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说,绍兴故事

 cxag 2022-12-18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字的背后,蕴含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走进绍兴,把“数”画成诗

看这座城市里

究竟藏着多少

值得细细“数”说的故事

……

图片

绍兴“三缸”即绍兴的酒缸、酱缸和染缸,而由此孕育的“三缸”文化,也构成了越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越地文明的主要表征。

/ 酒缸 /

说起绍兴,怎能不提黄酒,绍兴黄酒的历史悠久,从春秋时的《吕氏春秋》记载起,历史文献中绍兴黄酒的芳名屡有出现。绍兴是有名的黄酒之乡,因得天独厚的绍兴鉴湖水造就了绍兴黄酒的风味绝伦。

图片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千百年来,绍兴黄酒成了许多人放不下的“舌尖上的绍兴”。从春秋“醪”酒的振奋士气、助越灭吴到现代充当国礼,荣膺国宴,绍兴黄酒闻名遐迩。那橙黄色的酒液里融入的是于越先民的智慧,沉积的是古越文明的精华。

图片

晋朝《酒诰》记载,东浦酿酒业长达2000多年历史。旧时镇上酒坊林立,酒旗招展,河岸堆叠成排的酒坛、酒瓮、酒缸,是东浦的标志。镇内酒坊遍布,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手工业,如“钨钢鐥子”、陶罐等,因此形成了以绍兴黄酒为核心的产业链。在这座古镇,抿一口黄酒,吃一颗茴香豆,悠闲而惬意。

图片

黄酒小镇

/ 酱缸 /

越地有谚:“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酱园实指酱缸,因为酱园生产的酱制品,主要生产工具是陶缸,所以,人们就把它作为酱缸的代称。

图片

安昌古镇

绍兴酱园业起于民间,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根据文字记载:绍兴最早的酱园叫“俞合兴”。它开业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清朝光绪年间起,绍兴酱园从业者开始以亲带亲、友携友的方式。在全国21个省的大小城市,陆续开设酱园四五百家,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

图片

© | 柯桥文旅

浙江菜中,红油赤酱的红烧是经典,其中就少不了酱油。作为以“酱”闻名的古镇,安昌古镇的烟火气都是咸香味儿的,仁昌酱园里,一口口偌大的酱缸修修补补已经用了几十年,浓浓的酱香早已被定格在每一个绍兴人的记忆深处,酱鸭、酱肠、酱鱼干、酱排骨、酱五花肉……满街酱香已变成这里最醒目的味觉标记。

图片

/ 染缸 /

新石器时代,于越先民以葛、麻纺纱织布;春秋战国,越布开始流行;汉代,山阴越布被列为贡品;清代,绍兴印染业呈现“练色比生邻,凌晨展素缟”的盛况;至民国初期,随着国外化工染料的输入,“染缸”成了染色业的代名词,历久不衰。

图片

© | 柯桥文旅

这极尽繁华的“染缸小镇”——柯桥古镇,作为康熙南巡图中唯一标注的江南水乡古镇,历经2000年风雨仍然 不减颜色,是浙东地区漕运水道的要津。柯水潺潺,运河悠悠,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悠然展现江南的风情。

图片

©| 柯桥文旅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绍兴大力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一大批操着“绍普”的小船户在狭长的水街上开始了对外布匹贸易。如今,“染缸”已发展为现代纺织印染产业,行销全球。酒缸的香、酱缸的咸、染缸的色,成全了绍兴人有滋有味、有色有香的生活,是值得反复前来重温的旧梦。

图片

© | 柯桥文旅

图片

“绍兴三乌”又称“三乌文化”,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三样物品: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是绍兴乡土文化的象征。

/ 乌干菜 /

乌干菜就是梅干菜。绍兴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梅干菜,一般用芥菜,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

图片

鲁迅在其小说《风波》里就曾写到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的生动场景。即使鲁迅无法回到故乡,只消一碟乌干菜,一碗绍兴黄酒,便能把一个关于故乡的梦切实地做完。

图片

用乌干菜蒸猪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也是浙菜的代表作之一,梅干菜搭配五花肉,肥而不腻,鲜香可口。

图片

/ 乌毡帽 /

乌毡帽的形成与绍兴人自古尚黑的审美是分不开的,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乌毡帽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折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

图片

这是一种奇特的帽子,一年四季可用。大雪纷飞时,可保暖御寒;春雨绵绵时,可当雨帽,回家时只要用手抛几下,帽子立马就干;烈日当头时,可以避光遮阳而不热。乌毡帽以厚薄均匀、手感松软、质地坚挺为上品。

图片

鲁迅先生在以绍兴为背景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写到过乌毡帽。如《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在《阿Q正传》中提到:“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

图片

上世纪20年代,戴着乌毡帽的老者走街串巷,用糕点换鸡毛鸭毛等。

/ 乌篷船 /

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绍兴城以桥梁为道路、以河网为骨架。江南有多少水乡古镇,有多少往来舟楫,只有绍兴人的乌篷船拥有了姓名。夜雨行舟,水声雨声摇橹声,往来船只的招呼声,岸上乡间的鸡鸣犬吠声,最是江南味道。

图片

仓桥直街历史保护区 © | 袁云

这个水乡独特的、灵巧的水上交通工具,船体娇小,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是绍兴一道奇特的风景。

图片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鹊桥仙》词中写道:“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词中“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指的就是绍兴的乌篷船。可见乌篷船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了。

图片
图片

提到绍兴美食,不得不说“霉臭”味,来一碗现打的黄酒,配上绍兴三臭:臭豆腐、臭(霉)苋菜梗、臭冬瓜,再来一盘茴香豆,那是真正地道的绍兴本地美食,无比惬意。

/ 臭豆腐 /

臭豆腐可以说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豆腐先用苋菜梗汁浸制好,接着炸到豆腐表面焦黄酥脆,迅速在豆腐的一面开个洞,浇上辣椒油、酱油和香油,一盘美味的臭豆腐就出炉了。

图片

臭豆腐由民间引入,因其“生臭熟香”的品性,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气诱人的风味特色,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粉丝。油炸臭豆腐一经品尝,其美味难以言表,使人欲罢不能。

图片

/ 臭(霉)苋菜梗 /

臭苋菜梗是绍兴重口味的美食密码,它是制作臭卤的原料,把毛豆、冬瓜、萝卜、白菜、雪里蕻丢在臭卤里封坛,重出江湖时便脱胎换骨,成了绍兴人最爱的咸鲜菜品。

图片

© | 绍兴美食

苋菜是江南一带常见的蔬菜,把苋菜梗切段放入清水里浸泡,直到水面起泡,再捞起晾干放入坛子里密封发酵。拎出来的时候,连带着上面一层绿绿的发霉的臭汁,闻起来是一股酸腐臭味,吃法别具一格,就像吃甘蔗一样,外皮是不能吃的,只能吸菜梗的汁,入口顿觉暗香袭来,满口鲜爽。

图片

/ 臭冬瓜 /

许多农家常年在门口存放着一坛臭苋菜梗卤,卤汁状如白乳,有些厚度,各种食材都可以放到里面卤制,于是出现了臭冬瓜、臭丝瓜、臭豆腐等种种“臭味大千”。

图片

///

绍兴有许多

关于“数字”的古城密码

期待你的寻觅

……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