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

 单位代码信息 2022-12-21 发布于吉林
图片

我国《民法典》主要规定了五种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形,主要包括: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这五种情形中,唯有意思表示这一要素完全由行为人掌握自主权,不因客观因素而转移,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基石,是《民法典》的灵魂,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司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主要包含外部表示与内心意思两个方面,其中内心意思又可分为行为意思——行为人想要行动、表示意识——认识到其行动有法律意义、效果意思——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在这三种因素中,每一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意思表示出现瑕疵,并导致民事法律行为出现无效或可撤销等不同的后果。

图片

缺乏内心意思的情形

1.欠缺三种内心意思。

典型情形为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受到催眠而行动等。在意思表示的三种内心意思中,行为意思是意思表示成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行为意思的缺失会当然导致意思表示不成立,更遑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图片

2.仅欠缺行为意思

典型情形是欺诈、胁迫、危困状态下的显失公平等。与第一种情形不同的是,在欺诈、胁迫等外在因素的的影响下,行为人的自由意志受到限制,但仍属有意识行为,意思表示是成立的。并且由于不能排除行为人“受限意志”与“真实意志”重叠的可能性,因此,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百五十条、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赋予了此类民事法律行为灵活的操作空间。

图片

3.仅欠缺效果意思。

典型情形为重大误解。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很多情形中,表示意识与效果意思如影随形,难分彼此,但二者确有实在的差别。例如,甲使用微信发送消息,意欲以2000元购买乙的二手小米手机一部。其中,甲知其表示具有成立买卖合同的效力,此即表示意识,而以2000元购买小米手机则是甲意欲达成的实际法律效果,即效果意思。如果甲在发送消息的过程中,误书以3000元购买华为手机,则甲虽然认识到其行为具有成立买卖合同的效力,但该表示意识与其效果意思并不一致,从而成立重大误解,构成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同时,由重大误解往往由行为人的过错引起,因此需要对表意相对人的信赖承担责任。

图片

4.同时欠缺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

典型情形为真意保留、虚伪通谋等,在真意保留情形中,一方相对人故意隐瞒真意,既不认为其外在表意具有法律效力,更不欲达成外在表意所指定的效果,但由于对方当事人的合理信赖应当得到保护,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虚伪通谋在我国则经常以阴阳合同的形式出现。在阴阳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出于某些目的,作出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一份“阳合同”进行公示,而在水面下双方则按照“阴合同”履行。此时双方当事人既不认为“阳合同”有法律效力,更不欲发生“阳合同”中的法律效果,“阳合同”并不体现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且相互不存在信赖保护的问题,因此“阳合同”是无效的法律行为,但需要注意到,这种无效并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最后会出现既“无效”又“有效”的有趣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