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朗的事情,还是该伊朗人说了算

 抽屉电影 2022-12-18 发布于陕西

如果说道德感也是一种情绪表达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很多具有着圣母情怀的人会怎样看待?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个基础叫客观,很可惜,客观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评判标准,一部分人口口声声说着客观,但实际行动却带有严重的双标。这个时候我们再来通过他们的口中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还是真实的吗?存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引发的判断,我不将他当作是思考的原因在于本片所描绘出来的并不是反思一个客观的事实,而是带有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本片就是获得柏林金熊奖的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洛夫的影片《无邪》。

《无邪》讲述的是四个刽子手的故事,这四个刽子手身处伊朗,他们说是刽子手,不过是执行死刑的公职人员,因为这四个人的个人意识比较强烈,对于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展现出来一种认同,以至于这四个人在面对执行死刑的时候总是会显示出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被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精准的捕捉到了,于是有了《无邪》这一部影片。

《无邪》的内容很简单,《无邪》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很明晰,但这样直接简单的作品却并不能带给观众一种感觉,什么感觉,真实的感觉,令人信服的感觉。之所以这部影片并不令人信服,原因无外乎上文提到的——双标。同一件事情的双重标准之下,很难让观众们感受到创作者是真诚的。

《无邪》获得第70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主要原因在于影片之外,因为《无邪》的获奖,本片导演面临了一年的监禁。如果大家了解拉索洛夫这个导演的话,就一定对于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不陌生。这位被伊朗以外的人评价为良心导演的导演他的创作初衷却跟我们国内第五代导演们相一致。奋力拼搏着,他们想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然而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并不由这些努力的创作者们所制定。

因此,他们的主要拍摄路线就是命题作文。这一点我们的两部影片《活着》跟《霸王别姬》就是很好的说明。这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两部国产电影,但却无一例外的不被国内观众们所接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是根植于国际社会的评奖标准的。而不论是欧洲三大电影节还是奥斯卡金球奖等诸多国际奖项,他们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且拥有对于这一标准的解释权。然而这一标准并不由我们这些追逐者所制定,因此,为了获奖,标准之外国家的创作者们不得不去迎合这个标准,而不是电影本身。

我无意去评价拉索洛夫导演是不是一个好导演,通过他的这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来这是一位优秀的导演,然而他具备了一个优秀导演的技术功底却没有办法从自身出发,从伊朗出发去结合伊朗的实际去拍摄属于伊朗的电影,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所谓的国际世界。这一点需要大家思考。

本片一开始就带着某种浓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之下,本片已经被区别对待了,因为带着这种意识形态去看待本片,所以本片才会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之所以获奖,本片难道是因为技术性以及艺术性吗?显然不是,依据的是什么?意识形态,以及对于伊朗的区别对待,这些才是本片获奖的根本。

然而这一标准却并没有人去怀疑,我们对于这样的标准的笃信程度远远的超出了我们自身文化的承载范围,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作者们非常迷信国际电影节,尤其国际A类电影节,就好像只要是在这些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影片,就一定是好影片,当电影创作只是为了获奖而存在的时候,它恰恰是脱离了广大群人,就如同闭门造车一样。远离群众的影片即使是艺术性独树一帜,那也只能是小众艺术,然而电影的本质是大众艺术,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矛盾,获奖影片并不会成为影片所在国推崇的影片,两者之间就形成了某种割裂的局面。

回头来看,我们所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这一点观众们知道,创作者自然也知道,我们需要的是根植于自己文化,自己的国情,自己的生存理念之下的电影,而不是邯郸学步的去迎合别人的标准。就拿《无邪》来说,本片大肆渲染面对影片中被执行死刑的人的行刑手的痛苦,但多问一句?那些被执行死刑的人他们都是无辜的吗?如果这些人的背后有受害者,那么受害者的权益谁来替他呼喊?

如果我们仅仅是对于行刑者进行反思,对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那么受害者呢?谁来替他们遭受的一切反思?可见,我们讽刺的时候,讽刺的并不是事件的根本,而是一种虚假的道德谎言。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