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主席与哲学大师冯友兰

 公元2012 2022-12-18 发布于新疆

Image

   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他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他用现代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他运用“贞元六书”创立了新的理学体系。95岁高龄时,他完成了7卷本的煌煌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Image

    冯友兰,字芝生。189512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192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河南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接受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到该校担任客座教授一年。1948年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

    北平和平解放后,冯友兰目睹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热烈景象,也看到了共产党带来的崭新风气。相较于在国民党统治下坎坷的粉笔生涯,他更坚定了对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心。为了表示为新中国建设贡献智慧的决心,冯友兰在开国大典后的第四天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对自己之前讲授封建哲学,为国民党帮忙的作法深感愧疚。决心要改造旧思想,学习马列主义,在五年之内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1013日,冯友兰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回信:

    友兰先生:

    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此复。

敬颂教祺!

                  毛泽东  十月十三日

Image

    冯友兰收到毛主席的信后,既高兴又疑惑。高兴的是,毛主席百忙之中能这么快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疑惑的是毛主席要他“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不知是何用意。直到若干年后,冯友兰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回忆说:

    当时我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五年之内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真是肤浅之至,幼稚之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谈何容易,至于要应用到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中,那就更困难了。要想真正应用它到实际工作中去,那就非把它化为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不可。在五年之内,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大话、空话、假话,夸夸其谈,就是不老实。

        1957227日,冯友兰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与梁漱溟一道出席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聆听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他对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钦佩不已,认为毛主席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他说:“毛主席讲话的时候,既没有讲稿,也没有拿大纲,就像平常讲话一样,随随便便,有时还加上一些诙谐。会场中的空气非常活跃。”

        1957411日,冯友兰的妻姐任锐去世周年,他偕夫人扫墓刚到家,就接到毛主席秘书打来的电话,说毛主席今天请客吃饭,请他马上去。冯友兰赶到中南海颐年堂,看见周谷城、王方名、金岳霖、费孝通、郑昕、贺麟诸先生在座。毛主席见冯友兰来了,便叫开饭。当饭菜上桌后,毛主席说:“我这饭叫四面八方人马饭,其中有各种的米,还有许多豆类。人、马都可以吃的,所以叫人马饭。”

    名为吃饭,实则是毛主席邀集几位学者探讨逻辑学中的一些问题,鼓励大家在科研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席间,毛主席以自己的革命实践经验为话题,说到革命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毛主席的谈话,一方面包含着对周谷城、王方名二人勇于理论探索的鼓励,另一方面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治学的观点。

    毛主席和蔼可亲的形象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技巧折服了冯友兰。对冯友兰的著作,毛主席也非常喜欢。每次外出视察前,他都要带上大量图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毛主席随身必带的一本。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冯友兰的赏识,非同一般。

    数月后,冯友兰发表《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其中对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表了一些新议论。不久他被邀请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时,他正好与毛主席同在一组,小组会议就在毛主席的住所开。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刚跨进毛主席的家门时,毛主席就笑着走向他,一边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边和他握手。

    小组会上,毛主席请冯友兰发言。冯友兰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方面的问题,他说:“照现在的讲法,有些很难讲通。”毛泽东说:“那是简单化了,不可以简单化。”散会时毛主席拉着他的手说:“你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

        196311月底,毛主席又专门接见了冯友兰、范文澜、高亨等10位专家学者,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1964年,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上,冯友兰就自己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作了一个发言,受到大会执行主席陈毅的赞扬。闭会那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接见与会人员并合影。冯友兰恰好站在毛主席和刘少奇的座位后面。毛主席就座时一眼就看见了他,拉着冯友兰的手说:“你的身体比我的身体好。”

    接着毛主席又询问了他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进度:“你的中国哲学史写完以后,还要写一部西方哲学史吗?”冯友兰忙说:“只能写中国的,写西方哲学史的任务已经派给别人了。”毛主席说:“对于孔子,你和郭沫若是一派。”这时,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这一次开会,他是三代同堂:任芝铭任老是他的岳父,孙维世是任老的外孙女,是第三代。”毛主席高兴地说道:“三代同堂,共议国家大事,好啊!”

    回到家中,毛主席亲切的态度和诚恳的话语,使冯友兰心绪难平,如履春风,他随即写下一首七律,诗云:

    怀仁堂后百花香,

    浩荡春风感众芳。

    旧史新编劳询问,

    发言短语谢平章。

    一门亲属传佳话,

    两派史论待衡量。

    不向尊前悲老大,

    愿随日月得余光。

    诗中,冯友兰把毛主席的关怀视为“浩荡春风”,把共产党比喻为“日月”,表达了愿意为人民奉献出自己全部知识的愿望。

Image

        1965年,冯友兰出席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会会议。会议闭幕时,毛主席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委员,并与大家合影纪念。会后,学部送给冯友兰一张毛主席和他握手的照片。照片同框的还有周扬、刘大杰、周予同三人。巧合的是,刘大杰是搞文学史的,周予同是搞历史的,冯友兰是搞哲学的。沉思良久,冯友兰当即写下一幅对联:

    执手感关怀,三人并列文史哲;

    集会明任务,一笔齐扫帝反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冯友兰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隔离审查”。196811月,冯友兰突然被允许回到自己家中。他觉得奇怪,为什么对他宽大了呢?后来,一个友人悄悄告诉他,毛主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到了他和翦伯赞。毛主席说:“北京大学有一个冯友兰,是讲唯心主义哲学的。我们只懂得唯物主义,如果要想知道一点唯心主义,还得去找他。翦伯赞是讲帝王将相的,我们要想知道点帝王将相的事,也得去找他。这些人都是有用的。对于知识分子,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冯友兰非常感谢毛主席对他的关怀,不久,恰逢毛主席寿诞,他满怀感激之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信,并附《蝶恋花》词一阙:

   红日当空耀奇彩,照遍全球,开创新时代。五洲万国祝寿恺,长领革命向前迈。

   辜负期望十九载,反动路线,罪行深如海。承蒙教育今又再,追随正路永不怠。

    当时,由于毛主席身体状况不好,未能及时回信。直到19716月,毛主席才派谢静宜到冯友兰家中拜访传话。谢静宜说,毛主席让我告诉你,你写给他的信及词,他都看了,谢谢你。

    毛主席77岁寿辰之时,他写下《韶山颂》33首及《恭逢毛主席77寿辰》五言律诗:

    今日成功大,当年预见先。

    物质变精神,旧国换新天。

    寿考南山并,威望北斗悬。

    帝修临末路,世界有延安。

    毛主席收到他的信及寿诗后,又托谢静宜向他表示感谢。他激动不已,再作《七绝·感事》一首:

    善救物者无弃物,

    善救人者无弃人。

    赖有东风勤着力,

    朽株也要成绿荫。

    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友兰写了两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4期。不久《光明日报》加“编者按”全文转载,接着《北京日报》也转载了。谢静宜告诉冯友兰:“有一次会上,北大汇报批林批孔运动的情况,毛主席听到冯友兰发的两篇文章,马上就要看。我立即找着这两篇文章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当场就看,并且拿笔改了几个字和几个标点符号。后来发表了……”

    冯友兰再给毛主席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并赋诗一首:

    怪道春来花满枝,

    满园烂漫贺芳时。

    含苞才露嫩红色,

    便有东风着意吹。

    毛主席逝世的当晚,冯友兰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无比悲恸之中。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想起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含泪写下了挽诗:

    神州悲痛极,亿兆失尊亲。

    一手振华夏,百年扶昆仑。

    不忘春风教,长怀化雨恩。

    犹有鸿文在,灿烂照征尘。

        918日,首都各界群众百万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冯友兰强忍悲痛,为他崇敬的领袖和挚友毛主席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纪念碑前众如林,

    无音哀于动地音。

    城楼华表依然在,

    不见当年带路人。

        19873月,他完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

        19907月,他完成了《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境界》。

    在北京大学三松堂书斋中,冯友兰拖着羸弱之躯,伏案十年,精心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终于在生前完成了这部长达14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实现了建国伊始他对毛主席的承诺。

        19901115日,《中国哲学史新编》最后一册清样校阅完毕,在第77章《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中,高度评价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11天后冯友兰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Imag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