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只读一本书 · 最伟大的作家在写什么?写自己的恐惧

 正午文化 2022-12-19 发布于辽宁


可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么一个地下室!

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来说,身份焦虑与身份认同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无法找到自我,无法在社会中寻求到自我身份的人,在虚无的生活境遇里,找不到目标和改变的转机。极度强烈的自尊心与虚荣心,让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时刻表现出一种想要参与却无法参与的矛盾。为了显现自我的存在价值,与所谓的或是想象中的他者隔开,并区别对待,在自我满足、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成就自我。在重重的自我保护下,利用逃避放弃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在过去所经历的,让自我久久无法释怀的情绪里自怜自艾,从而丧失直面生活的勇气。

而有一些人,他们讨厌社会的物欲横流与曲意逢迎,他们足够聪明,聪明到能够看清这个社会的虚假,但他们不会伪装,也不愿意伪装,并经常为这个世界感受到荒谬,宁愿孤独地真实地活着。如萨特笔下的洛根丁,加缪笔下的默尔索,黑塞笔下的荒原狼,和陀翁笔下的无名的“狂人”。



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地下室手记》,这部小说像是滚滚雷声来临前的一道闪电,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纷纷现世,在世界文学史中爆发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没有名字,父母双亡,靠亲戚资助读完书,做了一个低等文员,他性格偏激而懦弱,瘦小缺乏意志,理性思考远远多于行动。他在工作中唯唯诺诺,低人一等,在同学会里毫无存在感,所有人都不愿意搭理他,而他愤愤不平,始终试图吸引别人注意力,最终只能一次次出丑,然而对于弱者,妓女丽莎,他又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大谈她未来的悲惨人生,当妓女找上门开,试图寻求他的帮助时,他又胆战心惊,不敢承担任何责任。地下室人志大才疏,他怨恨出身不好,亲戚刻薄,同学势利,同事蠢笨,上司谄媚,总之这个社会永远都在跟他作对,他只能把自己包在厚厚的壳里,最终藏身在地下室里。



地下室人一方面认为苦难不可能消除,是人类的本体性存在,只能作为堕落世界的象征在蒙受上帝道成肉身的圣恩中获得意义;另一方面,又试图模仿上帝的超越性——绝对无辜、绝对自由,试图用苦难换取对堕落世界的审判权。但对此他又感到极大恐慌,他想象着自己无法走到苦难的尽头——模仿上帝无辜作为爱与自由意志的表达,而是陷入对自身是否具备上帝超越性品格的疑虑之中,在作为慈爱的自由意志和造成不义的自律缺失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地下室手记》是一个小人物的自白,他卑微,他懦弱,却还有着极端的自尊心;他渴求善待,他幻想美好,他想过获取新生的通道,又在挣扎中放纵自我、碾压弱者。在饱受欺侮之时,他的内心极度地愤恨和羞耻,可在现实里又无力地苟且,在内心猛烈的批判中犬儒,在彷徨无措中俯首。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擅于描写这样的心理活动,甚至不惜占用大量的篇幅,然而认真的读者并不会因此生厌,而是会在阅读中屡获触动,会看到自己内心同样存在的灰暗。

陀思妥耶夫斯基清楚地知道:即便人的各种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不惜以面包为赌注进行无意义的反抗,他宁肯在地下室中坚持自己偏执的幻想,也不肯为理性的水晶宫出一份力。

《地下室手记》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