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冯盎籍贯高州的探究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2-1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舍小成大

名无实存

关于冯盎籍贯高州的探究

关于冯盎的籍贯,一直存在争议。《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累代为本部大首领。”《新唐书·冯盎传》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旧新唐书都记载,冯盎是唐高州良德人。据此,有的人就直接说冯盎是今“高州良德人”亦即今高州市人。
冯盎真的是今高州市人吗?
我们先从地图册上入手。
图片

南朝·梁地图

图片

南朝·陈地图

图片

隋朝地图

以上地图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教授主编的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南朝·梁、南朝·陈、隋朝时期,高凉郡府、高州州府(总管府)都在阳江市,南朝没有出现“良德”的地名,到隋朝,才有“良德”地名出现。
冯盎出生于南朝·陈太建五年(573),他究竟在哪里出生呢?
图片
图片

一  冯盎的家世

图片
图片
要弄清冯盎是哪里人,必先弄清楚冯盎的家世其父亲及其祖先是哪里的人?
冯盎先祖为北燕国王冯弘,北燕被北魏灭国后,冯弘逃到高句丽,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冯弘及其子孙10多人后被杀,其子冯业南下投奔南朝·宋,初住于新会,后封怀化侯、罗州刺史,历冯诚(云)、冯融三代。冯融虽为“罗州刺史”,因其为汉人,其时的“都老”“洞主”为俚僚人,不听号令。冯融闻冼夫人英名,令冯宝于南朝·梁大同元年(535)与冼夫人结婚。此时的冯氏家族,应是化州人。
冯宝任高凉太守后,至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卒,与冼夫人生活、工作在高凉郡府(今阳江市),生冯仆、冯价二子。冯仆出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一说548,一说550),故冯仆应该出生在高凉郡府,冯仆按照现在的说法:祖籍化州,籍贯高凉郡(今阳江市)。冯仆九岁任阳春太守,与冼夫人一起住在阳春,治理阳春和高凉地区,娶母系族亲冼氏为妻,先生冯暄、冯魂二子。南朝·陈太建元年(569),冯仆受欧阳纥欺骗到高要被扣押,二年(570)冼夫人进军广州救出冯仆,朝廷叙功,封冯仆为信都侯,任石龙太守,朝廷并没有免去其阳春太守之职,冼夫人也在阳春的高凉幕府坐镇,至(隋开皇四年、南朝·陈至德二年)584年冯仆离世,期间的冯仆与其妻子、家人,或居住在阳春,或居住在石龙。隋开皇九年(589)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宋康郡在今阳西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因平叛王仲宣有功,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并开“谯国夫人幕府”,幕府在高凉、高州(今阳江),生活、工作直到仁寿初年去世。
由此看来,冯盎的爷爷冯宝、奶奶冼夫人,爸爸冯仆以及母亲冼氏,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工作在高州高凉郡(县)(今阳江)、阳春地区。冯冼家族数代英雄,都是以阳江地域为中心建功立业的。
图片

 位于阳江旧城区横石街的冼夫人祀堂、冯盎将军祠

图片
图片

二、冯盎的生卒

图片
图片
冯盎是南朝·陈太建五年(573)(一说572)出生的,是冯仆与妻子冼氏最后一子。因其父亲此时为阳春太守兼石龙太守,与奶奶一起管理高凉郡(含阳春和石龙等地),出生地或为阳春,或为石龙。589年,冯盎为宋康令,负责管理宋康地区,协助冼夫人统管高凉(高州);591年因平叛王仲宣有功,冯盎拜高州刺史,正式为高州最高长官。此后征战各地,屡立战功,不断升迁,隋拜金紫光禄大夫,管理着606年废高州后设含9个县的高凉郡。隋末唐初,冯盎总管高州、苍梧、番禺、珠崖等20余州。621年降唐后,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直至贞观二十年(646) 去世,葬在高州州治北山南麓(今阳江城花厅村)。“文革”期间冯盎墓园全毁,墓地被平整改建民房。2007年,阳江市政府购买部分民房,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冯盎将军骨骸和众多陪葬文物。2008年10月9日,阳江市委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将冯盎墓迁建至江城区双捷镇安乐村月亮岭,并建设冼夫人文化公园、冼夫人冯盎将军纪念馆。
图片

冯盎将军墓

图片
图片
冯盎自从出生到去世,一直在高州、高凉(阳江)生活、工作,期间即使外出征战,之后总是尽快赶回家乡,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与今高州水库的良德有关联的任何信息记载。
图片
图片

三、关于“高州”

图片
图片
历史上的高凉郡,由于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管辖地域、地名也变化不断,冠 “高州”之名,就有三个时期:
一、梁武帝大通中(527—528)至隋大业二年(606)高凉时期的高州。武帝置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冏位第一任高州刺史,辖高凉、杜陵、宋康、安宁、阳春、齐安(今恩平)、连江、南巴、电白、海昌等郡,改安宁县为高凉县,为高州治所,高州、高凉郡、高凉县应该为同一治所办公,或相距不远。此后,有历史记载任高州刺史的兰裕、李迁仕和冯盎。606年,隋废高州,复高凉郡。
二、唐武德四年(621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初的高州。唐高祖废高凉郡改为高州都督府,府治在阳江,授冯盎为高州总管,下辖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
三、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以后的新高州。冯盎已经去世4年后,其儿子冯智戣为高州刺史,州治从阳江迁移至良德县(今高州市)。当时的良德地处偏僻落后山区,冯盎的34个儿子中的大多数和后代都到了良德定居、生活,朝廷实际上已经有了流放冯氏家族的意思。此后的高州与冯盎无关,故不详述。
图片

唐时期全图(一)

图片

唐时期全图(二)

图片

唐时期全图(三)

图片
图片

三、关于“良德”

图片
图片
我们现在再深入看看关于“良德县”的历史。
《旧唐书·地理志》载:“良德,汉合浦县地,属合浦郡。吴置高凉郡。宋、齐不改。”
旧唐书所记载的良德,属于汉朝合浦县地域范畴,此后至唐初,分别属高凉郡地、永宁郡地、南巴郡地等等。今高州长坡的良德地域,却属于汉朝高凉县地或端溪县地的范畴。按照历史学研究规矩,只能认同最早的旧唐书的地理志。所以,唐时的良德地是以旧唐书记载的属于汉合浦县范畴下的良德,而非新唐书记载的属于汉高凉县地或端溪县地范畴下的良德。
现今的高州市历史沿革也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良德的历史:
梁大通中(528),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阳西县。南朝梁大通中(530),置电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长坡旧城,属高州;北部属泷州梁德郡。
陈永定二年(558),置务德县,县治今高州东岸镇良德墟旁,辖今高州北部,隶泷州梁德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连江、南巴二郡置连江县、南巴县,隶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凉县。开皇十年(590),废高兴郡置石龙、吴川、茂名三县,三县均隶罗州。今高州市中部、东部属电白县、南部属南巴县、西部属茂名县、北部良德县。隋大业三年(607)高州、罗州被废,复置高凉郡,治所在高凉县(今阳江西),废泷州为永熙郡。当时……良德县(今高州北部属之)属永熙郡。
从高州历史沿革记载我们看到,直到开皇十年(590)才有良德县名,却属于永熙郡,之前的务德县(陈末改为良德县),属于泷州梁德郡,它们都不属于汉合浦县地的范畴。可见,唐书记述的“良德”,并不是现在高州水库区域的良德。
据考证,良德县是隋开皇十年(590)由务德县改名的,此时冯盎已出生16年了!
因此,冯盎出生地只有两个可能:阳春人或者石龙(今化州)。
由上述情况综合,结合《旧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冯盎,高州良德人也”可以这样表述:冯盎,高州(今阳江)良德(汉合浦县地)人。
图片

《新唐书》

图片
图片

 四、关于旧、新唐书冯盎籍贯的记述

图片
图片
得出上面的结论,我认为,旧唐书记述冯盎是“唐高州良德人”,与冯盎在南朝的石龙或者阳春出生并不矛盾,与“冯盎,高州(今阳江)良德(汉合浦县地)人”也不矛盾。冯盎是唐初的“高州良德人”是正确的,就如现在说古代李地张三是今王地张三同理,因为其说的并不是现在高州水库区域的良德。
我们再看看后面的史实:
隋朝至唐初,石龙县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622)叫罗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武德六年叫南石州(治所石龙县,今化州城),贞观九年(635)更名为辩州。期间,冯盎为上柱国、高州(今广东阳江)总管,封吴国公、越国公,贞观二十年(646),冯盎将军卒于任上,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其智式葬其于阳江北塔山下,朝廷刻石像立于唐太宗昭陵。
此后石龙县的名称变来变去,直到太平兴国五年(980)才由辩州改称化州。这就是说,冯盎至去世,一直是石龙县的上级领导,石龙属唐初的高州管辖。
《旧唐书》由五代晋刘昫监修,张昭远、贾纬等编著,修于天福六年(941),成书于开运二年(945)。《旧唐书·冯盎传》说的“冯盎,高州良德人也。”这里的高州,指的是唐初的高州,并非冯盎去世后的高州,实际是当时冯盎管辖下包括石龙和汉朝合浦县地范畴的良德等地的高州,州治是现在的阳江市;唐时的良德也并非现在的良德(旧唐书载的良德地现在何处,是否在今化州、吴川、茂南、电白地域,有待下一步考证)。
据《冯氏族谱·多男图》载,冯盎娶妻10人,生子34、女6人。唐永徽元年(650年),朝廷为了削弱冯氏家族的势力,分原高州辖地为高、恩、潘三州。冯智戴为恩州刺史(州治在今阳江市),冯智玳为潘州刺史(州治在茂名潘坡,今为高州城)。冯智戣为高州刺史,州治在良德县(今高州市内)。随着高州州治迁移,冯氏儿孙就把祖辈及其爷爷冯盎等列入了新高州良德籍贯,并进行纪念、祭拜。这也可以解释今天高州为什么有众多的冼夫人庙宇和冯氏墓葬、文物的原因。是故,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编著《新唐书》时,也把冯盎写为“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我认为,这里说的“高州”,是从唐朝初期高州(阳江)治所迁往到良德的新高州,“良德”就是指当时的“良德县城”,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今XXX人”,而不说冯盎是南朝·陈石龙人、唐罗州人、唐南石州人、唐辩州人、唐恩州人、唐潘州人,主要是避免众多繁杂之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这种解释不通,只能说明有两个可能:
一、《新唐书》编纂者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历史了解不多,误以为《旧唐书》说的高州与后来的新高州是同一个地方而出现错误。事实上,《新唐书》有许多地方不够严肃,谬误不少。比如关于冯盎,《旧唐书·冯盎传》为:“盎少有武略,隋开皇中为宋康令”,而《新唐书·冯盎传》则写道:“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隋书》《北史》都有载,冯盎于开皇九年(589)就当了宋康令,冼夫人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开皇十一年(591)盎已经拜“高州刺史”。十年过后的仁寿初,冼夫人已“卒”,《新唐书·冯盎传》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二、《新唐书》编纂者没有读过《隋书》《北史》。《隋书·谯国夫人》记载:“高祖异之,拜盎为高州刺史”,《北史·谯国夫人冼氏》也记载:“帝拜盎为高州刺史”。此时高州是治所在阳江的高州,并非过了60年后(唐永徽元年)州治从阳江移至良德县的新高州!因为《隋书》完成于唐贞观年间,《北史》成于显庆四年(659)。《北史》的作者李延年亦参加了《隋书》的编写,冯盎归唐任高州总管,已显赫一时,贞观二十年逝世,曾与史书作者同朝,作者对新旧两个“高州”概念的前后变化,是十分清楚的!《旧唐书》的编纂者对此记述是十分明白的,如果《新唐书》编纂者如果读过《隋书》《北史》而不采信其中的事实,那是说不过去的!
最后结论:以地域利益出发,把旧唐书中正确记载冯盎是“唐高州良德人”偷换概念说成是今“高州良德人”即今高州人,是完全错误的。
图片

《旧唐书》

作者简介:
谢明:阳江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副主任,花蕾诗社首任社长,髻山草文学社创始人之一;阳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阳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网络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阳江市鲁迅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阳江市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冼夫人研究基地阳江站站长,阳江市文联副秘书长,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阳江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曾在《报日人民》、《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日报》、《上海鲁迅研究》、《作品》、《诗歌月刊》、《广东宣传》、《广东鲁迅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等50多家媒体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社科研究文章,故事、新闻通迅、歌曲、剧本、报告文学等近1000多篇(首),约300万字。其中歌曲《请到滨海城市阳江来》获得“唱响阳江”全国原创歌曲大赛金奖,其他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达50多次,出版诗集《失去钥匙的日子》,散文集《永远的故乡》等,作品入选《中国青年诗人五百家》、《中国现当代文学传品选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文艺批评文” 和《怀念林若》等。主编或参与编辑了《文化阳江》丛书、(阳江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丛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制》师摄影艺术》、《鲁迅与民俗文化》、《高凉文化研究》等30多本著作。

声明:本文属学术争鸣,不代表本会立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之名。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种开放、和合、互爱、共生的精神,正是海洋文明的核心,俚人犹如盐、中华民族犹如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实质尚在,在哪里?她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她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这正是俚人“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如何“消弥人类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俚人这种“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与精神,值得世界各民族深入研究和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总策划:郑华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