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诊肺癌后如何创造生命奇迹?这三位患者都做对了这一步!

 肺癌康复圈 2022-12-20 发布于安徽

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问世前,晚期肺癌多以化疗作为首要的治疗方式,但化疗带来的疗效并不理想,5年生存率不到5%[1-2]

后来,靶向治疗问世并得到了精准化应用,免疫治疗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大大提升。这几年,觅健患者社区也见证了越来越多因精准治疗而实现了长生存的觅友。在实现长生存的过程中,基因检测这项检查手段功不可没,它不仅拉开了精准治疗时代的序幕,也让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据可依,不再迷茫。

今天,科普君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三个来自觅健患者社区的案例——他们在与肺癌的抗争过程中,虽然历经万难,但都创造了生命奇迹,而这些生命奇迹的发生,都离不开基因检测。

 01  

肺癌根治手术后,基因检测让他多了一种抗癌武器

觅友“溱湖一帆”是一位有着近8年抗癌经验的肺癌患者,于2015年确诊肺癌。好在他初次确诊时还没有发生转移,医生判断为肺癌早期,还有手术机会。于是,历经辗转,选择好医院和外科医生后,他经历了一场长达8小时的手术。术后,他被告知,他的肺癌已经处于IIIA期了,所以术后需要好好做辅助放化疗,来杀一杀体内的残余癌细胞。

图片来源:觅友“溱湖一”提供 图为术后住院时老同学来探望

当时,靶向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已经应用了10余年,给不少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长生存。因此,医生就建议他术后做一个基因检测,以备不时之需。基因检测结果出来,提示存在EGFR突变阳性。尽管他当时并不清楚基因检测的目的,也不清楚突变阳性是怎么回事,但后来医生的话却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医生跟他说,有基因突变就相当于比别人多了一种抗癌武器,是件好事,而且没有转移,更不用担心。医生的话打消了他对基因检测的疑惑,对于后续的辅助治疗也放宽了心。术后,他经历了6次化疗和20次放疗,尽管肿瘤标志物CEA持续降低,但结束放疗后不到半年,CEA又升高了。后来,医生根据他之前的术后基因检测结果,建议他立即服用靶向药。

第一次吃靶向药,他就觉得效果奇佳,吃了不到一个月,他的CEA指标就下降了,而且也没有经历放化疗时那么强烈的药物反应。一直到今年,他已经71岁了,他因为精准靶向治疗,像个健康人一样走向了抗癌的第8年。

这8年的抗癌奇迹,不仅得益于他科学规范的治疗理念,也得益于在这种理念下,他选择了基因检测来照亮他术后的抗癌之路,从而使自己增添了一种抗癌武器,也增添了长生存的希望。

基因检测技术多样又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何选择因人而异,想要了解更详细深入的基因检测内容,欢迎添加我们的检测咨询师进行详细咨询。

 02  

出现复发转移后,基因检测为他找到了抗癌新方向

觅友“北京大叔”也是一位抗癌年限长达8年的肺癌患者。这8年来的抗癌之旅,他已经经历了不少坎坷,但在今年,他却因为靶向药耐药遭遇了复发转移。多年抗癌经历,已经让他养成了不放弃、不计较的心态,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复发转移,却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穿刺过程。

2014年,“北京大叔”在查出肺癌时,由于还有手术机会,于是经历了一场肺部切除手术。尽管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取的组织做基因检测提示存在EGFR 第21外显子的突变阳性,但那次手术却给他留下了非常大的心理阴影。2017年,他由于经历了双肺转移,于是开始服用靶向药,一直服用到今年8月出现了耐药。

当时医生跟他说,需要尽快做一次穿刺活检来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原因。当他听到了“穿刺活检”这几个字时,对手术的不好记忆就立马浮现在脑海中。而且那会正值炎炎夏日,他觉得如果再来个穿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他都能感觉到穿刺可能会带来的痛苦。于是他反复向医生确认,可不可以不做穿刺活检。

或许很多觅友在耐药后也会跟“北京大叔”一样,纠结于做不做穿刺活检,做不做基因检测。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均推荐耐药后需先评估耐药机制以指导下一步治疗,因此耐药后的基因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建议最好使用组织标本,只有在组织标本取不到的时候,才考虑血液标本[3-4]。另外,对于耐药后患者,指南还推荐使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以全面查找耐药原因,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治疗的希望[5]

而“北京大叔”的情况,由于之前经历了双肺转移,此次又出现了复发转移,已经不能进行手术了,因此,“北京大叔”想要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耐药原因,穿刺活检是在之前非常重要的一步。穿刺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他害怕得几个晚上都睡不踏实。当天,在排队做穿刺快轮到他时,他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了。但是在穿刺过程中,他按着医生的指示一点点配合着“呼吸-憋气-呼吸”,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

经历了这次惊心动魄的穿刺活检,他也深刻意识到,原来穿刺活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实际上,如今随着穿刺活检技术的成熟,穿刺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一项操作,而且穿刺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越来越低,只要患者配合好医生的操作,绝大部分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6]

穿刺完一周左右,他就拿到了基因检测的结果。结果提示他存在EGFR T790M耐药突变,医生跟他说,这个耐药突变可以更换新一代靶向药来控制。幸好基因检测为他找到了抗癌的新方向,经历了这次复发转移和惊心动魄的穿刺经历,他觉得既然找到了新方向,还能治,那就治吧。

更换靶向药后的两个月,去复查时医生就跟他说肿瘤已经缩小了,这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他相信,往后就算遭遇再大的风浪,他都能从容应对了。就像他在冬日里拍摄的菊花一样,在室外零下的温度下,依然灿烂开放着。


图片来源:觅友“北京大叔”提供

 03  

确诊晚期肺鳞癌后,基因检测为他找到了一线生机

觅友“子琦”的父亲是一位有着40多年吸烟史的老烟枪。2020年的4月1日,正值愚人节,她的父亲却查出了肺癌,当时的她还希望父亲的检查结果是个愚弄人的玩笑。然而,当一步步完成后续的检查后,父亲罹患肺癌晚期,还是不太好治的肺鳞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当时她了解到,其他肺腺癌患者做基因检测后,如果找到了靶点,只吃靶向药效果就很好。于是她问医生,她父亲有没有靶向治疗的机会,但医生跟她说,希望不大。据统计,纯鳞癌EGFR突变的发生率非常低,通常不到4%,而且指南一般只会推荐不吸烟且是小标本诊断出来的肺鳞癌患者去做基因检测[4]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尽管希望渺茫,她当时还是想赌一把。于是他们决定做基因检测和PD-L1表达检测。基因检测结果,需要等漫长的两周才会出来,在这期间,父亲由于体感较差,没有胃口,甚至已经给母亲交代好后事了。

难熬的两周过后,父亲的基因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虽然没有有效的基因突变,只有TP53突变,丰度86%,无靶向药可吃,但PD-L1表达高达95%,医生说可以尝试以免疫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没想到,那次基因检测竟然为晚期肺鳞癌的父亲找到了一线生机。

从那之后,父亲就一直以免疫治疗为主。免疫治疗不到半年,父亲的肿瘤就缩小了,而且体感也越来越好,免疫治疗大概一年左右,影像学上竟然看不到肿瘤了,这让他们感到欣喜若狂。如今免疫治疗已经两年多了,一直是免疫单药维持着,除了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平常父亲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还经常跟老朋友们打打牌、聊聊天,有时候还开心到忘记自己的病痛。

结语

从三位觅友的抗癌经历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肺癌早期还是晚期,无论是首次靶向治疗前还是耐药后,甚至确诊肺鳞癌后,都有基因检测这一步。如果说精准治疗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那么基因检测就是狙击手的“火眼金睛”,它能精准地找到需要攻击的目标,从而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实现对肿瘤的打击。

在基因检测这双“火眼金睛”的帮助下,近年来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为许多肺癌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据统计,伴有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达到了14.6%[7];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且PD-L1高表达(PD-L1≥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使用免疫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高达31.9%[8]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如今二代测序(NGS)在肺癌患者耐药后,比起其他基因检测方式更能揪出耐药的靶点,从而能为患者指导后续治疗方案,让患者在耐药后还能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我们相信,基因检测这双狙击手的“火眼金睛”将来还会看到更多癌症的秘密,指导更多的癌症患者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术后动态监测中,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觅友调研

看完这篇文章,觅友们对于基因检测或许还有很多疑问,以下哪些问题是你比较关注的呢?

当然基因检测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张叔的经验还不足以帮助大家完全了解基因检测,如果觅友们对基因检测还有任何疑问,欢迎添加我们的检测咨询师进行详细咨询~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


肺癌

相关好文

它是肺癌精准治疗的一盏“启明灯”,大部分患者都不能没有它!

肺癌患者最怕在这上面踩坑,5大攻略助你安心度过

陪晚期肺癌父亲抗癌5年,这是他整理的10条基因检测攻略

声明:文章来源觅友经验,觅健经授权发布。文中内容仅为觅友个人观点,不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治疗经历仅作学习交流。下载觅健搜索“溱湖一帆”“北京大叔”和“子琦”可以与作者交流,还可以看更多抗癌经验。

参考文献

[1]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llaborative Group. Chemotherapy and supportive care versus supportive care alone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5):CD007309. Published 2010 May 12. doi:10.1002/14651858.CD007309.pub2

[2]杨柳,赵君慧. 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21, 29(1):173.

[3]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5. 2022.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等.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 50(4):10.

[6]Heerink WJ, de Bock GH, de Jonge GJ, Groen HJ, Vliegenthart R, Oudkerk M. Complication rates of CT-guided transthoracic lung biopsy: meta-analysis. Eur Radiol. 2017;27(1):138-148. doi:10.1007/s00330-016-4357-8

[7]Lin JJ, Cardarella S, Lydon CA, et al. Five-Year Survival in EGFR-Mutant Metastatic Lung Adenocarcinoma Treated with EGFR-TKIs. J Thorac Oncol. 2016;11(4):556-565. doi:10.1016/j.jtho.2015.12.103

[8]Reck M, Rodríguez-Abreu D, Robinson AG, et al. Five-Year Outcomes With 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PD-L1 Tumor Proportion Score ≥ 50. J Clin Oncol. 2021;39(21):2339-2349. doi:10.1200/JCO.21.00174

内容制作

文章授权:溱湖一帆、北京大叔、子琦

封面图片:摄图网+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