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读促写

 艺之芳华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刘祥老师在《改变,从写作开始》中提到,写读后感时,最忌讳的问题有三点:

       第一,观点无新意,所见皆与他人相同;

       第二, 感悟肤浅,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之上,或者只作了浅层面的分析,未能真正抵达问题的本质;

       第三,缺少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维混乱,段落层次相互纠缠。

        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立意,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核心。

       2.视角,由作品出发,走向生活与文化。

       3.结构,“引一议一联一结”为主,自由表达为辅。

      读后感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为“引一议一联一结”。

      “引”即概述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引 出将要分析议论的论题或论点;

      “议”是针对概述内容作事理分析,从个别现象中挖掘出普 遍性道理;

      “联”是运用“议”中提炼出的见解和主张,剖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内容的对比中呈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结”是全文的收拢,一般应回扣作品内容, 强化核心观点。

     此结构的四大板块中,最重要的是“联”。“联”是“感”的血肉,有了它, 作品才内容充实、事理明晰、感悟深刻。

       最近自己写了“做一个太阳般的老师读《把一切献给党》有感”是为了上交县级“书香教师”征文比赛,三易其稿写“青年教师成长指南——《教师成长力》书评”是为了参加新网师的啃读大赛。这两篇文章一对比前面提及的注意事项,发现自己踩了雷区:既感悟肤浅,又毫无章法。回想这些年自己从没主动为哪本书写过读后感,都是迫于任务完成。写完后拿到证书也不再思考为什么没有得一等奖,不会思考自己的文章缺点在哪。没有系统学过如何写读后感或者书评,也没有认真去了解。这些都是自己写作进步不大的原因。

       “教师成长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预习作业已提交七次,郑建业老师每次对我的作业都认真批改,还有一次把评语单独发给我。我这几天反复看了几遍,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反思不深刻。选择点太多,泛泛而谈,而且观点不新。自己每次写作总想包罗万象,体现自己考虑全面,把自己看到过得好内容反复整理提炼,再加以自己的浅显实践。

      深挖一口井,写作也应该如此,以后每看一本书,尽量为自己写一篇读后感。昨天认识到教读后感也是师专业写作的五大层级训练体系之一,自己应该刻意去训练,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