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明说 45 | 四两拨千斤

 周氏纵横 2022-12-17 发布于广东

四两拨千斤

今天天气寒冷,除了上午出门骑车15分钟之外,基本上整天就是呆在家里看书,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就把《中医流派传承丛书——四川医派》一书看完了。四川是中国第一中药大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地杰人灵的地方容易出名医。

今天看到两个很有趣的医案,我想到“四两拨千斤”一词,这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诸君分享。

宋朝的施彦执在《北窗炙輠录》记载一则关于蔡京的故事:“蔡元长苦大肠秘,国医不能通,盖元长不肯服大黄等药故也。时史载之未知名,往竭之,阍者龃龉,久之乃得见。已诊脉,史欲示奇,曰:请求二十文钱。元长曰:何为?曰:欲市紫菀耳。史遂市紫菀二十文,末之以进,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今之秘无他,以肺气浊耳,紫菀清肺气,此所以通也,此古今所未闻。”

中药紫菀的主要作用是止咳,这里被用来治疗便秘,有些不好理解。其实肺与大肠是相表里的关系,紫菀能宣肺则能通下,就如提壶揭盖法的道理一样。《药品化义》云:“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宣通壅涩,大有神功。”紫菀之所以能通便,一在宣上,二在凉润,当然前者才是关键。其他医生可能不敢给蔡京轻用大黄、芒硝之类的泻下药,但润肠通便的方法医家应该不会忽略。也可能正是有了前面医家用药的基础,史堪的妙用才会画龙点睛,马到成功。

刘之琦是清初四川凉山州会理地区的一位普通医生,同乡中某位千总,患二便不通多日,诸医用尽行气通便消胀等各种方法均无效,以致病人胀闷欲死,众医束手无策。危急关头,有人想起善治重症奇病的刘之琦,赶快把他请到现场。此时病人已痛不欲生,他先翻阅前医处方,感觉用药也有道理,但为何无效呢?看来是内服药缓不济急,就马上命人用一大木桶注满温水,让病人裸体浸泡其中,然后不断添加热水以保持一定温度,经过热气的熏蒸和刺激,不久病人就有了便意,待二便一通,憋闷胀痛霍然而愈,人们不禁拍手称奇,纷纷要求他说说得效的原因。刘则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千总肥头大耳,又系回人,平素以牛羊肉等辛热燥火类食物为主,造成燥热积食壅积肠道,兼之病前突然感受寒邪,以致寒热错杂,气郁闭结,大小便不通。现在病情危急,故用热浴以散寒温通,加上病人先已服用清热泻下药,双管齐下,故效如桴鼓。此后他的医名日著,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均找他治疗疾病。

两则医案于我有启发,我给学习中医的学生提几点建议

一、基本功是学习中医的重中之重。基础不扎实会影响一个人在中医领域到达的高度,所谓基础不牢天动地摇。而所谓的基础,主要有二:一是中医经典的阅读,二是对中药辨认、炮制等方面的把握;

二、中医有“巧劲”。学习中医当然要背诵大量的材料,但一定不是死记硬背。中医的“巧”在于一个人解决问题上善于变通,但所有的“能工巧匠”都是建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当然中医面对的是人,是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

三、中医离不开临床。现在大部分医学类学校教育方式是都先理论后临床,其实两者是不能分开或者不能有先后之分,尽管对于基础差或者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先学习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再结合临床是学习中医的方式,但离开了临床,中医即无有生命力。

四、中医必通人情。尽管历史上有不少非常有个性的中医,甚至有“医痴”一类的名医,但中医人一定要通人情,此亦是望闻问切功夫的组成部分。

祝君安康!

说明:医案源于《《中医流派传承丛书——四川医派》》一书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