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

 艺之芳华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本质都是为了理解世界,教会孩子理解世界。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1.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未来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简单的怀旧,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能够创造未来,人人都能创造新世界。

2.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思维,思维是什么?用康德的话说,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只有概念而无经验,或只有经验无概念,都是不行的,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

3.基础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作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当中的问题或任务,以作品等形式,来表现其理解水平。通俗一点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4.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在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跨学科是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均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世界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5.表现性评价观,就是在一开始明确告诉学生要干什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而且标准是公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标准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具备合作建构的意义。

将“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规划为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活动,体现“表现性任务”的累积性以及核心素养的进阶性和发展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