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一镜到底

 千刀君 2022-12-19 发布于山东

这是千刀君的第201篇原创文章

一阵子看B站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提到了范晔,一名西班牙语老师,通过后续介绍才知道他是中文版《百年孤独》的译者。看到这里马上回书房翻开自己几年前买的《百年孤独》,看到扉页上第一行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第二行便是范晔 译。

这种感觉有多奇妙呢,在屏幕上看到这个人,在纸上又看到这个人,还能把他俩联系到一起,惊呼一声,原来是他。就有一种文字照进现实的感觉。于是就想趁热打铁,挑战一下,读完这本四年前就躺在柜子里的书。

南海出版社的《百年孤独》共360页,最初计划分十天读完,每天36页。只不过中间有一段时间穿插着读京极夏彦的《阴摩罗鬼之暇》,时间耽搁了一些。在翻完第360页,用食指抵着读完最后几行字时,虽然做好了准备,但还是不自觉的连喊了三声国粹。

我□,真□□牛□!

从空无一物开始,以兀自消失结束。在这中间却能真实体会到一个小镇的诞生发展,几代人的生活和交互,所有故事和情感的连接。

最初想分十天读完是觉得故事复杂,想细嚼慢咽。而实际上恰好相反,每天控制页数恰恰是因为太上瘾,身体的保护机制自动触发,来抵抗这种自我沦陷。自己也是个矛盾者,故拒绝成瘾的保护机制和与好的事物协同发展之间,似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但从侧面可知,这个故事是多令人着迷。

故事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事物似流动般一直在发展,中间流畅到不会让读者产生卡壳或断层的感觉。即便章节之间切换了场景、人物、关系或者行为,仍能从接下来的叙述中重新回归到故事中,参与到情节里。

这种感觉类似于影视剧中“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镜头切换巧妙自如,跟着镜头走,人就会不自觉的进入故事世界 :

布恩迪亚家族初到马孔多小镇,吉普赛人的预言羊皮卷出现,牢牢拴住了这个家族的所有可能性,即便代际和年岁在把不确定性将续累乘,也无法改变这个写好的定义域。预言家的话在不断应验,革命的火种总是不定期的烧几次,从有目标到没目的。女人的态度在争斗,包容,冷漠之间轮流交替,男人则在代际之间各有各的相似。

在这期间穿插读完了《阴摩罗鬼之暇》。其核心诡计对死亡进行了另一种解读。故事的主人公在极为单纯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并接受教育,甚至是没人教他理解何为生死。故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便酿成了悲剧:生便是“在”,即看的见的事物;死便是“不存在”,不见了便是死了。那么尸体呢,在主人公的眼里,便就是“生”,而非“死”。因为这种不理解,或者说因为这类思想上的单纯无知,导致主人公失手杀人时,仍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没有概念。

当然,上面那段只是在自己的理解角度上,《百年孤独》中的人物也存在这种生死难以分明,甚至是无需分明,无需重视,在小说中只是一种手段。比如被绑在树上的家族第一人,我不知道其生或死,只意识到那是一个符号(symbol);比如活过了一百四十多年的预言家,其生死还重要吗?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暗杀的十七个儿子,生死重要吗?飞升的单纯美人,为之丧命的追随者,生死也只是一瞬,一种解释。我所理解的魔幻,大概这也是其中一个角度吧。

在这之前未曾了解过拉美文学的背景,所以只能对书中的奇异情节边感叹边接受。之前读过的作品,对生死观描写的还算比较贴近现实。而在这本书中,死亡不像是一种状态,更像是一种手段,一种证明方式,一种为揭示某个结局的论证。

我不知道“论证”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但书中确实是在“利用”每个人的死亡,来诠释全人类的孤独体现:对知识的穷尽、对权力的渴求、对欲望的索取、对爱情的追寻、对命运的反叛等等。得不到它便是孤独,得到了它你也孤独。一个故事,从各个细微处将孤独娓娓道来,怎能不让读者着迷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几天前重抄《滕王阁序》,这两句概括这个故事正合适。就写到这里吧,后续继续攻读博尔赫斯等拉美作家的作品,常读常新。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