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年前她向全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7年后饮弹自尽年仅36岁,她叫张纯如

 CYC2008 2022-12-16 发布于湖北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悼念30万无辜遇难者、铭记那段惨痛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张纯如。

图片

为了探寻历史,她以一己之力追查真相、寻访故人,用英文写成《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将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完整呈现给西方世界的人们。

图片

在《南京大屠杀》的扉页上,写着《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治·威尔的一句话:由于张纯如的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

诺贝尔桂冠诗人伊利·威赛尔曾说:“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张纯如以笔为刀,将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史实深深地刻进了全人类的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后的第七年,这位曾经为30万亡灵呐喊发声的女子,将轿车停在荒僻的公路旁,用手枪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再次令世界哗然。

01

血脉里流动的南京情缘

张纯如是第二代美籍华裔,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纯如”一名出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取美好和谐之意。父亲以这种方式,给出生于美国的女儿以中国文化的启蒙影响,更是体现了其根在中华的拳拳之心。

图片

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双双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别从事物理和生物化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虽然生活在理工科家庭,但张纯如从小就展露出了文学方面的天赋。

“孤独是湖那边传来的蟋蟀叫,日落时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它有紫罗兰的味道,和风掠过草原的声音。”

这是张纯如10岁那年写下的一首关于孤独的小诗,她还把自己写的所有故事和诗自制成书,在棕色墙纸做的封面上写着:作者 张纯如。

从那时起,张纯如就在心里立下了要写书的志向。

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最初读的是理工科,但从小到大就热衷于用文字表达内心的她还是在两年后转入了新闻系。

图片

毕业后,张纯如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深造并取得写作硕士学位,她的爱情也在这一时期修成正果,和相恋多年的大学校友布瑞特·道格拉斯走进婚姻殿堂。

图片

1991年,张纯如顺利完成学业,选择以独立撰稿人的方式实现理想。当时她的稿件大多投给了《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拥有一大批读者。这一年,她的写作生涯也初露曙光,出版人苏珊·拉宾那建议她写一部关于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书。

图片

经过两年走访、写作,张纯如的第一本书《蚕丝》于1994年出版。业界评价该书不仅是钱学森的传奇史,也是世界航天和中国航天的发展史。这部处女作赢得的热烈反响,更加激励张纯如要用文字影响世界。

良好的家世,骄人的学历,幸福的婚姻,还有绚丽梦想在笔端燃烧飞腾。如果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下去,张纯如本该拥有不一样的灿烂人生。

然而,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注定要成为一位替历史呐喊的斗士。

图片

一次偶然机会,张纯如参观了一个以中日战争为主题的图片展,无意中迎来改变一生的时刻。

在这之前,张纯如对祖国这段历史的了解更多是来源于家庭。

图片

她从家人口中得知,过去的中国遭受了太多苦难,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颠沛流离如浮萍四处飘散。

1937年,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外祖父张铁君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南京撤离时,险些和妻子失散,最后辗转汇合侥幸逃离南京大屠杀,才有了现在这幸福的一大家子。

图片

祖辈们的生死聚散成为一段深刻熟悉的家族故事。对于大洋彼岸的祖国,对于南京,小时候的张纯如除了好奇,还有来自血缘深处的同情。

当在图片展上看到那一张张惨绝人寰的黑白照片时,张纯如震惊了。原来,事实远比自己耳闻的更惨烈,那些令人发指的画面狠狠冲击着张纯如的眼睛和心灵。

虽然张纯如没有生长在中国,但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记住自己的来时路”。她萌发强烈情感,要为那些被遗忘在历史里的同胞发声,还他们以应得的公道。

图片

“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

在张纯如看来,把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自己下一本书的选题,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

02

从寻根到寻真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在数不胜数的二战研究文献中,几乎找不出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的相关资料,身边的美国人更是对此知之甚少。

为了看清真相,张纯如辗转各地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搜集相关史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搜集中,张纯如相继挖出了两本有价值的日记:《魏特琳日记》和《拉贝日记》。

图片

当年庇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的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魏特琳在日记里写道:日本兵不断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少女到60岁老妪都遭受蹂躏,怀孕的女人被利刃挑开肚腹……

另一本日记的主人拉贝不仅拯救了许多南京人,还用文字记录了当时暗无天日的情形: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是惨烈的场面,机枪扫射声响个不停……

生活于和平富足年代里的张纯如无法想象,那到底是怎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图片

小时候,张纯如在聆听那段家族故事时,就萌生了想要去祖辈生活的地方看一看的念头。此刻,沉睡已久的心愿再次复苏,无论是寻根还是寻真,张纯如都迫切想要即刻启程,她太想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1995年盛夏,27岁的张纯如不远万里赶赴南京走访取证,与这座儿时听闻中的城市、祖辈生活过的故土建立起了紧密的连接。

南京城曾经的满目疮痍早已湮没在今时今日欣欣向荣的景象中,但旧时的南京、从前的南京人使当下的南京在张纯如眼里多了一丝悲凉与沧桑。

在骄阳似火的南京酷暑里,张纯如跟随几位中国史学研究者穿行于当年城边的各个刑场,细致地拍下每一处屠场遗址和掩埋地点。在曲深里巷间,张纯如走访大屠杀的幸存者,每个老人都情绪激动,渴望一吐为快。

图片

“他们的痛苦过于深重,好像在老死之前都不能一吐为尽。”那一刻,张纯如深切体会到:大屠杀不仅仅是发生在60年前的往事,这种痛苦的记忆至今仍折磨着每一个人。种种不争的事实更坚定了她想要告诉全世界真相的决心。

图片

图片

在取证的那段时间里,张纯如每天聆听着受害者各种悲惨的经历,甚至还要直面施害者暴虐的人性,再加上高强度工作导致体力上的消耗,让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备受折磨,但她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理性地记录着每一个受难者的过去。

图片

回到美国着手撰写书稿时,张纯如曾这样向母亲诉说自己阅读一桩又一桩日军罪行记录时的痛苦程度:“有时必须起身远离那些文件,深吸一口气,否则几乎窒息。”

母亲张盈盈担心女儿无法承受这一切,心疼地问她是否还要继续写这本书?张纯如痛心地说:“是的,妈妈。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在半个世纪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这些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03

一个人的力量

张纯如为了揭露真相不留余力,经过细致调研,严密考证,1997年,《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在美国出版。

图片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连续停留了14周之久,销量近50万册,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轰动世界。

当时,《纽约时报》对此表示:这是60年来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暴行。

记者理查德·罗斯塔德评价:张纯如点燃了一支火把,并将它传递给其他人,我们不能让这火把熄灭。

图片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出版对张纯如来说仅是个开始。

为了重新唤起更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重视,张纯如带着作品到世界各地签售演讲。

图片

在演讲中,张纯如慷慨陈词:“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张纯如的一系列举动彻底惹恼了日本右翼势力,他们开始对她展开恶意地诋毁和攻击。

时任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攻讦《南京大屠杀》“一面之词,错误连连”。张纯如不畏强权,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与齐藤邦彦连线,以一己之力对峙一国,就南京大屠杀一事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

图片

诋毁攻击紧跟着威胁恐吓,有人扬言要张纯如最好给家人请几个保镖,有一次她还从威胁信里倒出两枚子弹。

但张纯如始终信奉个体的力量,她认为只要认准方向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

这位为历史正本清源的孤勇女子,也真正成为了这样一位铿锵有力量的伟大女性。

图片
04

突然的陨落

顶着巨大压力,张纯如仍旧在世界各地“战斗”着。

无数战争受害者包括一些曾经遭受过日军非人待遇的美国老兵,也纷纷向她倾述痛苦,张纯如甚至被他们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

图片

但《南京大屠杀》就像一把双刃剑,张纯如用刚烈的文字揭开历史黑暗的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黑暗的深渊。

由于她接触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史实,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更像是一部酷刑百科全书,这些她都要具体面对,还要叙述出来。

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撕扯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她赢得了无数战争,却无人知晓她心底爆发的战争。任何人都不曾体验过她的悲愤和无助,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拂去她噩梦里的魅影。

“鲍拉,你渴望灯光熄灭吗?”张纯如在与好友的通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精神坍塌。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抑郁中自尽身亡。这位36岁女作家的瞬间陨落,引发人们罗生门式的猜测。

“我把声音给了失语的人,而现在的我将沉默了。” 

图片

2011年,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把自己的所失转化成了另一种力量,为女儿写出了30万字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这位悲恸又坚强的母亲以这样一句话为全书作结:“生命终将消逝,但书和文字可以流传,有些人的一生,便是专为别人而度过的。”

图片

这句话诠释了张纯如流星一般短暂又绚烂的一生。

这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她原本可以在大洋彼岸那遥远的国度拥有光明与灿烂的未来,但她却从阳光里背转身,穿越黑夜的长征,投入故土的伤痛之中。

张纯如用一部《南京大屠杀》向世界诉说中国的苦难历史,而今天,也有一群年轻人把张纯如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图片

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叫秦嘉辰的南京小伙,和3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制作了一个全英文记录短片,将张纯如的生平以及她写作《南京大屠杀》的历程和国际影响,用英语向世人娓娓道来。

正如网友留言:向世界诉说她的故事,是对她最好的致敬与纪念。

参考资料:

1.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2.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3.新华网:《会客厅》访谈

4.北京卫视:《档案》:南京1937泣血取证

5.共青团中央:张纯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丑恶面纱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最新杂志“限时8折优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