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价值、投资与人生智慧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最近读了一本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作者李录。这本书刷新了我很多关于价值、投资,以及由此推演到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本书。

01

谁是李录?

说起价值投资这四个字,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巴菲特,还有他的搭档查理芒格。那如果说在中国,谁最有资格阐述价值投资,我想应该毫无疑问的是本书作者——李录。为什么?李录被查理芒格称为“中国的巴菲特”,是芒格和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两个人的好朋友。巴菲特当年投资比亚迪,就是源自于李录的推荐。

李录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生活多年,因此兼具中国和美国视野,他在阐述价值投资的理念时,会更多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语言,比如“知行合一”等等,因此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02

什么是“价值投资”?

那到底什么时价值投资2呢?李录说价值投资的理念只有四条,我觉得可以称之为3+1,因为前三个都是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概念,最后一个是巴菲特自己在此基础上的一条补充。这四条理念分别是:

第一:股票不仅仅是可以买卖的证券,实际上代表的是对公司所有权的证书,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也就是说,当你买入了某一个公司的股票,你就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公司的所有者,而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吃瓜群众。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你要相信自己购买一家公司股票的价值,来自于这家公司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股票的升值,也是随着公司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价值而升值。李录老师说,这样你所获得的收益,才是“正道”,是可持续的。想想看,你在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认可这家公司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呢?还是因为觉得它的股票会涨呢?

第二:理解市场是什么。市场的存在是为你而服务的。这个市场从来都不能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能告诉你的只是价格是什么,你不能把市场当作你的老师,你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也就是说,在价值投资人看来,市场的存在只是为你而服务的。能够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去购买所有权,也会给你个机会,在你很多年之后需要钱的时候,能够把它出让,变成现金。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是市场在拿着一只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着市场里的参与者,大家的兴奋、激动、狂热、哀嚎、冷漠,全都是被市场在牵着鼻子走。人类世界经常会出现这种偏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工具,本来目的是为我所用,结果被工具反制,成为工具的奴隶。股市、货币、房子、职业......不一而足。想想看,生活中,你正在被什么样的工具牵着鼻子走呢?

第三: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预测得到的结果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只能是从零到接近一百。那么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就必须要预留很大的空间,叫安全边际。因为你没有办法分辨,所以无论你多有把握的事情都要牢记安全边际,你的买入价格一定要大大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一条看起来很清晰,但是要做到,实际上要求很多能力。你首先需要对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也就是安全边际是否足够。当安全边际不够的时候,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而不是不守纪律贸然出手。想想看,你上次不守纪律,破坏自己定下的规则,是在什么时候?

第四:这一条是巴菲特经过自己50年的实践所作的补充,那就是投资人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比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对公司未来长期的表现,做出比所有其他人更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更为了解的领域。一个人可以通过专注的努力在某个领域建立起一定的“比较优势”,从而比别人更为清晰的看到长远的价值所在,也就更有机会在这个领域中获得投资收益。这一条是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功的机率会更大。普通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到别人在某个领域赚到了钱,就想当然的觉得自己也可以,却没有看到别人在那个领域长期投入所积累的能力。想想看,你有没有贸然买进一只股票,只是因为隔壁老王在那只股票上面赚了钱呢?

这四条,分别从股票、市场、时机和能力圈四个角度去认识价值投资,也就是给出了针对投资的对象,所借助的工具,所选择的时机和所努力的方向四个方面的建议。

这四条,也是区别投资与投机的关键点。同样是在市场里买进卖出,价值投资者秉承的是这四条原则,而投机者则主要是利用市场的波动来赚取差价。并不是说所有的投机者都不会赚到钱,很多投机高手也成为了一代巨富。但是在李录看来,投机者参与的,实际上是一场零和博弈,总体上来讲,并没有给社会创造任何增量价值,因此在长远来看,是不能够持续的。

李录在书中提到,他自己在早年间,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做空操作,但是由于这个行为跟他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做的极其痛苦,最后还是果断放弃了这个业务。这段经历,也是他至今依旧引以为耻的一段经历。

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买入一只股票前,会做大量的详细研究。李录说他当初在买入一家美国公司股票之前,不仅研究了大量公司的经营数据,还研究了公司管理层每个人的特点、关系、喜好,他还跑到那家公司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甚至跟门口保安聊天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最终,这笔投资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能够坚持价值投资这些原则的,在人群中永远是少数,李录说估计不超过5%。也就是说,想要做一个价值投资者,首先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去做一个“少数派”,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是反人性的,人类的基因里传承的,是随大流,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做少数派,是需要勇气的。

03

为什么要了解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除了价值投资,这本书还有另外三个关键词,那就是文明、现代化和中国。作为一个投资人,李录当然不会仅仅是从市场、股票的角度来看待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而是会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现代化的演变路径来分析和挖掘价值的所在。

我想起BOSS直聘的创始人赵鹏说他有一个思维模型,就是当一个人说一件事情有多重要多伟大的时候,他就会倾向于去想想30年前、300年前、3000年前甚至3万年前,人类社会中有没有这件事。如果那时候就有这件事,它成为一个真命题的概率就比较高。

所以说,当我们把视野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线和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就更容易看清眼前的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有价值。这也是一种对于价值衡量的”第一性原理“吧。

04

芒格的智慧

除了关于本书的四个关键词,阅读本书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因为与查理芒格的亲密关系,李录在书中多次提到芒格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让我颇有感触。作者是这么写的:

“2010年年初,与查理相濡以沫五十年的太太南茜不幸病世。几个月之后,一次意外事故又导致查理仅存的右眼丧失了90%的视力,致使他几乎一度双目失明。对于一位86岁视读书思考胜于生命的老人而言,两件事情的连番打击可想而知。然而我所看到的查理却依然是那样理性、客观、积极与睿智。他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放弃,在平静中积极地寻求应对方法。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过学习盲文。后来奇迹般的,他的右眼又恢复了70%的视力。我们大家都为之雀跃!然而我同时也坚信:即使查理丧失了全部的视力,他依然会找到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既有意义又充满效率。”

虽然是很简短的一段文字,从中也可以看到芒格老先生的通达。对于一个充分理解了“价值”两个字的人,似乎任何身体上的打击都很难对他造成伤害,无非是制造了一些额外的困难而已。设身处地的设想,如果是我处在那样的境遇之下,肯定很难保持同样的镇静和耐心。老爷子的知行合一,不仅体现在投资上,也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上。佩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