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人人都能练,但要真正练好,得有这些品质!

 qweasdzxcrty 2022-12-17 发布于湖北

因为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皇帝内经》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拳术。

目前,有不少人说:“学太极拳不需要什么条件,身体好就能学”大实话。但是,身体好也不一定能学好练好太极拳很多太极拳大师都是身体不好开始学拳练拳,通过几十年苦练、努力、一步一步的升华,最后成为太极拳大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也得经过这个经历,历练成功名。学拳者想练好太极拳,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首先明确练哪派拳:



想学什么拳?自己首先选择拳种,自己认可,对太极拳“心存敬意”。

比如:我选择了传统陈式太极拳后,将以前所学的竞赛套路拳、剑全部放下,不再练习。原因是传统陈式太极拳,它是一个优秀的拳种,值得我热爱、追求,也就是学拳先敬道。



陈式太极拳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国粹”,而且它有正宗拳谱,系统的教学依据,鲜明的用法,良好的健身效果,陈式太极拳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实战性、内涵丰富。

从心眼里认可,喜欢,想学,内心没有一点抵触情绪,只有选择好自己喜欢的拳种,练功时才能做到心静体松,去思维,去琢磨,去领悟太极拳的招招式式的内涵及太极拳拳理拳法,才能实现良好的健身效果,这就是学拳者所具备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原因所在。

Image

树立“持久战”精神

学拳者选择好拳种后,学拳要树立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打“持久战”思想准备。

要想使自己的拳术达到一定的层次,首先要做到能吃苦耐劳,苦练功夫,老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只有刻苦练功才能慢慢的由量变到质变,太极拳名师、大师们,无有一个不是从苦练中走过来的,古拳论所讲:“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在“持久战”精神中,主要精神实质是在“练”字上下功夫,要想练好太极拳,勤学加苦练、每天都要练,长期坚持练,活到老练到老。练太极拳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宜,练好太极拳就要有恒心、决心、毅力和不拍吃苦精神。

任何新生事物,要想认识它、掌握它,都必须有个长期的逐步的积累过程。习拳也一样。练的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就是逐步认识它、熟悉它,摸索其规律,掌握它、驾驭它的过程。

只有千锤百炼,亲历亲为,才能了解真谛,正如拳谚所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学拳者要树立“持久战”精神也是对自己学练太极拳毅力的挑战。

Image

要具备“钉子”精神:



学习太极拳目前掀起一个世界性浪潮,特别是年轻人、学生逐步增多,学者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熬夜、挣钱,养家,整个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竞争,工作竞争压力大,想学好练好太极拳,想要强身健体;学拳者不发扬“钉子”精神,不去刻服困难,不去挤时间,有决心,不去练,纯是空想。有理想没行动,不去奋斗是妄想。



有心想学好练好太极拳,学者不具备“钉子”精神,吃不了苦,认识不到习练太极拳对自己身体健康益处,对其也就可能产生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会“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好了多练会儿,心情不好就少练会儿,断断续续,专研不进去,总想走捷径,不去挤时间,总想快速成为功夫高手,不踏踏实实练功,朝三暮四、好高骛远,对太极拳民主传统文化“国粹”大不敬也,学拳者必半途而废,于事无成。

学拳者一定要在敬其道、信其道的基础上,发扬“钉子”精神,虚心学习,不断战胜自己,挤时间,苦练加巧练,才可能认认真真练习,才会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和精髓,领悟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学拳者必成功也。

Image

具备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

学习太极拳不仅要敬重太极拳,而且要敬重教授太极拳老师、练习太极拳是“内外兼修”,既是修其身,也是修其心、修其德,而修德之首便是尊师。 学拳者要懂得尊师重道,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拳者只有懂得尊师重道,才能做到内静身心,心敬父母家人,外敬亲寂朋友。学拳者具备了尊师敬道,才能获得授拳老师毫无保留的,精心细致的传授于你。

学习太极拳, “敬其师”十分重要。

无论你的人生走到哪个阶段,老师永远是老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人往高处走,学拳者心性向上、追求卓越、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拳理、拳法吃透,大小动作符合规矩,力争把拳练精,达到一个高水准,拳技打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正是每一个授权老师要看到的太极文化精髓的继承、发展、弘扬和光大,后继有人,这也是要求“尊师敬道”的结晶,也正是尊师敬业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Image

学拳者要具备“悟性+ 模仿性”:

悟性:学拳者多动脑子,多思考、用心琢磨,弄清学拳当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悟性的好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拳者拳艺水平的高低。

对每个招势、每个动作,不仅用心领悟它的外部结构、内在因素,还要弄清楚它的拳理所在。特别是对一些细微的“只可意,不可言传”的微妙动作,更应该反复体会,力求吃透。多动脑子,多观察。多演练,多琢磨,学者拳艺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学拳者本身悟性不高,又加上不动脑子,不去悟动作的内含,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每天跟着大伙一起练,“比猫画虎”、“比芦画瓢”,只做肢体动作、不懂太极内涵,整天瞎练,瞎打,练的还不如健身操效果好,打一辈子糊涂拳,拳艺水平最终高不了。

模仿性:授课老师就是学生的影子,学拳者在开始初学练拳时,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模仿老师的外形,守规矩;“模仿”二字也能体现出学拳者的悟性,学拳者悟性 + 模仿能力  + 琢磨苦练 + 高水准老师授课,认真听,仔细记,明拳理。


把老师的课件不断的在脑子里放电影,反复细心揣摩,刻苦练习,掌握要领,学者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不断学习,模仿老师的太极拳架形,身形身法,步行步法,手型手法、眼形眼法不断改拳,不断允实,必须认真、细心地从细节上下功夫,哪怕是一个出脚角度,方位、脚型,都要认真模仿老师,弄个清楚,问个明白,才能不断升华自己,提高拳术。

学拳者必须树立“自信心”



依我的练拳经历,想练好太极拳没有点自信心,练拳的决心,还真的练不出功夫来。学拳者不管学哪门哪派的太极拳,缺乏自信心,进取心练拳者会一事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