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日流感的经方辨治及科学原理

 为什么73 2022-12-1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2-12-19 11:41 发表于广东 

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图片
图片

遇到高热,临床偶尔会使用物理降温。物理散热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如果把人当成一块物体,就明显是对人的体温与代谢机制的认知短板。

体温调节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散热,即便是出汗降温,其中除了汗液损失带走热量,更重要的是中枢与外周的体温调节机制,是如何通过代谢实现的,比如还可以通过大小便。

也就是更重要的是出汗和二便与体温调节的互动关系,这是汉代早已完成体系的方法。尤其是到了张仲景更加完善。

直到今天,现代医学也对体温机制糊里糊涂的,否则完全分类之下除了发汗与攻下,就会有温里的类型。用啥温?没有这个分支,靠患者自己硬扛。所以,不要迷信,尤其医学仍有很多未知。

体温调节看似平平无奇,却必然是未来医学一个新的突破口。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汗出和二便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中枢以及外周的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机制,是如何通过表里代谢实现的,这既不是物理学,使用阴阳五行也无法证明。

这就是有些中医认为现代医学不会治感冒,而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未经证实”,一直在鸡同鸭讲,互相攻击。比如坡县对连花清瘟的看法,虚假宣传要罚款,要刑拘。

不允许宣传治流感、预防病毒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中药内治法的机制,就不是针对病毒或者细菌等微生物,而是通过代谢途径的体温调节。并且在现代科学看来,“未经证实”。

但在汉代以来的体系中,是可以完美证明的。所谓代谢途径,就是汗吐下温等路径,可以达到“反之于平”。中医如果自己去宣传抗病毒、预防病毒,其实也就是无稽之谈,并不且不可能实现。

但并不是说不能使用中药来退烧缓解各种闹人的症状。有些人信赖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看了不良反应,还敢吃的人我是很佩服其无畏的。所以有人更信赖中药。有些人误导读者,说吃中药一周,不吃药七天,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最近几天常用方有这些:百合前胡汤,豉柴竹叶石膏,竹叶石膏汤,竹叶前胡汤,奔豚汤,地黄柴胡汤,芍药四物,前胡桂枝加芎归橘皮石膏。

1.百合前胡汤方



百合15,前胡10, 麻黄5, 葛根15, 生石膏15, 麦门冬8,黄芩8,炙甘草5,生姜5



治伤寒已经二七日外,潮热不退,四肢无力,昏沉如醉,恐变成百合病,宜服百合散方。



百合(一两) 葛根(一两) 麻黄(半两去根节) 麦门冬(半两去心) 黄芩(半两) 前胡 (三分去芦头) 石膏(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这个方有两个版本,另一是《圣济总录》中,无黄芩、甘草、生姜。我习惯使用《太平圣惠方》的版本,因为它更早。并且更符合里位存在少阳支饮上逆的病机。

这个方的病机是温病,六要素体系中的二阳并病或三阳并病,有表寒,恶寒发热,有里热津虚,与里位的水饮,百合与前胡都是去水饮补津液的。也就是虚实夹杂的病机,尤其是典型症状是头晕,身酸痛,或伴随咳嗽有痰咽痛,或便结。这个方证最近出现的频率极高,大部分发热恶寒身酸痛头晕患者几乎都是这个证型。比较有意思的是,有好几个患者吃了此方,出现下利而解。

这个类型,用连花是无效或加重的。虽然,2020年4月,国家药监局下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显示,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批准可用于新冠病毒性肺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疗程为7至10天。懂一点中药配伍的话可以发现两个方非常的不同。成分: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辅料为:淀粉。这个方子也算是太阳阳明二阳病,但是偏于苦寒,不对证型容易导致迁延不愈。

其实一开始就没有存在过新冠肺炎,先是被误判为痰栓,后来才发现肺变白是血栓,所以激素抗炎根本无效只会加速死亡。当时武汉挤兑时确诊患者在家吸氧,处方竹叶前胡汤后缓解极快并去掉了吸氧。可惜后面又被收入院,后续未知,激素冲击下能活下来的有多少。

神奇的地方在于,变异到了奥密克戎,还有人一直拿着“肺炎”两个字说事,感觉大佬们真是很神奇。当然那些对人体代谢与体温关系一无所知的“科普”小作文,不遗余力的继续揶揄挖苦中医中药。这其实是文化中医带来的后遗症,中医圈需要反省。

2.豉柴竹叶石膏汤



前胡10,升麻10,赤芍10,黄芩10,生甘草10,生石膏15,麦冬10,淡豆豉25,竹叶10,生姜8,葱白10



又疗天行后,乍寒乍热,昏昏不省觉,胁下痛,百节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干生疮。柴胡汤方。



柴胡(八分), 升麻(六分), 芍药(六分), 黄芩(六分), 甘草(五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生麦门冬(六分去心), 葱白(半分), 香豉(六合绵裹) ,生姜(六分), 竹叶(切一升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热面、油腻。(并出第一卷中)

友情提示,鄙人认定市面上柴胡全是假货有毒,只用前胡。这个方也是很有特色的,它与竹叶石膏汤不同之处在于里位有寒湿用了淡豆豉。竹叶石膏汤是温病中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太阳中暍、阳明、少阳),就不具体解释了。

竹叶前胡汤实际证明柴胡本来就是前胡。柴胡桂枝汤基础加竹叶当归,这个不是温病,而是表里同病,出现津血虚少的支饮咳喘或胸痹胸痛或胃痛。柴桂是太阳少阳并病,或少阳太阴合病或少阳少阴合病,具体分类标准和依据就不解释了。

以上除了竹叶石膏汤、奔豚汤,是出自张仲景之外,其余几个为唐宋时期医籍中的方子,证型较为常见,并可快速缓解发热身痛咳嗽的症状。而不是要你一边吃汤药,一边扛7天---当然不排除有这类中医。

出现下利不只是百合前胡汤,还有竹叶前胡这个系列如前胡桂枝加芎归橘皮石膏汤;另外奔豚汤里位存在水热结,药后也不排除出现下利,这些药方都没有攻下药,因而都属于“腐秽自去”的特点,里位的湿气从二便排出,之后症状缓解。

有些中医“网红”,根据他们自己的运气学大力宣扬奥密克戎感染后是“寒湿疫”,基本是不符合本地状况。其实温病类型更多,水热结更多,而寒湿在里的类型,除了豉柴这种,真没遇到过要用干姜的。

举例一个比较偏门的奔豚汤证型。

男 年龄7 身高135 体重30

新冠检测阳性。最早表现为腹痛,然后现在有点发烧,38.5左右。

主诉:腹痛伴发烧半日。腹痛得厉害,一直哭。以前疼过一次。上午在学校头也有点痛,脚也有点痛,肚子不舒服也痛,右腿疼得厉害。

中等胖瘦。脸色常,略有一点点点红。不冷不热,不怕风,不出汗,发烧38.5左右(电子体温计测的,一会38.5,一会37.9,一会39。)额头烫,手暖,脚有点冰。手脚心无汗;不口干,喝水少,在学校几乎不喝水。喜欢喝一点点温的凉水。无咽喉肿痛,平常有点口气,因为不爱吃蔬菜。无呕吐,闻到肉味想吐。胃口较之前稍微差一点,精力因为疼痛似乎下降了。平常偶尔肚子疼。现在肚脐周围按下去有一点疼、有一点胀,有一点点硬的感觉。大便1-2天一次。刚开始偏干结,后偏稀。不容易拉肚子,有点粘马桶。颜色黑色偏多。小便黄,不起夜,但是分床睡后半夜1-2点总是要醒来找我。小便不频繁。不咳嗽。入睡困难。晚上容易踢被子,踢了又不盖。冬天好点。情绪可,脾气倔。惹毛了声音很大。小腿不怎么干燥。无重大疾病史。基本不生病。舌红少苔多红点,眼睑淡稍红。

分析:里结 水热结 表寒 血痹 水饮 支饮

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表里同病,所急偏里,所以要表里双解。所急是水热结在里的疼痛,并伴随表不解的发热和表寒(脚冰),需要注意的是睡眠问题,是明显的水证水结证据。

张仲景云: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睡眠问题,情志问题(惊恐),其实就是支饮上冲,需要表里同治,处方奔豚汤半量:

奔豚汤方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甘李根白皮用桑白皮替代。



法半夏9,葛根15,桑白皮20,当归5,川芎5,生甘草5,黄芩8,赤芍8,生姜10(切片)



上述方4副,煮开15分钟。发热不退1小时服一次。

当天反馈:下午大便了,发烧基本退了,还有一点点,肚子不痛了。

后续反馈:后面基本都好了,就是现在还有轻微的流鼻涕,鼻塞。然后抗原弱阳了。

吃药不吃药是完全不同的,辨证的准确也是疗效的保证。吃不吃药都扛七天,纯属笑话。以上几种证型,都是不能用连花的,否则只会加重迁延不愈。■

——2022.12.17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