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六例 何绍奇

 中医知识圈 2022-03-13

发热六例 何绍奇


发热一
  

  费某,女,64岁,农民。住海淀区肖家河50号。1986年6月23日因发热、胸闷、腹胀、腹痛、不思饮食20余日,经门诊治疗无效而入西苑医院急诊室观察病房。以下是病历摘录:
查体:体温38.7℃,脉搏90次/分,血压正常。患者神志清楚,语声低微,消瘦,呈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未触及,双肺听诊未闻
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肝脾未扪及,全腹压痛,以右中上腹为甚,无反跳痛,肝区及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4180,中性45%,淋巴55%,血红蛋白90克,尿常规蛋白(十),白细胞8~10。
肝功、肝脾B超、大便常规、胸透、血气分析、尿二胆、血淀粉酶、心电图等均在正常范围。
西医诊断:①腹痛原因待查,胆管炎(急性)?泌尿系感染;②贫血原因待查。
   门诊医生先用甘温除热法,予补中益气汤,2帖后无效;继则以舌红、苔黄厚腻、脉细弱而从湿热治疗,用黄芩滑石汤合藿朴夏苓汤2帖,仍发热不退,体温38℃,脉细数,苔黄燥;再改用清热、化湿、通腑,用黄芩汤加柴胡、厚朴、滑石,合小承气汤1帖,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仍发热不退而请会诊。患者嗜睡微烦,便溏,日二三次,胶黏不爽,全腹压痛,右上腹为主,无反跳痛,舌质暗红,有瘀斑,肝脾未触及,肝肾区叩痛,舌苔黄腻而厚,脉濡数,证属湿热胶结,非辛开苦降不可为功:
干姜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半夏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全瓜蒌15克,枳实10克,连翘10克,知母10克,青蒿15克,丹参15克,
桃仁10克,茯苓20克,党参12克。3帖。
    药后热即退清,可进少量食,腹部不痛。即由原诊医生调治,一周后诸症消失而出院。
    此案为湿温发热,初诊用甘温除热是一错误。继则从湿热考虑、原不为错,惜其用药未能切合病情、且仅服一帖二帖不效即轻易换方、是不明湿热
蕴结,不易速解,古人已有“抽蕉剥茧,层出不穷”之喻,会诊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更兼化瘀行滞湿、热、瘀、滞、虚、全面考虑、故能取效,三帖热即退清。
发热二

   张某,女,13岁,中学生,住北京钢铁研究院。1982年5月13日就诊。患者于10天前发热,体温在37.5~38℃之间、除发热外、无明显自觉
症状。父母认为系感冒,给服感冒退热冲剂、银翘解毒片等无效。刻诊:发热10天,抚其前额、手心均热,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奔跑、活动后有汗,有时渴,有时不渴、脉浮大,稍数、舌质、舌苔均无异常。细加分析,既然发热有汗而时渴,最大可能是外感之邪已离表分、邪初入气、无汗之热当汗,有汗之热当清,加之时当夏初,此际用甘寒清热生津、诚可收效。于是用竹叶石膏汤3帖,三日后热果退。讵知一周后,又复发热如前、再用竹叶石膏汤五六帖,发热如故。此后即转由西医检查治疗。有疑为肝炎者,有疑为风湿热者,而肝功、血象均正常。有疑龋齿为原发灶者、牙病愈而仍然发热。最后诊为“咽炎”,每天注射青链霉素、其间我又加用清热解毒中药,历时二周,发热始终不退。反复筹思,乃恍然帽及,①长期用清热,解毒、养阴无效,既非寒邪在表,凉药冰伏,又无兼夹湿、食、痰、郁
的任何表现,便应考虑其热为虚热的可能。②患者无阴虚内热之证、而数月前耳前部痿管(先天性)术后创口不敛,经我用大剂黄芪治愈,已提示气
虚,故以气虚发热的可能为大。③患者系少年,虽无典型的乏力、自汗、少气、懒言、食少、便溏等气虚证表现、但体型消瘦,面黄、好动、似可从劳倦伤气的角度考虑气虚,虚火浮越。基于上述认识,我乃投以补中益气汤、补中、升阳,俾火安其位,而其热自退。
   服4帖,四日内、只有两次测体温为37.6℃,余均正常.药既收效,不妨再进,又考虑到长期用凉药伤阳、更于原方加桂枝6克,制附片10克,淫羊藿10克,组成甘温辛热复方,服3帖,体温即完全正常,观察年余,无复发。
发热三

    赵某,女,17岁,吉林某部队家属。1983年5月7日就诊。主诉发热一年余,初起发热、咳嗽,咽痛,继则出现全身关节疼痛,腓肠肌痛,皮肤
环形红斑,检查“抗O”10000以上,血沉35/小时。经部队医用阿司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治疗后,关节症状好转,但出院后体温一直在38℃左右,且每月2一3次高热,最高达41℃,发热前有畏寒,然后汗出,热退,前后持续4~5个小时。此次从4月23日至今,每晚8~10点发热,早上
4~5点自然退热。
刻诊:疲乏无力,食少,咽干,咽痛,心烦,胁痛已半年余,深呼吸时加剧,睡眠易醒,月经量少,脱发。大便二日1次,较干。脉细数(110次/分),舌尖红,边有齿痕,有薄腻苔。发热经年,气阴必虚,拟从本治,兼用托邪之法,方用:
北沙参15克,生地12克,玉竹12克,当归10克,葛根10克,百合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16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大枣10克,生姜1片,20帖。
   5月24日其父从吉林来信,谓服药后体温一直正常,仅个别时候体温37℃多一点,未再有过高热。
发热四

   刘谋,女11岁,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998年6月日因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肝脾大入院。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用青霉
素、强力宁、肝太乐、维生素C及中药、清开灵治疗,体温一直不退。6月14日会诊时见:发热(38.5一39.2℃),无汗,鼻塞,涕黄稠,咽痛,恶心呕吐,不渴,精神萎靡,嗜睡,夜间躁扰不宁,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腻,双扁桃体化脓肿大。证属温毒夹湿,拟清热解毒,通利三焦

黄芩10克,栀子10克,七叶一枝花15克,僵蚕10克,连翘10克,生薏仁20克,杏仁6克,白蔻3克,青嵩10克,柴胡10克,芦根30克,淡竹叶6克,滑石20克,薄荷3克(后下),荆芥6克,防风10克,甘草3克。3帖,一日1帖,水煎4次分服。

6月17日二诊:服完2次,当夜即能安睡,体温下挫至37.2℃,咽还有些痛,并有少许鼻血,用下方以靖余氛:

金银花10克,僵蚕10克,连翘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15克,茜草3克,射干3克,玄参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3帖,一日1帖。

6月22日,三诊:已出院,下午体温37.2℃(腋下),晚8~9点自行消退,手足心热。饮食、睡眠、精神、二便均好。咽微红,已不痛,鼻衄亦

止。颈淋巴缩小至0.5cm,血象正常,心肌酶稍高,脾稍大。脉细数(109次/分),舌质正常,苔薄。拟养阴为主,兼顾其余:

西洋参6克,麦冬12克,玉竹10克,炙甘草6克,生地10克,丹参10克,鳖甲10克,山药10克,地骨皮12克,丹皮6克,阿胶珠6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3克。4帖,一日1帖,水煎2次分服。

发热五

   沈阳史某,女,66岁。前年寓居北京期间,常来赐教,其中有两次感热,我都用解表清热剂,一二剂即愈。去岁回沈阳后,罹感冒,时在夏秋之

交,用过多种中成药及西药,发热不退,更加胸闷腹张,不思食欲。自取我过去开的药方,二剂后亦不见效、乃来电话咨询:发热,但体温不高,

一般在38.5℃左右,下午、4、5点钟上升至38℃左右、已历近一周。询及心烦、胸闷、脘痞、恶心,纳呆。舌苔厚腻微黄,舌质红。证属湿郁发热,嘱用三仁汤合栀子豉汤,不尽剂而热退。

按:拙拟感冒八味方(荆芥、防风、竹叶、石膏、柴胡、黄苓、金银花、连翘)、石膏一般用30克、对于普通感冒、流感,身痛加羌活,咽痛加

牛蒡子、蒲公英,夹湿加滑石、芦根,头痛鼻塞加薄荷、辛夷(后下),发热重加葛根,屡用不爽。此例病人过去用过有效、此次却无效,原因即在于此非风寒郁热,而是湿热,法当微苦微辛,通利三焦,分消湿热。湿热发热

的特点之一即在“日哺所”加重,这一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叶天士医案仿仲景麻杏石甘汤意,去麻黄、甘草,仅取杏、苡,配以白蔻、滑石、通草,用以治湿温病,吴鞠通后来将它固定成方,这就是著名的三仁汤。以其有心烦的表现,故再配合栀子豉汤。药证相符,而有桴鼓之应。

发热六

   郝某,女,63岁,北京军区小营干休所。2001年9月23日患者因脑瘤在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成功,但术后高热持续不退,至今已12天(最高温度达39.5℃),曾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效,院方为退热,让患者睡上冰床,头枕冰袋,热仍不退。刻诊,身灼热,肤干燥,

畏寒,无汗,口大渴,需不停地饮凉水,牙痛,喉痛,口疮,舌红,苔少,脉滑数。此复杂病情,乃阳明热炽伤阴在先,复为冰床冰袋凉遏在后,治拟泻火养阴,透表散寒,用白虎汤为主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炙甘草5克,粳米30克,百合3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柴胡15克,黄苓12克,荆芥10克,

防风10克,薄荷3克(后下),西洋参10克(煎汤代茶),竹叶6克。8剂,2天服完,1日4次。

二日后复诊,当晚服药后即有微汗,4日上年体温已由38.℃下降到36.6℃,中午曾一度上升至38.5℃,晚上即又恢复正常。表已解、当专意于治里,原方石膏增至45克,加大青叶15克、升麻10克,去荆芥、防风、薄荷。3剂,1日3次。

9月29日体温已完全正常。口腔溃病疼箱。仍用原方,另用人中白、枯矾为散剂外抹。10天后出院。

按:此案口大渴,身大热,脉滑数,无疑为白虎汤证,但以无汗为异耳。里热须清,凉遏须透,故石膏开始用小剂量,表解后始用较大剂量清里,牙痛、喉痛、口疮,为热被冰伏,化为毒热上攻,故复入银、翘、柴、芩清热解毒,术后又加高热伤阴,故用玄参、百合、西洋参,辨证用药,尚合理法,故12日之高热遂得一药而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