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行走的记忆

 农民999 2022-12-20 发布于北京

      宣武门教堂位于地铁宣武门站,走出地铁站便是。教堂正对的门关着,需要从西边的中国式建筑进入。前院还有一个诊所,院子里有个大槐树。铁艺门和铁制的垃圾桶都有十字架图案,教堂主体建筑上有很多精美的彩绘玻璃。室内可以看见高高的穹顶,柱子看上去都是大理石纹路,没仔细看,好像是手工画的,很特别,吊灯都是水晶灯。教堂里只有两三个人,坐门口,应该是教堂工作人员的奶奶张得很和善。那两块残损的石碑,侧面还有比较完整的龙形浮雕。

宣武门教堂由于位于北京城的南面,又俗称“南堂”是北京城内最早建成的教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马窦修建的,当时乃一间小堂、称“宣武门天主堂”,又称“圣母无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书院内。明末清初,北京东堂,北堂相继落成,才改称南堂。到了清顺治七年(1650)钦天监监事德国人汤若望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据说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的住宅等,规模很大。因此南堂实际上是和汤若望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汤若望1622年被耶稣会委派到中国,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被派往西安等地传教。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参加《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并受命管理历局,修造天文仪器。以后,又奉旨为明朝政府设厂铸造大炮,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清兵入关后,他又受命掌钦天监印信。1646年,将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进行修改进呈,清政府将之命名为《时宪历》。1650年,清政府为表彰他修历有功,赐黄金一千两,并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一侧建造大堂。这就是当年汤若望重建南堂的由来。两年后,南堂竣工,汤若望便立石碑记述了受赐建造这座天主教堂的经过。康熙五十一年重修。其后一百多年中,该堂一直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经历了清朝时期的两次地震,和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火灾,损毁严重,第二年又重修。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开放。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义和团彻底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用庚子赔款再次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就是光绪三十年重修的那座!教堂堂顶为拱形,正面有精致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镏金花纹,彩色玻璃镶嵌门窗,堂内有描绘耶稣受难的巨幅油画和圣母像,富丽堂皇,祭台上高高地立着圣像,整个教堂建筑颇为壮观。  

    宣武门教堂现在是北京主堂,北京天主教三自爱国协会就设在这里。南堂的大门不像其它教堂那样用西洋门,而是用了中式三开间大门,中式大门加西洋式教堂也是南堂的一个特点!进入大门后是一座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雕像。北京很多教堂院子内都建有圣母山或圣母亭。(北京四大堂中北堂和南堂是圣母山,东堂是圣母亭,西堂是圣母台)圣母山是天主教信徒参拜的重要场所!过圣母山穿过月亮门就进入了东院。顿时那雄伟的教堂便进入眼前。宣武门教堂建筑风格是罗马式半圆拱形,整个教堂坐北朝南。高大的十字架镶在教堂顶端。整个教堂磨砖对缝,十分精湛!教堂前是一个小院子,不知道是人为还是巧合,绿地被分割成一个十字架形状。在绿地两边各一块石碑,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我查阅了《日下旧闻考》后才知道原来两块碑西边的是顺治皇帝亲笔《御制天主堂碑记》东边的石碑记录的是利马窦、汤若望两人的事迹及建造这个教堂的历史!在院子的最南面是一个西洋式的小门,此门平时不开,只有重大活动时才开!在小门的两边是两间经营圣物工艺品和圣经书籍的屋子,斑马不定期就来这看看是否有对于研究北京天主教历史有帮助的书籍。沿着小路就来到了教堂门口,南堂的大门很华丽,中间的正门四周雕刻有极其精美的砖雕。我去过南堂内部多次考察,但每次感觉都不一样,最近的一次是圣诞节前夕,教堂内有很多虔诚的天主教教友在做礼拜。教堂内很肃静,南堂和东西北三个堂不一样,教堂内的柱子全是砖砌的,四周镶以水磨石,柱顶还镶嵌有镏金花纹!斑马找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南堂内部照片,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和现在几乎是一模一样,没有太大区别!教堂的最北边就是圣台,圣台中央挂着一幅“声母无染原罪像”圣台西侧供奉的是耶稣基督圣像,东侧供奉的是若瑟圣像。教堂南面建有乐楼,弥撒的时候有唱诗班在此唱圣歌。

南堂还有一个西跨院,院子十分幽静,有两排房子,是主教、本堂神父及南堂所有神职人员居住的地方,俗称“神父院”。

      在南堂的东面以前还修建有南堂小学和声母会法文学校,现在南堂小学已无,声母会法文学校为北京外事职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