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局”的社会与社会的“盘局”

 花间挹香 2022-12-21 发布于河南

作者:花间挹香

摘要:本文提出“盘局”概念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指出“盘局”即是特定社会的“处所”和“地盘”,“社会”就是以“盘局”形式存在的社会。通过分析“盘局”的力势场、权力场、行动场、话语场四个特征以及盘局分析方法的优势,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社会、盘局、盘局分析、力势场

关于“社会”是什么,并没有一致的说法。在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的实际分析时,一般意指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惯常秩序或“结构形式”,与社会结构概念紧密相连。由于以往社会结构概念模式具有等还原论、决定论等问题,致使对“社会”的理解存在静态式、外在化、忽视主体性等误区。本文提出“盘局”结构概念,以便更加全面、深刻地解释“社会”是什么。

一、“盘局”概念及其适用性“盘局”一词目前仅用于股市,形容股票的横盘走势。我取两字棋盘、棋局的整体、动态含义,将其引申为对一种运行状态中社会“关系组织形式”的描述。我们常用上下一盘棋、经济大盘和时局、政局等词来描述和形容相关事物,“盘局”的含义与这种引申意义完全相同。与棋类比赛类似,任何盘局都有组织者和参与者,有关于每个棋子角色、身份、地位的设定,有如何走棋的规则要求,有输赢结局或相应奖罚。参与者在棋局竞赛中相互结合、组织起来,共同从事下棋的对弈活动。从静态方面看,一组棋局对弈即为一个集体行动系统,主要由组织者和参与者、棋盘和棋子(相当于资源和权力)、走棋规则等要素组成;从动态上看,一次对弈活动即为一个事件,主要由事先配置参与者资源(即给予各方棋盘和各色棋子)、赋予相应权力(即划定各自地盘并规定怎样走棋)、参与者根据局势择机出招、按结局确定输赢等相应步奏。所不同的是,社会“棋局”中的参与者本身就是社会棋盘的“棋子”,其地位、身份、角色的设定以及如何行动(走棋)等,都是针对盘局参与者而言的。我们将“盘局”定义为,特定人群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以特定地位和身份组织在一起的特定“结构形式”和活动方式。

组织是人们为了克服单个人的局限性而组成,同时也是人们聚合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有组织,就有结构形式和活动方式。因为共同行动的需要和个人之间的差异,就会进行分工与协调,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在人类最原始社会阶段,就形成了家庭和氏族的组织形式,内部产生了自然和性别分工。农耕时代,主要组织形式表现为国家行政系统和自给自足的家庭、宗族、庄园。工业时代以来,各种社会组织形式蓬勃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尽管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的观点和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组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整个地球都覆盖着组织及联结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线”,家庭和组织才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金东日编著P2)。社会结构如果离开了人及其行为,就没有意义。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但构成并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是主体及其行为,正是这些人和事使得社会结构得以维持。这就是我们使用“盘局”描述社会组织结构的根本原因。

与组织结构一样,每一个具体的社会盘局结构,都是由其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决定的。比如要达到国民教育目的,就必须设立各种学校和教育体制;要进行工业化生产任务,就必须布局各门类工厂项目、建立工业体系;要治病救人,必须成立医疗机构;要治理国家,就必须设置各级地方政府并建立国家行政体系等等。与吉登斯以规则+资源重构社会结构概念(还有历史社会学的“社会笼框”概念)有所不同,我们“盘局”概念定义社会结构,就是用之专指主体特定的“组织关系”和活动形式,描述行动者特定的关系特征及其运转的具体“场景”、“场所”。相关主体内嵌于盘局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连接和活动组织形式构成盘局结构;盘局不仅有相对固定的形式,而且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系统(聚合人财物与一定场所,通过相关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盘局中有权力和资源配置,有组织和协调关系,每个相关主体具有相应的地位、角色和权力。盘局因此成为一个权力场、能量场和行动场,不仅有权责利制约关系,而且赋予每个主体相应的行动能力。盘局结构模式最关键之处,在于强调了社会结构不是外在的自然之物,而是犹如排兵布阵或兵力部署,盘局运作犹如“调兵遣将”,完全是组织者为了特定目的建构而成的。

最小的盘局如棋局、饭局、家庭、会议等,大的则如行政机关、国际地区联盟等。每种组织和结构形式都是一个个“盘局”,一个个“小社会”,无论是相对固定的结构如学校、医院和军队,还是更显动态的棋局游戏、专项活动、项目运作等。在等级机构中,普遍存在着纵横交错的“条块”关系,大盘局嵌套小盘局,小盘局连接着大盘局,上下等级之间由指挥链紧密连接为一个整体。整个社会犹如由各种盘局编织而成、纵横交错的盘局网络,每个特定盘局都是国际、国内大盘局网络之下的小盘局社会。由此表明,整个社会都是由大小“盘局”构成的、以“盘局”形式存在,特定社会即是特定“盘局”。“盘局”作为社会关系结构形式,用“盘局”形容人们生存的“家园”和“地盘”,就能够将主体与关系结构融合为一体,有效地克服了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

关于“盘局”概念,人们可能还有一个疑问,就是自然物质和规则制度等构成了人类关系和活动的客观环境,它们如何与“盘局”结构相互关联?其实,与特定“盘局”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都是有归属的,都以所有权、使用权等形式与“盘局”参与者内在地结合在一起,所有物质以所有权、使用权等形式归属于盘局参与者,并以此形成参与者相应的地位、权力和资源。至于制度、规则,也是相对于“盘局”参与者而言的,所有的制度、规则都是关于地位、权力、资源如何所有、如何分配和使用以及参与者应该如何行为的设定和划分,由组织者(掌局者)制定或约定俗成,内在于特定“盘局”之中,制约、规范和引导着盘局参与者的具体行为。这就是学者们在分析组织设计和管理要素时,往往不讲资源和规则的原因。

与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同,盘局内主体之间绝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也不仅只有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更不是静态的“框框”。盘局有内、外之别,局内、局外主体在资格和权责利等方面有着显著不同。盘局主义认为,社会就是由大小不同的盘局组成的,人人都是局中人,盘局构成了人们的“家园”、居所、生活空间和行动领域。组织把人们“关”在了各种盘局之中,人们都是“盘局之客”,游走于不同盘局之中和之间,既享盘局之利,又受盘局之困。

二、社会“盘局”结构的四个主要特征。每个盘局都是一个组织行动系统,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1)盘局是个“力势场”。盘局中的主体以“力势”(力势=地位+权力+资源+具身资本)的强弱来体现,而力势呈现辐射和弥散状态,具有力场的特征,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并起作用。每个盘局具有自身的力势,其中的每个主体也有各自的能量。在盘局中所处位置越高,其生态位就越高,力势就越强;在盘局中所处位置越低,其生态位就越低,力势也就越低。同层级的生态位,可能因为不同的权力和资源配置形成不同的力势。比如同级政府部门,组织部与档案局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同一生态位,也会因主体的具身资本不同而产生很大不同。比如同样是市长,尽管位置及权力相同,但因个人能力和风格的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力量组合,导致前后期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和风貌。“力势”是内嵌于具体盘局结构之中的,脱离了具体盘局(“出局”),主体就会失去其相应的“力势”。

2)盘局是个权力场。之所以单独把权力因素凸显出来,是因为“组织始终是政治世界,而且它们的功能是多重布局安排的产物”(《权力与规则》费埃德伯格P96)。权力是集体行动微观政治的第一要素和中介力量,“集体行动的每一个结构,皆为权力的一种现象,皆为权力的一种效应,而且也是权力的一种事实”(《权力与规则》费埃德伯格P266)。盘局结构的设置、盘局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局面的把握、盘局的具体运作等,关键在权力。在每一个盘局结构中,权力都发挥着支撑和媒介作用,把盘局内的各种角色和地位黏合在盘局之中。每一个盘局,都有一个最低限度的领导者或掌局者,都有一种权力的力量在起作用。组织理论分析指出:“组织的复杂性程度越高,对组织内各部分的调节、沟通、控制的必要性就越大”《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金东日编著P2)。理论和现实都表明,盘局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越需要等级制度,高层的地位和重要性就越显著,领导者或掌局者发挥的掌控作用也就会越大。没有权力支撑,就没有盘局的有序运作。这一点在等级体制中最为明显,等级盘局运作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执小局、操大局,核心决策层开个小会研究决定重大政策、方针,然后利用指挥链条逐级由下级部署展开,这最典型地体现了权力运作的特征。盘局权力场中,各级主体为职位晋升而竞争,展示了盘局游戏的生动场面,由此形成了他们的行动逻辑。“权势”同样内嵌于具体盘局结构之中的,脱离了具体盘局(“出局”)的“舞台”,主体就会失去其相应的“权势”。

3)盘局是个行动场。盘局绝不是静止的“棋盘”,而是主体具体进行的“下棋游戏”。作为组织行动系统,其中时刻交织着行动流、权力流、文件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工厂、学校、医院、军队和政府机构等盘局结构,无时无处不在行动过程之中,分别从事着生产、教学、医疗、军事训练和公务等活动。在分析盘局运转和活动时,必须牢记和重点把握其“中枢”——即掌局者及其权力的指挥链,以及上情下达、文山会海、考核评比等所构成的活动“交响曲”。所有盘局中的行动流、文件流、物资流、现金流和信息流等,都是以权力为中轴、以权力为指令、以权力为后盾、以权力为指向的。充斥于各种单位盘局结构内部的派工单、工作流程、请示报告制度、申请报批手续以及组建机构、动员部署、树立试点、检查验收等等,就是其具体载体和手段,共同组成盘局实际运转和活动的生动场景。

4)盘局是个话语场。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话语,不论有生与无声。会议文件、讲话、报告等是官方话语,媒体、舆论等是公共话语,还有非正式的评头论足、街头巷议等私人话语。宗教与意形态型塑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议讲话和报告传达着官方的路线方针政策,媒体则报道着时事新闻。不同的盘局流布着不同的话语,又相互交染着敏感和热点话题。组织理论研究表明:信息沟通是一切组织的生命线。每一组织结构中,不仅有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还有并存的非正式信息沟通,其为组织中舆论状况的晴雨表。既然盘局是个话语场,就有话语权的控制和争夺问题,这在正式组织和公共媒体领域最为显著。盘局的领导者(掌局者),必须掌握话语权,这是其对盘局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掌握了盘局话语权,才能取得对盘局的实际领导权。否则,就会失去对盘局的掌控和引导。一般组织体系和官僚体制中,话语霸权至关重要,事关合法性问题。在社会盘局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掌局者,其话语往往在精神思想上也处于支配地位。

三、社会盘局方法论及盘局分析法。每一重要概念的提出,同时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分析方法的诞生。比如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分析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法、布迪厄的“场域”分析法等等。盘局概念模式既然把“盘局”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形式,自然会提出要用盘局概念对社会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作为社会“镜像”,盘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提供了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

盘局分析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握盘局中力势的分布和态势。从静态上观察,主要是搞清楚盘局的力势格局,巡察盘局中都有哪些力势主体或集团,他们的力势组成、所处地位和作用以及敌友的偏好和态度;动态上观察,主要是分析盘局的发展态势,盘局演变趋势如何、机会和压力来自何方、优势怎样保持和获得、新战略如何布局等。由于主体的力势主要由权力、资源、地位等因素构成,因此在盘局结构分析时,必须关注盘局中包含的权力格局、资源分配格局。盘局分析表明,社会盘局主要是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一个社会基本的权力和资源配置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体制,直接决定着该社会力势格局的本质特征。

我们把握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主要就看其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不同社会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权力格局、利益格局以及内含的盘局场的差异。这样来理解,社会的变迁主要就表现为权力配置的变化,最终体现为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的变迁和转型。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政府行为逻辑演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应用了盘局分析法,提供了盘局分析广泛的应用场景。

盘局是社会运转之场所,属于掌局者的“领地”,也是社会事件发生之地。作为组织行动系统,盘局以事件为载体进行运作,社会大小之事时刻在盘局之中和盘局之间生成。小如棋局、饭局、会议等,有行动者,有活动主题,有具体场面,有发生事件。在家庭盘局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都是时刻发生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具体表现其中。办公室、学校、机关等等,都实际发生着很多事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盘局,竞争、谈判、战争等等都是实际发生的事件,尽管有的连续系统、有的断续间隔,都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

2020年12月9-15日草,16-20日修改

作者及版权所有:花间挹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