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瞎折腾,而是要紧紧地守住静

 衆妙之門 2022-12-22 发布于陕西

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出死入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这个人老是意念、思维活动纷飞的话,他的“气”老通过意窍外放,损耗元气,人体能量水平下降,那就叫“出死”。

那么,入生呢?就是讲修道的人经常修炼,修静,思维活动平缓,到了高级阶段甚至“息停脉住”,思维活动基本停止,用神思,那这个意窍就可以高效地吸收“生气”,这就叫“入生”。所以,《内经知要》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谓“恬淡虚无”是修功时身外无物,无欲无求,内心清静的状态。

所谓“真气从之”是指能达到恬淡虚无的人体内的真气才能服从他的指令。

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说因为精神不出身所以真气也随之不出身。

由此推论,我们只有淡泊名利,放空自己到虚无状态,体内的真气自然产生。如果守住元神和体内精华,增强自身免疫力,病邪怎么会侵犯我们哪。我们由于真气不出身,体内的营卫之气就会充足,代谢及时,我们的身体又怎么会得病呢。

文章图片1

庚桑楚说:“养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可帮助我信的身体恢复强健和保持心理安定。

说易做难,社会纷扰,谋生不易,皆影响心神安宁。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各种欲求,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取舍,既能安排好工作生活,也能使身心有闲暇安静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武术界或功夫界里有一个术语:“气随意动,意到气到”。这个气随意动,意到气到的前提指的就是修功时的“恬淡虚无”。

随意念而动的气就是真气,也称元气,它来源于先天元精,岐伯称此物为“天牝”。《灵枢·刺节真邪论》有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穀气并而充身者也”。《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总之,“所受于天”的气和“天牝从来”之气,指的都是“真气”。

真气与穀气合并而补充身体所需。但是,真气与穀气须先转化为宗气之后,才能再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卫之气。因此,无论是营气还是卫气都有真气成分。所以,人如能恬淡虚无,营卫之气也包括宗气都可以从意愿而动。因此,疾病又能从哪里来呢。

所以,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人们往往一听到“精、气、神”,总误以为是后天的精、气、神,尤其是练气功的人。实际上密宗以及道教所讲的精、气、神,指的是先天的精、气、神,并非指后天能生育的精子,也非“呼吸之气”。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精、气、神充足的话,平时的手脚,尤其是在冬天都是暖融融的。在夏天呢,手脚是一种清凉,绝对不是手脚出汗。

或许会有一些人在修到某个阶段的时候,手脚都出汗,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好的现象,是体内的湿气排出来了。

当一个人体内的气脉畅通以后,手脚都软得很。即便是一个老人家,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都可以做到。一般认为老人家的手脚不灵活是骨头硬了,实际上这只是现象,根本原因是精、气、神没有了,失去得太多了,身体里面筋骨的生命力不足了,肾水不足了,没办法滋润筋骨了,所以它就老化了,变得比较僵硬了。

佛教里面有句话叫做“皮包血肉筋缠骨”,说的是当一个人的生理机能衰老了以后缠着骨头的这条筋就萎缩了,所以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都做不出来了。摔一个跟头,几个月过去了身体还在痛,甚至容易摔坏。而一个小孩儿呢?天天都摔跟头,爬起来就跑,什么问题也没有。因为一个小孩子的精、气、神,一点也没有漏失掉。也就是说他保持着先天的、最原始的精、气、神。

当我们修炼到一定的程度,返老还童了以后,摔在地上也像小孩子一样,爬起来照样走,不容易被摔伤。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的关节、脖子、腰很容易扭伤、很容易脱臼呢?就是体内的精、气、神不足了。缠着骨头的这条筋,犹如松弛了的弹簧一样,没有弹性了。所以动不动就把脖子扭了,“落枕了”,腰扭伤了。

为什么小孩子没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小孩子的筋骨就像弹簧一样,非常有弹性。我们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充足了以后,首先是身体里面的暖流自然就会产生。当这股暖流产生以后,传遍了全身,身体得到滋润了,我们身体的弹簧,也就是连接肌肉和骨头的这条筋得到滋润了,又恢复弹性了。如果我们修炼得好的话,即便是八十岁,身体的元气——精、气、神,仍然如同青少年一样。

为什么过去有些大修行的人,他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一直用不完呢?他一个人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十个人、甚至一百个人的工作量,他根本就不知道疲劳呢?因为他本身的精、气、神比较充足,再加上他对事业的专注,把身体的能量全部用到事业上去了,没有被身体的欲望消耗掉。

针对此现象,《内经知要》解释说:“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因此,修道要修“虚静”,要“敛神”。平常人活动讲话,气是通过意窍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可是我们修道不是,修道是接收,是敛神的。所以“出”,老外放就走向死亡。如果“入”,老接收就返老还童,这就是“返观”的作用。后天的精、气、神,原本是不存在的,正是有了后天的欲望,先天的精、气、神,才变成后天的精、气、神。

也就是说,我们后天的精、气、神消耗得越多,越会影响我们先天的精、气、神。我们修行的层次也会一直上不去,因为后天的精、气、神,它是先天的精、气、神降下来的。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水蒸气降下来变成水,水遇到低温又变成了冰。修行就是把冰化为水,把水再变成水蒸气蒸发上去。道教、密宗里面一直提到任、督二脉与修道的重要关系,还有中脉与开悟的重要关系。我们汉传佛教和禅宗很少提到,即便是提到,也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语言。对于那些没有入道、没有悟道的人来说,他们根本听不懂。

道教里面的四个阶段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入虚、炼虚入道,勉强可以和佛教的四禅八定靠近,密宗修完了左、中、右三脉,跟四禅八定、跟道教的四个阶段都非常接近,但在细节上还是有出入。

现在的许多修行人,因为没有把身体修好,所以就没有办法把身体空掉。要想把身体给空掉,首先身体要通、要透,否则的话,这个色身就没有办法空掉。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色身空不掉,我们就没有办法让心灵入道。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感觉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存在,而且还痛得不得了,我们的心态怎么能入道呢?

我们只有修静才是修道,才能入道。我们只有返观,才能长生。我们回头再讲怎么返观得长生。其实,所谓修道,修的就是一个静字,用的就是一个返字。

《黄帝内经》中说:“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就是我们修道的心胸气魄和追求目标,也是我们修道的方法。

文章图片2

我们要想空掉这个色身,首先就要气脉畅通,在气脉畅通之前,精、气、神先要充足。精、气、神不充足,全身的气脉怎么能够畅通呢?就像一条水管,要畅通,首先要保持水流不断。

如果说一条水管子里长期没有水的话,管子就容易生锈、堵塞,一旦有了水,刚开始的时候就难以畅通。我们必须要把它敲敲打打,把里面的铁锈渣滓给排出来,管子才能够畅通。如果水管子里面长期保持有水的话,就不容易堵塞,即使偶尔堵塞了,很快就会冲通了。

修行以及入道、得道,靠的不是“气”,但它在最初阶段又确实与气——先天的元气,并非呼吸之气——有关系。真正入道是靠“光”,但是入道以后,光也靠不上,和光也没关系了。而且这也只是修道的一个阶段,不是修道的全过程,因为修道的全过程就是在修静心。

什么是静心呢?所谓静心就是解除我们的冻结的一种努力,思想会象雪一样渐渐地融解而再度开始流动,头脑就变成一条河流,如此一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它,它就能够毫无阻碍地流向大海。

但是如果河流完全在流动,如果我们将冰山完全融解,如果我们将所有冻结起来的东西都融解掉,所有的思想……静心就是在做这样的事,它是融掉所有思想的一种努力。它们可以再度被转变成意识,那么河流就会恢复流动,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跳着舞的,然后它就会流向大海。

为什么人们喜欢被冻结呢?因为冻结的河流不会流向大海,大海意味着死亡。河流将会消失,永远消失,它将会与那无限的合而为一,它将不再是一个个人,它将不再拥有它自己的名字,恒河就不再是恒河,波尔加河也不再是波尔加河,它们都将从地图上消失。

如果我们的头脑害怕,它会变成一个思想的旋风。如果我们是一个过分思考的人,整天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到早上,一直在思考,白天的时候思考、思考、再思考。夜晚的时候做梦、做梦、再做梦。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河流就已经冻结了。

我们的河流太冻结了,以致于我们无法移动,所以海洋仍然离得很远,这也是恐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移动,我们将会掉进大海。我们只有紧紧地守住宁静的基础,才能走向极致。

如果我们是被动的,我们将会停留在深深的宁静、冷静、镇定和平静之中,我们要紧紧地守住它。一旦我们知道了它是什么,我们就能够紧紧地守住它。目前我们还做不到,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在里面是否有任何东西存在。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炼”,充其量也就是炼这个身体,同时附带着修这颗心。但是我们的身体没有畅通,这朵莲花没有打开,我们身体里的东西就没有出去,这时候,我们所炼的心也都是不究竟的,都是随着情绪波动的,就会出现今天心情好,明天心情又会一落千丈。

圣人之所以有一颗平常心,是因为他基础已经打牢固了,已经平静了,生理已经不会波动了,所以他的心态能够平静得就像有一个很小的,宁静的声音在他的身体里面流动,就像那个非常小的,极其微小的台风眼就在那里。如果他保持被动,他就会渐渐掉进那个小台风眼里面。突然有一天,他将会了解到整个世界的大旋风可以继续,但它并不会打扰到那个中心。那个打扰离得很远,它甚至一点都不会碰触到那个中心。

有一次一个禅师被邀请到某一个人家里作客,有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当他们正在吃东西和讲话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地震。他们所处的建筑物是七层楼的,而他们就在第七层,所以他们有生命的危险,每一个人都试着要逃走,那个主人一边跑一边注意看师父会怎么样,然而师父就坐在那里,脸上一点焦虑的表情都没有,他眼睛闭起来坐在椅子上,就跟原来一样。

主人觉得有一点罪恶感,他觉得自己好象是一个懦夫,而且当客人还坐在那里,主人就先逃走,这样似乎不大好。其它二十个客人都已经下楼了,虽然他本身还在因为恐惧而颤抖,但他还是停了下来,然后他坐在师父旁边。

那个地震来了又去,师父睁开眼睛开始继续讲,因为刚才的谈话被地震打断了。他刚好从原来那一句话接下去,好象那个地震根本就没有发生一样。

主人现在已经没有心情听师父讲话,也没有心情去了解,因为他的整个人都很烦乱、很害怕,即使现在已经没有地震了,但是那个恐惧还在,他说:“现在请你什么都不要说,因为我已经听不进去,我已经魂不守舍。那个地震太打扰我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其它所有的客人都逃走了,我也已经下了楼梯,几乎快要逃走了,但是突然间我想到你,我看到你坐在那里,眼睛闭起来,一点都没有受到打扰,一点都不慌张,我觉得自己好象是一个懦夫——我是主人,我不应该先跑,因此我就回来坐在你的身旁。我想要问一个问题,我们都试着逃走,但是你到底怎么了?你觉得那个地震如何?”

文章图片3

师父回答说:“我也是逃走了,只是你是外在逃走,而我是内在逃走。你的逃走是没有用的,因为不管你逃到哪里,地震都存在,因此那是没有意义的,它产生不了作用,你或许可以跑到第六层、第五层、或第四层,但那里还不是一样有地震。我逃到我内在的一个点,在那里地震从来不会到达,它不可能到达,我进入了我的中心。”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紧紧地守住宁静的基础。如果我们是被动的,渐渐地我们将会觉知到自己内在的中心,我们一直都携带着它,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只是我们没有觉知到而已,一旦我们觉知到它,我们的整个生命将会变得不同。

我们可以停留在世界里,但同时又在它的外面,因为我们一直都跟自己的中心保持连系,我们可以进入地震而保持不受打扰,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碰触到真正的我们。

老子说:“谁能在浑浊的世界里找到安详?”我们只要静静地躺着,它就清澈了。

老子说:“谁能在浑浊的世界里找到安详?”世界是浑浊的。我们怎么在里面找到安详呢?我们怎么在里面找到和平呢?我们只要静静地躺着就行了。我们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设法去净化它,否则我们会把它搅得更加浑浊。

我们只要在岸边躺下来,静静地等待,静静地躺着,它就会自动变清。我们不要为改变世界而担心,也不要为改变别人而担心。我们是谁?是谁派遣给我们这个使命去改变别人的呢?没有谁派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直接跟上帝关联着。我们为什么要在那里干涉呢?我们只要静静地坐着就行了。

老子说:“谁能长久地保持镇静?”镇静来了,宁静就来了。但是谁能长久地保持呢?我们只有藉着运动,它才能回归到生命。

佛教虽然注重在心态上修炼,但是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处理好的话,心态根本静不下来。佛教不是不承认身体对于修道的重要性,只是不注重修身体。另外在过去,修行的人思想单纯、心念专一,在修身体这方面,根本不值一提,不知不觉就已经修完了。

我们现在专门修身体还修不完、不知道怎么修,根本不知道如何把身体修完以后,再来修心态。过去祖师爷们讲“大道不离身心”,我们现在虽然口口声声也说在修身体、在修心态,但是很难把这个基础打牢固。

过去禅宗里特别注重“不倒单”,现在很少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们要想有大的成就的话,要想把身体这一关修炼好,还必须要有一个阶段训练不倒单。

在这个阶段,我们生理上所有的病都会出现。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是修行以后产生出来的病,实际上是我们身体里面原本就潜在有病,只是还没有萌发出来。现在我们是通过禅坐把身体里面原本潜藏的疾病,像用探测器探出来一样,提前让它分期分批地释放出来,不至于让它由小病集成大病,有一天突然爆发,乃至不可收拾了。

当我们静坐的时候,我们体内的元气,也就是我们身体内的能量产生了以后,它流通到哪里,那里如果有病,就有反应。如果没有病,它就会很快地通过。有病的地方,它就通不过去,就憋在这个地方。一旦憋在这里,病就很快爆发出来。

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是打坐生病了,实际上他原本就有病潜藏在内。这就好比探测器从地下探出了炸弹、地雷,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探测器使地下有了炸弹、地雷,而是原本有人在这里埋下了地雷、炸弹。只不过是通过探测器提前把它探出来,消除隐患而已。

文章图片4

老子认为,静是动的主宰,静能成事,动则无功。荀子在《劝学》中说,螃蟹有八只脚,前面又有两个坚硬锋利的螯。但可悲的是它连个自己栖身的洞穴都没有,一辈子都是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过日子。

螃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的腿太多了。腿多了便于行走,所以它喜欢四处乱逛。由于浮躁好动,结果连个安身的洞穴都挖不好。

蚯蚓虽然没有爪子也没有牙齿,但由于专心安静地劳作,所以既能够上到地面,也能够钻到地的深处。

螃蟹与蚯蚓的差别,正体现了静而受益,躁而无功的道理。故而,我们在行为做事的时候,要戒骄戒躁,踏实沉稳,唯有如此,才能够办事成功。

正因如此,张其金说:“'静’是纷纭万物共有的根源与本性,返本归根就是复归于'静’,复归于'静’也就是回归于各自的本性——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顽童投进一块石子后便荡起涟漪,涟漪一圈圈慢慢扩大又慢慢消失而重归于平静。深山的松树与幽篁一片寂静,一阵疾风激起松涛掀动竹林,疾风过后又仍是“山静如太古”。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转眼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要不了多久又还是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