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冬至(文化常识+诗歌鉴赏题汇编)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2-22 发布于山东
一、文化常识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冬至大如年,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冬至半月是很喜庆的节日,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贺礼、饮食等。至今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数九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民间有广为流传的“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八十一天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画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古人在冬至来临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祭天
冬至节祭祀的重要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历代王朝在冬至这天都要举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习俗,后经历代逐渐制度化。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该祭祀体现了国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天气的愿望。
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仪礼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专门用以冬至祭天,清朝则延续了这种做法。
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明清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祭祖
唐宋时期冬至祭天祭神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祖,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成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吃饺子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则会喝红豆粥、吃汤圆。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节普遍要吃饺子,传说,古人在严冬时日常常被冻掉耳朵,名医张仲景在冬至节教人们熬制“祛寒娇耳汤”治疗伤冻,所谓“娇耳”,即将羊肉、药材等切碎,用面皮包裹,煮熟后连汤吃下,浑身发热。“娇耳”形似人的耳朵,又称“饺耳”,因为要用水煮熟,又称“水饺”、“饺子”。过冬至讲究吃羊肉饺子,因羊肉性热,可暖胃健脾。

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

冬至日帝王及大臣活动
冬至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五经通义》曰:冬至阳气萌,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尔雅》曰:冬为玄英,一曰安宁。在古代相关的礼仪和习俗中,其实基本都是围绕着“安宁”来进行。如《神农书》曰:冬至阴阳合精,天地交让,天为不温,地为不冻,君为不朝,百官为不亲事。《五经通义》进一步说“冬至寝兵鼓,商旅不行,君不听政事。王者承天理,故率天下静而不扰也”。即一切的军国政事,在这天都停止下来,君王也不去过问政事;由此达到天人合一。君王及大臣不过问政事,冬至这天要做什么呢?
第一件事——“与民同乐”。《易通卦验》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君民同乐就要有个理由,那便是对君王朝贺。《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所谓“日者,阳之精;君者,日之象”,因此君为阳。《历义疏》曰“以其阳气乘踊,君寿益长,是以冬贺也”;沈约《宋书》“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
第二件事——律吕调阳,观日晷天象。《春秋左传》载“朔旦冬至,历数之所始,治历者因之,则可以明其术数,审别阴阳,叙事训民。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意思是,在四时八节,尤其节气的起点冬至时节,朝廷命司天监等观察“天象气色灾变(此为云物)”,并详细记录,以便提前防备和应对。如《易通卦验》曰:“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
设立“天文仪器——日晷、圭表”测定日影日照是否符合太阳运行规律,以此来判定来年岁成如何,以及是否出现日食月食等。朝廷征集精通音律历法的专门人才“调五音,正六律,以正德”;其目的便是“使社会和谐,民风教化敦正”。这个活动和上面的“与民同乐”一起进行。相关典籍介绍如下:
《易通卦验》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日中视其晷如度者,岁美,人和顺;晷不如度者,岁恶,晷入则水,晷退则旱,进二寸则月食,进尺则日食。(进,谓长於度也。),
又曰: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调黄锺,或调六律,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正德。郑玄注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选於人众之中,取习晓者,使之调为谐,调和之意也。
司马彪《续汉书》曰: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炭,效阴阳也。

除此之外,宫廷内部及朝政方面还有一些礼仪要举行。京房《易妖占》曰“冬至缮宫殿,封仓库”。《白虎通》载“冬至,广莫风冬至,断其大辟,行刑狱也”。《淮南子》载“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从相关的古籍记载看,还有大臣在君王决定冬至时节不问朝政的当天,在京的百官要穿黑色衣服;而在君王启动问政听事的那天,要穿大红色衣服的礼仪。《续汉书礼仪志》载“绝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衣皂,听事之日,百官皆衣绛”。
二、冬至诗歌鉴赏题汇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注】①泥:阻滞,缠绕。②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③紫宸:宫殿。

5.本诗中间两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 分)

6,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 分)

答案

5. 自己容颜“独老”与他人节日“相亲”对比,表现愁苦之深;此时清冷登高与旧时得志出仕对比,表现境遇之悲。    

6. “路迷”照应首句“长为客”,“心折”照应“穷愁”;直抒胸臆,“路迷”一语双关,通过描写此时客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人生失路的迷茫无奈,更流露出对重归朝廷的期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

此时无一,路何处见三秦。

:①泥:阻止,缠绕。②鸣玉:古人在腰间佩戴的玉饰,行定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③紫宸:宫殿。

1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常为客”与《登高》中“常作客”异曲同工,既写羁旅之苦,又言久旅之苦。

B. “江上””天边”暗示诗人处境困顿,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更显个体渺小无助之感。

C. 尾联写诗人虽逢佳节,却因战争而阻断归途,有家难回,归期遥遥,内心无限感伤迷茫。

D. 本诗融铸了诗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慨叹,诗风沉郁顿挫,蕴含着忧郁痛苦的情感。

12.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答案】

11. C

12. ①运用对比手法。将长期漂泊后“形容独老”的枯槁憔悴同曾出仕在朝意气风发对比,将自己流离他乡孤苦与当地人节日团聚的欢乐的对比,突显羁旅的伤感和人生悲凉的慨叹;②虚实结合。实写诗人雪后拄杖登高远眺,虚写佩玉上朝之往事,表现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个人前途的迷茫。

【解析】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因战争阻断归途”错误。结合诗句内容“长为客”“三秦”等分析可知,“三秦”,借指长安,即朝廷所在;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年年”对“忽忽”,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自己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困苦不堪。故选C。

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明确要求“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写诗人漂泊江上形容憔悴,因为远在天边,每到冬至非常思念家乡亲人。运用对比,将长期漂泊后“形容独老”同曾出仕在朝意气风发对比,将“自相亲”与当地人冬至团聚作对比,突显羁旅之苦和自己的孤独,对家乡的思念。“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诗人只能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至日”,是冬至的意思。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B.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颔联、颈联中的“形容独老”“ 杖藜”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C.全诗通篇对偶、叠词妙用,“年年”对“忽忽”,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自己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困苦不堪。

D.古人常谓心为方寸之地,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表现了诗人因冬至这样的特殊的日子自己还孤独漂泊而感伤无限。“三秦”借指他的家乡,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2.前人评价说“常为客”三字为一诗纲领,即全诗诗眼,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D 【解析】三秦借指长安,即朝廷所在,而不是杜甫的家乡,杜甫家乡在河南。

2.(8分)同意这样的评价。(1分)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2分)首联描写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颔联写诗人漂泊江上形容憔悴,因为远在天边,每到冬至非常思念家乡亲人。颈联写诗人只能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尾联写每到此时,心里感伤无限,十分迷茫。(4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所以是全诗诗眼。(1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5分)(2)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料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 下列对第一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紧扣标题,点明时间、地点及客中过节的事件,暗含了“思家”之意。

B. 第二句具体描写过节情景,“抱膝”“影伴身”突出孤寂,思家之情溢于言表。

C. 三、四两句回忆自己与家里人团聚的画面,家人在说着客居在外的远行之人。

D. 本诗写诗人的思家之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率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4. 下列对第二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把对方思念自己和自己思念对方的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B. 第二句,巴山之夜,秋雨交织,涨满池塘。“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融情于景,非常自然地表现出诗人的愁思涨满怀。

C. 三四两句,“何当”(何时能)这个词从“君问”而来,“共剪”“却话”是由眼前的孤独激发出的对未来团聚欢乐的憧憬,以将来的乐反衬今夜的别离之苦。

D. 本诗语言华美秾丽,构思缜密,既有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全诗情致深蕴,有一种缠绵顿挫之美。

25.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指出这样写的妙处。

案】23. C   24. D 25. 《邯》一二两句是实写,实写自己客居在外孤独思家的画面;三四两句是虚写(想象,对写),想象家中人团聚思念自己的画面。余味悠长,突出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夜》一二句是实写,三四两句是虚写。一二句实写眼前,三四句想象自己和对方将来团聚时的幸福画面,那时再谈论今天在巴山夜雨中的相思之苦。让今夜的苦成为未来欢聚时的谈资,今夜的苦便有了更多的意义。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三、四两句回忆自己与家里人团聚的画面”分析错误,这个画面不是回忆,是想象。故选C。

2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本诗语言华美秾丽”分析错误,本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故选D。

2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写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料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夜雨寄北》中,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写实,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实,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虚,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至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历元年寓居夔州时所作,此时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小至:冬至日的前一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说冬至到来,白昼变长,阳气渐舒。这就意味着春天也即将到来。

B.第三句写绣女因白昼变长而可以多绣几根彩线,可以显示出气节的变化。

C.颈联描写了春日景致,岸边柳条嫩绿,山中腊梅迎寒开放,充满生机。

D.全诗围绕“小至”来写,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兼备,充满生机。

1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C “将、欲”都说明还没有进入春天,只是春天即将到来,是冬日里孕育着春天之景。

15.(1)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翻译概括句意)

2)思乡之情,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和眼前景物让诗人联想到了故乡。

3)乐观豁达之情,眼前之景和故乡并未有不同,举酒尽兴。(1点2分)

【翻译】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②添弱线③,吹葭④六琯⑤动浮灰⑥。

岸容待腊⑦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⑧掌中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杜甫在夔州写的。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②五纹:指五色彩线。③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④葭:芦苇内的薄膜。⑤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⑥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⑦腊:腊月。⑧覆:倾,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用拟人,天时人事每日催促,过了冬至天气回暖,春天又将到来。

B.颔联以女工刺绣、浮灰飞动的细节表现了白日变长、阳气吹送的景象。

C.颈联兼用拟人和想象,设想寒气退去之后堤柳舒枝、山梅开放的景象。

D.本诗“事”“景”“感”三者烘托,感受敏锐,选材典型,表现细腻。

15.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14.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将内容理解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选项

C,“设想寒气退去之后堤柳舒枝、山梅开放的景象”错,颈联所写的是堤岸好像等待腊月赶快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的景象;并没有设想堤柳舒枝、山梅开放。故答案选C。

15.①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紧迫;(1.5 分)②白昼增长、暖气将至的欣喜;(1.5 分)③热爱生活、细观自然的情趣(或:柳树待舒、山梅欲放的期待);(1.5 分)④身处异乡、云物不殊的舒适(或:异乡纵酒、聊慰乡心的无奈)。(1.5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准确赏析诗歌的情感。《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 -9题。

至日

刘著

乱离南国忽经年,一线愁添未死前。

心折灵台③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

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④可怜。

安得绝云行九万,却骑鲸背上青天。

   【注】①至日,此指冬至。②刘著,安徽皖城人,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北宋末登进士第,后在金朝任职,曾任翰林院修撰、忻州刺史等。  ③灵台,此指供登临以观天象变化的高台。④

“政”通“正”。

8.简要赏析“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两句表达的妙处。(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5分) 本联巧用两个比喻,以燕子在帷幕上筑巢和雉鸡被关在樊笼中,比喻自己在金朝危险而堪忧、窘迫而可怜的处境(3分);又通过“终非计”“政可怜”使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形象生动,情感鲜明(2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表达了作者思念、忧虑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2分)。首联写自己远离南方家乡到北方金朝做官,既庆幸战乱之年性命犹存,又因面对节日及年岁增长而不免产生思乡和忧愁之情。颔联因目睹环境巨变而内心欲碎,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写自己处境之堪忧与可怜,进一步强化忧愁之深。尾联用高飞的大鹏、远游的鲸鱼两个意象写出诗人期待能一展抱负、实现壮志的希望(4分)。(意思相近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至日次刘云卿韵

·赵乗文

此生天地一陈人,百岁三分过二分。

老去光阴空惜日,愁来世事独看云。

静中剥复观消长,身外荣枯任纠纷。

犹有忧时心未已,卧听儿诵战场文。

【注】①至日:夏至日或冬至日。次韵:和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用韵。②剥复:《周易》剥、复两卦,剥卦与复卦阴阳相反。剥复比喻盛衰、消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已近暮年,为一“陈人”,将自己置身“天地”间,以大衬小,情韵深沉。

B. 中间两联用词精当,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晚年内心空寂、看似置身事外的闲散之情。

C. 诗歌前当联内容都是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作铺垫,尾联两句才是整首诗歌中心所在。

D. 这首诗的语言含蓄蕴藉,和陆游的《示儿》在创作思路和情的感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15. “陈人”是贯穿全诗的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 D(“含蓄蕴藉”赏析有错,本诗的语言风格平实晓畅,朴实自然。)

15. ①首联诗人直接点明人生已过大半,已是陈腐、无用之人。②正因为是陈人,才有颔联无须关心光阴,无须关注世事的陈腐、老朽之心绪。③正因为是陈人,才有颈联诗人静观万物生长和消亡,旁观人世荣辱与纷争的陈腐、老朽之表现。④尾联笔锋一转,表现诗人“人陈心不陈”,直抒胸臆,抒发忧时爱国之情怀。

十、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①至日(朱彝尊)

去岁山川缙云②岭,今年雨雪白登台。

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

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③。

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注]①云中,地名,和诗中的白登台、雁塞(雁门关)均在今山西境内。②缙云,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③龙堆,即白龙堆,新疆南路的戈壁沙漠,这里借其字面意思,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两项是:(   )(4分)

A.首联是说去岁今日,诗人还在江南的缙云岭纵览清幽秀美的山川胜境,现在已在万里相隔的塞外欣赏纷纷雨雪。开篇两句以巨大的空间跳跃,刹那间营造出了种令人心的人生快意。

B.颔联突而迸发为仰天而呼的哀恸之音。读者从“可怜”“何意”的证据递进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怀,经由自怜、自叹的往复盘旋,已化而为猛烈的伤心荡怀之涛而沸涌笔端。

C.颈联是说诗人带几分醉意,驱一骑快马,幽幽踏上夜色苍茫的漠野,那凄凄悲鸣的城堞角声,横卧荒漠的起伏龙堆,令人感到一派塞外的孤寂和苍凉。

D.尾联是说诗人身在万里塞外,对江村梅景只可悬想而不可亲近,这是何等凄绝的人生憾事。诗人以寒梅缩放的美丽虚景,反衬内心挥之不去的绵绵愁绪,较之直吐伤痛,更觉多几分涵咀不尽的余韵。

E.综观全诗,苍茫峻奇的塞外气象,使诗人心雄万夫;朔风古道的关山胜迹,让作者低回流连。“云中”“缙云”“白登”“雁塞”“龙堆”“江村”,一连串的地名依次相连,令读者应接不暇,清新而又自然。

②诗题中的“至日”指的是______这个节气。诗中倒文作“日至”,为的是与“天涯”相对“白龙椎”简称“龙堆”,也为的是与“雁塞”相对。这情形属于对仗中的______。(2分)

③诗贵“制短情长”,本诗寥寥56字,就蕴涵着复杂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客居地的景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4分)

5)怎样理解“愁说梅花细细开”一句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案】

①A E (4分,选对一个得2分)。②冬至;借对(2分,答对一个得1分)。

③答案示例:通过“白登”“雁塞”等塞外气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心雄万丈的豪情;通过“去岁”“今年”的时空转移,抒发了作者生涯飘蓬的惆怅;通过“故园”“梅花”的遥思畅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的伤痛(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4)异地风雪交加,城头角声清远,边关马带寒色。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内心感受。

(5)满怀愁绪地想象着故乡江村梅花慢慢开放的情景。借助想象,感物抒怀,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愁说梅花细细开”,可以理解为是远方的家人面对慢慢开放的梅花,述说对自己的思念;借助想象表现诗人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当然也可理解为诗人满怀愁绪地想象着故乡江村的梅花慢慢开放的情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