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传书|给2022级同学的第86封信:如何看待生命

 莱西一中 2022-12-21 发布于山东

这几天在读教育专著,读到了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当下我们的教育,教给了学生太多的知识性的东西,却没有教给学生怎样去生活,尤其是在生命教育上,有着严重的短缺。

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的成长而准备的,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同时拓展他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昨天讲《我与地坛》的时候,谈到了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课上我谈到了前几天的一个新闻,一个小姑娘因为考试不好,被父母说了几句,就投河自尽了。这让我又想起了前些日子,某学校的几乎相同的一件事,只不过那个男生是跳楼。

我深感于现在的孩子对于生命竟然漠视到如此的地步,竟然如此草率的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更让我痛心的是,这些孩子们如此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的几句批评,杀伤力有如此之强吗?

说句不好听的,只怕这样的孩子,是早晚的事,因为将来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有更难听的话在等着他。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描写的心路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05年,已经确诊患上癌症的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带来一场发人深省的演讲。

他向世人传达了他向死而生,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掉,是防止你陷入畏首畏尾陷阱的最好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了,没有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乔布斯的这句话,有点类似我们中国的一句大白话:“我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事实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所以我们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况下,生命的其他意义才有实现的可能。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是一种很好的心境。

你们现在还很年轻,基本上还没有接触过社会,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可以这样说,父母和学校把你们保护得很好,然而这正是这种保护,让你们的受挫折能力太弱,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

当然,这也是我们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都读过《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讲到差序格局的时候,说了一个“涟漪效应”,就是以我们为中心的,各种远近的关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想一想,我们就要想到,我们不是一个人,起码不是一个自然人,我们身上有着太多的社会关系,你是父母的儿女,是你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是老师的学生,是你好朋友的好朋友,是……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我又不是为他们而活的。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为他们而活的。因为我们都不是活在真空中的人,也不是活在孤岛上,只要我们活着,总要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我们的存在,会让很多人感到幸福。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我们活着的价值。

反过来说,也会因为我们的逝去,让很多人陷入一生的伤痛中。

记住,没有什么是高于'生命’存在的。生命一旦逝去,将一去不复返。

你再也没有机会去孝顺你的父母,你再也没有机会去和你的好朋友谈天说地,你再也没有机会去品尝曾经念念不忘的美食,你也再无没有机会去回忆过去和憧憬未来。

遇到一点苦恼或难题,就寻死逃避,是最愚蠢,且对自己和他人最不负责的做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指望人生的一帆风顺、常胜不败,也不要认为人生会永远失意。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沟沟坎坎,过了坎,就会是平坦之道,人生没有永远过不去的坎;天上会有乌云,但不会永远是阴天,乌云过去了,就会出现光明。

今天就写这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