,并创造出一套以气象因素的性质结构为主体,以人对自然的感受反应为重点的科学理论,五行理论,首先就是一套以温度、湿度、风力相互关系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的理论。
  现代科学知识中的温度、温度、风力,怎么会成为了五行理论的知识呢?现代科学知识中的温度、湿度、风力三项内容,是以机械设备为检验主体来确定,不同的是,古代人对这三项内容的确定,是以人体的感觉来感受。以机械设备为检验主体,优点是对温度、湿度、风力会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度数显示,缺点是不会有寒冷或炎热的感觉,没有干燥或湿润的感觉,以人体感觉为检验主体,缺点是没有精确的度数显示,优点是有寒冷或炎热感觉,有干燥或湿润的感觉,有风大与风小的感觉,就是凭人体的感觉,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存在有热气、冷气、湿气、燥气和风这五种不同的物质状态,人们称这五种感觉到的自然物质状态为“五气”,简称为风、寒、湿、燥、火。
  古代的人们认识到,风、寒、湿、燥、火是由大自然中寒冷的阴气和炎热的阳气相互作用产生,为阴气阳气不同量变的结果:
        当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运动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风气”;
        当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干燥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燥气”;
        当阳气处于最大极限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炎热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火气”;
        当阴气处于最大极限状态时,会产生出一种以寒冷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寒气”;
        当阴气与阳气处于相对的平衡时,会产生一种以湿润为主体特征的气流,于是人们将它称为“湿气”。
        寒与火的本质同属于温度范畴,火处于温度的高端,寒处于温度的低端;湿与燥的本质同属于湿度范畴,湿处于湿度的高端,燥处于湿度的低端;风表示空气正在不停地流动,为风力的体现。
  由于现代科学中温度、湿度、风力的度数,是由没有生命活力的机械设备对自然的环境的机械反应,所有精确的度数都不能真实地反映生命对自然的体验,而
风、寒、湿、燥、火,全部都是生命体感受自然气候变化后的感觉,它带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结合后的身体反应。如果感觉到热,身体会作出排汗的反应,在受热过度的时候,皮肤出现红肿,甚至起水泡;如果感觉到冷,身体的皮肤会自然地收缩,当受冷严重时,冻伤后会起红肿的冻疮;当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显得干燥粗糙;当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出现糜烂或起水泡;当长时间地处于大风吹的环境时,人体的皮肤会出现一种颤动性的麻木感觉,这一切,是机械设备不能显示出来的特定内涵,它唯有人体生命才有这样的感觉

9、五行的性质配属
  从阴气阳气的性质中特征中已经知道,火为阳气的聚集点,水为阴气的聚集点,阳气的极限产生炎热,阴气的极限产生寒冷,这两上问题基本上可以明白其原理,但将阴气消阳气长的状态定为风,将阳气消阴气长的状态定为燥,将阴气阳气的平衡状态定为湿,又有什么根据呢?从阴阳原理上来解释,“五气”的成因是这样:
  风的成因:阴气是一种趋向静止的物质状态,而阳气则是趋向运动的物质状态,当阴气阳气的运动处于阴消阳长趋势时,阳气的性质性能起主导作用,阳气的不断增长和扩散,其特点就是产生不停的气流运动。人们以阳气不断增长的过程为特征,将这个过程称为“升发”;
  火的成因:阳气的特点为炎热,当阳气不断重叠时,反映为温度的不断上升,温度上升的特点就是热。人们以热量密集造成的高温为特征,将这个重阳状态称为“热盛”;
        燥的成因:当阴气阳气的运动处于阳消阴长状态时,阴气的收缩凝聚力起主导力量,阴气的收缩力实质是一种吸引力,它将物质中的水分带走,制造出一种干燥的状态。人们以阳气不断消减的过程为特征,将这个过程称为“肃降”;
  寒的成因:阴气的特点为寒冷,当阴气不断重叠时,反映为温度的不断下降,温度下降的特点就是寒。人们以热量大量散失造成的低温为特征,将这个重阴状态称为“寒盛”;
  湿的成因:阴气的特点是以水为载体,当阴气阳气处于平衡状态时,阴气中的水必然会随着阴气在干燥的阳气中扩散和合,产生一种以潮湿为主要特征的状态。人们将这种和合过程称为“运化”。
  古代的人们用当时的思维方法,将风那种不停的运动特点比喻为“曲直”,将火那种升腾的运动特点比喻为“炎上”,将水那种渗透的特点比喻为“润下”,将燥那种干燥特点比喻为“从革”,将湿那种粘滞的特点比喻为“稼穑”。
  把运动的性质喻为曲直,把升腾的性质喻为炎上,把渗透性质喻为润下,人们容易理解,把干燥的性质用皮革来表示,也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把湿的性质定为稼穑,似乎有点不好理解。或者可以这样认为,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来看,干旱或者水淹的环境对植物都有一个选择,唯有湿润的状态最适合于各种植物生长与繁殖,于是就选择种植与收获的过程来代表湿。
  人们已经知道,一天的日夜变化,是由大自然中阴气阳气相互作用的运动产生,一年的寒暑变化,也是由大自然中阴气阳气相互作用的运动产生。另外,以中原为基点的地区分布,也存在一个北阴气盛,南阳气盛的分别,有阴气阳气的存在,就必然有运动变化的发生,有运动变化的发生,也就必然从变化中制造出五气,当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进行观察后,找到了相应的存在。
  一年中的春季,一天中的早晨,地域中的东方,都同属于阴气消,阳气长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不停运动的风状态;
  一年中的夏季,一天中的中午,地域中的南方,都同属于阳气极盛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热气腾腾的火状态;
  一年中的秋季,一天中的傍晚,地域中的西方,都同属于阳气消,阴气长的变化中,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处于干燥坚硬的燥状态;
        一年中的冬季,一天中的午夜,地域中的北方,都同属于阴气极盛的变化中,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共同处于寒风凛冽的寒状态,
  四季中的辰、戍、丑、未月,一天中的辰、戍、丑、未时,地域中的中央,都同属于阴气阳气的平衡状态中,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共同处于粘滞湿润的湿状态。
  “五态”由阴阳运动变化产生,“五气”由阴气阳气运动变化产生,那么金、木、水、火、土“五物”又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它们配属于五行的依据是什么昵?
  以“五物”配属五行,是根据风、寒、湿、燥、火这五气的性质特点来配备的,古代的人们意识到,以五气来做五行的性质形象,虽然有一个直接性表达的长处,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否认和不可回避的问题。五行是一种感觉性的体验,它们的性质特点和性质关系都不能被直接观察,没有一种从视觉上的跟踪、判别和认定,古代的人们觉得,反正任何事物都可分属于五行之中,为什么不选用一套具体性的有形物质,来替代这些看不见的五种无形气态?以物质为形象,具有更加简单的认识功能和更加可靠的操作性,古代人们的这种有计划的选择,人们现在可以从五行物质与五气的对照比较中发现。
  燥的特点是干燥坚硬,在所有物质中,有什么物质是不吸水的,从大的种类来看,只有金属才有这种性质,以金属坚硬干燥和不吸湿的特性,用它来表示从革的干燥特点形象,在性质上有一致性,金属的基本颜色为白色,故选择白色为金的基本色泽;
  火的特点是炎热升腾,在物质中,唯有火具有这种性质,以火来表示炎上,是唯一的选择,火的颜色为赤色,故选择红为火的基本色泽;
  风的特点是不停运动,在大自然中,能够体现出运动的物质有不少,比如火炎,流水,云层,草木,由于云层的变化莫测,形态虚幻又不可捉摸性,故不可用来当形象,火已经另有表示为热,已不可用,水已经在阴气中包含,成为了寒冷的特定形象,剩下只有草木的摆动能够显示运动中的风的存在,因此以木来表示风存在的形象,也是一种变通的方法,草木的基本颜色为绿色,故选择绿色为木的基本色泽;
       寒的特点是渗透凝聚,水为寒冷的特定载体,有寒冷收缩客向下渗透的特点,以水来表示润下性质的形象,也是唯一的选择,由于水表示的本质为寒冷,寒冷的背景为黑暗,故选择黑色为水的基本色泽;
  湿的特点是粘滞湿润,湿由水分与干燥物质混合而成,故有粘滞的性质特点,在大自然中,泥土含有水分,长期处于一种湿润状态,为表示湿的理想形象物,而湿润的泥土则是农作物最理想的种植基础,以土的最佳种植与收获来表示湿的稼穑特征,这个形象具有系统性的特色,也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土拥有的颜色虽然比较复杂,东北的为黑土,南方的为红土,东方的土呈灰色,但中原的土色基本上为黄色,故土选择中原大地的黄色为基本色泽。

对前面所有的五行性质、特点、配属进行综合后,得到这样的情况;
  
阴消阳长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风,同属这个状态的有东方,早晨,春季,统属物质为植物,色泽为绿,选择木为代表性形象;
  重阳极限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火,同属这个状态的有南方,中午,夏季,统属物质为火炎,色泽为红,选择火为代表性形象;
  阳消阴长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燥,同属这个状态的有西方,傍晚,秋季,统属物质为金属,色泽为白,选择金为代表性形象;
        重阴极限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寒,同属这个状态的有北方,午夜,冬季,统属物质为冰雪,色泽为黑,选择水为代表性形象;
  阴阳平衡状态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为湿,同属这个状态的有中央,四季,四时,统属物质为泥土,色泽为黄,选择土为代表性形象。

  《黄帝内经》将五气与五物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简洁的表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原来古人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变化定为风、寒、湿、燥、火五气,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成形后的基本物态定为金、木、水、火、土五物,而且说明宇宙间一切物质形态的产生,都是由五气与五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五行的基本来源中知道,五行既有理论性的内容,也有物质性的内容,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形象,包含了由阴阳运动变化产生的五种“理”状态,又包含了由阴气阳气运动变化产生的“气”状态,基本上是以气的性质性能为物质化标准,再进行性质化抽象,形成以性质为特征的系列,然后再将相同或者类似性质的事物统属在其中。

       10、五行相生关系的科学原理

五行相生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五行相克关系的基本性原理是什么?这些关系能够用现代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清楚吗?

        现在人们在解释五行关系时,主要是用五行代表性形象物质所拥有的固定性质来解释,也就是以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为基础,并以它们在自然界中体现出来的关系变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简单扼要,但始终觉得它有点僵化生硬,有点牵强附会,总是觉得有点以几种物质的关系模式强加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感觉。原因是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套科学性的原理,特别是金生水,更是令人费解,金属本身不含水分,怎么能生出水来?
        单单以五行的代表性物质为主体解释五行关系,显然太过简单笼统,毕竟金、木、水、火、土只是五行的形象,既不是五行的本质,也不是五行的物质原形,虽然形象代表物之间的关系肯定能够体现出五行性质的关系,但也必须承认这只是个别物质关系现象的体现,而不是五行本质和五行物质原型的体现。如果简单笼统的解释,很难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多人觉得五行没有科学基础,不能为现代科学原理所解释的重要原因。
        现时对五行生克原理的解释,只要是对远古知识的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过去怎么说的,现在照样这么说,这对掌握了现代化知识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连科学性的基本原理都没有,要人们相信相生相克关系?不是太过轻率了点吗?
        我认为,要说明白五行的关系,必须从五行的本质状态和五行的物质原型开始,再配合代表性的形象物质来参照,从多方面的观察分析中理解。如果不从五行的本质上解释五行关系,永远也不能令人信服,不从五行的物质性基础原型上比较,根本就不能解释清楚它们的生克原理。
        由于五行理论的创造,是以风、寒、湿、燥、火五气为原型,根据观察五气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特点,再经过理性提高而产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指导性理论,如果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对五气的观察进行认识,只有结合五行状态,五行代表物等一起进行对照,必然会搞清楚五行的基本原理,通过追根问底,清本正源,从源头开始解释,才能够发现五行关系中具有的科学性质。

        五行相生的基本原理

        五行相生是一种扶助,在有相生关系的双方中,人们将施行扶助者称为母,将接受扶助者称为子,故此产生出了母子关系,施助者是一种没有条件的无私支持,受助者也没有负有什么必须回报的责任。
        五行相生关系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变化过程,都能表露出相生关系的踪迹,不同的物质变化,产生有无数个复杂的具体形态,尽管外表不一样,但所有相生关系的本质性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基本性的关系原理都相同,不同的只是物质形态和事物过程。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对大自然中相生关系的归纳总结,它有实际的物质关系在支持,对五行相生关系的认识,完全可以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

        金为什么要生水?金能生水吗?金的性质为从革,体现为干燥,干燥就意味着没有水分,既然没有了水分,又怎样生出水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从表面现象上看,金生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从本质上看问题,这却又是一个非常有科学道理的生化原理,为什么说它有科学道理呢?因为大自然也在遵循这个生化原理,经常在演绎这种生化过程。
        在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金处于阳消阴长状态,水则处于重阴极盛状态,阴极盛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形成,而是经过不断的阳消阴长逐渐积累而成,不断的阴长,成为产生阴盛的基础,没有阴的增长积累,那来阴极盛?从本质状态中,就已经典定了金是生化水的母体。
        在五气中,金的基本形态为燥气,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状态产生,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在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燥气为寒气的前期阶段,燥气中阴气的不断增长积累,为阴气极盛打下基础,这一相生关系,在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中已经表露无遗。人们从生活的经历中知道,秋季中的阳气消阴气长,在季节中体现为以燥气为主,秋天过后,紧接着就是冬天的到来,冬季中的阴气极盛则体现为以寒冷为主,冬季的寒冷是建立在秋季中阳气消退后的结果,它显示出燥生寒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具体的金生水又是怎样呢?金的性质为干燥,水的性质为润下,具体表现为凝聚和寒冷,从物理学的知识中知道,干燥是一种物理过程的结果,重点是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去的结果,物体没有水分后,就成为干燥之物。
        必须注意到这样的情况,金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产生,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是靠金中的阳气发出热量所起的作用,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后,并没有消失,它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成为大自然制造水的来源,而金中的阴气发出的寒冷,则将空气中的水分凝聚,转化成为水,这就是金生水的奥秘。
        在秋季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白天里,干燥的热气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分离出来,而当夜晚来临后,这些水蒸气在寒冷的作用下,又凝聚成为露与霜。
        金生水的基本原理是一边蒸发,一边凝聚,蒸发在先,物体干燥,将自身的水分重新归还给了大自然,才有了凝聚为水的基础,而凝聚在后,又必须在寒冷的条件下,水蒸气才能凝聚。简单地说,物体在不断的干燥中,蒸发出了水分,于是才有金生水。
        在人体中,肺脏为金,起到蒸发人体内水分的作用,肺除了将水分化成为蒸气外,一方面通过呼吸将部分水分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又通过调通水道,将大量的津液布施到肾脏过滤,成为肾水之源。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界的金生水,还是人体中的金生水,都是以干燥的方法,将水分从物体中分离出来还原,虽然形式不同,但原理相同。

        水生木的基本原理:

        在阴气阳气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水处于重阴极盛状态,而木则处于阴消阳长状态,在阴盛中出现阳,即预示着阳气在复苏,成为万物生长之开始,事物兴旺的前奏,由于阴盛为阳长提供了一个发生的基础,故说水为生木之母。
        在五气中,水的基本形态为寒气,由阴气极盛状态产生,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所产生,寒是怎样生出风的呢?寒的基础本质为阴气盛,阴气的特点是收缩凝聚,密度增大,而风呢?风体现的是阳气的不断增长过程,为阳气处于上升状态,阳气的特点是扩张膨胀,能令到密度减少。当在阴气中加入阳气后,便产生出风,原因是由于阳气的加入,令到阴气膨胀扩散,气的扩散生成了风,用现代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就是空气受热产生风,而空气能够受热,说明它的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这说明了冷气受热产生风,从本质上看,由寒冷而聚集的大密度,成为了生成风的基础,在寒冷中加入的热量越多,冷气扩散的速度越大,形成的风也就越大。
  从自然生态的基本原理上看,水为生命之源,木为生命体,没有水,木就没有生存的可能,这一点,人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在人体中,肾脏属水,为人体寒冷之中心,肝脏属木,为人体内升发阳气之脏,
        肾脏为肝脏的升发提供了一个寒冷的基础和物质水,也只有在这个寒冷的基础上,肝脏才能有效地利用肾脏提供的水分,调动热量进行调和,产生出不断扩散的风。

        木生火的基本原理:

        在阴阳运动过程中,木处于阴消阳长状态,而火则处于重阳极盛状态,重阳极盛在是阴消阳长中,由阳的不断增长积累而成,故此阳长是阳盛的前提,所以说阳长是生化出阳盛的母体。
        在五气中,木的基本形态为风气,由阴气渐消,阳气渐长状态产生,而火的基本形态则为热(火)气,由阳气处于极盛状态产生,风怎样生火?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风能助火势,只有一点星星之火,在风的吹拂下,必成燎原之势。如果再深一层认识,火气这个阳极盛,是由风气中弱小的阳气经过不断的积累增强而形成。可见,风中的阳气是生成熊熊烈火的起源,如果没有这点阳气的不断增长积累,又那来阳所极盛的出现?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风生火都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从现实的生活当中,用木生火基本上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现代电器和工业燃料进入人们的生活之前,草木基本上是生活中的必备能源,因此说到木生火,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是个燃烧的道理。
        在人体中,肝为木,心为火,从表面现象上看,真的不容易理解肝脏是如何扶助心脏的,只要明白肝脏的本质状态为阴消阳长,而心脏的本质状态为阳极盛,从两者的性质次序比较中,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火生土的基本原理:

        可以说,在五行相生关系中,问题难度最大,原理最为复杂的,就是这个火生土,或者有人觉得奇怪,物质燃烧后不是变成为了灰烬吗?这灰烬就成为了泥土的一部分,这火生土不是最好理解的么?怎么说它是最难理解的呢?
        说理解火生土问题的难度最大,原因是从现象显示的规律上看,这个生化有点不正常,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夏季过后便是秋季,但偏偏又搞出个长夏落在中间,这是为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其中成因,也没有人能用科学的道理作出合理的解释。说它原理复杂,原因是它牵涉的范围最为广阔,一年的四季中分布着辰、戍、丑、未四个土月,为什么土会有这样的分布呢?这辰、戍、丑、未的产生依据和原理是什么呢?现在人们对于土的成因思考中,猜测的成分较多,有道理的解释基本没有,它犹如组合成了一个迷宫,令到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既得不出要领,也找不出头绪。
        五行是对现实的模拟,既然土有这么复杂的内容,那么就肯定有其合理的原因,只有抹去一切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才可以令人恍然大悟。
        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火处于阳极盛状态,土则处于阴阳平衡状态,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过程是非常有序的,先由阴消阳长开始,转变为重阳极盛,然后转入阳消阴长,最后转变为重阴极盛。从程序上显示,在阳极盛过后,紧接着的就是阳消阴长,但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五行的生化却不按照阴阳的规律运行,而由阳极盛状态突然进入阴阳平衡状态。
        从表面的现象看,火生土似乎没有依照阴阳运动规律运行,但实质上,它是严格遵循阴阳运动规律运行的必然过程,由于五行的关系是以阴气阳气为基础的抽象思维,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还必须选择大自然的五气来演绎分析。
        在五气中,火的基本形态为热(火)气,由阳气极盛状态产生,土的基本形态为湿气,由阴气与阳气处于平衡状态产生,当阳气极盛后突然转变为阴阳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呢?要真正地认识这个转变,就需要从阳气的本质——能量说起。
        能量由物质燃烧产生,物质燃烧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燃料存在,然后点燃,接着是火势由弱逐渐变强,在燃烧最旺盛时,火势达到了最大的顶点,之后,火势开始由强逐渐减弱,到最后熄灭。当火势达到燃烧的最大限度时,就是这个具体燃烧过程中的阳气极盛状态,当分析这个阳气极盛状态时,就会发现,这个阳气极盛状态,其实也是阳气在空间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全新平衡状态,在阳气极盛点上,阳气已经不能再增强,但又未开始消退,这个不消不长的暂时状态就是平衡状态,因为在这个点前,燃烧还处于上升趋势,但过了这个点后,燃烧就开始进入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具体事物的阳气极盛状态,也是它在宇宙空间中发展过程的最高潮,这个高潮点也是一个静态平衡点,一个量变的平衡点与量变的转折点,所以,阳气的运动变化达到极盛时,接着会产生一个不长不消的暂时停顿,这就是重阳极盛后又马上转入阴阳平衡状态的原因。
        在阴消阳长过程当中和在阳消阴长过程当中,不是各自都已经存在着一个阴阳平衡点么?这和重阳极盛的平衡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过程中的平衡点,为动态的平衡指示,它表示的是在阳极盛走向阴极盛过程中,和阴极盛走向阳极盛过程中的平均值,它包括质的平均值、量的平均值,重点体现为质变,在这个平衡点之前,以下降趋势一方的性质为主体显示,在这个平衡点之后,则以上升一方的性质为主体显示,在平衡点上,双方的性质对等平衡。
        阳极盛点上的平衡点,为一个静态的平衡指示,为阳气在扩张过程中的唯一停顿,它重点体现的是量变中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之前,阳还在处于上升趋势,在这个平衡点之后,阳开始走向下降趋势,在平衡点上,显示为不消不长的平衡状态。
        质变中的平衡和量变中的平衡,是阴阳消长中平衡点与重阳极盛中的平衡最大不同处,消长中的平衡为事物内部对立双方比较的平衡,而重阳极盛的平衡为则为事物在对外部环境比较中的平衡,共同点都是出现不消不长的对等均衡。
        火是怎样生湿的呢?原理就是现代物理学上的蒸发,在火的高温作用下,水分会蒸发成为水气扩散,这是个物理学上的基本知识,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当火产生的热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就会制造出一个充满弥漫水气的湿润环境,当然,还有一个基本性的前提,就是物体必须有一个足够供应水分的基础,否则的话,在沙漠中是不可能制造出湿气来的,但在树木茂盛的森林和沼泽就不同了,它们恰恰有这个基本条件。
        在金生水中已经解释过,燥气就是通过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制造出干燥,火气同样是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为什么却制造出了湿润?过程一样,为什么效果却相反?其实,产生出两种相反效果是有原因的,燥气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产生,当燥气中阳气将水分从物体身上蒸发出来后,燥气中的阴气马上就将水分凝聚,于是物体中水分蒸发后变成干燥,而空气中的水分被凝聚后,也变得干燥,这就是秋季天地一片干燥的原因。火气为阳气重叠极盛,就这点差别,制造出来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火气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后,由于没有阴气进行凝聚,于是水分就在热的蒸发下到处弥漫,形成一个润湿环境,人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炎热夏季中往往有一种闷热的感觉,这种闷热,就是这湿气与热气相互纠缠所造成的效果。由高温的作用而产生潮湿这一自然现象中反映出来的信息表明,火生湿不是人为的臆想,而是自然的变化规律之一。
        在人体中,心为火脏,脾为湿脏,单从两脏的表面关系上,根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相生关系,只有从热能够生湿的过程中认识,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心生脾。
        火生土的原理就是物质燃烧后化为泥土,这个道理大家明白,夏季为火,火后生化出一个未土,也显得合情合理,但人们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在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都有一个土将存在?只要看一看地支就会发现,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当中,总共存在有四个土,这十二地支,寅卯为东方木,巳午为南方火,申酉为西方金,亥子为北方水,这都好理解,但对于辰、戍、丑、未这四季土就费解了,它令人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又有谁能知道辰、戍、丑、未四季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
        我以前在看十二地支时,对四个土的出现也感到百思不解,总是不禁在问:为什么丑土必然要位于冬与春的季节转变之间?为什么辰土必然要位于春与夏的季节转变之间?为什么未土必然要位于夏与秋的季节转变之间?为什么戍土必然要位于秋与冬的季节转变之间?我相信人们在思考十二地支时,会有我一样的同感,一样会产生疑问,这个土的存在怎么这样怪,为什么喜欢置身于两个不同的性质中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到土必然性地要座落在两个季节交接的位置上?
        对辰、戍、丑、未的上下连接进行理顺,就会产生这样的连接顺序:辰与上下的连接形成为木土火,戍与上下的连接形成为金土水,丑与上下的连接形成水土木,未与上下的连接形成火土金。稍为分析这四个连接就会发现,在木土火的连接中,在金土水的连接中,在水土木的连接中,辰土、戍土、丑土根本就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既不受前者生化,也不生化后者,唯独未土例外,形成的连接有相生关系,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原本在木与火、金与水、水与木之间已经存在有相生关系,如果没有土在中间阻隔,上下之间的相生还会更加顺畅,如果说夏季为火,火生出土尚有道理,但春季木、秋季金、冬季水又怎样也会生化出一个土来?
        原来这四个土座落在两个季节之间,是有原因的,它不是人为的操作,而是大自然的配备,有着必然性的存在,它产生的原因,从表面看似无道理,但细细分析,却是理应存在。在一年四季中,春为风木,以寅卯为体现,夏为火热,以已午为体现,秋为燥金,以申酉为体现,冬为寒水,以亥子为体现,四季的变化稳定有序,四季的性质各具特色,而辰、戍、丑、未在季节的转变中,成为了两个季节的转换过渡期,实际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春木在辰土中开始渐消,夏火在辰土中开始渐长;夏火在未土中开始渐消,秋金在未土中开始渐长;秋金在戍土中开始渐消,冬水在戍土中开始渐长;冬水在丑土中开始渐消,春木在丑土中开始渐长。辰、戍、丑、未作为季节转变的过渡期,它不被单独一个季节占有,既不全属于前者,也不全属于后者,成为由前后两个季节的性质组成的,变成一个具有个性化的独立性质。
        在季节转变的过渡期中,从整体来看,前个季节的性质开始逐渐消退,后个季节的性质开始逐渐增长,从具体来看,这个季节转变过渡期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过渡期的开始阶段,前个季节的性质刚刚开始渐消,还处于占多数的强势,后个季节的性质刚刚开始渐长,还处于占小数的弱势,这时整体性质以前个季节的性质为主体显示;在中间阶段,前个季节的性质已经大大衰减,后个季节的性质已经大大增强,双方处于对等平衡的均势,这时整体的性质既不体现为前个季节,也不体现为后个季节,但双方性质都参与其中;在后期阶段,前个季节的消退已经接近尾声,成为弱势,而后个季节的渐长已经壮大,成为了强势,这时整体的性质以后个季节的性质为主体显示。
        分析四个季节转变过渡期,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体现为平衡,过渡期中的中间阶段,体现为前后两个季节的性质平衡,而将过渡期的开始阶段与后期阶段对比,又体现为双方的对称平衡,总体上的平衡,始终是贯穿整个过渡期的主体思想。
        阴阳理论表明,任何形式的平衡状态,其本质都是阴阳平衡,平衡是一种对峙,一种稳定,其特点就是对立的两种性质处于不消不长的停滞状态,粘滞是湿气的特征,而湿的形象物质就是土,由于四季转换过渡期都体现为平衡,也就表明四季都有土这个物质形象存在,这就是辰、戍、丑、未产生的原因。
        由于辰、戍、丑体现为土的性质特征,故在各自的连接位置上显得有点别扭,它们既得不到前方性质的相生,也不能对后方的性质作出相生,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唯有未土与上下的连接与众不同,未土前方的火与的后方的金本来是相克关系,而未土的加入,不但隔离了双方的相克,反而与前方和后方组成了一条连续的相生链,在这条相生链中,得到火生,土的性质明显加强,又顺利生金,土的特点得到发挥,因此未土的生化原理最为明显,性质尤为突出,作用特别强烈。未土的这些优秀特点,也早已被我们的祖先发现,它们明白到,在四季的土中,未土的相生相克能力最大,是一个最体现本色特点的土,由于未土位于夏季的后期,故《黄帝内经》将未土称之为“长夏”。

        土生金的基本原理:

        在阴阳运动规律中,土处于阴阳平衡状态,金则处于阳消阴长状态,从道理上说,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它既可以向阳消阴长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阴消阳长的方向发展,为什么偏偏要走向阳消阴长的方向?原因是这个阴阳平衡状态,是指处于重阳极盛与阳消阴长之间的平衡点,故此它的发展方向就必然是走向阳消阴长。
        在五气当中,土为湿气,由阴气阳气处于平衡状态所产生,金为燥气,由阳消阴长所产生,燥和湿简直互不相容的两种相反状态,湿为什么能生化出燥?燥的动作方法是从物体中将水分蒸发出来,然后再将水分凝聚,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湿润的基础,才能为干燥提供一个发挥的场所,物体必须原先是处于湿润状态,才有可能通过蒸发水分转变成为干燥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湿就是生化燥的母体。
        燥不是将水分从物体中蒸发出来了吗?反过来燥是否可以生湿?不可以,原因是燥气由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组成,渐弱的阳气将水分蒸发出来后,马上就被渐强的阴气凝聚为水,因此不可能生化出湿润状态,只能生化出带寒冷的水。
        老实说,如果单单抓住土生金来看,的确很难看出它的生化原理,在现实世界中,土不但生金,也生长草木,只要明白这个土在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的位置后,了解到湿与燥之间的生化关系后,才能真正理解土为什么只是单单生金这个看似荒谬的关系,当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理解,是金属中必然要从土地中产生出来。
        在人体中,脾脏为土,肺脏为金,脾的湿润状态为肺的干燥功能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脾生肺就基于这个条件的因素。

       11、五脏配五行的根据

       在中医学中,人体中的肺、肝、肾、心、脾五脏,分别被定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属,在五脏定位于五行后,中医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表达,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运用中显得非常简洁明朗,几千年的实践检验也显得非常成功,成为中医辩证论治的一种基础性理论。 

  人们在对五行的有效性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明显地感觉到存在一种遗憾,五脏配五行是依据什么原理产生出来的?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思索起来,这确实令人们感到茫然。
       由于古代的人们没有将五脏为什么能够配属五行 的道理说出来,现代中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是一筹莫展,没有全新的突破,由于人们从传统的中医科教书中找不到五行 配五脏的根据,又对现代中医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缺少一种科学根据而感到不满意,因此有人批评中医理论中的五脏配属五行 是一种毫无根据的附合,是古代人在没有科学知识的条件下,用一种“封建迷信”的方法解释五脏关系的臆想,因此它根本就不能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性质和实质性的功能作用,在今天科学发达的社会中,这种简单有效而且具有先进科学性质的表达方法,反而成为了一种因不可理解而受到鄙视的反科学。 
  人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肺为什么一定要属于金?木为什么一定是肝?脾是土的根据是什么?心真的是火吗?肾为什么要定为水?如果连这些问题都不能说清楚,怎样会使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人相信中医?这些疑问,也是中医在走向世界时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答的问题,有人指责中医是伪科学,其中主要证据之一就是五脏配为五行 没有科学根据,不能用现代科学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五脏配属五行 有没有根据?可以肯定地说:有,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性质归属。
       五脏配属五行 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五行 的性质与性能为基础,与五脏各自的功能作用相对照,经过比较后的归属认定,五脏是物质性的人体器官,从基本原理上解释,它们都是由不同等量的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基于这个原因,五行 中风、寒、湿、燥、火五种基本性的物质性状态,必然是五脏对照检查的基本标准,要解决五脏分属五行 的首要问题,在于是否能够从五脏的功能作用中分析出它们与五气之间的关系。
  肺为金的根据:金的特点为干燥,干燥是一种将水分排出的行为,中医认识到,肺脏在人体中起到干燥器的作用,肺脏在主持呼吸中,通过呼气将体内大量的水分排出体外,中医还认识到,“肺主皮毛”,人体的排汗功能也由肺为主体管理,排汗的实质也是一种干燥功能,肺脏将水分转化为蒸气而挥发的方法,和大自然中将水分蒸发而造成干燥的方式完全一样,肺有主管人体中的干燥功能,人们将它归属为“金”。 
  心为火的根据:火的特点为炎热,炎热是由于热量的密集,我在《人体中阳气的制造和流通》中已经详细地分析过,指出中医早就认识到心脏在主管人体内的物质燃烧,也是人体热能量的收集和调配中心,人体的热能就是人体内的火,因为心是唯一管理人体热量收集与调配的器官,所以人们以心拥有的配热功能,将它归属为“火“。 
  肾为水的根据:水的特点为寒冷,寒冷是阴气与津液密集的体现,我在《人体中阴气的制造和流通》中已经详细地分析过,指出中医早就认识到肾脏在主管人体的阴气和津液,是人体冷能量的收集和调配中心,又是人体中控制津液平衡的主要器官,人们以肾脏具有调配阴气与津液的功能,将它归属为“寒”。 
  脾为土的根据:土的特点是湿润,湿润是物质与水分相互混合的状态,中医认识到脾在人体中管理着对食物的运化和吸收,负有将食物和水分在消化过程中,将它们沤化为浆糊状后再吸收的管理责任,另外,脾脏又是吸纳津液的主要管理器官,担负着为人体加水分的湿的任务,人们以脾在控制津液与食物混合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将它归属为“土”。 
      肝为木的根据:木的特点是运动,风为空气的无规则运动,人们或者感到奇怪,在人体内,中医所说的风是什么物质?我在《人体中的阳气制造与流通》中解释过,人体生命必定需要呼吸,通过呼吸行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皮肤肌肉中充满了大量的气体,既有吸取的新鲜空气,又有等待排放的废气,这两种气在体内的运动,就是人体中风的来源,重要的是,中医认识到肝在人体中起到疏泄功能,能够为体内的空气在皮肤肌肉中流动打开疏通的渠道。虽然中医知道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有两个重点,主要是管理气的吸收布施与收集呼出,当气在脏腑肌肉中的流通不畅时,疏通的职责还是由肝来做,就凭肝对风的疏通功能,也即是对风在体内流动的控制功能,人们将它归属为“木”。 
  在探索五行 性质属性过程中,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质疑,从道理上分析,五行 是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提高,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模拟,因此大自然的现象必然表现出五行 的性质特征,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必然会对五行 的性质现象作出物质化的演绎,只要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就可以从中发现五行 的现实形态,但以现实来对照后,似乎觉得其中阴消阳长和阴阳 平衡两种状态的性质划定很值得怀疑。 
       阴气消与阳气长状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风,位于东方,季节为春天,物象为木;阴气阳气平衡状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湿,位于中央,季节分在四季,物象为土;从大自然的现实情况来看,春季有这样的特点:一是万物复苏,草木开始生发;二是气温转暖,湿度大幅度上升;在这两个特点中,温湿度才是体现阴气阳气相互作用的主体,湿度应该成为阴消阳长的主体特征,按理说,湿比风更有资格占有春季和东方。
       再说风,一年四季都普遍存在,它不象冷、热、湿、燥有一个特定的季节时间,不论春夏秋冬,不管东南西北,都有风的存在,按理说,以它位于中央和结合四季,则显得更加恰当,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偏偏要以木代表阴消阳长,代表春季和东方,以土代表阴阳 平衡,代表中央和四季,这岂不是违反了大自然的天然规律了吗? 
  最后还是从《黄帝内经》对五脏的解释论述中,解开了这个迷,书中指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又指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清于肾”。 
  在品味这些教诲后,立刻令人猛然醒悟,大自然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然会产生出复杂的现象,面对复杂的现象时,一时难以认识到它的真实本质也不奇怪,但《黄帝内经》在告诉后人,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人受到自然的影响。
      人体的五脏必然会忠实按照自然规律运作,它产生的盛衰变化即是对大自然五行 规律的个性化演绎,“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南方色赤,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全部都是人体五脏对大自然五行 变化的相呼应,只要观察五脏的与季节的对应,就会发现: 
  “心者生之本,神之就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按照理解:
       心通夏气,其本质是人受自然变化影响后的互动反应,心为人体内的热量的调配器,夏天的特点为阳气盛,产生出热气,两者为同气相求,夏天的热气作用于人体后,增加了人体的热量,这相当于增加了心的对热量的调配;
       肺通秋气,肺为人体内的干燥器,秋天的特点为阳气肃降,产生出燥气,当秋天的燥气作用于人体后,增加了人体水分的蒸发,这相当于增加了肺的干燥功能;
       肾通冬气,肾为人体内的冷气调配器,冬气的特点为阴气盛,产生出寒冷,当冬气作用于人体后,会带走更多的热量,这相当相当于增加了肾对冷气的调配;
       肝通春气,春气的特点为阳气升发,产生运动气流,肝是推动人体内阳气升发的器官,对体内气流的运动起疏导作用。中医从实践中还认识到,肝在人体内的气机升降运动中,起到推动气流向上升发的作用。 
  
       为了让人们进一步理解,《黄帝内经》特别地指出,人体脉搏的四季变化,同样反映出人体五脏相对应的季节性变化: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这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弦,反此者病。”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钩,反此者病。”
    “秋脉者,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日浮,反此者病。”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精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日营,反此者病。”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从人体五脏与季节的同步变化中,明确地表达出肝气在春季旺盛,而脾气在四季中都保持相同的状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限制了脾不能有一个长期独盛的季节,中医认识到脾是消化系统的主管器官,负责食物运化,这一点就决定它必须在一年四季中都必须正常运作。
       如果它有一个独盛季节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脾旺盛季节,消化力特别强,在其他季节,消化为相对减弱,如果这样,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强弱变化,这对人体生长会非常不利的影响。
       故此,脾气在四季都保持正常状态,也是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肝为阴消阳长,脾为四季平衡,应该是人体对自然的互动必然性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