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秘境——密云五里坨长城

 活力的荒野 2022-12-21 发布于北京

  

      密云五里坨长城一直都是广大墙友向往的长城秘境:原因有二:其一,它是保存最好的原汁原味明长城,在这方面说它是第二,估计没谁敢说第一;其二,它坐落在某大院管辖区域内,任何个人或团体均不能攀登,甚至包括国家长城考察在内,故中国长城长城遗产网无该段长城资料数据。基于上述,爬过五里坨长城的墙友几乎寥寥。

笔者有幸,应墙友之邀于2021年某一天,登上了向往已久的五里坨长城。

五里坨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它西接蟠龙山长城,东抵金山岭长城,全长约2.7公里。此次共攀登敌台20座(《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编号为古北口台1-20号),水关1座(即五里坨水关)为了行文方便,笔者自东向西依次对敌台进行介绍,最东侧敌台按照《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以下简称《考古报告》)编号为古北口台1号。

▼我的穿越线路如下。

  ▼古北口台1号,又称“敞楼子”,3×3结构。

  

  

  

  ▼敌台内部情况。

  

  ▼登城便门。

  古北口台1号:

楼体:保存较好,方柱状,顶部坍塌。楼体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8米、高3.5米,通高11米;

楼基:下部由七层条石平铺,石灰勾缝,以上用条砖平铺纵砌。基础内用黄土、碎石填芯;

楼体四墙:东西两墙中部开拱门,左右各开1箭窗。南北各辟3箭窗;

楼体内部结构: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周带围廊的楼体,残存有木柱结构的痕迹,四壁各4根,共12根;

楼顶:为木板上铺砖、白灰。四周设垛口墙,每面两角外,中设垛口,垛口墙4个,上有方形箭孔5个;

从古北口台1号西行128米为古北口台2号,边墙皆用一层条石为基,上平铺纵砌条砖,白灰勾缝。墙为双边墙,上设垛口墙和宇墙;

便门:在古北口台1号东面有便门1座,现已毁坏;1号西侧也有1座便门。

▼铁网东侧便为金山岭长城。

  ▼古北口台2号,又称“四眼楼”,3×3结构。

  

  

  

  ▼古北台2号至3号之间的障墙5道。

  古北口台2号:

楼体:为梯柱状,保存较好,高3.8米,通高11.8米,地面铺以方砖;

楼基:底部平铺9层条石,石灰勾缝,以上用长方砖平铺纵砌24层到达楼体地面。基础内部用碎石、三合土填芯。楼基东西长12.4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

楼体四周:东西两墙有12窗,南北墙各开4箭窗。

内部结构:为砖砌的3道东西向筒拱。中有砖柱式东西向隔墙2道,以支撑券顶。每道隔墙上设3个砖券门;

楼顶:顶四周出平台式拔檐砖3层,顶面铺砖。四周为垛口墙,除两角外每面3垛,垛口墙顶呈人字坡式,每面垛口4个,每面垛口下有雷石孔4个,外方内圆。在楼顶中部,原有楼橹1座,现仅存花砖、残瓦;

从古北口台2号到3号为278.4米,墙为双边,砖石砌筑,垛口墙、宇墙均存,古北口台2号到3号有障墙5道,和垛口墙垂直呈“T”形;

便门:在靠近古北口台2号西门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3号,俗称“四眼楼”,3×4结构。

  

  古北口台3号:

楼体:呈方柱状,楼体和顶部均完整,结构同古北口2号,楼体高3米,从楼基到垛口墙通高11米;

楼基:近方形,用7层条石平铺,上用条砖,楼基内以碎石、三合土充填。东西长12.4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楼基上地面砖墁;

四墙:东西两墙中间辟门,左右各1窗,南北墙4窗;

内部结构:为三筒拱式券道,南北为柱式隔墙,南北设梯道;

楼顶:顶部楼橹已毁坏,四周设垛口墙,每面4个垛口,垛口下为雷石孔,外方内圆;

便门:古北口台东侧边墙上有一便门,靠近古北口台东侧南有一便门;

从古北口台3号向西南行130米到达古北口台4号。墙体保存完好,墙为双边,宇墙存高1.4米,墙基高3米,墙宽3.8米。

▼古北口台4号,3×4结构。

  

  

  

  

  ▼登城便门。

  ▼石岭口,小关门通往关外。

  

  

  古北口台4号:

楼体:方柱形,高4.2米;

楼基:外墙保存完好,下部用6层条石铺就,上用条砖砌筑,白灰勾缝,基边长11米,高2.6米;

四墙:东西两墙中间辟门,左右各1窗,南北各4窗;

内部结构:方形,面阔进深皆3间,四壁四角各设木柱1,每壁中间设柱2

楼顶:塌陷,今存垛口墙,每面垛口墙3垛,每面垛口墙上有望孔5个;

从古北口台4号到5号为100.6米,双边墙保存完好,墙其用条石砌筑,上为砖砌;

石岭口:位于古北口台5号东8米的墙体上,门向东北,属于小的关门。拱券形,门宽1.3米,通高2.5米,门道长4米,门上为墙体马道。石岭口西北对南石门自然村。

▼古北口台5号,俗称“敞楼子”,3×3结构。

  

  

  

  

  古北口台5号:

楼体:方柱状,已残破坍塌,现存楼体西南墙的一部分,存高1-4.2米;

楼基:用8层条石平铺,上用条砖、白灰砌成,边长12米,高2.5米;

从古北口台5号到6号为197米,墙基用石条1层,上用条砖、白灰勾缝,为墙宽4米,存高3.9米。内外檐、宇墙已坍塌,马道铺砖保存较好;

便门:古北口台5号南侧边墙上有便门。

▼古北口台6号,俗称“敞楼子”。

  

  

  

  

  古北口台6号:

楼体:梯柱状,楼基、边墙保存完好,高3.7米;

楼基:底部用6层条石平铺,以上用条砖、白灰勾缝。方形,边长11.5米,存高2.5米;

四墙:东西二墙中部为券门,两侧各1窗,南北二墙各3窗;

内部结构:原应为木结构,四角各有木柱1,四墙中间各有木柱2,室内有木柱4,共16根,以木柱支撑楼顶的梁架和顶板;

从古北口台6号到7号为78米,边墙保存完好;

便门:在古北口台6号东面边墙内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7号,3×3结构。

  

  

  ▼古北口台7号内部情况。

  

  

  ▼7号台西有出现障墙15道。

  

  

  古北口台7号:

楼体:为梯柱状,楼体、楼基保存较好,内部坍塌;

楼基:以下7层条石铺就,上用条砖、白灰勾缝;

四墙:东西墙中部辟门,两侧各设1箭窗,南北墙各3窗;

内部结构:原为面阔、进深三间的木结构,四墙用砖;

楼顶:顶上铺砖,现四周垛墙仍存,每面垛口4个,望孔5个;

从古北口台7号到8号主体墙长211.5米,从东往西墙体逐渐升高。在7号台西出现障墙15道;

便门:7号台东边墙内侧有便门一座。

▼古北口台8号,俗称“敞楼子”。

  

  

  古北口台8号:

楼体:为梯柱状,保存基本完好,顶部坍塌;

楼基:以下3-6层条石铺就,上用条砖、白灰勾缝;

四墙:北墙三窗,东西墙已毁坏;

内部结构:应为面阔、进深三间的木结构,四墙用砖;

从古北口台8号到9号主体墙长91米,墙体保存完好,内外檐的宇墙、垛口墙部分毁坏;

便门:8号台东边墙内侧有便门一座,靠近9号台东内侧有便门一座。

▼古北口台9号,俗称“三眼楼”。此台地势居高临下,西控沟壑中的大龙峪口,北扼平漫山脊,地理位置险要。

  

  ▼古北口台9号内部情况。

  

  

    

  

  

  

  古北口台9号:

楼体:梯状,楼体4.6米;

楼基:基底用3-14层条石铺就,上用条砖平铺纵砌,东西长11.1米,南北宽10.8米;

四墙:东西墙各辟12窗,南北各3窗;

内部结构:由3道南北向筒拱和中间2道砖砌隔墙组成;

楼顶:地面平铺方砖,周围设垛口墙,除四角外,每面设3个垛口,垛口下设外方内半圆的雷石孔。顶部筑有楼橹;

从古北口台9号到10号边墙距离为52米,墙体保存完好。墙体呈正直趋势,层层设障墙,直到龙峪口,现存障墙10道;

便门:10号台东侧有便门1座;

在古北口台9号正北500米的山冈上有烽墩1座。

▼古北口台10号(大龙峪口,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17号水关)。

  

  

  ▼密云17号水关。

  

  

  

  ▼清乾隆皇帝在古北口的题诗。

  

  五里坨长城管理部门为龙峪口关简介如下:

“作为我部院墙的这段长城长2.7公里,西连古北口,东接金山岭,是万里长城中保存最为原始完整的一段。

此关修建于洪武年间(1376年),由明朝大将徐达主持修建,是绕道古北口进京的重要关隘。从内侧看,这是一个较大关口,但因地处两山之间,经几百年淤积,关北一侧早已被淤泥填塞,失去通道功能。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守军疏忽此处通道作用,致使日军在奸细的带领下,经此关迂回击溃守军,才攻入关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处已被我部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镇三关志》对龙峪口关记载如下:“古北口下------龙王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名,墩空,俱通众骑,极冲。”

  

  

  古北口台10号——大龙峪口:

这是一座通向边墙内外的口门,位于古北口台9号西面的两山之间的沟谷中,形势险要。大龙峪东西为陡峭山体,边墙从东西展开,有如两翼,墙体上障墙林立,左右敌台相望。口门拱券形,门上原有敌台建筑,现已毁。

楼基:下用条石铺就,上为条砖。门涵洞砖砌,涵洞顶拱券分两重,内重两券两伏,外重六重券;

门洞顶部周围有平台,原有楼体,现已坍塌;

从古北口10号台到11号台边墙为137.5米。墙体筑有障墙;

便门:古北口台11号南侧有便门1座;

大龙峪口内2000米为龙峪沟门(即龙峪堡所在地)。

▼古北口台11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3号敌台)。

  

  

   古北口台11号:

楼体:梯柱状,保存较好,南北长12.4米,东西宽8.4米,楼体高4.5米,通存高9.7米;

楼基:底部用3层条石平铺;

四墙:南北墙各有11窗,东西墙各3窗;

内部结构:内设并列的东西向筒拱3道,形成券室;

楼顶:顶部砖墁,顶四周设垛口墙,除四角外,每面修垛口4个;

从古北口台11号到12号边墙长132.9米,其中双边墙52米,余为单边墙;

便门:边墙内侧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12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4号敌台),5×5结构。

  

  

  

▼小龙峪口。

  

  

  

  古北口台12号:

楼体:保存较好,方梯状,楼体高4.8米,通高11米,边长13米,基高4.5米;

楼基:下部用6层条石平铺纵砌,条石以上砖铺;

四墙:西墙14窗,东南北皆5窗;

内部结构:由围廊、中心室组成;

楼顶:顶板之上铺砖,原有楼橹,今不存。顶四周有垛口墙,每面除两角外,设垛口墙3垛;

从古北口12号边墙西行,在三岔点边墙向南有一短墙,长80.9米。主墙又西北行,墙体保存较好。沿山体修障墙15道,保存较好。障墙下的山凹处为小龙峪口,小龙峪口中南北均为高山;

小龙峪口:顺边墙成南北向。现存两大段略宽于边墙的口门东西墙,墙宽12米,长50米,存高5米。在门墙的中间开涵洞形口门1座,涵洞长12米,宽5米。大小龙峪口是古北口路东重屯戍处,敌台、边墙、障墙林立;

从古北口台12号到13号为143.3米。

▼古北口台13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5号敌台),5×5结构。

  

  

  

  

  古北口台13号:

楼体:分上下两层,梯柱状,通高13.2米,南北长12米,东西宽11米,基高2.8-5米;

楼基:保存完整,基底用10-12层条石平铺,以上用条砖,内以碎石、三合土填芯;

下层楼体:东墙中部辟门,左右各1窗,南北墙各设3窗。四壁用条砖砌筑,四角各立木柱1根,四壁每壁立木2根,皆砌于砖壁之内,室中立木4根。

上层楼体:与下层同。西墙设11窗,南北东各3窗;

楼顶:四周有垛口墙,除四角外,每面设垛口3个,在南垛口墙上有方形望孔1个,每面5个。垛口下有处方内圆的雷石孔1个;

从古北口台13号到14号为47米;

便门:13号台西有便门1座。边墙设障墙12道。

▼古北口台14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6号敌台),俗称“敞楼子”,3×3结构。

  

  

  

  古北口台14号:

楼体:方形,楼基、楼体保存完好,顶部塌陷,楼体高3.7米,边长10.5米;

四墙:东西墙名设12窗,南北各3窗;

内部结构:为木结构;

楼顶:除顶部四角外,每面有3个垛口墙,4个垛口,垛口下设5个瞭望口;

从古北口台14号到15号为160米;

便门:在14号台西面有便门1座;

从古口台14号往西,靠垛口墙一侧修筑障墙5段。

▼古北口台15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7号敌台),俗称“五眼楼”,3×5结构。

  

  

  

  

  

  古北口台15号:

楼体:梯状,楼体内部单拱式,顶有楼橹,长方形,东西长12.8米,南北宽8.5米,楼体高5.2米,通高13米;

楼基:底用8层条石铺基,上用条砖、白灰勾缝;

四墙:东西墙皆11窗,南墙3窗,北墙5窗;

内部结构:内部为东西向筒拱1道;

楼顶:原建有楼橹1座,面阔3间。楼橹四壁设有木质立柱,四角各1,南北垣各2。楼顶四周设垛口墙,除四角外,东西两墙各设垛口墙2,垛口3,南北各设垛口墙4,垛口5个。上有方形望孔;

从古北口台15号到16号为94米,边墙均为双边墙;

便门:在15号台边侧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16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8号敌台),俗称“敞楼子”,3×4结构。

  

  

  

  古北口台16号:

楼体:为梯柱形;

楼基:底用7层条石平铺,上用条砖;

四墙:东西墙各设12窗,南北墙4窗;

内部结构:四壁四多用有木柱凹槽;

楼顶:保存垛口墙,连同两角,每面有垛口墙4个;

从古北口台16号到17号为98米;

便门:在古北口台16号东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17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89号敌台),3×3结构。

  

  

  古北口台17号:

楼体:为梯形,保存较好;

楼基:底部平铺条石16层,以上平铺纵砌条砖到顶;

四墙:东西墙各设12窗,南北墙各3窗;

内部结构:中为“回”形券室,原室内可能有木质结构;

楼顶:中为楼橹,已毁。四周设垛口墙,除四角外,每面设垛口4个,每面垛口墙上有望孔5个;

从古北口台17号到18号边墙长168.5米;

便门:在靠近17号东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18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90号敌台),3×3结构。

  

  

  

  

  

  古北口台18号:

楼体:坍塌;

楼基:下用5层条石铺就,上为条砖砌成;

四墙:东西墙各12窗,南北各3窗;

从古北口18号到19号边墙长为173.3米。在靠近18号台处有障墙7段;

便门:18号台东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19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91号敌台)。

  

  古北口台19号:

楼体:已毁坏;

楼基:用条石铺就;

四墙:仅存南墙;

从古北口台19号到20号边墙长118.8米。

▼古北口台20号(中国长城遗产网编号为:密云292号敌台),3×3结构。

  

  古北口台20号:

楼体:方柱状,通存高10.5米,东西长10.5米,南北宽10.3米;

楼基:底部用7层条石平铺,以上铺砖,白灰勾缝;

四墙:南北各12窗,东西各3窗;

内部结构:由南北3道筒拱和中间2道隔墙组成;

楼顶:坍塌;

从古北口20号台至21号台边墙长为116.5米;

便门:古北口20号台南有便门1座。

▼古北口台21号(即蟠龙山24眼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