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生病后,我慢慢醒悟: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所有美好,对孩子来说,其实都是坑。

 郁金香抗抑郁 2022-12-16 发布于浙江

今日导读  

   对家长来说,当孩子心理出现情况、躺平在家,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能去上学工作,不是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是孩子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最可怕的是,是家长意识到,孩子彻底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成了一个“空心人”,而作为赋予孩子生命的自己,却对此无能无力。

   为什么孩子长期无法从这种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家长应该如何做,去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也许今天这位家长的感悟,会给你启发。他结合自己陪伴患病孩子的经历,和自我的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今,也正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

骑行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两侧的树木有的还有些深绿,有的已经泛黄,风一吹,叶子纷纷落下,今年的秋特别长,在这个成熟的季节,我的心灵也有了些许的收获。 

因为疫情的影响,企业不景气,所以工作之余,我还会坚持跑一些外卖来增加收入。单子多的时候我会感到很忙碌,单子少了我就会打开喜马拉雅,听《当下的力量》、听《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忙里偷闲学一些知识。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很好,它让我跳出来看到了自己的思维,并且深深感到,一个人如果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唯一的切入点就是当下。

当下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是一本需要我们长期用心去体悟的书,有时间我还会反复研读。

而武志红老师的《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增加了我对自己和对孩子成长的信心。给孩子空间,让他成为自己;向内你看,从自身得到突破。

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定律一:成为自己


当我彻底放手,孩子反而好了

什么是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那么,我们是怎样成为自己的呢?当我们的生命体验是主动参与、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是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也会因此得到生命的力量。

但假如,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就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活得像行尸走肉,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和灿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原始动力。 

这一点我自己特别有体会,因为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相信权威而不自信,很多时候没有主见,只会听从父母、领导或社会规范的安排。

虽然生活也没有那么糟,但我一直感觉,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也没有看到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生命是如此灿烂,而我却永远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关于孩子的状况,通过这一点,我也有些感悟。

孩子出现情况,躺平在家,最可怕的,不是他暂时的离开了主流的生活群体,不是他不能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与人交流,最可怕的,是他失去了生命的那一份热忱和力量。这种无力感,甚至让家长也陷入了焦虑和自责的泥潭。

那么,孩子的力量是怎样一步一步丢失的呢?

其实,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但是,当家长想为孩子设计一条拥有美好愿景的人生道路的时候,这种力量就开始变弱了。

在初中、在高中、在大学、甚至在孩子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各位家长,总是以一切为了孩子好为前提,无形中干涉了孩子的选择,没有让孩子真正的主动得到生命的鲜活体验,他没有成为自己。

所以,表面上,孩子可能成绩很优秀,但他的内心是没有动力的,我想,这也是所有抑郁和有其他心理疾病的孩子,很难从这种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的根本原因吧!

我的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达到了他自己的高光时刻,突破了自我,实现了所谓的从学渣到优秀学生的蜕变。我常常想,那个时候,是什么力量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并信心满满的去努力学习的呢?

通过阅读《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我突然感悟到,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段时间我对孩子完全放手了。

以前,孩子做每一道题我都会盯着,错了我会指责、摔书、暴跳如雷……后来,孩子得了抽动秽语症和强迫症,我带着他到处看病,我把自己的心理预期降到了最低。我想,只要孩子能够活着,将来能够自食其力,那他学习成绩再烂也无所谓。

在孩子小学5、6年级的时候,我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想着他顶多初中毕业上个技校就可以了。其实那段时间,孩子的世界也是灰色的,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力量。

然而没想到的是,恰恰是因为我的放手,他通过持续的跑步、踢球、看武侠书,写离奇古怪的文章、小说等,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和感受,也渐渐的让心里的那个“我”,得到了苏醒和认可。

所以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三上学期的时候,孩子拥有了自动自发的力量。记得他曾经告诉我说,学习对于他来说,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他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拥有了生命前进的动力。 

定律二: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所有美好,都是坑

我们父母,最容易打着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无形中压制了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之所以喜欢这样做,是因为常常抱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我们尽情描画。

我们认为,孩子一开始什么也没有,是纯粹的空白,而我们怎样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梭台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着孩子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这一点让我很受启发,我想到了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也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我们从一开始,就给孩子设计了一条我们自认为光明的大路,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样做的正确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个我们认为的好工作,再大些,我们操心又掏钱的给他找一个合适的对象,那他以后的生活就是幸福和美满的……

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自我的感受。即便最后,孩子真的如我所愿,工作很好,生活很好,但他的心灵一定是枯竭的,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自己,他的精神从来没有随自己的心发展。

我也因此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学校里的那些调皮淘气、老师和家长都不看好的差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往往活得不那么糟?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没被家长和老师约束得那么严,他们自己的精神胚胎得到了一些自由发展。虽然可能在学习方面,他们比成绩好的学生差的很远,但他们一直在做自己,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有力量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方面,感觉特别轻松没有障碍。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是我们为孩子设计的所有美好,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坑,因为他失去了自己体验生命丰富多彩的机会,他没有成为自己。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建立和孩子的关系,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其实这个定律后面还有三个定律,但都是说关系的。

我们总说,情商比智商重要,那么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源于父母,而孩子自我的形成,受到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影响。

从这一点而言,我们父母,真的不必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更重要。

当我们的孩子出问题,往往是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

如果父母溺爱孩子,那么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内在就会过于虚弱,而孩子的内在就会过分强大,那么长大后,这个孩子眼里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相反,如果父母的内在极其强大,那么孩子的内在就往往容易被忽视,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

我突然发现,我的家庭关系,就是对这种“父母内在强大,孩子内在弱小”模式的不断复制。

我的母亲小时候也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那时候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造就了她只懂付出、不求回报、内心挂念所有人、却从来没有自己这样一种性格。

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但在这爱和牵挂的背后,我却看见了母亲的恐惧和不安。

每次下班,我只要晚半小时回家,她都会担心地给我打电话。这是母亲把她小时候缺爱的感情,投射到子女身上的结果吧!有的时候,我会感到有些不舒服,感到自己没有了自由空间。

而当我父亲患肺癌早早离开的时候,我就把这种缺失的遗憾,加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我每天盯着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为人中龙凤。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爱,这只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个需求。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家庭,应该是父母爱孩子,同时父母也自爱。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孩子也知道爱父母,这才会有爱的流动。父母、自己、孩子,每个人都有本自具足的生命的能量。

心灵成长的六个法则,成为了我对待自己和孩子的理论基础。

在对待孩子方面,我看到孩子的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决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成为他自己。

在对待自己方面,我向内求、不向外抓取,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被孩子、他人和外界所牵引。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生命的多彩。

夜很深了,想想在这四五个月里的时间里,在自己加入郁金香学习以来,每一个月、每一段时间,我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看到一个未知的自己,这种感觉真好。感恩郁金香陪伴这个平台,让自己不断蜕变成长。

可是最重要的,还是当下的修行和改变啊!我需要做的,不是懊悔过去、担忧未来,而是感恩父母、接纳孩子、觉察自我,真真切切地活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我们的思维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却从来不会在当下。而我们的呼吸,心跳和改变,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力量都来自此刻。擦亮眼睛,奇迹正在发生。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投稿加小编微信:zhuyiwei0213,有公益稿酬喔

12月18日(本周日),即将开启
【康复的力量】绿城·无郁中国行直播
全天候公益直播+一对一连麦答疑
助力你的抑郁康复
欢迎扫码预约,精彩不容错过
▼▼

猜你还想看

16岁抑郁女孩的内心世界

一路害怕掉队,一路抑郁相随

做完电休克两年后,我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女儿抑郁后,我慢慢看到了自己

在抑郁黑狗的伴随下,我坚持继续大学学业

送儿子进名牌大学,他却不去学校沉溺游戏

抑郁九年,我终于第一次主动走进住院部。

对不起,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和期待

一位抑郁孩子母亲的反思

抑郁复发的艰难时刻,这个信念让我活了过来

我坚信孩子是发展的、变化的

抑郁后,医生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我走出三代抑郁家庭的困境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你的人生 | 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抑郁测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