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纸术·前世今生未来篇 | 《杀青》

 小双叨日常 2022-12-18 发布于上海

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

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

                               -宋应星《天工开物》

一. 童年与纸

如果不是看到写纸张的文,我差点就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我妈是在造纸厂工作,小学时,一放学我就喜欢去她厂里玩。因为收来的各种各样的纸堆成了一座高达五六米的纸山,这些纸箱,纸盒里时不时的会有各种“宝藏”,小人书,好看的画片,贴纸,而且在纸山里打滚,顺着斜坡往下滑,都是有趣的游戏,我和小伙伴们都可喜欢了。

纸山的后面有个大池子,里面是黄黄的纸浆,池子很深。老妈一直叮嘱我,让我不要去那边玩,说掉下去就上不来了,可是小孩子哪管那么多呢,我喜欢在池子边上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那时工厂的安全措施也不怎么齐全的,如今想来,能活到现在实属不易。

车间里面有很大的机器,具体样式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张又一张的黄皮纸从滚筒里面出来,出来的时候还带着热度。

原来童年的时候,我就每天目睹着造纸的整个流程:收废纸-浸泡-蒸煮-纤维分离-压制成纸。这些黄皮纸的用途应当并不高端,是回收来的废纸再利用,只记得纸面粗糙,纤维脉络分明。

二.造纸的历史

所谓杀青,是因斩竹造纸而得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指的是用竹子造纸时高温蒸煮,绿色汁液宛如流汗一般。

古人写造纸工序,措辞比我要优雅的多:

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从化学机理上来说,造纸多用树木,桑皮等富含纤维素的植物,但需要去除掉其中的粘性木质素,因此需要高温蒸煮,打断木质素中键结,析出纤维素,变成木浆,压制晾干而成为纸。如果想让纸变得白皙,需要加入化学漂白剂和碳酸钙等;如果想让纸变得光滑,需要加入硫酸铝;对于没有除净木质素的纸,就容易遇到光和热后形成发色基,时间长了纸张就会发黄。(可详见我21年写的文章:迷人的材料-纸)

书写材料的发展历史是这样的:

远古时期,祖先用结绳,堆石来记事。后来用龟甲,兽骨,金石;商周之际,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称为“金文”;春秋到魏晋,人们开始用“简牍”来记录,“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就是孔子读的书次数太多,把系简片的丝给翻断了三次。简牍比起甲骨确实轻便,但长篇累牍的依然又重又占地方;同期还有“缣帛”,这是一种丝织品,非常轻便,一本书都可以写在一卷缣帛上,所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缣帛是轻便,可惜非常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此时,纸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一般说起造纸,认为是由蔡伦所发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准确。蔡伦应该说是造纸的改进者,而纸的发明要早的多。

“纸,絮一沾也。从系,氏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从这可知纸与商代纺织业的漂絮法有关,从纸的字形也能看出它与丝织关系匪浅。漂絮法便是把煮过的蚕茧放到水里的竹席上捶打,再在河里漂击,晒干后形成丝絮,称为“赫蹄”,就是最早的纸了。

公元105年,蔡伦用树肤、麻头、敝布和渔网等材料代替蚕茧,作为造纸的原材料,使得造纸的材料增多,价格都变得更为低廉。

至唐宋,造纸术不断更新,设备与工艺更为先进,成纸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北方桑皮纸,四川蜀纸,安徽宣纸,江南竹纸等。至宋元明,除了书画,日用等外,连壁纸,剪纸都精致美观。公元6世纪始,造纸术开始外传,并逐渐由亚洲,阿拉伯,传至欧洲。

三.未来·纸

几千年来,纸的原料也好,功能也罢,已经千变万化。比如相机纸,就是白纸上涂了溴化银和氯化银,借此定影显像;比如票据纸,就是在纸上预涂了酸剂和无色染料而制成的热敏纸;而更为神奇的“电子纸”,便是带电的亚努斯粒子作为电子墨水,在电子书上形成类似实体书的水墨感。

蔡仁坚教授在点评造纸一章的结尾说,抚今追昔,炎黄子孙岂不慨叹。不!就现在而言,我们科技发展正在迎头赶上,纸的未来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如,芳纶纸。这项技术,由杜邦在60年代发明后,独领风骚了近60年,它是工业领域梦寐以求的材料,一米宽的薄薄的芳纶纸,可以拉动一辆汽车。不光强度高,而且耐高温、不容易燃烧,耐化学腐蚀、耐水泡、耐电击,还不容易变形。(孙亚飞:材料科学前沿报告)

这在以植物纤维为材料的纸张应用上是无法想象的!目前我国已突破了这项技术,成功实现了量产,用于火箭,航母,高铁,医疗,防弹衣等领域。

回首过往,千年长河里,妇女们在河边漂絮荡料;而今天,我们正用精美的包装纸包着圣诞礼物,阅读书籍;激动人心的倒数计时后,火箭升空,航母离港,高铁呼啸而过,枪林弹雨里毫发无伤。而在其中的它们,有着同一个名字: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