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听评课的“三跨”及“四有”

 杞乡青年 2022-12-17 发布于宁夏

图片

在一些基层教研活动或教学公开周的看评课中,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盲目看课,无效评课,较多关注于教师的教态是否端正、语言是否规范、口令是否清晰等表象中,有的教师甚至当作是在看一场与己无关的演出,游离于课堂本质之外,听完课就走,不参与评课环节。这样的听评课是无效且浪费时间的,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出发提升听评课的能力。

听评课中的“三跨”

1.跨校观课

在多数时候同一学校、同一学科教师互相观课,次数多了难免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同化现象。

若校级结对跨校观课,备课者与观课者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备课者认为,在外校上课要精心准备;观课者要看看外校教师的类型课是如何设计、实施的,因此会带着好奇心来观课。

而且,不同学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跨校观课,我们可以学到他们的闪光点,借鉴引用,促进本校教学的进一步改善。

图片

2.跨学科观课

跨学科观课时,一些教师听不懂授课内容就会更加关注教学流程,关注学生自学、合作、展示等学习情况,就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另外,学科不同教师授课特点不同,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小编近期就参与了综合组的观评课活动,从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也学到了很多本学科可参考借鉴的点。

像在科学课中学到了评价语的设定要做到针对性和较强的目的性;在英语课上学到了容错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大胆去尝试及表达;综合实践课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式,那些自制的表格等等都可以引发自身对体育教学的思考,进一步促进自己去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3.跨学段观课

小学、中学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课。学段不同,教师授课风格不同:小学重视情境创设,注重授课的艺术性、趣味性;中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强化训练。互相学习,可以互相汲取营养。

听评课中的“四有”

1. 有“理”

波尔茨曼说“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教学实践要有理论支撑,听评课也是一样,要有理有据,听课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评课时才能有精彩的评论,反思时才能有深刻的感悟和收获。因此,要研读新课标,全面了解新的变化及要求。上课教师在进行一场有准备的教学现场实践,听课教师在听课时也要做有准备的听课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听评课中听有所得、听有所获。

图片

2. 有“材”

听公开课前,在拿到授课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时,听课者决不能置之不理,应该在上课前快速阅读,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设计手中有教材,并从多个角度重点研读思考,从而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清晰且系统的认识。首先要品读教学目标,关注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其次是品味教学方式,是否凸显课题的教学特点;最后品析教学资源,是否助力课堂的重点及难点突破。

3. 有“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学生精神状态是否饱满、课堂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小组合作是否和谐有序、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等。

其次是听学生的课堂表达;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表达,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价值取向。

最后是问学生的课堂收获;叶澜教授在《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总结了“五实”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有意义,即扎实。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最初是知识技能的收获,再进一步是能力的锤炼,再往前发展是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更进一步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就是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新课标在强调课程育人的同时特别注重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课堂收获也应围绕核心素养,对照教学目标的素养要求,询问学生的课堂体验,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等,从而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实现以评促教。

4. 有“感”

公开课、研讨课的亮点很多,课后,听课者还要做好后续的反思总结,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尤其在新课标下,更要通过不断思考,精益求精,从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育人,不是停留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而要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导学、学生的活动体验,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于潜移默化中滋养生根。

图片

因此,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又是如何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学科素养沉淀。结合课堂亮点,思考课堂教学中闪光点的设计思路。课堂的闪光点是一节课中的精彩部分,也一定是授课教师思考最多、最用心的部分。

不管是“三跨”还是“四有”,我们都能看到课堂不是只有呈现在明面上的那些,还有很多隐藏在暗处的需要我们去关注及挖掘的方面。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同行的优质好课,多进行深度思考,在听评课中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创新,日积月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

猜您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