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慢性胃炎

 学中医书馆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一)概 述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因此严格地讲应称之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80年至1991年上半年胃镜检查37428例次,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合并溃疡及其他胃病者除外)占51.94%,萎缩性胃炎占6.50%。其他报道前者占68.35%,后者占21.30%。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若有发生,多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等,或伴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目前,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1932年Shindler用可屈胃镜较好地直接观察胃黏膜变化,又用手术胃镜取黏膜活组织检查以后,对胃炎的诊断提高一步,把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肥厚性3种。1994年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做了大量工作,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1958年纤维胃镜的问世,对胃炎的诊断更加有利,不但可以细致地观察,而且可以在直视下进行黏膜活检,对胃炎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73年以后利用免疫方法,根据壁细胞抗体的阴性或阳性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A、B两型。因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有人把萎缩性胃炎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的范畴,若兼胃痛、嘈杂等症,可参照中医学相应病证进行辨证。本病病因繁多,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失和,或失治误治,或脾胃素虚等等。然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联。如饮食不节,既损伤脾胃,而脾胃不健又易为饮食所伤,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湿热内聚,既为痰浊之源,又最能阻滞气机等。所以在临床辨证时,应辨邪之内外有无,辨证之寒热虚实,辨脏腑经络气血,然后根据症候采用或祛邪、或扶正、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法。祛邪宜用消食导滞,祛湿化痰,活血化淤,理气开郁;扶正或甘温益气,或益气养阴、或酸甘化阴、或辛甘通阳;而攻补兼施之法又有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之别,临床可灵活选用。

(二)名医妙方

 1.董建华 泻心汤加味

 【方药】 黄芩10g,黄连3g,酒大黄3g,全瓜蒌15g,枳壳10g,竹茹5g,石斛10g,香橼皮10g,佛手5g,白芍10g,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服。

 【功效】 通泻腑滞,滋养胃阴。

 【案例】 梁某,男,54岁。胃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隐痛缠绵不休,胃酸甚低,纳食衰少,食则作胀,形体削瘦,面色萎黄,近日胃中灼热,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此乃胃痛日久,气滞化火,阴津内伤。先拟通泻腑滞以祛邪,再予滋养胃阴以治本,津液来复,胃气下行,自有效验。上方进6剂,腑气已通,痛势亦缓,口渴大减,胃口觉舒,纳食渐增,舌质红、少苔。胃火已挫,津液未充。继以养阴通降为治。石斛10g,沙参15g,麦门冬10g,乌梅5g,甘草5g,天花粉10g,芦根15g,香附10g,枳壳10g,酒大黄g,香橼皮10g。上方加减进12剂,胃中灼热感解除,痛胀亦平,仍感口干、口苦,大便时常干结,多食即觉胃中不适。守方加减调治4个月,胃痛未作,口味和,纳食增加,面色转润,体渐丰盈。

【按语】 本例主要采用通腑泄热之法,此法对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效果最佳。通过采用本治法,可给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对胃阴不足者,董建华拟加减益胃汤,药用北沙参15g,麦门冬10g,丹参15g,玉竹20g,白芍10g,佛手10g,苏梗10g,香橼皮10g,荷梗10g,香附10g,陈皮10g,半枝莲20g,三七粉3g(冲服)。以养阴益胃,通降和中。

2.朱良春 滋阴和胃方

【方药】 北沙参12g,麦门冬10g,炒白芍15g,徐长卿15g,生麦芽20g,绿萼梅8g,凤凰衣4g,失笑散4g,乌梅肉5g,生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滋阴和胃。

【案例】 刘某,女,62岁。宿有胃痛病史,刻下头眩胸闷,脘腹胀满,神疲无力,口干欲饮,时时脘中嘈杂。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弦。证属肝郁气滞,胃阴不足。胃镜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治宜疏肝和胃。拟处上方,4剂后脘部不适消除,苔脉同前,上方又服60剂告愈,胃镜复查未见异常。

【按语】 朱良春认为,脾胃为病,见木横乘土,中宫受病,然土有阴阳之别,当分而论治。若肝木浊阴郁气,致伤脾土,仲景垂训在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木之厥阳逆气侵犯胃土,则叶天士立说于后:“滋养胃阴,以制木横”,殆脱胎于仲景之说。本例即属后者。方中用乌梅肉、炒白芍、北沙参、麦门冬,取其酸甘化阴,以制肝木,乃为妙法。亦即阴柔清养之法。另对中虚淤阻者,朱良春拟补气运中方,药用:生黄芪20g,太子参15g,合欢皮15g,鸡内金10g,绿萼梅10g,刺猬皮10g,莪术6g,玉蝴蝶6g,参三七末2g(冲分2份),以补气运中,兼化痰淤。朱良春还拟有调气和中方,药用:生黄芪30g,莪术6g,凤凰衣6g,炒白术20g,玉蝴蝶6g,甘松10g,鸡内金10g,徐长卿15g,失笑散10g(包),刺猬12g,以益气化淤、调气和中。

3.路志正 清化湿热方

【方药】 藿、荷梗各9g,杏仁9g,生薏苡仁12g,怀山药15g,佛手9g,谷、麦芽各15g,绿萼梅10g,茯苓12g,预知子9g(打),白芍12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清化湿热,柔肝养阴。

【案例】 陈某,女,35岁,1981年4月9日初诊。据述胃病已有16年之久,经多方治疗不愈而不堪甚苦,遂来广安门医院就诊。患者形体消瘦,两胁攻胀,烦躁易怒,胃脘部隐痛,有灼热感,嘈杂胀满,纳呆欠馨,若强食则胃脘胀满更甚,尤以晨4~6时诸症明显加重,神疲肢倦,酸软无力。无嗳气、泛酸,无呕血、便血史,大便溏薄,每3~5d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胃阴虚,湿热蕴结,肝用有余。治宜清化湿热为先,柔肝养阴辅之。药拟上方。进上方11剂后,胃部灼热感已失,嘈杂减轻,唯纳呆,时有头晕,舌质暗滞,苔薄白微腻,脉濡数。湿热基本已去,病有好转之势,法宜益气养阴、柔肝和胃。药用:白干参4.5g,麦门冬10g,玉竹9g,白扁豆12g,怀山药20g,白芍12g,绿萼梅9g,香橼皮9g,乌梅9g,谷、麦芽各20g,甘草6g。进上方7剂,胃脘隐痛消失,偶有食后脘胀,纳谷见增,嘈杂未作,大便仍不成形,但能每日1行,苔白腻,脉细弱。既已见效,依上方去玉竹,加藿梗10g,7剂。后迭经3诊,诸证均消。为巩固疗效,守方不更,更进7剂,2日1服。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湿蕴久化热。其中,湿热之邪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故当先祛湿邪,湿祛则热疏,继则柔肝养阴,甘凉濡润,益胃阴以增强胃之腐熟功能。故以宣化、渗利、疏理三法合用,渗湿选怀山药、茯苓、生薏苡仁平淡之品;宣化则用杏仁、藿荷梗宣发肺气,升发脾胃清阳,清化湿邪;疏肝以佛手、预知子、绿萼梅,而不用香燥走窜之品,以防劫伤胃津;辅以白芍、甘草等以酸甘化阴。在湿热得蠲、升降复常之后,立即顾本治以益气生津,叶天士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益气生津以白干参、太子参、怀山药、白扁豆、玉竹、麦门冬等为主,始终用白芍、乌梅、甘草以酸甘化阴,谷、麦芽助胃消食。经月余治疗,脾胃纳化正常,沉疴得平。

4.刘松庵 温通疏肝和胃汤

【方药】 荜澄茄5g,荜拨10g,木香5g,砂仁5g,枳壳10g,柴胡5g,白芍10g,沉香10g,丹参30g,白蔻5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花10g,玫瑰花10g,玳玳花5g,甘草3g。

【用法】 群药用冷水浸泡30~40min,文火煎煮20~30min,去渣取汁200ml,再注水300ml,文火煎煮15min,去渣取汁200ml,第1煎和第2煎相混,早晚各温服200ml,每日1剂。

【功效】 温通和胃,疏肝理气。

【案例】 葛某,女,58岁,病案号91-1049。胃脘痛数年,伴纳呆,脘腹胀闷,大便溏软,日1行。经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胃镜检查病理学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已3年之久,多方医治效果不明显。胃脘痛绵绵不休,入夜尤甚,脘腹胀满,甚时连及两胁。诊其脉沉细而弦,舌质淡红、苔薄腻。证属中焦枢机不利,气机逆乱,脾胃失于和畅,胃络阻遏不通之故。予温通疏肝和胃汤加制附片5g,3剂。复诊时诉痛减,又予4剂。三诊时痛止,诸症基本消失,去利附片,原方7剂调理,并嘱配丸药1剂,并禁食生冷、辛辣食物。数月后访之,无复发。

【按语】 刘松庵,天津市人,主任医师。20世纪30年代从师施今墨,在施今墨医寓伴随左右,耳濡目染历时4年,深得施今墨谛传。刘松庵认为,中焦是五脏六腑的枢机,脾喜升,胃喜降,同喜温暖而恶寒凉,脾胃功能纳运协调,中焦气机升降相因,才能脾健胃安。荜澄茄、荜拨温暖脾胃,和胃下气,散寒止痛,乃温而通之;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疏肝解郁,护阴柔肝止痛,升降气机,意在使气机调达和顺,亦通之意;砂仁、白蔻、陈皮、半夏温健脾胃,化湿降逆,意在温化中焦痰湿之邪,除满消痞,仍为通的法则;木香、沉香、丹参行气活血,祛淤和络,意在使阻遏不通之胃络通顺达畅,理气勿忘活血,气血双调,枢机才能畅利;厚朴花、玫瑰花、玳玳花芳香化湿,活血散淤,疏肝理气,取其芳香而悦胃醒脾,脾胃萎顿之气自然恢复,不用开胃之药而胃气自开,饮食自调,此巧通之法。全方贯穿了温通灵动、醒脾悦胃的止痛主线,温暖脾胃、疏肝理气、调和胃络的副线,共奏温通疏肝和胃之功。本方是刘松庵治疗胃脘痛颇为有效之方剂。凡胃病而造成胃脘痛者,均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化裁使用。

5.赵清理 一贯煎加味

【方药】 辽沙参15g,生地黄12g,麦门冬12g,枸杞子15g,太子参12g,焦山楂30g,乌梅肉15g,鸡内金12g,广木香6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1次。

【功效】 甘寒养阴,和中益胃。

【案例】 杨某,男,54岁,1992年4月13日就诊。患者胃脘疼痛8年余。形体消瘦,胃脘痞满不舒,时时嗳气干呕,食后胃脘疼痛,先后2次做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常服用中西药,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诊时见胃脘部灼痛隐隐,嘈杂干呕,不思饮食,食后胃脘痞满胀痛,口燥咽干,体倦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胃体失濡;治疗甘寒养阴,和中益胃;方用一贯煎加味,方药同上,水煎剂。服药3剂,胃脘疼痛大减,但仍纳谷不馨,照上方加炒麦芽15g、神曲12g,又服6剂,以上诸症均减,又在原方基础上略做加减连服30剂,胃脘疼痛消失,饮食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体失濡,脉络拘急而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承,故口干嘈杂等。赵清理根据“酸甘化阴”之理,取太子参、生地黄、枸杞子、焦山楂、乌梅肉、甘草之酸甘以化阴,助辽沙参、麦门冬滋阴生津之力;鸡内金补胃体固后天;广木香理气以防酸甘之滞、助生生之机。以上诸药合用,益胃阴、养胃体,故对胃阴亏虚之证,取效甚速。

6.许芝泉 养阴护胃汤

【方药】 北沙参15g,麦门冬15g,玄参12g,石斛12g,玉竹12g,甘草6g,乌梅肉12g,木瓜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护胃。

【案例】 程某,女,52岁,干部,1981年3月28日初诊。患萎缩性胃炎多年,近半年来,脘腹闷胀灼痛加剧,嗳气频频,纳谷日减,形体日瘦,精神恐惧不安(恐癌变),夜不安寐,心悸烦躁,头昏,口干。脉细数而弦,舌红、少苔。证属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治拟养阴益胃。处以:北沙参30g,麦门冬10g,石斛10g,生白芍10g,生甘草3g,乌梅肉5g,生麦芽1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前方服5剂后,胃脘灼痛显减,嗳气尚未尽辞,夜寐仍差,原方加苏罗子5g、茯神10g。再服药5剂,胃痛已祛,夜寐亦安,纳谷见思,每日中餐能食烂饭1小碗,再方善后。北沙参15g,麦门冬10g,石斛10g,玉竹10g,浮小麦30g,甘草3g,大枣10枚,白芍9g,乌梅肉5g,茯神10g,生谷芽10g,凤凰衣3g。该患者先后诊治3次,服药20剂,诸症悉愈,嗣后停药观察,体力恢复,上班工作。

【按语】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它是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甚至完全无游离酸,这与中医胃阴不足、津液缺乏相类似。由于胃阴不足、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故症见不思饮食,胃脘灼痛,口干苦,大便秘结,舌红苔少乏津,脉弦细或细数。此证如用通便之承气汤则越通越结,用消导之平胃散则越导越胀,用活淤止痛之金铃子散、失笑散则越止越痛,用健脾之六君子汤则越健越不思食。只能养阴益胃,使阴气复,津液生则诸症悉除。本方是由仲景的麦门冬汤、叶天士的养胃汤和吴鞠通的益胃汤化裁而成。方中北沙参、玄参、石斛、玉竹养胃阴;生白芍敛阴缓急而止痛;乌梅肉、木瓜酸甘化阴。诸药相伍,共奏滋阴养胃之功。本方补而不腻,润而不凉,诚乃是治疗胃阴不足之萎缩性胃炎的有效良方。

7.张镜人 加味叶氏养胃汤

【方药】 太子参9g,南沙参9g,石斛12g,赤芍9g,清炙草5g,白花蛇舌草30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旋覆花9g,代赭石15g,九香虫5g,八月札12g,徐长卿15g,炒楂曲各9g,乌梅肉9g,血竭末2g(研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益胃,理气活络。

【案例】 孙某,女,56岁。胃脘疼痛,犹如针刺,胀满不舒,纳谷减少,嗳气频作,嘈杂口苦,大便带溏,曾便血1次。病经数载,渐见消瘦乏力,脉弦细,舌质紫暗。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部性萎缩。拟养阴益胃,理气活络,投以上方。服药4周后,刺痛大减,胀满亦轻。连服3个月,诸症全部消失,饮食增加,大便如常。

【按语】 叶天士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胃脘痛者久病多见胃阴不足或淤阻络脉,纤维胃镜检查往往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肠腺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进。本患胃脘疼痛,犹如针刺,乃淤血阻滞也,故方中增旋覆花、代赭石、九香虫以理气降逆,赤芍、血竭末、山楂活血化淤通络。药证相契,故调理3个月而愈。

8.张镜人 四逆散加味

【方药】 柴胡6g,炒黄芩9g,生白术9g,赤、白芍各9g,清炙甘草3g,铁树叶15g,平地术15g,八月札15g,旋覆花9g,代赭石15g,制香附9g,佛手6g,香谷芽12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炒枳壳6g,炙乌梅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调肝和胃,清化淤热。

【案例】 冯某,女,59岁,1983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胃病10余年,脘痛反复发作,近日加剧。12d前曾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大弯侧有一黄豆大小息肉,当即电灼,胃窦黏膜略粗糙,呈细颗粒状增生,胃体黏膜较薄,黏膜下网状血管和静脉显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刻诊:胃脘隐隐疼痛,以中上腹为主,缠绵不愈。口苦,嗳气频作,纳谷呆滞,大便通。脉弦,舌苔薄腻、质红。照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半枝莲、炙乌梅,加怀山药9g、香扁豆9g。患者坚持服药1年,胃脘胀痛大减,唯饮食不慎时仍稍见胀痛。平时食纳已馨,精神亦振。1年后某医院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体炎,症状缓解,胃镜及黏膜变化观察均见好转。

【按语】 从本例临床表现的脘痛、胀满、口苦、嗳气等症状分析,均属肝胆郁热犯胃、久病入络之证。故取四逆散合旋覆代赭石汤疏肝和胃,升降并调,畅达气机;再增入炒黄芩、赤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清热消肿,活血祛淤。

9.张泽生 加味建中汤

【方药】 全当归9g,炙五灵脂9g,川桂枝5g,杭白芍9g,广木香5g,全瓜蒌15g,广陈皮6g,炒枳壳9g,法半夏9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活血行气,建中和胃。

【案例】 董某,男,47岁。1977年6月4日初诊:重度萎缩性胃炎。1975年1月在某医院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2年余病情未见发作。3个月前大便出血如柏油样,又住院治疗。复查胃液分析,游离酸度“0”,总酸度“4”,脉沉细而涩,舌质偏紫。胃痛仍拒按。痰淤未尽,胃气已伤,法当和胃化淤。方药同上。服药15剂,胃痛未止,隐痛拒按,口干发涩,胃脘仍有火灼感,脉沉涩,苔白带灰。痰淤阻胃,胃失通降。方用:炒当归9g,炒白芍9g,杜红花9g,炙五灵脂9g,单桃仁9g,煅瓦楞15g,紫降香3g,决明子15g,全瓜蒌15g。上药连服20剂,胃脘痛及烧灼感大减,食欲正常。再拟和胃化淤巩固,原方加炙甘草3g。

【按语】 患者其痛如刺,痛甚拒按,属痰淤阻胃,胃气不和,但药后脘痛不减,用单桃仁、炙五灵脂等仍无效果。行胃次全切除术后,年余胃痛未发,但突然大便色黑如柏油,脉沉涩,舌质偏紫,胃痛拒按。以症状看,属痰淤未去,胃气已伤,再当和胃化淤。药后胃痛仍作,火灼感不减,增以杜红花、炒当归、单桃仁、炙五灵脂以和血化淤,决明子、紫降香、全瓜蒌以通降胃气。“六腑以通为用”,胃宜降则和,连服20剂,胃脘痛大减,食欲亦恢复正常,再以前法加炙甘草调治。本例说明,痰淤互阻之萎缩性胃炎,治疗往往较难,效果也欠理想。患者曾经手术,但症状未有减轻,反增出血之变,可能并发吻合口溃疡。所以能不进行手术者,尽量保守治疗,以免损伤元气。近有报道萎缩性胃炎手术后病例,残留胃的黏膜也可有一定的变化。残留胃发生萎缩性症颇多见,应引起重视。张泽生对萎缩性胃炎分4型辨治。对肝胃郁热内蕴痰湿者,拟和胃化湿方,方用:炒苍术9g,川朴5g,陈皮5g,木香5g,姜半夏9g,茯苓9g,桂枝3g,炒白芍9g,香橼皮9g,神曲12g。对中虚气滞者,拟归芍六君建中汤,方用:潞党参15g,当归9g,炒白芍9g,川桂枝3g,炒白术3g,广陈皮6g,炙甘草3g,广木香5g,炒川断9g,制狗脊12g。对胃阴不足、肝经有热者,拟加味参地麦门冬汤,方用:北沙参9g,黑玄参12g,麦门冬9g,冬瓜子9g,杭白芍9g,炙甘草3g,乌梅炭5g,生地黄12g,煅瓦楞25g。

10.张继泽 温阳健胃汤

【方药】 潞党参15g,炒白术10g,白芍10g,炒枳壳10g,高良姜5g,陈皮6g,法半夏10g,桂枝3g,木香5g,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 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案例】 高某,女,46岁,金陵石化职工。1990年10月5日在南京八一医院胃镜检查,诊为食管炎,轻度萎缩性胃炎(胃窦及胃角),伴灶性肠化生、急性活动。即来求治,主诉胃脘隐痛,胃胀嗳气,大便或干或烂,足轻度浮肿,睡眠差,脉细,舌苔薄白。辨证为中虚气滞,采用温中和胃法。方用温阳健胃汤加减,持续服药150剂,症情显著好转,改服胃炎灵冲剂(本院自制温阳健胃成药)。1991年4月2日仍去八一医院复查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原萎缩和灶性肠化生已消失,体重增加2.5kg。

【按语】 温阳健胃汤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专为中虚气滞型胃脘痛而设。张继泽认为,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中虚即脾胃气虚。若中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不得舒展畅达而变成气滞,形成中虚气滞证。本方甘温补中,中气得益,湿化气行,升降复常,以达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目的。方中潞党参、炒白术益气补中;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但白芍用量要倍于桂枝量,取其温阳而不伤阴);高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降逆;炒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效。

11.步玉如 疏肝和胃方

【方药】 台党参10g,白术10g,茯苓皮30g,甘草10g,陈皮10g,焦神曲12g,炒内金6g,荷梗3g,黄连6g,吴茱萸8g,百合30g,乌药15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冬瓜皮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案例】 李某,女,66岁,1985年10月8日初诊。主诉:患胃病40余年,胃脘疼痛,发无定时,烧心、泛酸颇甚,每遇食酸味、甜食则加剧,嗳气频作,纳物极少,平素性情烦急,大便1~2d一行,时可成形。3个月前在日坛肿瘤医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曾服药多种未见效验。诊断:六脉弦细,舌苔薄白。辨证:属木土不和,气滞作痛。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前方药进20剂,烧心、泛酸近平,偶有发作亦属轻微;脘痛亦缓,纳物增多,仍有嗳气,口佐以养阴清热,处以: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皮30g,甘草8g,陈皮10g,焦神曲12g,炒内金8g,荷梗3g,黄连8g,吴茱萸6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冬瓜皮30g,枳壳8g,炒山栀10g,石斛30g,麦门冬10g,花粉12g,连服10余剂,泛酸、烧心止,胃疼除,嗳气缓,纳物较前增多,但未复正常,嘱其上方药间断服用以防复发。

【按语】 治疗此症,步玉如喜用朱丹溪的左金丸,但强调根据不同情况调整二药用量,不必拘泥于6∶1的比例。现代研究表明,吞酸一症与胃酸高低无直接关系,亦即胃酸低者可有吞酸,胃酸高者亦可无吞酸。因此步玉如又强调治病求本,不可见酸制酸。此例患者,即属萎缩性胃炎而见吞酸者(一般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显著降低),故在治疗上以异功散,强脾胃助运化,左金丸、百合汤、旋覆花、代赭石调理气机,通降胃气,治得其本,不制酸而酸自止矣。

12.穆学同 补阳还五汤

【方药】 生黄芪30g,当归尾9g,赤芍12g,地龙9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30d为一个疗程。

【功效】 益气活血通络,佐以和胃降之法。

【案例】 王某,女,39岁,1986年5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情志不舒加之饮食不节致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气频频。在某医院按慢性胃炎给维酶素、胃复安、庆大霉素及中药理气活血之品治疗数月无效。1个月前做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服益气养阴之品上症逐渐加重,求诊治。症见:胃脘刺痛,按之无包块,肝脾未及,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胃镜复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详辨其证,属脾胃气虚,淤阻胃腑,胃失和降。拟益气活血通络,医以和胃降逆之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焦三仙各15g、半夏15g、白术15g、枳壳9g、延胡索9g、丁香12g。日1剂,水煎服。上方初服时需肌内注射胃复安针后方能服药,连服20剂后,恶心呕吐症状消除,食量增加,嗳气减轻,仍胃脘刺痛,体倦乏力,不能参加劳动。继以上方去半夏、丁香,加全蝎6g、五灵脂6g。共服90剂后诸症皆除,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将上方制蜜丸,每次服9g,连服2个月停药。1987年5月追访,无不适,能参加日常劳作。

【按语】 不论有无胃脘刺痛,但见舌质紫暗、脉象涩滞等淤血证象,结合胃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穆学同认为均可采用活血通络之法治疗。使胃腑血淤除,脉络通,胃功能才会恢复正常。因本病病程较长,易复发,故应坚持服药,不必轻易更方。待症状消除后可改为丸或散剂以巩固善后为宜。随症加减:不思饮食加焦三仙、神曲;恶心呕吐加砂仁、半夏;胃脘痛以刺痛为主者加延胡索、五灵脂;以胀痛走窜为主者加川楝子、枳壳;口干舌燥加乌梅、沙参。

13.何宏邦 丹泽汤

【方药】 丹参25g,泽兰15g,黄芪25g,当归15g,陈皮10g,阿胶5g(后烊化兑入),白芍25g,甘草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益气养血,化淤止痛。

【案例】 李某,女,28岁,1982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胃脘痛18年,近1个月来加剧,痛如针刺,拒按,且有压迫感,进食痛则更剧,大便时有褐色,望之形体瘦弱,短气无力,面色少华。舌质暗红、两侧有豆大淤斑,脉沉涩。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此为病久伤络,耗伤气血,胃黏膜失于气血之濡养,致胃黏膜萎缩,血淤疼痛。经服丹泽汤加味2个月,胃镜及病理学复查,胃黏膜萎缩消失,诸痛已解。继服归脾汤加阿胶10余剂以善其后而获痊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脘痛初起多在气分,迁延日久则入血分,久病胃络受伤而致血淤作痛,所谓“久痛入络”。方中丹参为活血化淤之要药;泽兰活血祛淤作用较为温和,且具有通络止痛之力,与丹参合用,可增强祛淤止痛的作用;黄芪益气,当归补血,佐以阿胶增强补血止血作用;白芍之用在于通顺血脉,敛阴养血;陈皮行气健胃,散积化滞,以解脾胃气滞所致的胃脘胀痛;甘草和中缓急,与白芍同用,取甘酸化阴之意,可缓解痉挛性脘腹疼痛,并收调和诸药之功。诸药合用,活血化淤,通络止痛,并将益气养血、止血、补血寓于其中。

14.王乐善 八珍益胃汤

【方药】 党参15g,焦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5g,当归15g,川芎15g,熟地黄20g,白芍15g,黄芪50g,薏苡仁20g。

【用法】 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功效】 补气养血,生肌益胃。

【案例】 郭某,男,63岁,1990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胃脘及两胁胀痛,牵拽后背疼痛,午后加重,已3年。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生伴局限性黏膜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治以补气养血、生肌益胃,经服上方30剂,症状完全消失,胃肠检查已无异常。

【按语】 王乐善治疗慢性胃部疾患,着重以补气血为主,使胃中气血充足则一切慢性疾患均可消失,特别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疗效显著。这类胃部慢性疾患,久病多虚,虚则补之乃正治原则。八珍益胃汤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共同组成,有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之功。再加黄芪与薏苡仁,黄芪为补气扶正、托疮生肌的主药,薏苡仁能消炎止痛、排脓生肌,是治肠痈的要药。二者也是疡科治疗疮疡在溃疡期由于气血两虚,溃疡久不愈合之症的必用之品,有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之妙用。故本方对胃部慢性疾患取效甚捷。

15.王子俊 黄连枳术半夏汤

【方药】 黄连6g,枳实10g,白术10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干姜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辛开苦降,益气和胃降逆。

【案例】 窦某,男,55岁。患胃脘痛病年余,发则脘腹胀痛、呃逆、纳食减少,形体消瘦。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月余,无明显疗效,饮食全废,家属要求中药治疗。某医以胃阴虚证处理,方以麦门冬汤加味,服药2周亦无效。且现水湿泛滥之态,面目浮肿,形神大失,脘腹胀痛无有休时,大便不畅,小便短涩。诊为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而用化湿和中之法,进平胃散加味。服5剂浮肿消失,略有食欲,但胃脘痛依然。舌质暗红、苔黄厚,有湿滞化热之热。改用黄连枳术半夏汤加减:黄连9g,枳实15g,黄芩10g,干姜3g,党参15g,白术10g,木香10g,麦芽15g,神曲15g。服药12剂后,食欲渐增,胃脘痛愈,以后用上方出入加减治疗2个月,并作气功锻炼,竟获康复。随访2年,胃脘痛未再复发。复查胃镜:无异常病变。

【按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情志失调,或因饮食失节,或因外感热邪伤津耗液,导致胃阴亏乏而发病。症见上腹部不适,时发疼痛,伴胸骨后灼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后期见厌食、消瘦乏力、贫血等症。本方取半夏泻心汤与张洁右枳术丸之义加减而成,有辛开通痞、苦降泄热、益气降逆作用。本病多见中满、纳呆,故去甘腻之甘草、大枣。脾胃之患以补兼开泄、上下通利为宜,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疼痛,病程迁延,虚实夹杂,与本法正合,故取效甚佳。加减:痛剧加木香,脘胀加厚朴,痞满食少加焦三仙,大便燥结加大黄(炒),恶心加藿香、竹茹。

16.蒋文照 脘痛舒

【方药】 川楝子9g,炒延胡索9g,炒枳壳6g,炒白术9g,炒白芍9g,炒香附9g,广木香6g,郁金9g,蒲公英12g,炙甘草6g。

【用法】 每日1剂,清水煎,上下午各服1次。

【功效】 行气活血,和胃止痛。

【案例】 许某,女,46岁,1991年4月1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近感刺痛灼热,心情急躁,口干发苦,食少便结。舌质红紫、边有淤斑、苔少而干,脉弦细。治宜养阴化淤,理气止痛。处以北沙参12g,麦门冬6g,炒白芍9g,郁金9g,川楝子9g,炒延胡索12g,丹参15g,佛手6g,蒲公英12g,全瓜蒌12g,八月札9g,鸡内金9g,香橼6g,炙甘草6g。上方服7剂后,脘部刺痛稍减,诸症缓轻。继宗原法,调治2个月,脘痛告平。

【按语】 脘痛舒是蒋文照合金铃子散、枳术丸及芍药甘草汤成一方而为基础。其中金铃子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功偏泄热;枳术丸健脾和胃,行气导滞,功重温补;两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合脾胃之生理特性,使其升降出入有序,气血得以畅行,是为主药。胃喜润恶燥,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更佐以炒香附、广木香疏肝理气止痛,郁金、蒲公英解郁行血清热。共奏行气活血、和胃止痛之功。

17.谢昌仁 黄连温胆汤

【方药】 黄连2g,陈皮6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枳实6g,竹茹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案例】 徐某,女,40岁,工人。患者胃脘痛10年,近2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嗳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炒川连2g,淡吴茱萸1g,陈皮6g,姜半夏10g,枳壳6g,茯苓12g,甘草6g,竹茹6g,蒲公英12g,青木香5g,延胡索10g。4剂后,胃脘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干,苔薄黄中剥。原方既效,继用前法。上方加火麻仁10g,5剂。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1次。前法踪进,原方去延胡索5剂。迭经治疗,病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d后出院。

【按语】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当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枟类证治裁枠即云:“其病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痞闷,渐至吞酸停饮,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故其治宜通不宜滞,当苦辛并用。苦能降而辛能通,和中焦且清痰热,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取黄连苦寒泄热而健胃,二陈和胃化痰,其中姜半夏与黄连配伍寓辛开苦降之意;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枳实下气行滞,更助黄连之苦降。现代研究证实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无论从辨证或辨病角度此皆为良药,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体质,痰热轻重,斟酌用量。如热重者用3g,热轻者用2g,或伍以它药协同之,以使胃中痰热得化,气机调畅而复其职。

18.姚奇蔚 益气和胃方

【方药】 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3g,大枣5枚,黄芪30g,怀山药30g,太子参3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益气温中,和胃止痛。

【案例】 王某,男,44岁,1983年3月30日初诊。患者1982年12月9日经江西医学院一附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萎缩性)。症见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滑,脉缓。辨证为胃阳不足。予以益气温中、和胃止痛之剂。后以原方为基本加减服用,经3个月治疗,患者由胃阴不足转化为阴阳两虚,症见胃中嘈杂,甚则有热感,舌淡红苔白,脉缓。原方去桂枝、大枣,增北沙参、玉竹,益气养阴,双管齐下。并随时根据病症变化,灵活加减,最后获得满意的疗效。1983年12月17日,经江西医学院一附院胃镜复查证明:原来胃窦黏膜皱裂充血,逆转为胃窦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分泌不多,蠕动正常,未见溃疡及新生物,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桔红而润泽,无溃疡及黏膜充血、肿胀。由原来十二指肠球炎(萎缩性)逆转为慢性十二指肠球炎。

【按语】 姚奇蔚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详辨本证属胃阳不足之候,治为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故投黄芪、怀山药、太子参以期获补气温中之效,配白芍、炙甘草取其缓急止痛之意,大枣补气养血、顾护胃气,防久病伤正后见病转阴阳两虚之证,故去桂枝、大枣,改投北沙参、玉竹以达益气养阴,以奏双管齐下之功。用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满意。

19.陈泽民 附子理中合香砂六君子汤

【方药】 炒党参、当归、陈皮各12g,白术、半夏、炮姜、附子、广木香、延胡索各12g,茯苓15g,炒楂曲各30g,蔻仁6g(分2次冲服),炙甘草4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案例】 罗某,男,61岁,干部。1982年9月27日入院,住院号141311。4年来,患者反复胃脘痛,以胀痛为主,伴嗳气。6个月前因情志不舒,饮酒后病情加重,食后腹痛更甚,嗳气,喜暖,不喜按,纳食减少,神疲肢软,大便时干时稀。21d前来本院做胃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伴肠上皮化生(病检号:1823393)。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证属脾胃虚寒健脾和胃。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兼有行气活血化淤。内服胃乐益合剂,每次50ml,每天3次。辨证配方用附子理中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药同上,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2剂,胀痛明显好转,但出现口干,喜饮,前方去炮姜、附子,略作加减,服后适。服药至1982年12月5日症状消失,复查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活检,报告为慢性胃窦炎(病检号:182469),原有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已消失。胃液分析复查:空腹自由盐酸浓度,由入脘初之无酸升高至48个临床单位,血红蛋白检查由100g/L升至120g/L。出院后情况良好。

【按语】 萎缩性胃炎伴肠腺上皮化生症情复杂,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围。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胃虚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不足,变生他病;脾虚湿盛,湿浊郁久化热,亦可伤阴。本病临床以脾虚气滞和肝胃阴虚之证较为多见。素体阳虚或脾虚及肾,则湿从寒化,临床可见虚实夹杂、湿热或寒湿互结、上热下寒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症候。通过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肠上皮化生病变进行治疗,选用具有化淤通络、清热解毒的金刚藤、白花蛇舌草、壁虎、僵蚕组成胃乐益合剂治疗胃部炎性病变,并分别给予健脾理气、疏肝解郁、养阴和胃或清热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疗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不但对消除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对病变组织的改善也有良好的效果。

20.高树俊 健胃茶

【方药】 徐长卿4g,北沙参3g,青橘叶3g,白芍3g,生甘草2g,玫瑰花1.5g,绿茶末1.5g。

【用法】 上方仍用饮片,煎汤5min以代茶饮(不宜久煎);或上方加工成粗末状,密封包装,每包1剂,每日1~2包,沸水冲饮代茶。一般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中西医治胃药。

【功效】 养阴理气,柔肝实脾。

【案例】 林某,男,24岁,胃窦炎专科门诊998号,住院号801658号,1980年6月25日初诊。诉中上腹闷胀5年余。1980年5月24日纤维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为轻度萎缩性胃炎。现上腹胀痛,伴有嗳气,嘈杂,泛酸,消瘦,乏力,于1980年7月2日收入住院。体检:中脘、下脘压痛(+),口渴欲饮,脉细数,苔薄、舌质红。中医辨证属虚热型。治疗用萎缩性胃炎虚热型方,每日2包,开水冲饮代茶。住院89d,共服180包,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消失。1980年11月7日纤维胃镜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病理检查提示为胃窦黏膜慢性炎症。1982年10月6日随访,症状稳定,已1年多未服药,坚持上班,临床评为显效。

【按语】 本病成因中医以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气候变异、素体虚弱等多方因素,致胃腑寒热错杂、气血逆乱、阴液亏耗、新邪宿疾等,因此,治疗多采用和、消、降、补等法,使寒邪祛、热邪清、积滞消、腑气通。在此同时还需条达肝气,养其胃阴,使肝木疏脾土实,恢复后天之本。

21.潘澄濂 黄连汤合黄芪建中汤

【方药】 黄芪15g,桂枝10g,生白芍12g,党参15g,黄连6g,姜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香附10g,丹参15g,枳壳10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日再服,每日1剂。

【功效】 益气健胃,清化湿热,理气通络。

【案例】 赵某,男,50岁。胃脘胀痛,闷或疼痛,嗳气呕吐,肠鸣幽幽,时轻时重,已有年余。舌苔白腻、中有细裂纹,脉象细濡。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胃体萎缩性胃炎,伴幽门部溃疡。证属胃气虚弱,湿热久恋,气虚血淤,导致胃壁黏膜萎缩、幽门溃疡,投黄连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方药同上。服70余剂,于3个月后再做纤维胃镜复查,提示幽门溃疡愈合良好,炎症未见改变,但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继以黄连汤合异功散加减,隔日1剂,又续服2个月,症状消失而停药。

【按语】 本例为慢性胃炎并发胃溃疡。虽然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在病理形态上有区别,但两者病机可能有内在联系。故用黄连等药以清热消炎,炙甘草以治溃疡,但胃气虚弱,为发病的基本因素,故以参、芪补气,桂枝温运,夏、苓燥湿,并辅以陈皮、枳壳、丹参、槐花等理气和血,这是标本兼顾的治法。通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胃镜再次复查提示幽门部溃疡愈合较好,而炎症未见明显改善。这就意味着慢性胃炎是顽固的疾病,确有深究的必要。另外,潘澄濂对胃阴不足者,拟麦门冬汤合益胃汤,方用太子参12g、麦门冬12g、葛花10g、川石斛12g、怀山药15g、黄连6g、黑山栀10g、玉竹10g、延胡索10g、制香附10g、丹参15g、半夏10g、枳壳10g、炙甘草3g。

22.李振华 香砂温中汤

【方药】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8g,厚朴10g,干姜10g,川芎10g,丁香5g,炙甘草3g。

【用法】 水煎2遍,分早晚2次温服,以饭后2h左右服用为宜。每日1剂。

【功效】 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案例】 王某,男,54岁,干部,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10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痛,虽经多次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1986年10月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胃黏膜萎缩性炎症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恐惧癌变,前来就诊。诊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痛甚,痛时连及两胁,腹胀纳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细。证属脾胃阳虚,兼肝郁气滞。方用香砂温中汤,加香附10g、乌药10g,水煎服。二诊:上方服用18剂,胁痛消失,胃痛大减,纳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乌药,加薏苡仁30g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力。三诊:上方又服18剂,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后腹胀,方中去薏苡仁,加焦三仙各12g,继服。先后共服药3个月余,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后复查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提示胃黏膜轻度浅表性炎症。1年后追访,身体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按语】 本方是由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而成,方中参、术、苓、草健脾益气;陈、夏、香、砂、朴理气和胃;干姜、丁香温中散寒、和胃助运,配合川芎行气活血;诸药相伍合用,虚实兼顾,升降相协,共奏益气健脾、温中和胃之功。本例属脾胃阳虚,肝郁气滞,故用本方加减调理而获愈。另外,李振华对脾胃阴虚者,拟沙参养胃汤。方药为:辽沙参20g,麦门冬15g,石斛15g,白芍20g,山楂15g,知母12g,鸡内金10g,花粉12g,牡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甘草3g。

23.黄一峰 疏肝理气苦辛通降方

【方药】 龙胆草1.5g,淡吴茱萸1.5g,青、陈皮各5g,绿萼梅9g,制香附9g,砂仁2g,鸡内金9g,乌梅9g,白芍9g,生紫菀5g,刺猬皮9g,麦芽1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苦辛通降。

【案例】 陈某,女,36岁。患胃病10年,痛无定时,劳累后疼痛加甚。近年来消瘦明显,食欲不振,纳后脘胀,嗳气胸痞,偶有吞酸。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象细弦。曾经胃镜检查示:胃小弯可见一圆形溃疡,表面被覆黄白苔,少许鲜血,边缘微隆起,形状规则,胃体前后及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胃窦部轻度痉挛。在胃小弯溃疡处及胃窦部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审证求因,病家平素寡言抑郁。黄一峰认为情志不舒,木失条达,肝郁侮脾,升降失常。当拟疏肝理气,苦辛泄降,先从气结治。拟投上方。服药7剂,脘胀胸痞顿减,继以调肝和胃法连续治疗半年,症状基本消失。胃窥镜复查有所好转。

【按语】 黄一峰治疗胃病,比较重视疏调肝气,注意七情因素。叶天士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在治疗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时,症见胃脘痛、嗳气、嘈杂、吞酸、口苦、胸闷、舌红、脉细弦者,常用轻量黄连(或龙胆草)、吴茱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供以泄木;用绿萼梅(或旋覆花)、青陈皮、白檀香、川楝子等疏肝气,或用良附丸之属。诸药相配,使气机畅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沉疴旧痰自瘥。

24.刘志明 加味甘草泻心汤

【方药】 太子参15g,白芍12g,半夏9g,黄芩9g,吴茱萸6g,黄连6g,藿梗12g,扁豆12g,砂仁6g,陈皮6g,甘草6g,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甘温补益胃气,苦辛通降胃腑。

【案例】 袁某,男,52岁,1986年5月15日就诊。胃痛30余年,近3个月来发作不止。胃脘胀痛牵及胸背,呃逆,纳差,畏寒,喜吃热食,口干苔黄,脉弦细。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拟投上方调治。5剂后,胃中颇安,又7剂胀痛全止。上方为丸常服,巩固疗效。

【按语】 此案胃寒,饮食喜热,均属寒象,却未加桂、附、干姜热药,仅用芩、连、白芍清热,究其原因,就在口干苔黄,显露热象,见寒而察热,虽有寒象,郁久化热,热象更重,又当夏令,阳热有余,故仍以清热为主,“用热远热”,以获良效。

25.李寿山 补中消痞汤

【方药】 黄芪15g,党参15g,枳实10g,桂枝10g,炒白芍15g,丹参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白术15g。

【用法】 煎前水浸药物20min。首煎沸后文火煎30min,2煎沸后文火20min,2次煎液混匀,总量以200ml为宜。每日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h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d。

【功效】 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案例】 迟某,男,66岁,1986年11月2日初诊。患胃病4年多,经常胃脘痞满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旋又不舒,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嗳气矢气。屡经中西医诊治不愈。曾服胃酶素等药半年多,未见显效。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脉沉弦细,舌淡红有淤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四诊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气滞,升降失调所致。治以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予补中消痞汤加减。处方:黄芪25g,党参15g,丹参15g,白术10g,广木香3g,桂枝10g,炒白芍15g,鸡内金20g,砂仁3g,姜半夏7.5g,陈皮10g,香橼皮15g,炙甘草7.5g,姜、枣为引,水煎服。进药2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尽除,二便自调。续服胃康复冲剂(李寿山验方),以资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已转为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年余,一直良好。

【按语】 本方系由枟金匮要略枠枳术丸、人参汤、黄芪建中汤化裁而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及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功;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效,两组药合用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佐调脾胃。诸药合奏益气温中、导滞消痞之效。另外,李寿山创和中消痞汤、清中消痞汤。和中消痞汤益气健脾,辛开苦降,和中开窍,药用党参15g、制半夏10g、黄连3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炙甘草6g、干姜3g。清中消痞汤益阴养胃,清中消痞,药用太子参15g、麦门冬15g、制半夏7.5g、柴胡6g、生白芍10g、炒栀子7.5g、牡丹皮7.5g、青皮10g、丹参15g、甘草6g。

26.孟百三 清热养胃汤

【方药】 北沙参9g,麦门冬9g,赤、白芍各9g,柴胡6g,炒黄芩10g,石打穿10g,蒲公英15g,半枝莲15g,陈皮5g,广木香6g,茯苓9g,炙甘草5g,牡丹皮9g。

【用法】 煎前冷水浸泡1h。首煎沸后用文火煎30min,煎成药汁约300ml为宜,二煎约200ml为宜。2次药汁混合,分2次服。日1剂,早、晚饭后1h服用。

【功效】 疏肝和营,清热养胃,理气活血。

【案例】 李某,男,51岁,1982年7月19日初诊。患者2年前起胃脘部经常隐痛,食后作胀,无泛酸,时有嘈杂感,胃纳欠佳,大便时溏时结,舌苔薄黄腻、中红苔剥,脉弦细。有支气管扩张史,HBsAg(+)史。3d前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苍白,幽门充血。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幽门窦)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一直服西药无效。辨此证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不运,湿热久留,胃阴受损。拟方清热养阴,理气和胃。用上方治疗2周后,胃脘痛渐减,仍有胃脘作胀,嗳气,上方加白花蛇舌草继用。约半年后症状基本消失,胃纳、二便正常,舌质已转淡红,剥苔已渐生长。上方加炒白术、炙黄芪、制半夏等服至1983年8月9日。复查胃镜:胃窦部黏膜轻度粗糙,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圆形;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胃窦”萎缩性胃炎。随访至1986年,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1986年9月胃镜复查: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未做病理检查。

【按语】 此方系小柴胡汤、一贯煎合并加减而成。方中柴胡、赤白芍疏肝和营;炒黄芩、蒲公英、半枝莲清热;牡丹皮、石打穿凉血活血;北沙参、麦门冬滋养胃阴;广木香、陈皮、茯苓、炙甘草理气和胃。

27.赵金铎 益肾养胃汤

【方药】 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枸杞子12g,肉苁蓉10g,当归12g,郁李仁9g,香橼皮12g,鸡内金6g,山药20g,玉竹12g,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固先后天,理气以助运。

【案例】 吴某,女,43岁。患胃脘闷堵胀满30年,近日来疼痛兼作,食油腻则欲吐,纳呆不食。颜面苍白,头晕眼花,乏力短气,心慌心悸,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饮水即溲,小便频数,色淡质稀,大便干结,艰涩难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无力而数。经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临床辨为肾阴阳两虚,脾失健运。治宜巩固先后天,稍佐理气,以助脾运。投以上方。服上方药7剂,大便通畅,脘腹胀满减轻,仍纳差,苔薄白舌淡,中见剥脱,脉沉微无力而数。前方增入白蔻仁5g,厚朴花9g。服药后,精神转佳,诸症均有好转。原方去肉苁蓉、郁李仁,加当归、白芍调理,诸症渐平。后用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活血药以善后。治疗年余,诸症渐退,复查各种实验室指标均无异常。

【按语】 萎缩性胃炎,是以胃脘疼痛,病情迁延日久,进一步出现贫血、消瘦、疲乏、腹泻等全身症状。脾为肾之主,胃为肾之天,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后天受损,必然导致先天受害。肾失脾主之健运而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得以妄行。因此滋肾阴,强脾胃而济先后天,以制肝木之逆,是立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此类见证,常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二至丸,以倍补肾之功,再配以青陈皮、郁金等调肝解郁之品,往往能奏佳效。本证用香橼皮辛香之品,而不用青皮,取其缓而不峻以防伤正之意。诸药相配,缓补而渐进,使先后天之气得复,而诸症自消。

28.钟新渊 益气养阴方

【方药】 白参5g,北五味5g,麦门冬9g,怀山药15g,白扁豆15g,石斛15g,砂仁2g,谷芽9g,鸡内金6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益气养阴。

【案例】 刘某,男,55岁。素有胃病,进食稍过则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则舒,但无疼痛,时常见口干舌燥,苔薄白,少津质嫩。1984年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疏少糜烂点,诊为萎缩性胃炎。病属气阴不足兼气滞,予益气养阴为主。投以上方。或加沙参、玉竹、山楂,或间服白参3g与瘦猪肉同蒸,经年余服药,或断或续。于1985年胃镜复查,萎缩性胃炎好转,见陈旧性出血点。之后继服上方,间停间续。1987年3月复查为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仅见口干而已。

【按语】 慢性胃病之胀满,为升降功能减退所致。因该病例既是气阴虚之胀满,就不可专用行气解胀,再耗胃气,耗气则胀将愈加,并胃液受累,胃阴更虚。所以治疗以酸甘化阴益气为主导。兼投谷芽、鸡内金等消谷以助运,砂仁芳香化湿行气止痛,使补而不滞。此方缓图渐进,气阴得复,诸症自除。

29.朱希亨 养血益胃汤

【方药】 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12g,石斛20g,北沙参15g,麦门冬15g,白术10g,甘草3g,茯神12g,郁金1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血滋阴,益胃实脾。

【案例】 李某,男,40岁。胃脘痛年余,口干欲渴,牙缝出血,大便秘结,食欲不振,面色苍黄,夜寐不安,倦怠无力。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曾在本市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中西药并进,效果不著,顾虑重重,尤怕癌变,故来门诊求医。诊见舌红,苔光,脉细数,予养血益胃汤加川楝子10g。药后,大便通畅,每早1次,甚是规律,口干渴大减,胃纳渐香,病情基本稳定,偶觉胃脘微痛。复诊:守原方去生地黄,加延胡索3g,前后治疗2个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 萎缩性胃炎久治效差,心情忧郁,多见口干舌红,纳呆便秘,此乃血枯阴亏也。“草木之枯,得雨滋荣,人身之燥,非血不泽。”胃中血枯,阴液受伤,欲滋其阴必先养其血,血液充足,则阴液自复,脾胃健运,诸症可除。方中当归、白芍为养血药,生地黄、石斛、麦门冬、沙参滋养胃阴,白术、甘草养胃实脾,宁神者茯神为先,思虑者开郁为主,故用郁金。验之临床,甚为满意。

30.王正公 新加旋覆代赭汤

【方药】 明党参12g,金石斛12g,麦门冬9g,白芍9g,佛手4g,旋覆花6g,代赭石15g,怀小麦30g,竹茹9g,料豆衣9g,火麻仁9g,枇杷叶6g,怀山药1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平肝。

【案例】 周某,女,28岁,1980年3月15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赴海丰农场巡回医疗,由于水土不和,发生纳食呕吐,渐至食后即吐,体力不能支持而反院,收入中西医结合病房。经对症和支持疗法,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诊断:轻度萎缩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及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出院后不久,呕吐又作,每日仅能进食50~100g,以致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精神萎顿。诊查:反复呕吐,纳谷量少,口苦而干,大便干燥,2~3d一行,舌尖红、津少,脉细小无力。辨证:此乃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渐至胃阴耗伤,肠液枯燥。治宜滋养胃阴,和肝降逆。投以原方7剂。药后泛吐较减,纳谷略增,精神亦见好转,大便3d一行,苔薄黄、舌边尖红,脉仍细软。肝气亢逆较平,胃阴耗损未复,肠液枯燥,通降失司,原方火麻仁加至15g,再加生首乌15g,7剂。上方药连服3周,情况大有好转,但过食油腻后,呕吐又发,苔薄质红。再拟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处以:明党参10g,旋覆花9g,代赭石15g,川石斛10g,佛手4.5g,谷、麦芽各10g,竹茹10g,麦门冬9g,半夏9g,鸡内金6g,绿萼梅3g,7剂。呕吐止,纳谷较增,大便亦润,精神渐佳,舌净质红,脉细小而弦。肝木亢逆得平,脾胃阴液渐复,守原意调摄。处以:明党参15g,旋覆花6g,代赭石15g(煅),川石斛10g,佛手4g,竹茹9g,白芍9g,谷、麦芽各15g,鸡内金6g,怀山药10g,7剂。

【按语】 患者脾胃中气素亏,营血不足,下乡之后水土不熟,加之情绪不宁,肝郁不达,郁则化火,上逆犯脾,胃气失于通降,则纳食即吐;水谷之气不能滋生津液,津不上承,则舌红津少,口苦而干;肠液枯燥,则大便秘结或栗状;脾胃之通降健运失常,水谷失常无以滋养脏腑,气血日衰,元气益耗,故脉象细小无力,重按乃得。王正公在初诊中即谓属胃阴不足、肝气上逆之证,必须滋养胃阴以资生化,柔肝重镇以平冲逆。养胃阴之药避用滋腻,降冲逆须兼润肠液,腑浊下行,胃得通降。方用明党参、怀山药扶中气,金石斛、麦门冬养胃阴,配以旋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白芍、佛手疏肝理气,火麻仁、料豆衣柔肝而润肠,怀小麦宁心和胃,竹茹、枇杷叶清胃热以止吐。药后呕吐明显减少,但大便仍见燥块。二诊加用生首乌、火麻仁以增强润下之功。三诊时因过食油腻,以致呕吐又作,仍守前法加减,调治1个月而安。

31.李利亚 从肾论治方

【方药】 菟丝子15g,黄精10g,吴茱萸10g,茯苓15g,杜仲10g,丁香10g,石斛15g,白芍15g,党参10g。偏肾气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偏肾阴虚者加沙参、麦门冬、枸杞子、生地黄,气阴两虚者加黄芪、附子、生地黄、山药,合并胆囊炎者加茵陈、半枝莲,合并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锡类散。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益肾养阴,健脾和胃。

【案例】 刘某,女,51岁,1986年3月20日就诊。病起2年余,面色萎黄,上腹胀,食欲减退,嗳气,困倦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晨起腹泻。舌体淡胖、舌苔薄白,脉弦细。胃镜检查:胃底黏膜充血,胃液呈黄绿色,混有白色分泌物,胃窦黏膜花斑样,小弯侧有2条粗大皱襞,伸向幽门管,表面糜烂渗血。诊为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证属肾气虚型,处方:菟丝子15g,黄精10g,吴茱萸10g,茯苓15g,丁香6g,党参10g,石斛15g,白芍15g,附子6g,干姜2g。服药30余剂后,上述诸症基本消失。随按上方比例泛水丸每次10g,日3次,继服5个月。胃镜复查示,黏膜粗糙、水肿,为浅表性胃炎。

【按语】 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为黏膜腺体萎缩,胃液分泌减少,导致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出现全身虚弱现象。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和纳谷的功能协调,须借肾阳的持续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枟内经枠早就提出:“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也”,肾者,胃之关也。清代张志聪对肾与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有“肾为胃关,其脉系于舌,肾气不交于阳明而胃缓”的阐述。由此可见,肾脏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另外,肾为水火之宅,主津液,足少阴经脉经胃挟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津液沿着肾脏经过胃使之得以濡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肾阳虚,蒸化无权;若肾阴亏,津液不能上承,胃失濡养则见萎缩。可见,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及病理改变,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临床上,对萎缩性胃炎患者,以益肾养阴、健脾和胃为基本治疗大法。基本方中,菟丝子、吴茱萸、杜仲、丁香益气补阳,温而不燥,益肾气而不耗肾阴,助生发津液滋养胃阴而不生胃热;黄精、石斛、白芍补益肾阴,使津有所出,液有所源;茯苓、党参健脾和胃。诸药配伍,相得益彰,共收益肾养阴、健脾和胃之功。

32.杨振华 疏肝和胃泄热方

【方药】 柴胡、白芍、当归、香附、茯苓、麦芽、延胡索、虎杖各10g,山楂15g,郁金、莪术各12g,丹参、南沙参各15g,黄连、甘草各3g,田三七粉3g(分吞)。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肝和胃泄热,佐以化淤。

【案例】 刘某,男,50岁,1984年9月8日初诊。胃脘胀痛半年,以往治疗效果不佳。本院胃镜示萎缩性胃炎(轻度)、十二指肠球部炎。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脘腹灼痛,饱闷不适,拒按,食后更甚,性情急躁,情志不遂则胀痛加重,嗳气频作,并伴有恶心,嘈杂感,口苦口干,食纳极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略数。证系肝郁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故处上方,以奏疏肝和胃泄热兼化淤之法。上方6剂后痛胀已减,大便通调,口已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如前。继进前方10剂,诸症皆明显减轻,食纳增,食后仍胀痛不舒,舌质红,苔薄,脉如前。药证相符,毋庸更改,仍宗上方去虎杖、黄连、柴胡,加川楝子、乌梅各10g,连进30余剂,诸症消失。宗方出入或间服逍遥丸合复方丹参片调治半年,1985年12月7日经胃镜和病理复查为浅表性胃炎。

【按语】 本例为肝胃不和之实热证,虽未见明显的淤血指证,而在疏肝泄热对证治疗中加用丹参、田三七、郁金等活血化淤药可改善病灶之血液循环,有助于症状消退和病灶转化修复。故临床用之有显效。胃镜象亦有明显改善。另外,杨振华对脾胃虚寒、气滞湿蕴、胃络淤阻者,拟健脾温中化湿方,药用党参、苍术、白术、麦芽、莪术、厚朴各10g,红花、甘草、吴茱萸各6g,砂仁5g,山楂15g,干姜3g,田三七粉3g(分2次吞服)。对肝胃阴虚、脾虚气滞者,拟益胃养阴疏肝方,药用牡丹皮、白芍、石斛、麦门冬、生地黄、乌梅、太子参、郁金各10g,山楂、丹参、麦芽各15g,枸杞子12g,枳壳、乳香各6g,甘草3g,三七粉3g(分吞)。

33.朱生梁 平萎汤Ⅰ号

【方药】 藿香梗10g,紫苏梗10g,白术10g,枳壳10g,生姜3片,黄芩10g,蒲公英15g,川芎10g,香附10g,延胡索10g,莪术10g,薏苡仁15g,露蜂房10g,党参15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健脾理气和胃。

【案例】 周某,男,29岁。1987年12月19日胃镜病理(03418)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症见胃脘疼痛、胀满3年余,痛无规则,食少胸脘痞闷,大便不实,口苦,嗳气。脉小弦,苔薄腻。服上方4个月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1988年5月30日胃镜复查:肉眼下见胃黏膜显示正常;病理示:窦部黏膜浅表性炎。

  【按语】 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多为生活环境因素、情志因素等引起,饮食不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精神活动对脾胃的“纳”与“化”功能有很大影响,故治疗时以肝脾为中心,用药以肝以散为补、胃以通为补的原则用药,从而收到良好效果。附:朱生梁平萎汤Ⅱ号,药用苏梗10g,藿梗10g,白术10g,枳壳10g,桂枝10g,黄连6g,黄芩10g,川芎10g,莪术10g,白蔻15g,党参12g,黄芪15g,大枣3枚,生姜3片,地榆10g,甘草3g,以活血祛淤,理气和胃。

34.梁乃津 加味金佛止痛方

  【方药】 太子参30g,白芍30g,蒲公英30g,沙参15g,麦门冬15g,山楂15g,郁金15g,佛手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5g,血竭3g,三七末3g(另冲),人工牛黄1g(另包)。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行气祛淤,养阴清热。

【案例】 黄某,女,62岁,退休干部。因胃脘疼痛反复10年,于1993年3月1日初诊。患者10年前因情绪不畅而经常胃脘疼痛,餐后明显,呈顶痛感,时伴嗳气,曾经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常服西药胃酶素、胃加强及中药煎剂治疗,但症状无减轻。近来胃脘疼痛加重,时有灼热感,口干。经纤维胃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舌质黯红、少津、苔少,脉细。中医诊断为胃痛,辨证属气滞血淤郁热,胃阴不足。治以行气祛淤,养阴清热。处方如上药。连服7剂,胃痛减轻,无灼热感,胃纳增进。此后用原方加减化裁调治1年,诸症悉除,复查纤维胃镜与病理活检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未见胃腺萎缩与肠上皮化生。

【按语】 本案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类迁延不愈演变而成。且因气滞日久,累及血分,气血壅塞导致胃络淤阻。《临床指南医案》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必然之理。”梁乃津宗法而创加味金佛止痛方,以郁金、佛手、延胡索、五灵脂、血竭、田三七等行气活血药借其辛通之性以促进气血运行,消散胃络淤血,使营血流畅,淤结消散,络通痛止。中药药理学证明,行气活血祛淤药不但有止痛作用,还可以调节血液循环,抑制病原体与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从而起到逆转胃膜萎缩、防治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作用。梁乃津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多为虚实挟杂,故治本病在“通”的同时,必施补法,寓补于通,通补兼施。胃为阳土,阴阳之虚所偏,以阴虚为多,故选用沙参、麦门冬、白芍等以生发胃阴,蒲公英、人工牛黄以解除郁热。因阴阳互根,胃之阴津有赖于脾气健运才得以生化,故用太子参以益气生阴。诸药相伍,共奏行气祛淤、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故获佳效。另外,梁乃津对脾胃虚弱型拟健脾和胃方,药用:党参30g,白术15g,法半夏15g,枳壳15g,佛手15g,石菖蒲12g,木香12g(后下),苏梗12g,柴胡12g,黄芩12g,黄连12g,陈皮6g。

35.陈福如 燮理枢机方

【方药】 升麻6g,柴胡3g,枳壳12g,半夏15g,厚朴15g,木香6g,陈皮12g,槟榔10g。

【用法】 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效】 健脾益胃,化湿祛淤。

【案例】 李某,男,56岁,1989年7月21日初诊。胃脘胀痛20年,经中西医长期治疗,不愈。近3年胃痛频作。分别于1986年4月和1989年5月在某市医院经纤维胃镜和病理组织活体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中度)。现胃脘胀痛,纳呆乏味,嗳气频作,大便稀而量少,时有后重。舌淡红、边有淤斑、苔白腻,脉弦细滑。辨证为脾胃气虚,湿滞血淤,升降紊乱。治以健脾益胃,化湿祛淤。处以上方去枳壳、陈皮,加黄芪15g、白术15g、苍术15g、延胡索10g、莪术10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药15剂后,胃脘痛、腹胀明显减轻,嗳气间作,纳食增加,大便畅。药已中病,宗上方增损,调治半年,诸症悉解,体重增加12kg。1990年2月在某医院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未见异常,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的病机,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陈福如通过长期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认识到: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只有在出现脾胃枢机失利、升降紊乱的病理变化时,才会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在出现病变时,也主要表现为枢机失利,升降紊乱。从而导致清浊相混,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相为因果,加速病变的发展。据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其根本治则是恢复脾胃的升清降浊之功,根治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低酸或无酸时,细菌和病毒易于繁殖,而合并感染。在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入1~2味针对性强而无败胃的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野菊花等,也可用少量黄连(3g),少则既能清热解毒,又能苦味健胃,对治疗慢性胃炎和防治合并感染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此外,治疗过程应重视患者大便通畅与否。对慢性胃炎患者,一旦出现腑气不通,大便不畅,在治疗上要适当加入通腑药,如热结则用大黄,气滞则用枳实、槟榔等。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脾胃升降功能,可大大提高疗效。

36.庄兆坤 痛泻要方加味

【方药】 白术18g,白芍12g,陈皮9g,防风12g,枳壳10g,柴胡10g,乌梅10g,党参10g,薏苡仁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 扶土抑木,和胃助运。

【案例】 李某,男,51岁。主诉不规则性上腹疼痛伴胸胁饱闷,大便日行7~8次,食欲明显下降,但无呕血、黑便及低热症状,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扪及,体肤未见皮疹,巩膜不黄。心肺(-),腹软,肝肋缘下1.5cm,剑下3.5cm,脾(-),下肢未见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大便稀糊状,肝功能正常。胃液分析提示胃酸偏低。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细胞化生。口服猴菇菌、胃复安、庆大霉素等药,疗效欠佳。因腹泻日行7~8次,而邀庄兆坤会诊。初诊:患者思想负担沉重,情绪沉郁,两胸胁不舒,发胀,伴见嗳气则舒,便后腹痛缓解,痛则欲泻,大便稀溏,时有肛坠感,无脓血。面色少荣,舌质偏红,脉弦细。症属肝木乘脾,横逆犯胃。治以扶土抑木,和胃助运。方用痛泻要方,加枳壳、柴胡、乌梅、党参各10g,薏苡仁15g。连服10余剂,病热大减。复诊时嘱患者服黄芪、蘑菇等品以提高免疫功能。

【按语】 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围。胃为水谷之海,以和降为贵,今肝失条达,侮胃乘脾,胁胀,腹痛泻因之而作,故治以痛泻要方调理肝脾,泄泻诸症均除,食纳大增。

37.赵绍琴 旋覆代赭汤加减

【方药】 旋覆花10g,代赭石10g(先煎),青、陈皮各10g,蝉蜕6g,白僵蚕10g,片姜黄6g,炒枳壳6g,白芷6g,防风6g,茅、芦根各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疏肝降逆,调畅气机。

【案例】 胃脘作痛5年余,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现症食后胃脘即痛,嗳气不舒,脘腹胀满,面部色暗花斑。脉象弦细且沉,舌红,苔白。辨证肝郁日久,横逆犯胃。先用疏调气机方法,药后胃痛渐止。自觉消化欠佳,食后胃脘堵满,嗳气不舒,脉仍沉弦。仍用疏调气机方法。川楝子6g,延胡索6g,苏叶10g,藿香10g,香附10g,炒枳壳6g,苦桔梗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大黄1g。7剂后,胃痛已愈,脘腹胀满亦减,自觉嗜睡。脉象弦细,按之沉濡,舌红苔白。肝胆湿热未清,仍用清肝泄胆方法。荆芥炭10g,防风6g,川楝子6g,延胡索6g,炒山栀6g,茵陈10g,佩兰10g(后下),藿香10g(后下),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g。7剂后,嗜睡明显减轻,精神转佳,唯下肢困乏无力,大便干结。肝胆热郁渐减,仍用原方进退。佩兰10g(后下),藿香10g(后下),苏叶10g,青、陈皮各10g,炒山栀6g,茵陈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大腹皮10g,槟榔10g,大黄3g。7剂后,大便干结难下,每周始便1次。心烦梦多,胃痛脘胀皆愈,精神亦佳。肝胆郁热已久,正值长夏,湿热偏盛,仍用清化湿热方法。茵陈10g,栀子6g,柴胡10g,黄芩6g,川楝子6g,佩兰10g(后下),藿香10g(后下),大腹皮10g,青、陈皮各10g,滑石10g,大黄5g。药后大便畅行,食眠均佳,脉舌如常,胃痛始终未发,遂停药观察。并嘱其慎饮食,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按语】 胃痛5年余,屡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赵绍琴根据其脉象沉弦、嗳气不舒、面色花斑等脉证,断为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胃。投以升降散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立收止痛之效。且初诊之后,胃脘始终未再发生。在辨证上,脉象沉弦乃典型的肝郁脉象,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弦主肝郁,其面色花斑亦为气机郁滞的确征。此征多见于性格内向,爱生闷气之人,女性多见,当从肝郁治之。方中防风等风药的运用,更有深意,一则除湿,所谓湿盛者,助风以平之;二则升阳,使清阳上升则脾运;三则疏肝,风药以辛为用,乃肝之所喜,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方中未用传统的止疼之药,而收止痛之效者,治在其本也。

38.翟济生 良桂和胃汤

【方药】 吴茱萸3g,黄连10g,厚朴10g,枳壳10g,乌药10g,官桂6g,良姜6g,荷叶6g,佛手1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健脾温胃,理气畅中。

【案例】 毕某,女,55岁,1992年4月18日初诊。胃脘部反复胀痛10余年,春秋季发作加重。疼痛无明显规律,曾做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服用中、西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近1年症状加重,泛酸,怕冷,喜热饮,打嗝,饮食差,两胁下胀满不舒,口黏,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翟济生考虑肝郁脾虚,拟温胃制酸法,服良桂和胃汤加浙贝、煅瓦楞、荜拨。服药7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胃痛减轻,有矢气,腹胀减,泛酸减少,仍感胃脘部怕冷。继上方加玫瑰花、丹参以增强理气活血作用。再服7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精神好,胃脘舒适,饮食好。为巩固疗效,继用原方5剂收功。

【按语】 翟济生,山东沂源县人,主任医师。20世纪30年代被施今墨老先生收作弟子,在先生数十年耳提面命的教诲下,苦心钻研,继承了施今墨的丰富经验与学术,并有所创新和提高。良桂和胃汤为翟济生医案中的基础方,方中吴茱萸性偏燥烈,既能温胃暖肝,又能开郁结;黄连苦寒泄热,抑制吴茱萸之燥烈;两药配伍辛开苦降,又名左金丸。厚朴、枳壳性散主降,温中下气,化湿除满,有良好的理气通降作用。乌药、良姜、官桂辛香性温,具有温胃散寒、止痛开通的作用。荷叶、佛手芳香化浊,和胃理气,对胃滞之证疗效特佳。全方突出体现了“轻可去实”的临床妙用。

39.胡永盛 自拟和胃汤

【方药】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10g,广木香5g,红花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补而不滞,行而不散,理脾助胃。

【案例】 曹某,男,36岁。4年来胃区隐痛不适,时好时犯,每逢劳累或触冒寒时尤甚,面色萎黄,身倦乏力,四肢欠温,气逆干呕,饮食不下,触诊胃区软和。舌质淡,脉沉虚。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为胃虚寒痛,投予和胃汤原方。连续服用8剂而痊愈。

【按语】 和胃汤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扶持中气,调整脾胃。但临床上所见胃脘痛者多迁延日久,时轻时重,数年不愈。胃腑每日承受三餐,无休养生息之暇,病变延久,则气失其平,血失其和,以致气壅血滞,甚至溃疡内生,痛无已时。

40.戚景如 补中抑木安神方

【方药】 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当归10g,白芍10g,陈皮10g,枣仁10g,夜交藤15g,白芷5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补中抑木,养心安神。

【案例】 刘某,男,37岁。胃脘胀痛近5年,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服连苏饮、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等方药,但胃痛仍时有发作。痛无规律,牵及两胁,按之则舒,面黄神疲,心烦易怒,后脑作痛,夜寐欠佳。舌红、苔薄白,脉缓而软、关部小弦。肝木伐胃,中气受损,治肝不应,当取阳明。5剂后,胃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寐较安。原方去枣仁、夜交藤,加白术10g、砂仁3g,调治2个月,胃痛消失。

【按语】 肝郁犯胃,克伐日久,胃气必虚,若投以疏肝之剂不应,则当以补中为主。此类患者既有胃脘胀痛、牵及两胁、每因情志忧郁加剧等肝胃郁结之象,又有胀痛日久不愈、喜按、食少、神疲等中虚之证,故古人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说。本例即属此证。方中太子参、茯苓、山药健脾益气,防肝木之克伐;当归、白芍、枣仁、夜交藤补血和营,养心安神。诸药相配,使脾胃之气得复,肝胃协调,则木郁克土之证自消。

41.石广济 温胃汤与化寒丹

  (1)温胃汤

【方药】 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附子6g,干姜10g,厚朴6g,苍术15g,桃仁10g,红花6g,炒枳壳6g,罂粟壳6g,吴茱萸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中散寒,活血化淤,行气燥湿,除胀止痛。

  (2)化寒丹

【方药】 白胡椒15g,干姜90g,良姜60g,肉桂60g,花椒15g,炒枳壳15g,制香附30g,罂粟壳30g。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用江米面糊为丸,如黄豆大小,放置阴凉干燥处干透,装入瓶内密封备用。每次5丸,每日3次。服至7d后,每次增加1丸,逐日递增,服至胃中自觉发暖、发热后,再每次减1丸,逐日递减,仍减至5丸,然后继续服完为止。

【功效】 温中散寒,振阳助运。

【案例】 刘某,男,52岁,干部,1997年9月20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时作20余年。病史:1955年开始发生胃脘部疼痛,屡治屡犯。1969年西医诊为慢性胃炎,经各地中西医治疗无效,胃脘痛不断加重。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呈贫血貌,精神不振,上腹部有明显压痛点,胃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日进食150~200g,无泛酸,大便如羊粪状,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弦紧。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合并轻度溃疡。中医辨证:脾胃虚寒,寒凝气滞。治法:温胃散寒,行气化滞,疏通大便。方药:温胃汤加减。高丽参10g,生白芍15g,当归20g,桂枝20g,干姜20g,附子6g,吴茱萸6g,苍术15g,桃仁10g,红花6g,厚朴6g,炒枳壳6g,罂粟壳10g,酒大黄10g。服上方3剂后,胃脘疼痛减轻,饮食渐增,余证如故,上方罂粟壳减为6g后。服上方6剂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大便正常,上方去酒大黄服用。服药21剂后,胃脘疼痛消失,食量增至每日500g左右,体重增加1kg多,面色已转红润,予化寒丹1剂,以善其后。1978年2月走访,体质健壮,体重由原来45kg增至60kg,胃病未再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由于长期患慢性胃炎,脾胃受伤,气血不足,以致形体消瘦;脾虚日久,伤及脾阳,传导失司,则大便秘结。方药以温胃汤为主方,加大桂枝、干姜用量,以增强温中通阳之力;加大当归用量,增加酒大黄,以增强养血通便之力;加高丽参大补元气,益气扶羸,使阳气恢复,脾虚得健,则诸证自愈。

42.赵清理 加味柴胡疏肝散

【方药】 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2g,厚朴12g,香附12g,丁香6g,青皮12g,鸡内金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6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案例】 沈某,女,53岁,1991年4月11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病史,几个月前因与他人口角而发胃脘痛,甚则连及两胁,曾做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迁延至今未愈。诊见患者胃脘部痞闷胀痛,连及两胁,作止无常,嗳气频作,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之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投以上方。服药3剂,疼痛减轻,仍食欲不振。上方加神曲12g、麦芽15g,再进6剂,诸症悉平。为巩固疗效,又嘱其服香砂养胃丸以调理善后,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枟杂病源流犀烛枠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肝木性暴,且正克也。”本患之胃痛乃肝气横逆,犯胃克脾所致。赵清理主张用药既不宜刚燥,又不宜滋腻,故用柴胡疏肝散去川芎加厚朴、青皮、丁香、鸡内金等以疏肝和胃,辛温而不燥烈,理气而不伤阴,使肝郁得舒,胀痛可止,又以健胃助运而收功。

43.潘澄濂 小陷胸合鞠越丸

【方药】 黄连10g,姜半夏12g,全瓜蒌12g,制香附10g,制苍术10g,黑山栀10g,枳壳10g,茯苓15g,延胡索10g,川芎10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日再服,每日1剂。

【功效】 清化湿热,和中调气。

【案例】 王某,男,48岁。诉常于食后上腹痞满不舒,间有嗳气疼痛,起病已2年余,多于情绪激动或受寒后加剧。体检营养中等,腹软有肠鸣音。舌苔微黄而腻,脉象弦迟。纤维胃镜检查提示为浅表性胃炎,活体组织检查报告为黏膜炎症。证属胃中湿热阻滞、气机失调,拟以清化湿热、和中调气之剂。如上方,服后15剂,上腹疼痛已止,痞满减轻,舌苔转为薄腻,脉象濡缓。再于原方减去延胡索、川芎,加党参、白术等,随证出入,续服50余剂,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而停药。

【按语】 从临床表现来看,可以认为浅表性胃炎是胃中湿热阻滞、气机失调之证。常选用小陷胸汤的黄连清热以消炎,姜半夏燥湿以化痰,全瓜蒌润滑以解凝。药虽不峻,能入胃络,清化湿热,消除痞满,确为黏膜炎症的良好方剂。本例每因情绪激动而加重,显与气机郁结有关,由于病程日久,胃气虚弱,故采用鞠越丸调理气机。由此可知,待脘腹疼症状消失之后,改用四君子健胃益中以断其后。

44.廖金标 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 炙甘草、石斛各12g,西党参、生地黄、白芍、山楂各15g,阿胶(烊化)、麦门冬、百合、佛手片各10g,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补气益血,滋养脾阴。

【案例】 刘某,男,37岁,1984年9月16日就诊。胃痛宿疾,已有8年,X射线钡餐透视提为慢性胃炎,胃液分析胃酸偏低,胃镜检查为浅表性胃炎。证见胸脘灼热如火燎,胀痛,嗳气,口干燥,困乏易倦,精神萎糜,四肢怠软,形体消瘦,头晕失眠,大便干结,2~3d一行。脉沉弦细数,舌质偏红而干。辨证属气血两亏,脾阴不足。照上方服用7剂后胃脘如火燎疼痛已止,余证渐减。嗣后以本方加减变化,连服3个月,计9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饮食渐增,体重增加,终获康复。

【按语】 廖金标认为,本病一般病程长,体质虚弱,长期消化不良,气血不足,从疾病本质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功能衰退的退化性病变。后天失调,气血生化不足,渐至元气亏耗,久虚不复,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损,生理上即能相互促进,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久而久之,酿成里虚之证,即脏腑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功能衰退的一种疾病。炙甘草汤重在补阴和阳,许多临床事实表明阴伤津液耗散者,常寓有阳损,往往单纯专一的滋阴而阴液难生,运用炙甘草汤治疗本病(萎缩性胃炎)十分合拍,随证加减,颇获佳效。

45.尹 通 胃腑逐淤汤

【方药】 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川楝子12g,醋延胡索15g,生蒲黄10g,炒五灵脂12g,三七粉6g(冲服),乳香、没药各10g,白及粉6g(冲服),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调气活淤,祛淤生新。

【案例】 张某,男,38岁,干部。患胃痛7年余,近2周因情志不佳胃痛又作,疼痛在剑突下偏左侧,痛处固定不移,而且痛如刀割,拒按,夜间疼痛加重。舌质暗,苔薄白,脉沉涩。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气滞血淤。治以调气化淤止痛,祛淤生新。用上方加香附12g、木香10g、枳壳10g、柴胡12g、青皮10g,服药一个疗程后,疼痛大减;服药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病变消失,胃黏膜基本修复。为巩固疗效,嘱其继服一个疗程。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 胃腑逐淤汤是丹参饮、金铃子散、失笑散三方组合加味而成。丹参饮既能活淤滞,又能理胃气;金铃子散调气活淤止痛;失笑散活血祛淤止痛,又伍三七、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化淤之力;白及粉、甘草有生肌之效,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诸药相伍,共奏理气活淤、祛淤生新之效。

46.张志坚 疏胃和中汤

【方药】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5g,黄连3g,吴茱萸1.5g,蒲公英30g,佛手10g,生麦芽30g,神曲10g,炙鸡内金5g。

【用法】 每日1剂,煎煮2次和匀,共约400ml,分早晚2次于饭后1.5h温服。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按上方比例研末,每次取5g,分2次于饭后1.5h开水调服,以20~50d为宜,以资巩固。

【功效】 疏胃和中,疏肝清化。

【案例】 曹某,女,38岁,1984年3月15日就诊。诉上腹痞胀隐痛,痛引两胁,嗳气频作,不思饮食,病情时轻时重。迁延2载不已,每于情志刺激则恙情加重。1983年10月在常州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部萎缩。迭服中西药治疗5个月,未见明显效果。症见上腹痞胀隐痛,痛窜两胁,餐后胀甚,叹息则稍舒,嗳气频作,不时泛酸,不思纳食。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滑关弦。此系肝胃不和,气郁食滞化热。治宜疏胃和中,疏肝清化。给以上方,易炙鸡内金为制延胡索10g,7剂,水煎2次和匀,每日早晚于饭后1.5h各服1次。药后,上腹痞胀隐痛渐平,嗳气明显减少,纳食略启。效不更张,守原方继进14剂,上腹胀痛消失,诸症俱瘥。半年后追访,病未复发。

【按语】 本方为张志坚多年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该方紧扣肝气犯胃、食滞郁热之病机,在四逆散基础上化裁而成。遣方用药时注意降中有升,凉里寓温,疏不离和。方中去枳实之破气,易枳壳以降气消痞,合柴胡之轻举疏达,引“脾胃之气行阳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选蒲公英之苦寒清热,入肝胃二经,并散滞气;配黄连、吴茱萸之辛热开郁,暖脾而散寒邪,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热;更有佛手疏肝胃之滞气,滞气破则上下气机畅通,胃疏肝达;合生麦芽、神曲、炙鸡内金之消食和胃。疏肝气而不伤阴,入中宫而消脾积。诸药配伍,熔升降有序、辛开苦降、清热消滞于一炉,合力疏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浊,旨在“以平为期”。

47.吕志连 范氏瓜蒌薤白方

  【方药】 瓜蒌、薤白、姜半夏、炒枳实各9g,制厚朴6g,炙桂枝、陈皮各5g,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宽胸理气止痛。

  【案例】 张某,男,45岁,1990年6月5日初诊。自20岁开始经常胃脘隐痛,遇劳累或情绪紧张即发作。有嗜烟史。经X射线钡餐透视与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脘痛时精神萎靡,喜按喜暖,时而嗳气呃逆,曾服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刻诊:胃部隐痛,脘痞腹胀,每以嗳气为快,口淡纳少。舌淡、苔薄,脉无力。此乃中阳虚弱,阴邪乘袭,兼有痰浊凝阻,痹而为痛。治拟宽胸理气止痛。用瓜蒌薤白方加减:瓜蒌实、薤白、炒枳壳、高良姜、炒甘松各9g,姜半夏12g,制厚朴、炙桂枝各6g,陈皮5g。3剂后脘痛腹胀已止,嗳气亦减,唯大便转溏。前方去炒甘松,加麦芽、红枣各15g、薏苡仁20g,续服3剂。三诊时诸恙悉除,以养胃之剂善后,并嘱其平时注意饮食,稳定情绪。随访2年,未再发作。

 【按语】 瓜蒌薤白方系江浙近代名医范文甫先生(1870~1936年)治疗胸痹脘痛的自拟方。是由枟金匮要略枠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三方综合而成。范文甫根据胃脘痛的病因、机理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与胸痹相似,故习称胃脘痛为“胸痹脘痛”。认为,胸痹心痛为胸中阳气不足,阴邪乘虚居位,胸中闭塞,邪正相搏所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包括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胃炎等。仲景之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温阳下气、豁痰降逆之功,用于痰涎壅塞胸中、胸阳不得布展、痛引胸脊之证;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于痰涎壅塞,气滞不通所致的胸痹疼痛、胃脘痞满之证;橘枳姜汤又为气逆痞满之轻症而设。胸痛胁满与心下痞闷虽异,然其发病常相兼而作,故范文甫独具匠心,将此三方熔为一炉,定名为瓜蒌薤白方,通治胸痹脘痛。瓜蒌实通阳宽胸利气,兼涤痰开结,为疗胸痹脘痛之主药;薤白、桂枝通阳散结;姜半夏、橘皮豁痰下气;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开泄升降,枟伤寒药性赋枠谓“枳实疗痞满而治胸痹,非徒降于高巅”;生姜和胃降逆。范文甫常谓:“将在谋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再多何用?”主张治疗用药应专精,故喜用经方。其自拟瓜蒌薤白方,纯系仲景治胸痹之三方综合而成,组方合理,功能全面,用治胃脘痛时,只要稍作增减,自有一剂知,二剂已之妙。

48.卢永兵 安胃散

【方药】 肉桂3g,砂仁2g,良姜3g,党参4g,法半夏3g,煅牡蛎8g,三七3g,郁金4g,白芍6g,黄连2g,甘草2g,大黄3g(本方为1d量)。

【用法】 按上方药物比例,将药晒干(或60℃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即得。每餐前0.5h,用温开水或饭汤冲服10~15g,病情稳定后,药量可减半。

【功效】 疏肝和胃,益气健脾,解毒泄热,活血止痛。

【案例】 王某,男,38岁。自诉近1年来胃脘部经常疼痛,时而刺痛,时而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时发时止,吃生冷、辛辣食物则常诱发,痛剧则呕吐痰涎、酸水。3个月前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窦炎。现面色晄白,体倦多汗,上腹胀痛,食则更甚,时有呃逆或呕吐痰涎,口微苦,大便溏,日2~3次。剑突下明显压痛,腹微胀,肝脾未触及。舌尖有红点、苔薄白,脉缓。服安胃散1d,疼痛明显减轻,呃逆、呕吐止,3d后上腹胀痛消失,胃纳增加,大便正常。用蜜黄芪30g、大枣4枚,水煎冲服安胃散3次,连服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本病例为慢性胃炎,由饮食不节,再加之食辛辣生冷,伤及脾胃之气,日久伤于络脉,影响气血,使脾胃功能失调,产生很多与其有关的疾病。所以治疗是寒热错杂之法为用。

49.李世德 加味良附丸

【方药】 党参20g,黄芪25g,香附20g,良姜10g,莪术10g,柴胡15g,半夏15g,吴茱萸5g,茯苓20g,旋覆花20g,郁金20g,延胡索10g,枳壳15g,白芍25g,甘草10g。加减:溃疡加海螵蛸15g,儿茶5g,浙贝5g;食管炎加黄芩15g;出血加白及15g,三七粉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案例】 陆某,男,23岁。上腹部疼痛、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半年余,诊为慢性胃炎收入院治疗。经用多种西药治疗1个月不效,转中医治疗。脘腹隐痛,胀满,嗳气时有口苦,恶心呕吐,疼痛多在晚间或进凉食后明显。诊见面色晄白无华,精神不振,消瘦。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证系脾胃虚寒。胃镜检查:胃液呈黄绿色,黏膜上有黄绿色胆汁附着,并有大量黄绿色泡沫自幽门口反流入胃,胃窦部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给予良附丸加味原方,吴茱萸改为10g。共服7剂,上腹痛、脘腹胀满、嗳气等症大减,呕吐明显减轻。守方再服14剂,诸证基本消失,仅有轻度恶心,偶尔饭后吐几口清水。继续服至28剂,症状悉除。治疗30d,胃镜复查: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基本消退,未见胆汁反流,获得治愈。

【按语】 方中良附丸温中理气止痛,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莪术、柴胡、旋覆花、郁金、延胡索、枳壳疏肝理气,半夏、旋覆花和胃降逆,茯苓甘平渗湿健脾,党参、黄芪益气补中,吴茱萸伍党参取吴茱萸汤意而和胃降逆、制止胃液反流。诸药相伍,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

50.张镜人 降逆和胃方

【方药】 旋覆花9g,代赭石30g,制半夏5g,炒黄芩9g,炒枳壳5g,大腹皮15g,制香附9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炒陈皮5g,金钱草30g,煅瓦楞15g,柴胡5g,全瓜蒌1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泄少阳,降逆和胃。

【案例】 陈某,男,36岁。脘痛年余,数月以来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口苦口干,泛恶吞酸,大便干结,脉细滑,苔黄腻、舌质红。舌下静脉左侧淤紫增粗,遂做胃镜检查,见幽门管反流较多,均为黄色胆汁,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并有黏液斑块,诊断为反流性胃窦炎。此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反逆于上;治拟疏泄肝胆,降逆和胃,拟投上方调治。服药4周后,胀痛大减,但仍有嗳气,口干且苦。予原方加清热和胃之品,如炒竹茹、石斛、玉蝴蝶等,胆汁反流较前有明显好转,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反流性胃窦炎(轻度)。

【按语】 胃脘痛一症,泛见于多种疾病,因寒致痛者固然不少,但在慢性胃炎,则以热证居多。本例证属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反逆于上,以致开降失调,故取柴胡,以求轻举畅达,配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此乃开降并调之法。肝胆互为表里,肝郁木壅,少阳清气失展,必致肝胆液泄,症见口苦、胁痛、反吐苦水,胃镜检查胆汁反流,则尤需柴胡以升少阳清气,并配黄芩之苦降而泄胆热。瓦楞制酸,金钱草泄肝利胆,全瓜蒌、炒枳壳宽胸理气。诸药合用共凑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功。张镜人对肝胃不和者,拟疏肝和胃方。药用太子参12g,南沙参9g,生白术9g,苏梗5g,制香附9g,丹参12g,铁树叶30g,平地木15g,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炒扁豆9g,炒谷芽12g。以疏肝和胃,清热和络,补中健脾。

51.赵清理 平胃二陈汤

【方药】 苍术、白术各12g,厚朴12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藿香10g,白蔻仁10g,广木香6g,甘草3g,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1次。

【功效】 芳香化浊,健脾和胃。

【案例】 王某,男,48岁,1991年3月11日就诊。诉胃脘痛时作时止4年余,且多因酗酒所诱发,脘腹痞闷胀痛,呕恶泛吐黏涎,吐后稍舒,体倦困重乏力,不思饮食,口中黏无味,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诊见胃脘痞满胀痛,胸中窒闷不舒,恶心,呕吐黏涎,纳差。脉弦滑,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证属痰浊阻胃,气机失和;治疗芳香化湿,健脾和胃;方取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方药同上,水煎服。服药3剂,胃脘痞闷胀痛大减,恶心呕吐已除。唯食后仍觉胃脘部不舒,照上方去藿香,加神曲12g、炒麦芽15g;又服药6剂,诸症皆减,唯仍觉口中无味,照上方再加炒枳壳10g、白芷10g;服上方6剂后,诸证悉除,饮食明显增加。又嘱其改服香砂六君子丸,调理半月而愈。

 【按语】 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湿浊阻滞中焦,脾阳被困,气机升降失和而致胃脘痞满胀痛,此乃痰浊为患也。赵清理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常取芳香化湿以助脾运,温中健脾以和胃气。故用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更加藿香、白蔻仁、广木香芳香化浊、醒脾祛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燥湿、理气和胃之效。脾健运则湿浊自祛,胃气和则痞胀自消,脾升胃降气机畅达而疼痛自除矣。

52.黄文东 和胃理气两方

 【方药Ⅰ】 炮姜3g,肉桂3g,姜半夏9g,青、陈皮各9g,紫苏9g,白芍9g,旋覆花9g(包),制香附9g,广木香6g,延胡索9g,煅瓦楞30g。

【方药Ⅱ】 旋覆花9g(包),陈皮9g,姜半夏9g,紫苏9g,白芍9g,茯苓9g,炒枳壳6g,炮姜3g,煅瓦楞15g。

【用法】 发作时服方Ⅰ,不发时服用方Ⅱ。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方Ⅰ: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方Ⅱ:和胃调气,佐以温中。

【案例】 李某,男,18岁,学生。自1964年5月起,胃痛每1个月左右发作1次,有周期性,至今已有9年。发作时为剧痛,颇难忍受,呕吐酸水,饮食即吐,每次发作期为10~15d,治疗后始能渐渐减轻。1968后7月经某医学院住院检查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共6个月,缓解后出院。出院后胃痛仍有发作,于1969年10月再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共2个月,出院后每年发作5~6次,每次发作期仍为10~15d,至今未愈。1973年7月18日初诊,胃痛时发时愈,发作时为剧烈疼痛,泛吐酸水,不能饮食,痛减后怕冷喜睡,连续15d左右,始能起床,饮食渐进。舌苔白腻,脉象小弦。此为胃中有寒,气失和降,气聚则痛,上逆为呕吐。在发作时治以温中止痛,理气降逆为主,投以方Ⅰ服之;在疼痛缓解后,宜用和胃调气,佐以温中之法,给予方Ⅱ服之。复诊,据述因胃痛未发作,先服方Ⅱ,共33剂,以后曾小发作1次,因吃玉米黍后,觉胃中不舒,并有胃痛,与食物不慎有关,服方Ⅰ,4剂即愈,痛止后继续服方Ⅱ,前后共服60剂至今胃痛未发,饮食大便正常。嘱暂时停药,注意饮食寒暖,以防复发。1974年10月,其父因公来沪,特携带病史记录,面述服中药后经过情况,并说病已痊愈,现在身体很好,除正常工作外,并参加体育活动和劳动锻炼,心情愉快。

【按语】 本病胃痛初起,由于受寒停食,多属气滞作痛。因发作后忽于治疗,以致胃气失于和降,容易引起发作,故时发时愈。在用药方面,主以肉桂、炮姜辛温止痛,佐以紫苏散寒,白芍缓中,加入理气和胃之品,在发作时可以取效,但于不发作时,必然用和胃理气为主,佐以温中,不但能防止发作,又能使脾胃健旺,增强抗病能力,故病得以治愈。另外,黄文东对气滞血淤型,拟调气化淤方。药用广木香6g,制香附9g,延胡索9g,当归9g,赤、白芍各9g,炙甘草4.5g,川楝子9g,青、陈皮各6g。对肝肾阴虚型,拟一贯煎加减方。药用北沙参9g,川楝子9g,延胡索9g,当归9g,白芍9g,生甘草4.5g,枳壳6g,青、陈皮各9g,大腹皮9g,焦神曲12g。

53.张伯臾 大半夏汤加味

【方药】 太子参12g,姜半夏12g,生姜4.5g,蜂蜜20g(冲入),炒吴茱萸1.2g,炒黄连1.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补中降逆,泻肝和胃。

【案例】 董某,女,65岁,1983年3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10月起见脘腹胀痛,呕吐苦水,脘中烦懊不舒,不思纳食,食后即吐。1983年1月起呕吐发作转频,迄今未止。其间曾迭进多种中西药物及施行针灸治疗未效。经X射线摄片,拟为胃窦炎(无恶性病变)。脉沉细带弦,舌质淡红,苔薄。大便2d一次,量少颇艰。此属胃虚作吐,投以原方3剂。二诊:药后呕吐旋止,中脘烦懊亦舒,已能纳食,大便2d一次,仍欠畅,脉细,舌淡红,苔薄,再以养胃润肠以善后。处以太子参12g,制半夏9g,炒黄连1.6g,炒吴茱萸1g,蜂蜜30g,生谷芽12g,火麻仁10g(研),服4剂而安。

【按语】 本例患者呕吐已50余d,正气耗伤可知,参诸脉沉细、舌淡红,故其主因当责之为胃中虚,胃失濡养和降所致。且又有脘中烦懊呕吐苦水,脉沉细中带弦,测知证中尚有肝之郁火犯胃一面,即景岳所谓“独处藏奸”是也。故用大半夏汤培中补虚以降逆,加左金丸泄郁热和胃气,标本兼顾。再诊据证另加生谷芽开胃,火麻仁润肠,组方精专不杂,方药与病机相吻如此,故使50余d之呕吐得以痊愈。

54.何 任 加味吴茱萸汤

【方药】 党参12g,吴茱萸6g,旋覆花9g(包),姜竹茹9g,姜半夏9g,沉香曲9g,生姜3片,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胃降逆。

【案例】 陈某,女,46岁,1975年1月25日初诊。胃脘不舒,时时泛呕,偶或夹痛,胸闷痞满,涎沫多,口淡,经上海某医院检查诊为胃窦炎。脉迟,苔白,治以温胃降逆,投上方5剂。5d后复诊:药后胃脘较舒,呕泛未作,纳食较香,仍以温胃降逆续进,照上方去旋覆花、姜竹茹,又服5剂而愈。

【按语】 泛呕,胃痛,涎沫多,口淡,苔白,脉迟,乃一派胃寒见证。何任遵仲景阳明证,食谷欲呕,治以吴茱萸汤温胃降逆,疗效显著。本案西医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而中医分型属于胃寒,足见辨证之重要。

55.何承志 疏肝和胃方

【方药】 软柴胡5g,杭白芍10g,枳实10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5g,天花粉30g,海螵蛸15g,板蓝根20g,平地木20g,焦楂、曲各10g,川续断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疏肝和胃,调气行湿。

【案例】 刘某,女,28岁,1983年1月7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病史,1年前于某医院摄片示胃窦炎。证见脘痛作胀,嘈杂泛酸,纳少,肢软乏力,动辄心悸,脉弦数,苔薄腻。此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失宣畅,中焦不运。治宜疏肝和胃,调气行湿,投以原方水煎服。服药5剂后诸证皆减,脉弦数苔薄,再守前法,加入益气扶正之品。处以白术、白芍各10g,炙黄芪10g,山药15g,枳实10g,广木香10g,茯苓15g,苏噜子15g,焦楂、曲各10g,川续断10g,海螵蛸15g,煅瓦楞15g(打),陈皮10g,炙甘草5g。服药5剂,停药2d,胃痛又作,便溏纳差。脉细数,苔薄,再拟益气和胃,调气止痛。上方去枳实、川续断、茯苓、煅瓦楞,加诃子肉10g、延胡索10g。服药5剂,胃痛又减,偶有嘈杂泛酸,便溏好转,脉弦苔薄。前方已奏效,守法稍事增损。前方去延胡索,加川厚朴5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扁豆20g。胃痛已平,未见嘈杂泛酸,食后稍胀,二便自调,舌脉如常,肝胃转和,气机得调,当予和胃消食药保和片图治,以善其后。

【按语】 胃脘痛又称胃痛,其发病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寒等几种因素。何承志认为,本病在临证中多见肝气犯胃。盖肝胃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关系密切。胃在中土,功当通降,赖肝气之疏泄,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易于横逆,侮脾犯胃,气机升降不利,乃作胃脘疼痛。诚如《内经》所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例胃痛,反复不已。何承志抓住胃痛作胀、嘈杂泛酸、脉象常弦之辨证要点,辨为肝气犯胃,故投疏肝和胃之剂,方以四逆汤疏肝解郁、二陈汤和胃化湿、天花粉清热生津助四逆散抑肝之理。川续断、楂、曲温运消食,资二陈汤培土调中,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止痛。平地木、板蓝根乃为辨病(胃窦炎)用药之意,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二药均有抗菌、消炎之功。由于辨证明确,方药中的,故数剂即效。最后肝气渐疏,胃腑得和,二诊减少疏肝之品,伍入益气之药,系属标本兼顾,祛邪扶正,继以本法出入,稍事增损,终则丸药图治,竟收全功。

56.林沛湘 安胃汤

【方药】 黄连5g,干姜5g,半夏10g,百合30g,乌药7g,木香7g(后下),丹参30g,白芍30g,炙甘草7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餐前温服。

【功效】 消痞健胃,行气缓急。

【案例】 班某,女,32岁,1991年8月4日初诊。患者胃脘胀闷、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症状日渐加重,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食入欲吐,每日进食量甚少,体重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曾用多种中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舌边尖偏红、舌苔稍腻,脉弦细。此为寒热互结于中焦,湿滞气郁于胃腑,其证偏热,治宜安胃汤化裁:黄连6g,干姜4g,半夏10g,百合30g,乌药7g,丹参30g,木香7g(后下),白芍15g,炙甘草5g,蒲公英20,旋覆花10g(布包),厚朴7g。上方服用10剂后,症状大减。继以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胃镜证实炎症已明显好转。随访半年,病情未见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以胃脘痞满、胀闷、疼痛及嗳气、泛酸、纳差等为主症,表现为一系列胃气失于和降、胃腑反润为湿以及脾胃、肝胃失调的症候。安胃汤以调和胃腑及脾胃、肝胃为宗旨,是针对慢性胃炎的症候特点而设立的。本方由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丹参饮及百合汤等方化裁组合而成。方中黄连泻火解毒,干姜温中逐寒,二者寒热同施,辛开而苦降;合半夏入胃,更能和胃降逆,燥湿开结,消痞除满。黄连、干姜用量的变化,还可调节方剂的寒热属性。百合味甘而性凉,能清泄胃腑之邪热,养护润土之津液,枟本经枠谓其有“补中益气”之效,实为养胃气也。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养津护胃而无滋腻之虑,行气散寒而无温燥之虞。白芍、炙甘草既酸甘化阴以生津液,又可柔肝缓急以平痉痛。丹参、木香乃取丹参饮之意,用之凉血祛淤,行气止痛。观其方,取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治痞满,芍药甘草汤柔肝缓中疗疼痛,丹参饮、百合汤调和胃中气血津液,使胃气复于通降。药物组成,大多配对而用,其功用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是和与降的统一,燥与润的结合,体现了调理胃气为主、兼顾肝脾的治疗原则。

57.黄一峰 理气消胀泄浊方

【方药】 生紫菀6g,桔梗5g,苏梗9g,川楝子9g,吴茱萸1.5g,炙刺猬皮9g,鸡内金9g,瓜蒌仁15g,山楂12g,神曲12g,良附丸12g(包)。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疏肺理气,消胀泄浊。

【案例】 童某,男,46岁。胃病多年,经常胃痛,甚则牵引胸胁之间,咳嗽气逆,喜叹息,嘈杂,大便干结。舌苔薄腻,脉濡软。X射线钡餐透视及摄片(摄片号4891):胃呈瀑布型,胃内潴留液中等,胃窦部黏膜增粗,提示胃窦炎。辨证为肝气不和,肺气不宣,胃失和降,浊滞内阻。拟予宣肺理气,消胀泄浊。药方拟处如上。连服7剂,胃痛明显好转,胸闷胁胀顿减,继予原方加减,先后治疗3个月。X射线钡餐透视及摄片复查:仅胃大弯侧黏膜纹增粗,余无异常。提示好转,症情向安。

【按语】 黄一峰治胃病不仅是善疏肝气,降胃气,同时又重视宣肺气。认为,治肺以展气化,因肺主一身之气。气舒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枟素问?至真要大论枠曰:“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因此宣泄肺气,冲其治节,是调开降、运枢机的一个方面。所以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时,常用紫菀配桔梗、前胡合牛蒡等宣降肺气之品。

58.董建华 加味香苏饮

【方药】 香附10g,橘皮10g,枳壳10g,鸡内金5g(炒),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5g,木香6g,焦三仙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案例】 宋某,男,46岁。胃胀多年,时伴隐痛,反复发作,将近1年,食后胀满尤甚,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酸低。舌苔黄,脉象缓。病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治宜理气和血通降,加味香苏饮之。方如上。服药6剂,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后又按原方加减续进10剂,胃胀基本控制。

【按语】 胃痛一病成因甚多,但其不外乎虚、实、寒、热。本例似乎是一个虚证,通过仔细分析,抓住主要矛盾“食后尤甚”则可知本病并非虚证,而是一个纯实证,故治疗时以通为主。再根据胃本身特点“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以通以降为顺”、“胃病多实,脾病多虚”诸条来治疗,方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59.刘惠民 健脾和胃方

【方药】 炒枣仁4.5g,夜交藤12g,菟丝子24g,竹茹12g,厚朴9g,砂仁9g,乌贼骨1.5g,浙贝母12g,吴茱萸6g,黄连3g,生白术12g,木香9g。

【用法】 水煎2遍,分2次温服。

【功效】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胃制酸,佐以养心益肾。

【案例】 张某,男,20岁,1961年7月14日初诊。1年前,因生气后饮食不节,引起胃痛、呕吐,经治疗好转。此后,常有胃中灼热感,伴有腹胀,嗳气,胃中嘈杂不适,进食后尤甚。半年前,因心情不快,胃痛又作。平时睡眠不好,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经医院检查诊为慢性胃炎。检查:面色黄,舌淡红,苔白,脉弦细。辨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胃制酸,佐以养心脘灼热,嘈杂等不适也减轻,仍略觉恶心,脘腹发闷,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脉滑细。此系脾虚痰湿之邪阻于中焦,治宜健脾化湿,上方加山药24g、藿香6g、半夏9g、神曲9g,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大减,胃痛已止,嗳气、嘈杂、胀闷等不适也明显减轻,大便已正常。仿原方配药粉1剂,嘱其继服,以资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因情志所伤而引起胃痛,故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胃中灼热感,故用左金丸清胃制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此为心肾不足,故用炒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菟丝子益肾。药证相符,获效甚速。

60.毕明义 当归贝母苦参丸

【方药】 当归15~30g,贝母10g,苦参6~15g。

【用法】 每剂用水1500ml,煎至500ml,分3次服,每日1剂,饮前服。服药期间,忌饮烈酒,忌食酸、甜、辣。

【功效】 行气止痛,滋阴和胃,清热燥湿。

【案例】 宫某,女,28岁,1986年7月21日初诊。诉上腹部疼痛3年。3年前正值午餐之时与人发生口角,当即感心口不适,有痞塞不适之感,同时嗳气,未经任何治疗。又遇生气,当即上腹痛,其痛隐隐,而且烧心,钡餐检查诊为慢性胃炎,经治疗好转。2个月后感上腹疼痛,且多于空腹时疼,有时累及两胁胀痛,痛甚则吐酸水或清水,严重时吐饭,将饭物吐出后则感痛减。食后上腹部胀满不舒,有烧灼感,食辛辣及甜物后烧心尤甚,伴饮食减少。舌质红,苔白厚微黄,唇紫,脉弦细。诊为肝胃郁热型胃痛,法当清热泻火解郁,给以:当归30g,大贝母10g,苦参10g。6剂,每日1剂以水1500ml,煎至500ml,分3次服。6剂后胃脘痛止,又继服上方6剂,痛未发,烧心、嗳气已除,饮食亦恢复正常。

【按语】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枟金匮要略方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枠,原用以治疗“妊娠,小便难”,这时加以移用,并改丸剂为汤剂,治疗胃脘痛,效果颇佳。该方以当归为君药,用之以滋阴行气和血而止痛;贝母为臣药,助当归以滋阴和血解郁,又为佐药,用之清热化痰湿;苦参为佐使药,导心胃之火从小便而出。药味虽少,共奏行气止痛、滋阴和胃、清热燥湿之功,故适用于以上诸种证型之胃脘痛。加减:若属郁火伤阴证胃痛用川贝母,若为湿热中阻证、肝胃郁热证胃痛用大贝母,痛势急迫者合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15~30g),兼气滞者加九香虫10g、甘松10g。

61.董建华 自拟方

【方药】 苏梗、藿香、桔梗各2g,制香附10g,炒陈皮10g,蒲公英15g,虎杖5g,焦四仙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行气化湿,清热解毒。

【案例】 杨某,女,53岁。胃脘疼痛1个月余,食后加重,嗳腐泛酸,纳谷不香。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中阻,胃失和降。给予上方7剂。药后胃脘痛减轻,嗳腐泛酸止。后用香砂养胃丸调理1个月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恣饮纵酒,导致湿热内生,胃失和降而致。如枟医学正传枠谓:“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故胃脘疼痛。”胃痛以食后加重为主,伴噫气嗳腐,或痛而兼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疗湿热之邪,法当分消,化湿为主,气行则湿化,湿祛则热易清,故行气化湿、和胃通降为其主法。药用苏梗、藿香,辛温,归脾胃经,行气健胃、化湿止呕为君药;制香附理气解郁,除三焦气滞;炒陈皮理气燥湿,化痰健脾,增强行胃气化湿邪作用。湿热之邪在里日久化腐生毒,在外表现口苦便结、舌红苔黄,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故可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虎杖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且二药性平,祛邪不伤正。若见胃呆纳差加焦四仙以健脾开胃,行气消积。

62.黄 煌 加味半夏泻心汤

【方药】 姜半夏12g,黄连3g,黄芩6g,茯苓12g,党参12g,肉桂6g,炙甘草5g,干姜6g,红枣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案例】 患者,男,23岁,2006年5月20日初诊。自诉上腹部胀痛近10年,自中学开始胃痛至今,一直未正规治疗,因近期疼痛加重,发作频繁,空腹为甚,故来就诊。2005年10月7日曾于江苏省中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刻诊:胃中泛酸,时恶心,咽喉红肿,舌红,苔黄微腻,脉细弦,睡眠尚可,便溏。给服上方7剂。2006年6月3日二诊:症状明显好转,疼痛减轻,原方继服14剂并嘱其注意饮食宜忌。

【按语】 枟伤寒论枠载:“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枟金匮要略枠又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故而心下痞即胃脘部的嘈杂不适感为本方运用的重要指征,慢性胃炎病的患者多见此症。黄煌将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概括为:“上呕、中痞、下肠鸣”。患者常见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烦热感、多梦失眠等症状。黄煌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功能紊乱。这些炎症可以是外来的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旋杆菌,也可以是饮食及辛辣食物等刺激造成的黏膜损伤。其证特点为中虚热痞、寒热互结,使用半夏泻心汤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63.李则藩 连梅汤

 【方药】 北沙参、麦门冬、生白芍、石斛各15g,乌梅、全瓜蒌、生甘草各10g,黄连6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麦芽、生谷芽各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心濡脾,滋阴养胃。

【案例】 陈某,女,50岁,小学教师,1993年9月26日初诊。夙有胃病史6年,叠进中西药治疗未能根除,因形体渐瘦,自疑胃癌,乃2周前在本院做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与血脂、血糖检测均未见异常。诊见:胃脘灼痛,得温食加剧,口干心烦,嘈杂易饥,食少,大便干结,小溲淡黄。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胃阴亏损,中土失濡,虚火内炽。给予上方5剂。复诊:胃脘灼痛、心烦口干大减,大便通畅,原方去全瓜蒌、生谷、麦芽,加鸡内金末(冲服)、参三七末(装胶囊吞服)各5g。连服10剂,胃脘灼痛消失,诸症明显好转。乃去黄连,加山药15g、虎杖10g、青黛(冲服)6g等,共服70余剂,诸恙递平。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黏膜萎缩性病变消失,肠腺化生也消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已能正常上班和操持家务,体重增加。

【按语】 本案病程日久,中土受戕,纳化失常,脾胃阴伤,虚热内扰,子病及母,心火亢盛,化源不足,形体渐瘦,诸症丛生。李则藩紧扣病机,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针对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及幽门螺旋菌阳性,以清心濡脾、滋阴养胃法治疗,应手而效。要旨在于养阴需防滋腻,清热勿过分苦寒,兼用活血护膜之参三七、鸡内金及杀菌清热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虎杖、青黛等,以加速萎缩、肠化或增生的病理转化,且有预防恶变的作用。

64.刘渡舟 升阳益胃汤

【方药】 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4g,红人参6g,白术12g,茯苓30g,炙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2g,半夏16g,黄连3g,泽泻10g,陈皮8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健脾化湿,升阳益胃。

【案例】 董某,女,37岁。10余年前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1d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刻诊: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服药7剂后,纳增便减,周身轻松。又服7剂,诸症若失。细心调理2个多月,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按语】 本方出自枟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枠,由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组成。治疗气虚、湿多、热少的内伤病。证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洒淅恶寒等肺病症状。其病机为湿邪内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阳以燥湿,药用柴胡、防风、羌活、独活,风过则干也;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益胃以化湿,湿去则阳气升发;泽泻引导湿热从下而解;黄芪、红人参、炙甘草补脾胃之虚,并益肺气;黄连以清余热;白芍和营,收肺气之散,并节制风药的辛燥作用。

65.王灿晖 自拟方

【方药】 苏叶10g,苏梗10g,吴茱萸4g,黄连5g,苍术12g,炒白术12g,姜半夏10g,炒枳壳10g,厚朴10g,木香8g,砂仁4g(后下),延胡索10g,炒白芍12g,煅瓦楞子3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燥湿,活血化淤。

【案例】 周某,男,40岁,2006年4月22日初诊。因胃脘胀痛半年,加重2d求诊。患者半年前饮冰啤酒过量后出现胃脘部胀痛,服奥克、达喜后胀痛缓解,后每遇心情不好、过饮酒浆、饥饱失常后均出现胃脘胀痛加剧。查胃镜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旋杆菌(+)。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d前,患者因公司事务繁忙,劳累过度,胃脘胀痛又作,服达喜、奥克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刻下:胃脘胀痛,遇寒则甚,温按较舒,略进饮食则痛减,稍多进食则胀甚,脘中灼热、嘈杂、嗳气频频,时泛酸水、恶心,寐可,二便调。舌淡暗苔黄偏腻,脉弦。证属虚实寒热错杂胃脘,治以辛开苦降为主。7剂,水煎服。二诊:胃脘胀痛、嗳气、泛酸等均减轻,腻苔渐化。原方去苍术、厚朴,加川朴花10g。7剂,水煎服。后原方稍作加减,服药持续3个月后诸症均失。

【按语】 慢性胃炎除按传统认识进行辨证论治,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中焦湿热、气滞血淤等外,临床上着重强调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胃气升降失常的辨析。病机多为寒热虚实错杂,痞结胃脘,治疗上多用辛开苦降,酌配活血理气之品。本例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病机为虚实寒热错杂,痞结胃脘,故予苏叶、苏梗、吴茱萸、黄连、姜半夏辛开苦降以除痞满,炒枳壳、厚朴、木香、砂仁理气除胀,延胡索理气止痛,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煅瓦楞子制酸。久病入络,用莪术可活血通络。现代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黄连有消炎作用,故针对幽门螺旋杆菌(+)而用来消炎。患者苔腻乃为湿浊聚胃,予苍术、厚朴等燥湿,二诊,腻苔渐化,故去之,以防苦燥伤阴,予性较缓和之川朴花。消补共用,寒温抑制,共奏和胃气、健脾运、清郁热、和血络之功。

66.周信有 益胃平萎汤

【方药】 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20g,陈皮9g,半夏9g,枳实20g,厚朴9g,焦、三仙各9g,砂仁9g,干姜6g,制附片9g,黄连9g,炒白芍20g,郁金20g,元胡20g,甘草6g,三七粉3g(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健脾和胃,行气活血。

【案例】 白某,男,56岁,2005年4月29日初诊。患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年,2005年3月17日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Ⅲ度),食管炎。症见:胃脘胀满、灼热,偶有隐痛、泛酸,嗳气,纳差,乏力,咽部异物感,无口苦,大便干,小便尚可,面色萎黄。舌暗红、苔微黄、中见薄腻,脉弦细弱。辨证为脾胃不和,气滞血淤;治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给以上方。20剂后泛酸、烧心及咽部异物感减轻,食纳增,余症及舌脉如前。原方去枳实、焦三仙,加枳壳、白及各9g、海螵蛸30g。续服半年,诸症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周信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虚、气滞、寒凝、血淤。因此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理气、祛淤、温中为主,即调气法与活血化淤法并用。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周信有制定出了一个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即益胃平萎汤。方中以党参、炒白术、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补虚生肌;陈皮、半夏、砂仁、鸡内金等理气消滞,促进消化;炒白芍等活血化淤,以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起到生肌平萎之功,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三)述 评

慢性胃炎通常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言。而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诱因,且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往往并存,故把这类慢性胃炎称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甚至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若有发生,多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胀、嗳气等,或伴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等病证的范畴。早在枟内经枠就有记载,如枟灵?邪气脏腑病形枠篇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枟素?异法方宣论枠篇云:“脏寒生满病。”枟素?五常政大论篇枠“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这些描述与本病颇为相似。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脾胃虚弱,饮食所伤,七情失和,失治误治等所致。但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联,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脾胃不健又易为饮食所伤。病理有虚实之分,实痞以邪实为主,外感六淫或内因食、气、痰、湿等所致;虚痞以正虚为主,常由实痞转化而来,多为脾胃虚弱,阳衰阴伤而致。根据上述诸方,把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等三部分评述。

1.慢性萎缩性胃炎

姚奇蔚曾说:“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见症,本病是以虚为主,虽有虚实挟杂,也是虚多实少。”根据上述诸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胃阴不足”、“中阳不振”两类。

(1)胃阴不足论 许芝泉认为,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顽固的一种,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甚至完全无游离酸,这与中医胃阴不足、津液缺乏相类似。由于胃阴不足,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谷”,故症见不思纳谷,甚至无食欲感,脘痛如灼,口中干苦,大便干结。此证如用通便之承气汤则越通越结,用消导之平胃散则越导越胀,用止痛通淤之金铃子散、失笑散则越止越痛,用健脾之六君子汤则越健越不思食。只养阴益胃,使阴气复、津液生则诸证悉除。临床宗仲景的麦门冬汤、叶天士的养胃汤和吴鞠通之益胃汤化裁,自拟养阴护胃汤,经多年应用,效果满意。赵金铎认为萎缩性胃炎,阴伤者十之八九,根据伤肝阴、胃阴、脾阴、肾阴之不同,以及受害程度的深浅,在立法处方用药时务求恰如其分,创益肾养胃方治之。朱希亨认为,萎缩性胃炎久治效差,心情忧郁,多见舌红口干,牙龈出血,纳呆便秘,外证如此,实为血枯阻亏。人身之燥,非血不泽。胃中血枯,致阴液受伤,欲滋其阴必先养其血,血液充足,则阴液自复,脾胃健运,则诸证可除。自拟养血益胃汤。再如董建华用加减益胃汤,朱良春用滋阴和胃方,赵清理用一贯煎加味,孟百三用清热养胃方,钟新渊用益气养阴方,王正公用新加旋复代赭汤等治疗本病,均用益胃养阴之法。

(2)中阳不振论 刘志明认为,萎缩性胃炎常是胃阳不振,已见食少,腹胀,若再加清凉阴柔滋润,已惫之阳,何以能堪,岂不更伤?故不宜纯用养阳之法治之。张泽生认为,萎缩性胃炎病程长,中虚证多见,不能偏执“痛之补法”而率用克伐。甘温补中,少佐辛散,既能健运中宫、缓中止痛,又能开发郁结,使气转痞消。创归芍六君建中汤,治疗中虚气滞、中阳不振之萎缩性胃炎。再如张继泽用温阳健胃汤,刘松庵用温通疏肝和胃方,陈泽民用附子理中合香砂六君子汤,李振华用香砂温中汤等治疗此类患者,均宗温中健脾之旨。

2.慢性浅表性胃炎

一般认为,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之初期,如果治疗得当,可很快得以治愈;否则,便可转变为萎缩性胃炎。陈泽霖说:“凡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其痛多在食后发作,且稍食即胀。其病多实证或虚中夹实。在病之早期,多属气滞。但病情顽固,迁延难愈,气病日久,可以入络,病处固定不移,中脘部多有灼热感,舌苔多黄厚而腻,故辨证多属热属淤。”

 根据上述诸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概括为“气滞”、“血淤”两类。

 (1)气滞论 赵绍琴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步玉如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赵清理用加味柴胡疏肝散,张志连用舒胃和中汤,吕志连用范氏瓜蒌薤白方,卢永兵用安胃散,李世德用加味良附丸等,均宗理气行滞之意。

 (2)血淤论 尹通用胃府逐淤汤,黄秉良用加味丹参饮等治疗,皆宗活血化淤之旨。

 此外,尚有李浚川用香砂六君子,胡永盛用自拟和胃汤,廖金标用炙甘草汤加减等,均以益气补脾之法治疗。

3.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镜检查发现的一种征象,可因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使胃黏膜呈慢性炎症。董建华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一般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共性,但亦有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患者有口苦或呕吐苦水,以及上脘嘈杂不适等症,痞胀多于胃脘痛。辨证多见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证,也可表现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表现为实证、热证,经治疗,实热之邪消除后,往往表现为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的“本证”。治疗上清胆和胃理气通降是基本法则,温胆汤往往作为基本方药。胡建华也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常因肝失疏泄,使胆汁的正常排泄受到障碍,导致胆汁郁遏而反流,治宜疏利肝胆。张羹梅又认为,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学虽无此之称,但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如枟灵?四时气论枠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失条达,胆输不利,上犯胃,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和左金丸加减。再加张镜人用降逆和胃汤,赵清理用平胃二陈汤等,均是宗此法而治疗。

   总之,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除了注意辨证论治之外,更要注要辨病用药。如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者,朱良春加用刺猬皮、炮山甲以软坚散结,消息肉,化淤滞。若疼痛甚者,可以加活血化淤、散结止痛之失笑散,因其不仅善于止痛,而且有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和营养神经血管的作用,从而使肠上皮化生和增生性病变得以转化和吸收。

   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常可并存于同一患者,因此又可称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这就要求在临床治疗时,必须纵观全局,从整体角度去分析、辨证,切不可机械地免强将二者分割开来,否则就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误矣。

另外,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精神调摄和饮食调养也十分重要。当患者获知患有萎缩性胃炎后,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者更是焦虑、忧郁、恐惧,此时对患者要耐心热情,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免除心理上的负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禁食煎炸油爆及辛辣助火之物,促使脾胃功能早日康复。如果胃酸过低,宜进食蛋白质和糖类食物,少食脂肪类食物,以增加胃酸的分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