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陀思妥耶夫斯基

 7sasa7 2016-04-26




一味的“正能量” ,只能让人闭着眼睛 ,无视人生苦难和人性幽暗的一面 。只知道鹦鹉学舌地讲道德 ,装模作样地表演道德模范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其作品精辟独到地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美与丑 。他是心理叙事鼻祖 。
  (Fyodor Dostoevsky 是一个斯拉夫语名字 ,其发音与英语惯例略为不同 ,拼读时在名字中间加上“toy” ,念作“Dos-toy-ev-ski”。 )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
  1821 年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郊区 。父亲是颇有声望的医生 ,供职于一家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慈善医院 。他的家庭富裕 ,在医院的住宅区有一座房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像其他同样出身的孩子一样受到悉心呵护 。沙皇时代的俄国几乎人人信仰东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也不例外 ,他本人的一生中对宗教的信仰也日渐深沉强烈 。
  一味的“正能量” ,只能让人闭着眼睛 ,无视人生苦难和人性幽暗的一面 。只知道鹦鹉学舌地讲道德 ,装模作样地表演道德模范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其作品精辟独到地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美与丑 。他是心理叙事鼻祖 。
  (Fyodor Dostoevsky 是一个斯拉夫语名字 ,其发音与英语惯例略为不同 ,拼读时在名字中间加上“toy” ,念作“Dos-toy-ev-ski”。 )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
  1821 年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莫斯科郊区 。父亲是颇有声望的医生 ,供职于一家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慈善医院 。他的家庭富裕 ,在医院的住宅区有一座房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童年像其他同样出身的孩子一样受到悉心呵护 。沙皇时代的俄国几乎人人信仰东正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也不例外 ,他本人的一生中对宗教的信仰也日渐深沉强烈 。
  12 岁时他被送到莫斯科开始学业 ,随后前往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深造 (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 。尽管中产阶级的家庭背景使他感到难以融入贵族同学们的小圈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求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期间他的父亲不幸离世 ,据推测可能被家里的农奴杀害 。
  毕业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工程师工作了一段时间 ,开始沾染赌博并输钱 。年近三十时他结识了一群激进的作家和知识分子 。不久沙俄政府开始清肃异见者 ,尽管没有参与活动 ,陀思妥耶夫斯基仍然受到牵连并被判处枪决 。行刑前他被改判送往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中劳动改造 。
  从西伯利亚返回后 ,人过中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开始以作家为职业 ,撰写了一系列主要作品: 《地下室手记 (Notes from Underground, 1864) 》 , 《 《罪与罚 (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 》 , 《 《白痴 (The Idiot, 1869) 》 , 《 《群魔 (Demons, 1872) 》 , 《 《卡拉马佐夫兄弟 (Brothers Karamazov, 1880) 》 。这些鸿篇巨制充满黑暗 ,暴力和悲剧 ,情节纷繁复杂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窥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内核 。
  (以下讨论陀氏思想的部分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作品情节)
  1.    苦难的价值
  他的第一部长篇著作 《地下室手记》 用文字延续了一名退休公务员对生活和世界的愤怒嘶吼 。书中刻画了一个脾性暴躁 ,反复无常 ,对任何人都毫无耐心的人物 。他时时陷入龃龉: 在聚会上宣泄对前同事的厌恶; 用自己的痛苦粉碎他人的美好憧憬 。围绕这样一个角色叙事似乎有些戏谑 ,但这个角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通过戏剧化的甚至怪诞的言行揭示生活中罕为关注的事实: 我们时时渴求幸福 ,但却往往制造痛苦 。正如他在书中所断言 ,“人有时反常而狂热地沉醉于痛苦 ,这是不争的事实 。”
  这部小说驳斥了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改良主义”观点——习惯于安慰自己只要改善某些外部条件就能脱离苦海 。及至今日我们仍然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自我麻醉中: 如果能得到那个工作 ,如果能换一位领袖 ,如果能买的起大房子 ,如果能发明出更快的交通工具 ,如果能得到某个人 ,如果能甩掉某个人……生活就将从此峰回路转 。陀思妥耶夫斯基尖锐地指出 ,这些只是一厢情愿的妄想 ,即便实现 ,苦难也依然挥之不去 。
  试图改良境况的谋算往往只是扬汤止沸而非釜底抽薪 。这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不断变换痛处而非消除痛苦的过程 。只要我们还在呼吸 ,折磨我们的事由便永远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点刺痛入耳却清晰明确 。正如历史一次次证明 ,即便解决了饥荒问题 ,人们依然会因乏味 ,贪婪 ,忧郁或其它未尝经历过的种种而痛苦 。
  围绕这一思想内核 , 《地下室手记》 猛烈抨击了那些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或社会进步消灭苦难的天真想法 。这些方案往往只针对个别外部条件而实质上却将我们的痛苦转移到其它方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惊讶于人性内在的逻辑怪圈: 我们客观上不希望向往的东西实现 。我们追求社会平等 ,又醉心于地位财富上的优越; 我们祈望和平安宁 ,又享受着暴力带来的感官刺激 。幻想中幸福美好的时代永远不会到来 。 《地下室手记》 黑暗却极具洞见 ,与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
  批判之余 ,这部著作并不否认社会进步的意义 。它警示我们艰深复杂的人性将一直羁绊我们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尝试的一切改变的结果永远不会如我们所期冀那般清晰纯粹 。
  2. 我们不了解自己
  在 《罪与罚》 中我们见到一位穷困卑微却向往冷酷权力的知识分子 ,罗迪翁·拉斯科利尼科夫 (RodionRaskolnikov) 。他自视为拿破仑似的人物: “像拿破仑这样的领袖无一例外双手沾满鲜血 ,他们不惜牺牲以将既有契约踩在脚下 ,重写符合他们意志的新律法 。”
  拉斯科利尼科夫也渴求财富 。在贵族优越观念的纵容下 ,他决定谋杀一个开当铺放高利贷的老妇人 ,并将她的财产据为己有 。他无法接受老东西吝啬可憎而坐拥富贵 ,自己这般聪慧渊博却食不果腹的不公现实 ,闯入老妇人的寓所将她打死 。惊恐之余又杀了她怀孕的妹妹 。
  然而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远非铁血无情的英雄人物 。在恐惧和悔恨中他投案自首 ,主动接受应得的惩罚 。也许你我不会做这样极端的事情 ,但我们在自我认知偏差上却与拉斯科利尼科夫有着某种共性: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 ,事实上却可能谬以千里 。
  试图将真正的自我与错误的自我认知分离从而了解人性 ,是我们生命旅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 。拉斯科利尼科夫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迷失 ,走向了出乎意料的结局 ,最终猛然发现自己远比想象的善良 。
  与许多作家津津乐道的衣冠禽兽形象互补 ,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展现可憎面孔下可能存在的柔软内心 ,也许只是另一个在迷惘惊惧中绝望挣扎的灵魂 。
  3. 好人也会作恶
  引人注意的是 ,在 《罪与罚》 中 ,拉斯科利尼科夫作为杀人凶手长相颇具魅力 ,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写道:
  “顺带一提 ,拉斯科利尼科夫外貌英俊 ,身材颀长匀称 ,有着深邃的眼睛和一头棕褐的头发 。”
  陀思妥耶夫斯基藉此指出我们这些守法公民与狂怒暴徒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他所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普通人 ,从而使我们在憎恶之外产生同情 ,悲悯和思考 。
  好人一时作恶应值得同情 ,这样的道理我们往往只有在身处其境时才会想到 。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我们审视自己内心 ,再反观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悲剧 ,能够也必须给予怜悯和理解 。这与基督教博爱思想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不无相关 。
  4. 拥抱生命之美
  《白痴》 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行刑队面前的濒死体验 ,这一重要经历在书中得到重述 。当他以为生命即将结束时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他第一次注意到附近教堂的尖顶在阳光下闪着柔和温暖的光芒 ,夹杂着浊气和尘土的凉爽空气也变得让人留恋不舍 。他情愿与任何人交换位置 ,仅仅为了能够继续享受这一切未曾留心的平凡 。这时他才意识到生命——哪怕仅是存活——都弥足珍贵 。及时的改判命令使我们今天能够读到他这片刻的顿悟 。
  如果一个人怀着这种释然的感激与慷慨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 ,生活将有何不同? ——他将会淡看零碎的琐事 ,平等地关爱每一个人 ,着迷于一切平凡的美好 ,不因任何事愤怒或惊惧 。他将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 ,白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渴望认识生存的价值 ,他对生命的感悟在本书的主角身上得到极端化的具象反映 。我们身边从不缺乏美好 ,只是需要留心感受 。
  5. 理想的局限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近 60 岁时完成的最后著作 ,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中 ,他借主要角色之口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 《教皇 (The Grand Inquisitor) 》 。在这个故事里 ,基督教所预言的重要事件——基督再临——发生在几百年前天主教会鼎盛时期的西班牙 。以事奉他为原则的天国建立起来 ,而基督则行走世间传播宽恕与博爱的教义 。而此时教皇逮捕羁押了降临的基督 。
  教皇夜访基督 ,向他解释不得不禁止他布道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他认为基督过于完美纯洁 ,对世人的要求远高于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 。事实上基督应当承认他的救赎是彻底的误导和失败 ,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够严格按照他的教诲生活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刻画的教皇非但不是恶人 ,反而受到万民景仰 。他的言行恰恰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观点之一: 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纯粹绝对的正义中 。换言之 ,我们无法践行基督的福音 。我们应当坦然面对人性的不完美 ,而非使之成为我们自怨自艾的理由 。也就是说 ,我们要正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无理 ,愚昧 ,贪婪 ,自私和短视 ,并在决策和行动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
  细想来 ,这并非针对宗教或政治的悲观论调 ,而是对人性的中肯评价: 我们本性中带来的东西无法被忽视或否认 ,我们的情绪和理智无法保持完全克制 ,我们也不应以此来折磨自己 ,幻想只要我们付出足够努力就能够使自己符合理想主义种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标准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 1881 年逝世 ,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他敏锐地认识到我们不断追求成功和发展 ,却一次又一次为自身矛盾交织的人性所羁绊 。特别是在这个科学技术被寄予拯救和完善人性的厚望的时代 ,我们更加需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倡导的生活态度: 冷静而心存悲悯 ,历经苦难不变初心 。他为我们指明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真理: 生命永远伴随苦难 ,而正是在苦难的净化中我们才得到真正的救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