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今的世界500强,当年却没人租厂房?

 中外管理传媒 2022-12-18 发布于北京
“坚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越是忍不住要放弃时,越要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即便一无所有,也要继续努力。做企业,这种志气和胆魄不可或缺。



文:中外管理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0到世界500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独家解密,全书28万字)

如今的世界500强,当年却没人租厂房

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在一片“荒芜”之下,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开垦、去耕耘。李赶坡(敬业集团董事长)静下心来算了一笔账:按照最保守、最精打细算的方法测算,投建一千吨水杨酸项目至少需要400万元。1988年,400万元对于个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即便办罐头厂时李赶坡有了数万元的分成,但仅仅以数万元去撬动400万元的项目,简直是天方夜谭,后面还有一系列难题需要逐一破解,更何况自己也是外行,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成?

“既然方向是对的,就一定能成!”李赶坡暗自下定决心,给自己鼓气:400万虽多,但毕竟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攻克一点少一点。运气好早成,运气不好,晚一年也要成。只要信心坚定,终究能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改造“不适”的雄心壮志。

而有成就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性,别人眼中的大山,在他们眼中只是小山坡,因为别人一直盯着山有多高,而企业家却将之分解。比如,万科王石就有一个“痛苦分解法”,面对困难,他给出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痛苦分解成1000份,变成可以忍受的程度,那么事情就变得容易了——估计他在多次登山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下定决心,瞄准目标,逐一分解,接下来,自我评价“敢于冒险”的李赶坡要举重若轻、化繁为简,逐一击破二次下海路上的每一个问题了。

李赶坡继续招兵买马,相继又邀请了王明国、聂书更、刘更更、任过山、任三等人,这些人作为水杨酸厂的创业元老,后期大多成为敬业集团的骨干,多次在敬业集团遭遇困境时力挽狂澜。

但也有不少人还是拒绝了李赶坡的邀请,他们觉得这么点资金办企业风险很大,成与不成完全是未知数。李赶坡觉得这也是好事,他要的不是不敢承担风险的人,即便这些人硬着头皮来了,价值观不同,也很难与之合作。

李赶坡至今都十分感激首批加入水杨酸厂的10位员工,他们给予李赶坡以信任,李赶坡还他们以信心。

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

1988年5月,李赶坡从黑龙江奋斗化工厂聘请来的宋恩鹏、魏忠义两位师傅编写好了水杨酸生产线可行性报告。报告交至平山县计委立项,很快得到了“同意建设”的批复。

拿到批复,该为水杨酸项目找一个落脚的地方了。但没想到,仅仅找厂址这一件事,就让创业团队焦头烂额、进退两难,因为不被看好,遭遇了多次“出尔反尔”。

因为创业资金极其有限,李赶坡和大家商议后,觉得要选择有水、有电、有旧厂房的地方为好,最好是租而不是买——因为租用现成的厂房可以不搞或者少搞土建工程,这就能省下不少钱。

所以,刚开始寻找场地时,李赶坡首先把目标锁定在废旧仓库、厂房上,四处打探寻找,逢人就打听。

最初,有人告诉李赶坡平山县城南边的光禄山车站附近有一处闲置不用的旧仓库,李赶坡如获至宝,赶紧跑去看,偌大的厂房一直闲置着,做生产车间没问题,电力也具备条件,只要解决引水的问题就可以投入使用。

不过,因为仅有的资金还不够买设备,所以不能先把钱花在房租上,李赶坡想先和对方签下协议,等资金到位后再付房租。对方一听,当即回绝。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李赶坡哪能轻言放弃,于是赶紧做各种承诺,同时把房租涨到比市场价高出不少。对方经不住软磨硬泡,勉强同意,与李赶坡签下了租房合同。

正当李赶坡松了一口气时,第二天一早,这位仓库负责人却又找来了,单方面撕毁了合同,好说歹说也不租了。原来,李赶坡一离开,他就找人打听,结果听说李赶坡是白手起家建厂,根本没有资金,办化工厂只是“一时脑热”,以后租金都不一定能交齐,所以又反悔了。

没办法,在外人看来,这确实是“没谱儿”的事。紧接着,李赶坡又打听到离这个库房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养鸡场,虽然场地小一些,但也勉强够用。李赶坡觉得,既然养鸡场废弃了,闲置也是闲置,对方应该能接受“先租后付款”。然而,养鸡场主人却不这么想,甚至还说了风凉话:就是闲着放烂了,也不能白租给你们。

出师不利,无奈之下,李赶坡带着大家继续分头去找合适的地方,但先后找了5次都没谈妥,可谓处处碰壁。

最后,李赶坡把目光放到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南甸,他在这里打拼多年,熟人多,人脉广,按理能找到合适的场地。终于,李赶坡找到了一块当时再合适不过的地方,这也是一个闲置的仓库,隶属于平山县供销社已停产多年的棉油加工厂。这个加工厂的主要生产任务是收购棉花进行加工,但是没不久就停产倒闭了。李赶坡的要求很低,有水有电有厂房就可以,哪怕荒凉破败,都可以再改造。虽然在外人眼里棉油加工厂条件并不好,但是李赶坡所需的样样俱全,买来设备就能组织生产。管仓库的主任认识李赶坡,知道他以前是南甸的领导,所以不好意思当面回绝,但又担心以后会出什么差错,犹豫不决。最终,对方勉强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签下了租房合同。

创立初期的平山县化工厂

水杨酸厂的场地终于有了着落。李赶坡抓紧打扫了几间屋子,包括宋恩鹏、魏忠义两位师傅在内,10余名创始员工都搬了进来,继续做下一步的打算。

1999年春,阿里巴巴集团刚成立时,在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里,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共18个人围着马云,听他慷慨陈词: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热血沸腾的创业者们的初心与豪迈激情亦是何其的相似。敬业集团的前身——平山县化工厂最初的10余位员工,在1988年,就像马云创业时的“18罗汉”一样,只不过是在棉油加工厂破旧的厂房里,听着李赶坡描绘项目的前景。一群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信心十足,工作起来也很有激情,不分早晚,甚至上厕所时都在谈论工作。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几天,当大家的激情就像刚刚烧开的沸腾热水一样往外冒时,又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浇凉了。平山县供销社主任找到李赶坡,没有任何委婉,直截了当地说:“棉油加工厂租给你后,单位议论纷纷,担心你的化工厂办不成,租金交不了。你们还是搬走吧!集体单位多收一些租金、少收一些租金都一样,我也犯不着冒这个风险。”

这几句话,对李赶坡来说,可谓当头棒喝,先是浑身一热,接着又有一丝凉气袭来,他惊出一身冷汗。“一群人跟着我好不容易有个地方安顿下来,看到了建厂的希望。我还能搬到哪儿去呢?真是走投无路了……”李赶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唏嘘地说。

人心是最不可控的,即便有了租赁合同,也可以一撕了之。

我们可以想象,当李赶坡把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不远千里而来的宋恩鹏、魏忠义两位退休专家时,告诉满腔热血愿意跟随他一同承受千辛万苦的几位创始员工时,所背负的压力。然而这种巨大压力,我们显然无法单纯用文字去还原,也许,是夜不能寐,是不思饮食,是懊恼,是不甘……

但李赶坡马上想明白,对付压力的唯一办法,不是躲避,而是迎上去利用压力的反作用力。

稻盛和夫说过:成就事业的关键,比才能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热情、激情和执着。要如同甲鱼一般,一旦咬住就决不松口。当你认为不行了的时候,正是工作的真正开始。

李赶坡虽然当时还没有学过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但他的潜意识中,一直有着愈挫愈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那股劲儿。显然,“坚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越是忍不住要放弃时,越要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即便一无所有,也要继续努力。做企业,这种志气和胆魄不可或缺。

面对当时的状况,宋恩鹏、魏忠义两位技术人员看着李赶坡四处碰壁,一度心存顾虑,心想这化工厂还能不能建起来,同时因为思乡心切,甚至做了下一步打算。但他们看到即便李赶坡受了挫,还整日乐呵呵地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即便年过40,但精力旺盛的就如年轻小伙一般,顿时觉得此人绝不是“一般人”,能干大事。所以,他们也就断了各种杂念,心无旁骛地做起了技术后盾。

最小的总部:三间平房

“既然别人不看好,场地租不到,那就干脆先用自己的房子过渡,没什么大不了的。”李赶坡这么想。当初,李赶坡办罐头厂时,盖了三间自用的平房,一直还没搬进去住。于是,经过简单整理后,化工厂筹备团队十几个人搬进了“小平房”里。

在李赶坡儿子、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总要搬家——因为李赶坡的工作总是发生变化。以至于李慧明总是要转学并适应新的环境,仅小学阶段,李慧明就是在三个不同的学校完成的。

而当时不到10岁的李慧明,对于李赶坡在自家房屋筹备化工厂,也有模糊的记忆,他印象中父亲时而踱步思考,时而与几位“大人”争辩不休,时而一天到晚都在接打电话,总之好像一天都没有歇下来过。

“当时就说我父亲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就是打电话,别的爱好啥都没有。化工厂建起来后,印象是父亲每天特别早去上班,然后经常不着家,晚上就住工厂了,有时很晚才会回来。”李慧明对笔者说,“父亲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到家里,家庭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的。”

让李慧明印象深刻的,还有父亲李赶坡的一次拍板决定。“那是为了获得一笔贷款,当时就在我们家里商量,大家都说贷款成本太高,除了支付利息以外,还有一个上浮的费用。好像算下来利息挺高的,大家都不建议接受贷款,但父亲最后说服了大家。当时为了发展,企业要承担巨额的资金成本。为了企业发展父亲要算总账,也要承担这个责任,要做最后的拍板,这种事情印象有很多。”

对于“平房办公”阶段,“第一位员工”焦国林描述了更多的细节:“化工厂筹建初期,条件非常艰难,没有住处,也没有伙房,最后搬到李赶坡董事长的三间小平房里。每天干一天活又累又饿,下班后还得自己做饭,柴、油、盐、酱、醋,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有时连烧的煤都没有,只能就地取材,捡一些树枝和庄稼秸,结果做一顿饭满院子跑烟,熏得人流眼泪,有时面条也煮成了粥。李董事长却非常乐观,闲暇时就给我们讲笑话,用他的乐观感染大家。”

而宋恩鹏、魏忠义两位师傅也跟大家同吃同住,他们自跟着李赶坡来平山后,一直到化工厂建成投产,两年的时间里,从没有回过一次家。住在平房里,夏天还好过一些,最为难过的是冬天。黑龙江虽然冬天更冷,但那是外面冷,房间里的暖气烧得火热。虽然冬天小平房也烧着土暖气,但因为白天没人看管,炉子总会熄火,所以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两位师傅带来了施工图纸,因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做些改动,他们就在这“冰窖”般的房间里反复修改着图纸,手冻僵不灵活了,就在炉子上烤烤手继续画。

“魏忠义师傅平时爱喝酒,但当时大家却连饭都吃不好。生活上的困难将就一下也就过去了,可是工作上的事就不能将就了。当时一些物料都需要卸车、装车,大家不论职务高低都是装卸工,有了活不论早晚大家都积极主动去干,没有加班费,也没有劳务费,但每个人都毫无怨言。”焦国林说。

平山县化工厂筹建阶段

在自家平房过渡办公时,对毛泽东主席十分崇拜,把“毛选”翻过好几遍的李赶坡,想明白了: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既然厂房不好租,一不做二不休,为何不能自己买地建新厂房。这样还不用看别人脸色,自己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

之前,李赶坡出门总盯着厂房看,现在他把目光转向了荒地。在油棉厂仓库南侧,李赶坡发现有一片岭地,因为土地贫瘠,庄稼十分稀疏,农民们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没有太多收获。李赶坡心想,这么贫瘠的土地,种庄稼也没多少收成,不如干脆在这荒岭上自己建厂房,成本估计也不会太高。

从思考中回过神的李赶坡突然觉察,这个地方很熟悉,原来就是魏家院村——没错,就是他下过乡,和村民们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帮村民们把沼泽地改造成稻田的魏家院村。

李赶坡赶忙回去把想法给大家说了说,他们都十分赞同。还有人附和说:既然仓库不给咱们租,咱们就在他们旁边建,做大了让对方看一看!

“对!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之前的那些冷言、冷语、冷眼,就当做是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动力吧!”李赶坡心想。

李赶坡去了魏家院村,大家听说他要建厂,举双手支持。甚至村民们连地价也不讲,说给多少要多少,最后直接腾出了20多亩地。甚至村民们也不计较土地上还未成熟的棉花、绿豆等农作物,直接拔掉供李赶坡尽快使用。对于这些农作物,李赶坡提出给村民们补偿,他们也执意不要。

敬业集团的创业元老王明国、焦国林负责当时的征地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后来历任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副董事长的王明国回忆说:“当时要给农户们一些补偿,但因没有资金,就先给他们打了白条。即便这样,农户们也丝毫不计较。”

由此可见,自力更生才是创业正道。乡亲们的朴实、善良让李赶坡深深感动,“魏家院村乡亲们这份情意我李赶坡不会忘记,日后一定报答!”场地问题终于解决了,当时的李赶坡心里默念着。

佛学智慧说凡事皆有因果,用现代物理学量子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即量子纠缠。当年李赶坡倾其所能在为魏家院村的村民们谋取福利时,他不会想到村民们会一直念着这份恩情,直到他四处碰壁后,为他重新打开一扇门。

《道德经》里有句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利己,必先利他。凡事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事情总会出奇地顺利,内心也会平静和充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