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霍姆林斯基深情地讲述他是如何培养孩子能够感受他人内心世界的敏锐的心,他曾经带一年级的孩子在学校的花园里,从暗处观察从旁边经过的集体农庄的女庄员们,教导孩子们观察妇女们的眼睛,学会感觉和了解他们每人内心的情况——是晴朗的平静还是乌云般的苦恼。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母亲脸上的幸福,看到了一个妇女每天采摘路旁野花时地看快乐,看到了两位每天都拿泉水当镜子,整理发型,欣赏自己美丽的姑娘,还看到了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两个儿子的老妈妈的悲伤。这才是细腻而深入心灵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如此详细的描述,我终于知道如何细致入微的培养孩子的美好的心灵。我们老师应该引领孩子发现美,才能创造美。我们平常也可以和班上的孩子们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事,老师,同学都可以。尤其是班上特异体质的学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其他学生的内心就能更加柔软。 2.人道主义的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如今经验所表明,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细心琢磨的这个领域里主要是,让孩子会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帮助的人共忧患。年幼时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最为有利,小孩子对别人的痛苦反应特别敏锐,因为活中经常有不幸、忧伤和苦难,一个善于思考和感觉敏锐的教师就要把这一切讲给孩子们听,在他们的想象中勾画出鲜明的情景,以影响他们的情感。 年龄小的孩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老师的影响至关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开头两句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从婴儿时期的宝宝相差不大。但是通过三年的家庭教育已经让孩子有了不一样的特性,假如这个时候,老师能更加敏锐的眼光来引领孩子们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感受他人的情绪。 3.培养儿童“关怀人”的情感修养,应该是自然的、常态的、生活化的。 不应该是为了某个活动而组织,也不应该是为了某一份文件而组织,“关怀人”的情感修养应该是一辈子的事,真正落实到生活的每一天。也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去关怀他人,就是一种人的自我本能,一种基本素养。 4.投入生活的每个人不仅应当是一个出色的劳动能手、巧匠,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而且也应当是一个真挚热情的、富有同情心的人。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仅是是劳动能手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有着真挚热情,富有同情心的人。知识只是一方面,如何做鲜活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基本的合格的公民就应该是有情怀的人。 5.学校教育的确不是万能的,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1/3,另外两个1/3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问心无愧。 不求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说的真好,在一线的老师,有时候被赋予了一切的责任。学生是否有成就在于学校成绩是否优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也确实存在这种把学校教育认为最重要的谬论。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需要和家长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老师自身应该时刻铭记在心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缺一不可,只有各司其职,各就各位,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6.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三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是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是否就意味着“因材施教”呢?人无完人,不要苛求自己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也不要奢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跟上自己的节奏,照顾大多数同学,个别同学另外标准,有进步就好,不断超越自己就是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