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僧有没有历史原型?若他没有历史原型,其文学形象来自于何处?

 博士论西游 2022-12-19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八四五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032)第一章――人物篇之“沙僧所担任的卷帘大将职务,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细节?”)
在上一讲,我们对道教中天蓬元帅的形象进行了介绍,天蓬元帅“三头六臂”、“黑衣玄甲”,手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而八戒却“背鬃黑硬”、“巨口獠牙”,腰挽一柄“九齿钉钯”,可以说,二者形象大相径庭!
本人认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出现这样的差别也十分正常,毕竟《西游记》杂剧已将八戒塑造成了野猪的形象,并得到了观众认可。因此,作者为了吸引读者,在将八戒从佛教人物转换为道教神仙过程中,也只能用天蓬元帅之名,而放弃用天蓬元帅之形了!
在讨论完八戒的形象之后,从本讲开始,我们进入唐僧师徒中最后一个人物的讨论,这个人物就是沙僧,他也是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除了唐僧之外,是最早进入西游故事的之人。
按照一般的文学创作规律,作为最早进入西游故事人物,沙僧应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西游故事的演变和《西游记》的成书,他的地位一直下降,成为了唐僧排名最后的一位徒弟。
即使是沙僧在天庭所担任的官职,也远远低于悟空的“齐天大圣”、八戒的“天蓬元帅”,只是地位较低的“卷帘大将”。不过,与“齐天大圣”和“天蓬元帅”不同的是,虽然“卷帘大将”职位较低,但却反映着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
我们在讨论沙僧所反映的历史细节之前,仍然先来看一下他的历史原型。已经知道,唐僧、悟空和八戒都有自己的历史原型,比如,唐僧的历史原型是玄奘大师,八戒的历史原型是朱士行,悟空的历史原型是车奉朝、石槃陀、禅宗六祖惠能、五祖弘忍等。
然而,与上述三人不同的是,沙僧却没有真正的历史原型,而佛教中的“深沙神”,则被学界公认为是沙僧文学形象的来源,而形成这一观点的原因,则与玄奘大师的穿越莫贺延渍沙漠的经历有关。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大师与其胡人弟子石槃陀分手之后,石槃陀转回瓜州,大师孤身一人进入“八百里流沙”的莫贺延渍沙漠,该沙漠就是《西游记》中沙僧所居住的“流沙河”。
大师向西行走约八十里,见到五烽之中的第一烽,他到烽下泉边取水之时,被守烽士兵发现,士兵将其带入来见守烽校尉王祥。对于大师一人要穿越沙漠到天竺求法,王祥极为敬佩,因他也是信佛之人,便答应帮助大师西行。
第二天早上,王祥将水和干粮送给大师,还送他西行十余里,给大师指路,让大师不必过第二、第三两烽,直接到达第四烽。他还告诉大师,守护第四烽的校尉叫王伯陇,是其本家兄弟,他也信佛,大师只要告诉他是王祥让去找他的,他也一定会帮助大师。
玄奘大师按照王祥的指引,来到了第四烽。大师原本并不打算去找王伯陇,而是准备偷偷取水之后离开,但却与第一烽遭遇一样,他还是被守卫的士兵发现,并被带入烽火台内见到了王伯陇。
王伯陇得知大师是要到天竺求法,并且还有其族兄王祥的介绍,他十分高兴,当即要留大师在烽内住下,休息一夜,等到第二天早上,他再送大师西行。
王伯陇在送大师西行之时,他送给大师一个装水的大皮囊,并告诉大师,不要经过第五烽,那里守烽将官不太熟悉,恐怕他会阻止大师西行。从四烽向向西大约百十里地,有一个“野马泉”,大师自己取水,就能够穿越沙漠。
大师向西走了百十里,因迷路而未找到野马泉,反而失手将装水的皮囊打翻在地,所有的水都流进了沙漠。此时,大师心中极为迷茫,正如书中所述,“千里行资一朝斯罄,又失路盘回不知所趣。”
大师准备返回四烽再次取水,但在东行十余里后,他却自行思忖,“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大师拨传马头又向西北而行。
尽管路途中不见一人,并且飞沙扑面难以行走,但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水尽渴不能前”。由于四天五夜没有喝上一滴水,大师腹内焦躁难忍,奄奄一息,只能躺在沙漠里默念观音。
到第五天半夜时分,大师忽然感到一阵凉风吹来,心中焦躁的情绪也有所缓解,他才能逐渐入睡。正在睡梦之中的大师,忽然梦到一个身长数丈的神人,手挥长戟对大师说,“何不强行而更卧也?”
大师立即惊醒,上马西行,大约走了约十里路,终于发现了一汪清泉,大师在这里休息了两天,等身体有所恢复后,从泉中取水西行。他又走了两天,这才走出沙漠,度过险地,进入伊吾境内。
玄奘大师梦中的这位金身神人,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文学形象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