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的发展: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梦想童年594 2022-12-16 发布于江西

引言

国家若是想要发展强大,那么人才就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过许多变化,在周朝的时候,人才选拔主要是以“乡举里选”的方式。通过本土德高望重之人推荐,再由地方长官层层上报,最后由帝王定夺。

到了汉朝的时候,人才的选拔制度就成为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各郡推举孝子、廉吏各一人,经过考试选拔之后,即可在朝中为官。跟后世的科举制度不同的是,察举制的考试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只要参加了考试,就没有落选的道理。当然纵使到了汉朝的时候,平民依然难有出头之日,被推举的基本上有各种门路的达官贵族。 到了晋朝的时候,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九品中正制,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至此,民间的上升渠道被彻底阶截断,平民没有向上攀升的可能。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彻底的打破了官位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一、 科举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但是成熟于唐朝。隋朝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要求各地官员推举人才上来,形式如同汉朝的科察制。此时隋朝虽然诞生了科举制度,但是也只是将汉朝人才选拔的方式进行改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隋朝在人才选拔方面并没有什么跨时代的举措,直到唐朝之后,科举制度才是真正的成型。

唐朝科举制度与前面朝代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学子可不必再由公卿大臣推举才能够参加考试,可自己参考,这也是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此规定出来后,科举制度才算是在唐朝彻底的成型。唐太宗重视人才,他继位之后,多次扩大书院的数量以及规模,学子数量大幅增加,这也侧面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新唐书》记载:玄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拜见,国子监拜先师···。十四载,复乡贡。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论身份,只要你本人有大能力,就可以成为官员,为朝廷做事。正是这个规定,唐朝吸收了很多人才。科举制在宋朝发展到巅峰,宋朝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是增加了录取以及作用的范围。宋朝将参加科举制度的学子进行排名,一等称之为进士。

由于宋朝仰文抑武,故此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存在。为了拉拢朝中文官的支持,宋朝统治者大大增加了科举录取的人才,严重地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导致官僚队伍空前庞大,然而行政效率却十分低下。元朝时期,科举制体现了巨大的民族不平等。当时参加科举中,只有蒙古人以及色目人才能成为状元,汉人状元并不为朝廷所承认,科举制度开始了没落。直到明朝之后,这种情况才彻底消失。

二、科举制度的终结

科举制度至元朝出现没落之势,到了清朝的时候,又重新焕发新机,但是科举制同样终止与清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甚至连京城都守不住。结合这次惨败,清朝统治者明白改革重要性,科举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清朝,清朝需要推行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903年,清朝举办了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1905年,经过清政府决定,科举制度彻底在中国废除。当时清朝读书人遍地哀鸿,认为礼乐崩坏,国之将亡。

结语

在中国的历史上,科举制的作用无可替代。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只是科举制度再也不适应需要改革的中国了。然而科举制度是封建时期所能够采用的,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科举制度的存在,让当时的平民有了成为人上人的可能,而原先的贵族子弟,也极有可能会因为科举失利,而沦落为平民。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的存在,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前期科举制确实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后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成为了统治者奴役平民的工具。到了科举制后期时,科举制甚至成为了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清朝时期,就发生多次学生贿赂考官,获取考试题目的事情,造成了当时官场的黑暗。科举的变化,象征着人才选拔的变化。国家治理离不开人才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的变化,更是中国封建各朝各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